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九天自驾游,纵横三千公里,踏访晋豫冀九景区——第一站:五台山
1 21 发布于 2017-01-17 11:20:44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先说几句题外话,关于CX-5的。
去年(2016年)元月11号提CX-5,买的2.5尊贵+B+C。转眼就是一年了。
      买辆SUV,为的就是自驾游。其实就平时用车来说,2.0排量的也足够了,考虑到自驾游动力充足一点也是安全的保障,考虑到适时四驱也是多了一份主动安全,考虑到俺还要实现自驾西藏的目标,所以购买了2.5尊贵+B+C。一年下来,跑了八千多公里,综合油耗在8.5个左右。油耗这么低,原因是在市区跑的少,八千公里中在市区跑的里程不到1/3,如果纯在市区用车,油耗不会低于10个。就跑长途和高速来说,CX-5确实比较省油。
买了CX-5,就想着认证,结果认了两次没通过。算了,俺不认证还不行吗!

去年中秋节后的9月18号,开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自驾游。
    说真正意义上的自驾游,是因为以前自驾游,都是在山东转悠,从未出过省。这次自驾游,九天时间游览了山西五台山、北岳恒山悬空寺、大同云冈石窟、太原晋祠、祁县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吉县壶口瀑布、河南辉县万仙山(就是著名的郭亮村挂壁公路所在景区)、河北涉县娲皇宫,共跑了三千公里。
好了,请随着我的镜头游览吧!
    早晨九点出发,直奔这次自驾游的第一站——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潍坊——五台山,约680公里

经过近八个小时的行车,在下午四点半左右到达五台山风景区西门售票大厅停车场。买上票,开车到景区大门,检票后放行。走不远,再次验票后放行。
    从售票大厅停车场到我们预定的台怀镇银海山庄,还有16公里。
    五点左右到达银海山庄,办好入住手续,稍事休息,出去转悠一下台怀镇。


入住的银海山庄,仿古建筑,背靠大山


台怀镇属于五台县,位于五台山风景区中心腹地,处在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再说得通俗一点,台怀镇就是处在五座山峰形成的谷地中。
    台怀镇的主路是穿镇而过的省道S205大石线。
    银海山庄紧靠省道S205,依山而建。
出大门过马路,迎面是一座石桥,远处山坡上有寺院。


桥头是一丛丛波斯菊。在五台山,到处有波斯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五台山常年气温低、波斯菊开花晚的缘故,现在还处在盛花期,潍坊的波斯菊已经凋谢了。

从桥对面走来三位身着赤色僧衣的僧侣,顿时有了进入仙山佛国的感觉。



桥下的河叫清水河,河水清澈,只不过是涓涓细流。

    过桥前行,看到了山上的寺院全貌。回去后查导游图,知道了这座寺院是南山寺,又称佑国寺。南山寺是我们到达台怀镇看到的第一座寺院,曾打算去看看,第二天从黛螺顶下来,实在是没劲了。




    沿河岸走到一个人工湖,湖光山色,云雾缭绕,可惜晚霞不够漂亮。



湖岸用石磨铺成的道路

人工湖的龙头出水口

总归是到五台山看到的湖光山色,继续拍!



台怀镇的的一条道路,感觉景区内的环境比较整洁。

 另一个人工湖,初来乍到,看什么都新鲜~



过另一座石桥回到主路省道S205。


闲着也是闲着,拍拍清水河~





走过五台山风景区管委会大门,有点中南海新华门的味道。

我们入住的银海山庄


吃过晚饭,看到山庄的LED电子显示屏亮起,上写“暖气开放,欢迎光临”。

    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作“清凉山”。虽然处于与北京大致相同的纬度,但气候特征却和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差不多。台顶山地,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在最热的七八月份,气温也只有8到10度。台怀镇一带,气温比台顶略高,全年平均气温2-3度。春秋两季到五台山,需要携带秋衣秋裤。如果打算到台顶去,那就带上毛衣毛裤吧。

话说五台山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知道的五台山,想来最早应该是从《水浒传》中知道的。鲁达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赵员外介绍,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赐名智深。但鲁智深在寺中难守佛门清规,经常喝酒吃肉,并对和尚大打出手,酒后大闹了五台山……
    后来,知道了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寺院众多,香火鼎盛,仅此而已。
    这次去五台山,总算对五台山有了直观的了解。

五台山在佛教中的地位
咱们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和五大佛教名山两种说法,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五大佛教名山,加上了贵州梵净山。这五大佛教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的道场。不论四大佛教名山还是五大佛教名山,五台山都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
五台山在佛教中的地位并不局限在中国,它还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

