紧急事件!紧急报告!关于小强热线的后防撞梁之说的披露
1 1880 发布于 2010-04-22 14:17:32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最近听说很多人在热议“小强热线”又在做什么汽车有无尾部防撞梁的对比,并且树立有后部防撞梁比没有后部防撞梁安全的评判标准。

我先不发表感慨先说事实真像。首先明确一点,汽车安全法规越来越严苛,汽车在上市销售前都必须要通过各种强制性的安全、环保认证检测。

 

此次事关重大,涉及人身安全方面保障。为了把关键信息表达准确。防止通篇文字叙述可能产生概念不清晰,特用技术解析报告形式作出如下:

 

事件起因、经过、现象:

小强热线以汽车有无后部防撞梁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对各型市场在用车进行甄别,以伪实验的客观性作为渲染,传播面积广泛。

致使很多受众观看节目后听信“没有后部防撞梁的车是不安全的车。

很多原本没有后防撞梁车辆的车主纷纷自行制造、加装防撞梁。

 

分析:

上上周听人议论此事,到视频网站搜索出元凶节目视频。观后认为――纯属不良媒体的商业行为。

上周去国检中心处理往来事务,谈及此事,从碰撞检测试验室负责人了解到相关汽车碰撞内委―――

 

后部碰撞最应该防范什么?或后部碰撞通常会造成怎样的伤害?

答:追尾发生时必然后车速度大于前车速度,碰撞时前车获得瞬间加速度,这个加速度通常会造成人的二号颈椎神经受损,该处神经组织异常丰富且易受损伤,损伤程度15%以上即可造成瘫痪、死亡。电影里经常看到偷袭者从目标者后方将其抱住,抓住其下颚,迅速扭动,目标者立即瘫痪,理论上目标者至少已经成植物人了。

 

后部碰撞试验的主要判定是什么?

答:假人的身体、颈部、头部分别内置传感器,可以分别记录后部碰撞过程中各部位所产生的最大加速度G值。颈部传感器记录值与头顶部传感器记录值的差值越大,说明颈椎受损就越严重。

 

汽车设计方案中如何确保“差值”低下?

答:1.主动安全头枕的配备,但通常情况下碰撞发生时,乘员坐姿很难标准化。(额外增加的OPT配置)

2.汽车后部结构体变形吸能。

为什么有的车有防撞梁有的没有?

答:按照最新安全理念设计的车,通常自重较大的车会加装防撞梁,自重较小的车不会加装防撞梁。

自重大的车加装防撞梁并不是人们惯性思维所想的那样,靠钢梁来形成防护墙硬抵御冲击。自重大必然静止惯性就大,反之则相反。同等冲击下假设条件:A  B  C  D  四车车身完全一样,但整车重量有较大差距,即

A车――自重大,无后防撞梁。

B车――自重小,有后防撞梁

C车――自重大,有后防撞梁

D车――自重小,无后防撞梁

 

以同等强度能量撞击以上4车,呈现结果及分析:

 

A车――由于自重大,静止惯性大,车辆向前撞出距离较短,车体损毁较严重。

 

B车――由于自重小,静止惯性小,装有防撞梁致使防撞梁本身和车体变形吸收能量很少,撞击动能由防撞梁直接传递到更加坚固的车底板纵梁,车辆向前撞出速度、距离非常大,因为动能基本上都被转化成了车辆向前的动能,假人头部、颈部的加速度“差值”非常大,很不幸

C车――由于自重大,可以令防撞梁在撞击中发生变形从而缓冲。但必须在吸能和被撞出距离上作出均衡,所以最佳方案是设计具有一定吸能作用的后防撞梁。再辅以适当的缓冲装置,常见的作法就是在防撞梁外面加装一块泡沫。结果是C车的后部损毁和假人头部、颈部的加速度“差值”比较适中且均衡,人OK,车的损失也不大。

 

D车――由于自重小,无法令到防撞梁在撞击中发生较大变形,反而动能作用在了后防撞梁与底板纵梁构成的刚性组合,造成车辆很大的加速度,人的颈椎无法承受。故此D车后部不安装刚性防撞梁,全部做缓冲设计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撞击后的加速度和车体损毁。通过试验可以达到最佳平衡点。

 

结论:

各种车辆达成碰撞试验成绩合格的设计方案不同,以“后防撞梁”来区分设计年份较新近的车辆且碰撞成绩较好的车型,大体可看出重量大的车与重量轻的车是不同的设计方案。

 

现状:

小强热线的错误引导,已经造成很多车主自行制作、加装“后防撞梁”,由此构成了许多不可预见的导致人员伤亡的潜在危机。

 

暂定对策:

 

人命关天,尽可能多地避免事故伤亡的出现,请广大车友将本帖中心理论多做传播。请版主在可以实现的前提下,将此贴置顶处理。

 

永久对策:

提高对不良媒体的“伪科学”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理性用车。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3456 ... 94
前往
/94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