五台山不是一座山
    在未到五台山前的认知中,五台山就像是我登过的泰山或峨眉山一样,就是一座山,去五台山就要登山。
    实际上不是这样。
    五台山并非一座山,而是由众多山峰组成。其中,有五座最高的山峰连绵相依,而且这五座山峰的山项都是平坦宽阔,像是垒土建成的平台,依据相对位置,分别称为东台、南台、中台、西台、北台,这就是五台山名子的由来。
    五座山峰分别是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北台叶斗峰在五台中最高,海拔306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座山峰连绵环抱的区域,称为台内,外围则称台外。五台山的寺院,大多在台内的山地上,对普通游客来说,到五台山旅游,实际上是到台内的台怀镇,并不需要爬很高的山。
    在五台山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叫做朝台。朝拜黛螺顶叫小朝台,沿顺时针方向,先后朝拜佛母洞、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最后回到台怀镇,叫大朝台,全程近百公里。对虔诚的佛教徒来说,朝拜五台才能称得上圆满。

五台山还是中国唯一的青庙黄庙汇集的佛教道场
    青庙指的是汉传佛教,黄庙指的是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寺院也称为青庙。
    黄庙也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都属于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
    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开始有青庙改成黄庙。清康熙时,敕令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十座寺院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僧改为黄衣僧,汉喇嘛由此产生。
    现在五台山有黄庙八座: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
五台山现存寺院共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最有名的是五大禅寺:显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罗睺寺。

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
殊像寺外牌楼

9月19日吃过早餐,开车到殊像寺外停车场停好车,开始游览台怀镇寺庙群。
    台怀镇寺庙群就是台怀镇寺庙最集中的地方,重要寺院也大都在这里。
    从我们入住的银海山庄到殊像寺,步行也就半个小时,因为还要去黛螺顶,距离稍远一点儿,所以开车过去。景区内有公交车,乘车也很方便。
    开车去台怀镇寺庙群,必须在殊像寺外停车场停车,殊像寺也就成为游览的第一座寺院。

走过殊像寺牌楼的僧人

    殊像寺建在一个叫凤林谷的谷口,坐北朝南,面对梵仙山。寺院创建于元代,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还是五台山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

殊像寺山门


殊像寺主殿大文殊殿



    可以这样来说殊像寺的地位: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又是五台山寺院中文殊菩萨的道场。因为文殊菩萨是聪明智慧的化身,到五台山求才智求学问,殊像寺是必到的礼佛上香之地,所以殊像寺香火很盛。






看去很有历史的建筑

寺院一角

    在有关殊像寺的介绍中,都特别提到“般若泉”。在寺外牌楼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结冰,水中冒热气,夏天却十分清凉,喝上几口,顿觉周身爽快,甘甜沁入心脾。据《清凉山志》上说,这泉叫“般若泉”。 “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是说饮此水者能长智慧,去愚痴。五台山的寺院都把这里的泉水作供佛的“净水”,清代帝王朝山礼佛,也专饮此水。不过,我们在到五台山前没做什么功课,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处有名的泉水,也就没有去看看般若泉,喝上几口,不求长智慧,但求去愚痴。
    留待下次吧。
    声明:以上照片均为原创,并未征得被摄者同意并签订肖像权使用协议。如您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在照片中并感觉不悦,请通过电子邮箱“wfxwpdkj@163.com”与我联系,我将在收到邮件后的第一时间删除照片,因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出殊像寺去万佛阁,经过餐饮商品街。



五台山:牵犬携猫拜佛路

    在五台山,常能看到虔诚的朝拜者,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生出对那种执着和虔诚的感动。
过了餐饮商品街,看到了一位虔诚的朝拜者,衣衫破旧,牵着一只狗,用布袋提着一只小猫,神色肃然,三步一叩首。



两个小生灵仿佛知道主人在做的事情很庄重,不叫不闹,甚至给人一种也很肃然的感觉。




五台山:水面倒映着美丽的大白塔

    五台山塔院寺的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叫大慈延寿宝塔,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
9月19日上午9点多钟,来到塔院寺前。此时,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清新纯净;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北面,寺庙鳞次栉比,佛塔高耸,殿宇巍峨,香火缭绕,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南面,水塘、绿地、林木、山峦, 带上了秋的色彩,有着别样的宁静。置身这样的境地,心灵也会变得纯净了~







远处是菩萨顶


    记得刚开始玩单反时就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凡是拍出倒影的都是好片。好吧,继续拍倒影!!!




传两张网上找的台怀镇导游图,给以后去五台山的车友参考。


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五爷庙

    五台山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圣地,前去朝拜的僧众香客络绎不绝,各个寺院香火不断。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到五台山求才学的人,都要到文殊殿上香叩头。但要说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地方,却不是文殊殿,而是五爷庙。
五爷庙的正式名称叫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入口在塔院寺的东面。9月19日上午,我们一走到塔院寺前,首先看到的是大白塔,最引起关注的是东面浓烟滚滚。走过去一看,一座方型大香炉前,用铁皮围成半圆形,里面的火堆熊熊燃烧,还有人在往火堆里投放香纸香烛等供品。


在塔院寺高台上拍摄的五爷庙前的浓烟


    因为万佛阁也就是五爷庙是塔院寺的属庙,所以没有自己单独的山门和牌楼,从戏台东边的过道进入。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现在殿宇多是清代所建。建筑格局大致这样分布:南面是戏楼,中间是五龙王殿,戏楼与五龙王殿的东面是万佛阁,北面后院是文殊菩萨殿。
坐东向西的万佛阁,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面宽三间,分上下两层,三檐歇山顶。殿内下层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文殊骑狮,观音骑“朝天吼”,普贤骑象,塑像高大。殿内下层和楼上左、右、后三壁都立有木制方格,放有泥塑小佛像万余尊,故名万佛阁。

万佛阁


    居于万佛阁中心位置的就是五龙王殿了。
五龙王殿坐北朝南,面向戏楼。五龙王殿创建于清代,重建于民国年间,重建时,在殿外又加建了一个前庭。殿内塑有五尊龙王坐像,五龙王(俗称“五爷”)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殿内还挂着各种牌匾,匾上都是四个字:有求必应!

五龙王殿

殿上方牌匾的两个字,认识“龙”字不认识“參”字,拿出手机查字典,才知道就是“参”字,在这里应该是“参拜”的意思。

    进五龙王殿要排队,这是在五台山看到的唯一一个需要排队进入的殿宇。我这辛辛苦苦靠工资养家糊口的人好像没什么财发,也就没打算进去。往后院走的时候,看到前庭与主殿之间有个小铁栅栏门,有工作人员模样的人打开放了几个人进去,便跟了进去,插了一回队。好在是跟着别人的后头,进殿的人大概都因为心诚而有耐心,也没提什么意见。

    寺、庙原本不同,按惯例龙王也不居佛寺,那为什么这里会有五龙王殿呢?
    在网上共看到了五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五台山龙王神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安宁,所以建殿供奉。
    第二个说法是,五龙王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普施甘露,福泽万民。
    第三个说法是,很久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块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便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
    第四个说法与第三个说法截然不同。传说文殊菩萨刚到五台山济世传法时,当地酷热难耐,草木不生,田地无收,百姓苦不堪言。文殊菩萨悲悯百姓苦难,誓愿救众生出水火。菩萨感知南海龙宫有一块奇世珍宝叫清凉石,是天地初分坠入海中的镇海神石,清凉无比,能保一方风调雨顺,令人神清气爽。文殊菩萨意动,亲赴南海,向南海龙王借清凉石一用。南海龙王闻知菩萨来意,内心不舍。他想,南海虽是海天胜地,常有炎热之时,有此奇石,可保龙宫凉爽。龙王对菩萨说,菩萨慈悲,我当相送,只是天降此石镇护南海,不可违天自行。菩萨会知其意,并不动念,笑对龙王说,若我与石有缘,五台自得清凉。说完法驾飘然而去。镇守南海的龙五爷天生慈悲心肠,闻五台山百姓痛苦,伤感不已。见父王为己私念,不肯相送,内心郁闷有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于是求见父王,陈说利弊,愿护送奇石到五台山成就文殊菩萨誓愿。但龙王依旧不允,龙五爷无奈,为助文殊菩萨完成解救五台生黎的誓愿,只好先斩后奏,施法打开龙宫宝库,将清凉石收入怀中,腾云驾雾至五台山,将清凉石献于文殊菩萨驾前。五台山自从有了清凉石,舒爽无比,四季分明,万物生意盎然,百姓安居乐业。后来,文殊菩萨也常在清凉石上为百姓讲经说法,此石也被称为“曼殊床” 。龙五爷在五台山北台顶辞别文殊菩萨慈颜,菩萨欲留龙五爷常护五台苍生,龙五爷笑对菩萨言道,私取奇石,违背父意,已属不孝,理当面父求责。当地百姓为感龙五爷恩德,恳请文殊菩萨恩许,在万佛阁塑造龙五爷金身法像,顶礼膜拜,虔诚供养。
     有专家认为,五爷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台怀地区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
    那又什么五爷庙又成为求财的财神爷呢?
    在网上找到了这样一个资料:
    在观音菩萨十二大宏愿中,第二愿便是“常居南海愿”。南海龙王第五子圣衍素有慈悲之心,感知菩萨宏愿后,主动叩拜于菩萨座前,誓愿护送菩萨前往南海弘法利生。那时的南海,穷山恶水,疾疫丛生,百姓困苦。圣衍不畏千难万险,追随菩萨救度南海众生。
    虽然南海的瘟疫降除,但百姓依旧困苦。圣衍再发慈愿,为观世音菩萨永远镇守南海,护佑九州风调雨顺,百姓富足康宁。圣衍的慈愿善行,感动了如来佛祖,亲封他为“天下第一财神”,令其掌管人间财富分配,统筹天下财源流通。为了护佑信众财源广进,佛祖赐予圣衍一尊应化五身的法力,分别掌管东南西北中五路财源,护佑居住五方的信众招财进宝,并赐祂神通法器百吨“聚宝盆”,护佑信众护财有道、富贵传家。
    有了佛祖的慈悲加持,圣衍有求必应,应之必灵,深受百姓欢喜,人们亲切地称祂为“龙五爷财神”。
    在海南的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就建有“龙五爷财神殿”,供奉供奉着南海龙王第五子——圣衍,即“天下第一财神”——龙五爷。

五龙王殿后部

五龙王殿后的求拜者

五龙王殿后是文殊菩萨殿


文殊菩萨殿殿顶

从五爷庙看大白塔

出五爷庙时看到参拜的队伍比我们刚进去时还长了。

出五爷庙拍的对面山上,不知道是什么寺院。

五台山:给五爷唱戏的戏楼

    我们一走进五爷庙,就看到代县人民晋剧团正在戏楼上演出古装戏。
    五爷庙正式的名子叫万佛阁,正殿叫五龙王殿,戏楼上却是五个醒目的大字:五爷庙戏楼。
五爷庙戏楼座南朝北,正对五龙王殿。戏楼是专门为了给五龙王唱戏而建的,是五台山唯一的戏楼。
    为什么五爷庙要建戏楼呢?
    一个说法是,佛、菩萨是不看戏的,但五龙王却对尘世生活感兴趣,很爱看戏。过去每年六月(农历5月13号,是五爷的生日),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居中观赏。通过唱戏敬神,求得五爷欢心,恩赐及时雨,给百姓降丰年。
    另一个说法是,每年六月盛夏,别的地方酷热难当,这里却清凉宜人,由此四面八方的香客、游人,云集五台山朝拜、避暑、揽胜。这些人白天游山玩水、参观寺院很惬意。可是到了晚上,无事可做,一些人便聚众赌博,酗酒闹事,打架斗殴……把一个清净纯洁的佛教圣地,弄得乱七八糟。五龙王为了消除众生烦闷,清净佛教圣地,有一年便亲自到外埠组织戏班来唱戏,由此五爷庙开始唱戏。




    不管是五爷喜欢听戏还是五爷开了唱戏的头,反正五爷庙戏楼经常唱戏,都是到五爷庙还愿的人,出钱敬献给五爷听的。我们在五爷庙的时候,还不时听到扩音器里说:某某某敬五爷愿戏……
    传统戏剧,对我这样的看着革命样板戏长大的人来说,实在是陌生。别说晋剧了,就是传统京剧都没完整看过一出。我是根本不知道演的什么,在台下曾问过一位脱了戏装的演员,人家告诉过是什么戏的第几本,转眼就忘了。





    想想挺有意思,一个人民晋剧团,到五爷庙唱戏给五爷听,为的是挣钱,挣的是还是人民的钱,嘿嘿~
    再想,这五爷不仅有钱,还喜欢看戏,看戏就是玩乐嘛,这不富二代的作派嘛~呸呸,不想不说了,想想有求必应、实现个小目标、发个小财吧!



        博览:寺、庙、祠、观、庵的区别
    外出旅游,名山大川大都建有楼阁林立、殿宇巍峨的寺庙、祠堂、宫观以及庵等,这些地方也是游览的主要人文景观。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
    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的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观。《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寺、庙、祠、观、庵各有区别,不能混淆。了解它们的不同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游览。
                                               (转自网络)

五台山:矗立五台山标志的寺院——塔院寺

    出万佛阁也就是五爷庙往西一走,就到了塔院寺。
    塔院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禅林是佛教寺院的别称,也称禅处,就是静修居住、讲经颂佛的处所。
    塔院寺因为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
     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叫大孚灵鸳寺,现在的塔院寺是大孚灵鸳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太监杨升奉敕重修塔院寺,让它和后来改为显通寺的寺院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直到今天。明嘉靖、万历年间重葺宝塔,清代又增建殿堂,形成今天的规模。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
    塔院寺座北朝南,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楼、石阶、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等,气魄雄伟。

塔院寺牌楼,上书“清凉胜境”

山门

过山门继续拾阶而上,就到了天王殿

 天王殿上悬挂的牌匾上书“敕建护国大塔院寺”


    “敕建”就是根据帝王的诏书、命令建造的。
    天王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像,要从边门进入寺院后才能看到。
    进入塔院寺需要购买门票,票价10元。从天王殿东边的小门进入,寺院的僧人负责把门剪票。
    五台山所有需要购票进入的寺院,都是由僧人把门剪票。

山门屋顶

进门后,居中的大殿是大慈延寿宝殿。


    大慈延寿宝殿实际上就是大雄宝殿,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都挂在大雄宝殿内。

东面的配殿伽蓝殿

西面的配殿祖师殿

大雄宝殿后面就是五台山的标志和象征——大白塔

从大白塔再往后,就到了藏经楼。


    藏经楼,又叫藏经阁或大藏经阁,二层楼房,面阔五间,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佛等佛像九尊。楼内藏有各种经书二万多册.有汉文经书,也有蒙文和藏文经书。


    塔院寺还有文殊发塔、方丈院等建筑。
    文殊发塔,又称小白塔,在大白塔的东面。传说,早在北魏时期,文殊菩萨为宣传佛道平等,曾化作贫妇到寺乞斋,随后留下了一把头发。五台山和尚便建塔藏发,不时叩拜。
    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东渡黄河、挺进河北的途中,路过五台山时曾在塔院寺住过。如今,塔院寺的方丈院已被辟为毛主席路居陈列馆。
    因为进寺前没做功课,心思都在大白塔上,这些很有价值的建筑没有留意,也没有拍照。

静坐修行?

图片已删除

大雄宝殿旁专心致志读经书

五台山的标志——塔院寺大白塔

    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叫大慈延寿宝塔。
    要说清楚这座宝塔的由来,颇为复杂,能查找到的资料说法不一,我且归纳整理一下。
    首先要从现在的另一座寺院显通寺说起,因为历史上塔院寺是显通寺的塔院。
    据 《清凉山志》记载,早在东汉明帝以前,这里就有了佛舍利塔。
    佛教有一传说,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得到一座,称为“慈寿塔”。
    七宝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七种珍宝。佛经中对七宝的说法不一,《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
    相传东汉明帝时,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很像佛祖说过的灵鹭山,而且这里已有佛舍利塔,奏明汉明帝刘庄,在五台山修筑起第一座寺院。这座寺院,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时有所扩建,因前院有花园,又称花园寺。大约在这个时期,这里建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
    唐太宗时重建寺院,易名为大华严寺。
    到了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又修建了藏式石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
    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寺院,建起大白塔,将元代石塔、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并将塔院从显通寺分离出去,独立为寺,赐名大塔院寺。
    明嘉靖、万历年间都曾修葺宝塔。明万历九年(1581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新修葺宝塔,次年(1582年)竣工。我们今天看到的大白塔,就是当时修葺的,距今已经四百三十多年了。


    大白塔为覆钵式喇嘛塔,总高56·3米。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
    塔基正方形,环周83.3米,高1·7米,周设勾栏,基上设束腰须弥座。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须弥座通常呈方形,上下宽,中间逐层收窄,中间最窄的一层,称为束腰,束腰之下为仰莲花层,束腰之上层为伏莲花。
    须弥座用石头建造。须弥座的南面有三个很浅的石洞,其中右边的石洞中立有佛的迹像碑,碑上有释迦牟尼的双足迹印图,这是佛的圣迹。
    须弥座上的塔身为砖砌,称为覆钵式塔身,也称藏式,状如藻瓶,藻瓶上下有宝装式莲瓣披覆。

大白塔整体外形线条圆和,给人以巍峨壮丽之感。它建在殿阁之间,无论远观近看,都是雄伟挺拔,直指蓝天,具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的气慨。

    顶部形制复杂,顶设华盖式露盘,露盘周长23米多,直径约8米。沿边装饰着垂檐板36块,每块长2米多,宽近1米,都是铜铸鎏金。
    束腰刹座上砌相轮十三重。
    佛塔通常分为三部分:塔基、塔身和塔刹,“刹”是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塔刹指的是佛塔的顶部。
    相轮是指套在刹杆上的圆盘,象征着佛,是佛教徒敬佛、礼佛的仰望标志。相轮的数目一般为奇数,最多为十三个相轮。一座佛塔,往往以相轮的大小和数目多少来表示塔的等级大小,但也并非都是如此,喇嘛塔的相轮大多采用十三个相轮,据说十三即象征佛教的十三天,即修成正果的十三个阶段。 

36块华盖铜质垂檐,各挂有三个风铃,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风吹铃响,悠然成韵。


    在塔的下层塔殿内,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菩萨像。塔殿外围的长廊中,有铁皮法轮一百一十五个。
    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在大白塔前,蒙藏佛教徒一般都行五体投地的大礼拜佛。
    大白塔也是朝圣僧众心目中的圣地,香客多绕行大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





出塔院寺回望

这两幅抓拍的照片,感觉多少有点儿意思。


五台山:去菩萨顶拜佛的居士

    出塔院寺沿西围墙继续向北,是通往显通寺和菩萨顶的道路。在这里看到的一些穿着僧衣去菩萨顶礼佛的居士或者说是信众。
    所谓居士,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拜师皈依但在家修行(不出家)的人士。
    从塔院寺到菩萨顶,一路都是上坡,这里的道路也有一些坡度,走起来很费力气。他们年龄都有六七十岁,弓着腰,走得慢却又是脚步坚定。



从塔院寺外墙看大白塔

墙根种植着波斯菊

从这里看到的菩萨顶

从这里向左去菩萨顶,右转到显通寺。我们先去了显通寺。

五台山的第一座佛寺——显通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也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有着特殊的地位。
    出塔院寺沿寺院西围墙向北再向东走上百十米,就到了显通寺的前门,前门朝南。
    进显通寺也要购买门票,票价10元。

进前门后向西走才是显通寺的山门,山门坐西朝东。


    显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据记载,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略晚于白马寺数年,所以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
    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前院有花园,又称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全寺占地面积四万三千七百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问,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大文殊殿


大佛殿


    大佛殿即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为全寺主体建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重建,面宽七间(实则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四周环廊。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御笔"真如权应"木匾,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十八罗汉,与殿宇为同期遗物。
    每逢大的佛事活动日,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主持,各寺庙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汇集到大佛殿举行礼佛仪式。

大佛殿背面

无量殿


    无量殿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所建,砖结构建筑,上下两层组成。面宽明七间暗三间,进深四间,高20.3米,砖券重檐歇山顶。殿宇正面每层设七个门洞,上嵌砖雕匾额,外檐砖瓦雕斗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是中国砖石建筑的优秀作品。殿内供无量寿佛。
    无量殿是很有特色的建筑,感觉带有西域建筑风格。





无量殿后的建筑,前为千钵文殊殿,中间是铜殿,后面是藏经楼。

千钵文殊殿


从显通寺看菩萨顶

显通寺作为五台山第一佛寺,是礼佛和游览的必到之地。


寺院的僧人

开饭了

登铜殿的僧人

怎么这么面熟?原来是在塔院寺静坐修行的那位。


从显通寺看大白塔

五台山:金光闪闪的显通寺铜殿

    显通寺最引入注目的是位于寺院后部金光闪闪的铜殿。
    铜殿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用青铜铸造的,耗用青铜10万斤。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的禅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座置峨眉山,一座置南京宝华山,一座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
    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重檐歇山顶。殿身比例和谐,铸造工精。铜殿内壁四面铸满小佛,号称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

铜殿位于千钵文殊殿后的中轴线上

铜殿两侧有台阶,殿前立有五座铜塔


铜殿

    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仅东西两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后来又以铁补铸三座塔立于原处,饰以金箔。

这是原塔


后来按原样补铸的三塔,造型各异


铜殿的后部


铜殿侧面



铜殿前的千钵文殊殿顶上,铺满硬币,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五台山:罗睺寺 

    罗睺寺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
    显通寺外门东侧,是“山云水月”砖坊,坊下有门洞,穿过门洞,道路对面就是罗睺寺的山门。


    罗睺寺的山门朝东,但寺内主要建筑都与其它寺院一样,座北朝南。这座山门是为方便香客游人开的边门。出显通寺步行去菩萨顶,必须要经过罗睺寺的这个边门。
    进罗睺寺不需要购买门票。


进山门看到了两个转经筒

    罗睺寺始建于唐代。相传,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落脚,还曾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于是,人们便把这座寺庙叫做落佛寺。明代成化年间,重建落佛寺。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修,万历年间再次重建。清朝顺治、康熙时,落佛寺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寺名也被改为罗睺寺了。
    罗睺寺的“睺”读“hóu”。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出家之前,曾娶妻生子,其子名叫"罗睺罗"。他十五岁随佛出家当沙弥,"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因此,罗寺即是祀奉罗睺罗的寺庙。
    罗睺寺占地面积一万五千七百多平方米,包括旗杆院和禅院在内,共有院落六个,房屋一百余间,其中有殿堂十六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殿。
    我们从边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文殊殿。

文殊殿

文殊殿西的配殿本尊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带着藏式建筑的风格,房檐下挂着黄庙独有的黄绸。
    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人间婆娑世界)、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合称“三世佛”。

罗睺寺一角

五台山:去菩萨顶的山路上 

    游过罗睺寺,已近中午12点,沿山路去菩萨顶。
    山路大都是砖铺或石铺台阶,不是很陡,爬起来不怎么累。
    在一处山路转弯的地方,立有《顺治皇帝归山词》碑。传说顺治皇帝进入空门后,突然给孝康皇后捎去一个口信,并附带长诗一首,这便是“顺治皇帝归山词”。

顺治皇帝归山词

    归山词的内容如下: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朕乃大帝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悔恨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去紫袈娑。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兔走乌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疏九河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将,南北山上卧土泥。
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每日清闲自己知,经尘之事若相离。口中吃的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栖。莫当出家容易得,只缘累代种根基。
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搜出了不同版本的“归山词”。比如最后一句“我今撒手归山去”的“我”字,有的版本是“吾”,有的版本是”朕“。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戌时生于盛京,为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母为孝庄文皇后,在位18年(1643—1661年)。顺治七年,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十四岁的顺治帝开始亲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逝于禁宫内,时年二十四岁,遗诏传位于第三子玄烨,即康熙帝,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孝陵,庙号世祖。
    以二月河的长篇小说《康熙大帝》为基础改编拍摄的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是部很有影响的电视剧,而且很像是根据正史拍摄的。在这部电视剧中,顺治帝由于宠爱的董鄂氏归天,导致他悲观厌世,归入佛门。很多野史也都记载顺治帝出家了。但正史都是说顺治帝是病死了,专家学者的分析研究也都认为顺治帝是病死了。

继续前行,迎面是圆照寺的山门。


    圆照寺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年间修建,明清屡次重修。圆照寺原为青庙,后来改为黄庙。明永乐年间,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尔计来五台山弘扬黄教佛法,就住在这里,所以,圆照寺又是五台山黄教流传开来的圣寺。
    我们没有进寺游览。

穿过这个门洞,寺院红墙夹道,很有历史沧桑感。




继续前行,石铺台阶路。

    看到一位五体投地的朝拜者,内心里被虔诚感动的不行。下山时又看到了他,还在原地坐着。下午去黛螺顶时,每一段山路上几乎都有这样的朝拜者。也就明白了,他们都是在表演虔诚求施舍。



图片已删除


沿石台阶继续登高,路过的第二处寺院叫广宗寺。

    广宗寺创建于明正德年间。《清凉山志》载:“正德初,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赐印,并护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寺内正殿背后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对创建广宗寺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原来,广宗寺的铜瓦殿,计划在东台顶建造,后因“峰顶极高,风势雄猛”,“无益于后”,才选址在这里。


    广宗寺占地面积为二千九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二十八间,布局小巧紧凑。紧挨道边的是天王殿,供有弥勒菩萨。穿过天王殿,迎面就是位居正中的铜瓦殿——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就是铜瓦殿

    大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原顶部为铜瓦铜脊,现在仅留铜脊和少部分铜瓦。因为顶上的铜瓦已在“文革”中被扒了下来,称斤论两卖给了废品回收站。所幸的是,当年大殿里的佛像,却奇迹般地逃过了当时大多数寺院佛像未能幸免被砸毁的命运,完好无损地留存到今天。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


从广宗寺看菩萨顶,距离菩萨顶不远了!


五台山:菩萨顶感受“灵峰胜境”

    9月19号中午12点多,登上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

菩萨顶“灵峰胜境”牌坊前,有108级台阶。按照佛家的说法,登上这108级台阶,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






登上菩萨顶回望,远处群山连绵,蓝天上飘逸着白云。群山怀抱之中,是雄伟的大白塔,错落多姿的寺庙建筑。山川景物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的精妙传神。


从菩萨顶看广宗寺

五台山:灵鹫峰上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既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又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菩萨顶的建筑雄伟壮观、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喇嘛宫。

菩萨顶山门前的牌楼,四柱三门七楼,上下三层,斗拱重叠,黄绿琉璃瓦相映。牌楼中门大匾上,是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

山门两侧的鎏金喇嘛塔和玛尼杆,玛尼杆像是石雕,没有查到介绍。

菩萨顶山门,挂着“敕建真容院”牌匾。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到了唐朝,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圣,露出了真容,便将寺名改为真容院。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开始有了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寺院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
    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都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布局严整,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天王殿

哪个是钟楼?哪个是鼓楼?


天王殿两侧有门,西叫“般若门”,东叫“解脱门”。

解脱门

    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的院落为前院,院落西边的配殿是带箭文殊殿,东边的配殿是怖畏金刚殿。

带箭文殊殿

    带箭文殊殿供奉着泥塑文殊菩萨像。为什么叫“带箭文殊”呢?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个说法:有一年康熙皇帝从北台进香回来,经过澡浴池,见妇女们在池边洗衣裳,却有一和尚在池内裸体而浴,甚为不雅。康熙怒而射之,箭中其右肩。和尚带箭逃之夭夭。康熙循血迹追及菩萨顶,发现那箭却在文殊菩萨右肩上,方才恍然大悟:“文殊幻像与民共乐。射汝,吾之错也!”遂敕封该殿为“带箭文殊殿”,塑像为“带箭文殊”。

怖畏金刚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

大雄宝殿西边的通道,后面是大文殊殿

大文殊殿


    大文殊殿面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历经寒署数百年,色泽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辉煌的鎏金铜法轮。殿内佛坛上供文殊菩萨骑狻猊彩色泥塑像,东西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

大文殊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院落是中院。院落中央有个石牌坊,上面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题写的。


院落两边的配殿分别药师殿和金刚殿,配殿檐下都有转经筒。


    中院有个西角门叫“大乘门”,从这里出去可至后院。站在大乘门外的台阶和平台上,可以清晰地望到五台山的北台顶。我那天走到大文殊殿就往回走了,寺院的后院没有游览。不做功课害人呐!
    前院东边还有御碑院,保存着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御碑院




寺院的一个小门

寺院一角,黄绿琉璃瓦交相辉映

下午一点半,下山~


五台山:大智路上善财洞 

    9月19日中午从菩萨顶下来,已经一点半了。在商品街上找了家饭店吃过午饭,开车去黛螺顶
黛螺顶是游览五台山的必到之地。作为佛教僧尼和信众,到五台山朝拜有“大朝台”和“小朝台”,到黛螺顶朝拜称为“小朝台”。有关“大朝台”和“小朝台”的情况另外详说。因为黛螺顶的这种特殊意义,游客也都会去黛螺顶。
    在山下的停车场停好车,时间是下午三点来钟,开始登黛螺顶。到黛螺顶也有缆车,但坐的人好像不多。

山下的食货街

登黛螺顶的大智路从这个大智碑亭开始。

    步行去黛螺顶,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是1991年修建的,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这条路非常陡峭,有些路段真像竖起来的梯子,看着都眼晕,很是难爬。



这些笼子里的白狐狸,都是供登黛螺顶的信众和游人花钱买去放生的。除了狐狸还有鸟。看见有个人提着狐狸追着两位中年妇女,爬了好几段山路,放生的价格从二百降到了五十。

 一只被放生的狐狸,嘴里叼着东西怎么也不肯跑,有人翻墙出去,扔石头吓唬,这才跑了。想来这些狐狸都是养殖的,没了野性,大概也跑不远,还能捉回来继续放生。

走不多远,到了善财洞。


    善财洞寺院分上下两院,相距约百米,下院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主寺。我们在山路上经过的是上院。
    上院建于清乾隆年间,这里的一处岩洞内曾挖掘出文殊、弥勒、善财童子铜像三尊,是唐代遗物。寺院因善财童子铜像得名。

进善财洞上院山门门洞,是一处狭长的院落,立有香炉。

院落尽头两边,建有喇嘛塔。

    穿过一处佛堂,进入下院的主殿院,依山依次建有大文殊殿、大雄宝殿、华严三圣殿和善财洞殿。

大文殊殿

大雄宝殿


华严三圣殿

善财洞殿


    主供善财童子的善财洞殿,殿左侧有岩洞,是当年掘出善财等三尊铜像的原址。不过当时不知道,也就没有过去看。
    善财童子是潜心修行、终成道果的典范。《华严经》中记载:善财为文殊菩萨曾住过的福城中长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时,家中自然涌现许多珍奇财宝,因而取名为“善财”。不过善财童子却看破红尘,视财产如粪土,发誓修行成就道业。文殊菩萨某次说法时,善财童子前往请教如何修持菩萨道,在文殊指示下,善财童子开始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他在普陀洛迦山拜谒观世音菩萨,得到指点教化后也成为菩萨。
    所谓善知识,在佛教中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对面山坡上的寺院

善财洞属于黄庙,也就是藏传佛教的喇嘛庙,周围山林中挂满五彩经幡。


五台山:攀登在1080级陡峭的石阶路上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很小的山峰,从山下到黛螺顶,垂直高度只有400米。可别小看这400米,相当于一座130多层的摩天大厦。想想,如果我们要爬上130多层的大厦,不会是件很容易的事吧!
    从山下到山顶的大智路,全用五台山的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每一级台阶的高度比楼梯的台阶高很多,台阶也比楼梯陡很多,有点儿直上直下的感觉。




    爬了不长时间,就上气不接下气,甚至有点儿小后悔没去坐揽车。看看山路上,有比我年龄大的,有比我体重大的,咬牙攀登!



    每一段山路都有僧人打扮的人拿着小扫帚清扫台阶,身边放着供僧尼信众放钱的碗。衣衫都像补着补丁,细看,补丁似乎很对称。人呢,都是五六十岁的年纪,红黑的脸庞,很像风餐露宿的模样。我观察过一两个这样的人,有人经过的时候,就拿起小扫帚清扫,但他们身边并没有垃圾袋。没人经过的时候,他们就坐下了。呵呵~


    山路上常见的虔诚朝拜者,都是普通信众,基本都是女的,爬三个台阶一叩首。内心里对她们充满敬佩和感动!




连心锁,似乎是山上的景区都有的景观。



从山路上俯看山下的寺庙

终于到达山顶了!




看到大螺顶牌楼是四点,登顶用了四十多分钟。

五台山:黛螺顶上俯瞰寺庙





话说五台山的“大朝台与小朝台” 

    五台山由五座主峰组成,根据它们的地理方位,分别称之为东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习惯上,称五峰以内为台内,五峰以外为台外。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的五个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五个法身。对普通旅游者而言,笼统地说去五台山,就是指台怀镇。而虔诚的佛教徒则不然,他们除了朝拜台怀镇的各处寺庙外,还要转遍五座台项朝拜五尊文殊菩萨,这一过程称为朝台。朝台通常以台怀镇为中心和起点,沿顺时针方向,先后朝拜佛母洞、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最后回到台怀镇,全程近百公里。最虔诚的佛教徒通常是徒步甚至一步一叩地完成朝台之路。

徒步大朝台路途漫长,台顶又气侯多变,过去常有朝台的信徒冻死在朝台路上,于是,在台怀镇的黛螺顶上,人们把各个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因此,人们将朝拜黛螺顶称为“小朝台”,朝拜五顶称为“大朝台”。

关于小朝台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乾隆来五台山屡欲登台顶进香拜菩萨,都被风雨所阻。乾隆四十八年春,乾隆又一次到五台山,将黛螺顶的青云和尚诏入行宫,问他:“听说你在中台顶的演教寺住过二十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去呢?”青云和尚将中台顶变化多端有气候禀告了乾隆。
五台山台顶气候异常恶劣,以中台顶为例,一年中有八个月降雪,二百五十多天是冰期,全年有二百多天刮大风。因此,登台顶都是选择六月天,其次是五月和七月。
乾隆知道台顶气候严寒恶劣,变化多端,难以攀登。暗自放弃了登顶的奢望,可是他又想朝拜台顶的五方文殊,于是给青云和尚出了道难题:“三年后我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青云和尚不敢违抗只好答应。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到第三年还没有想出办法,这可把青云和尚愁坏了。说来也巧,寺院有个小和尚叫拴柱,由于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抓住了,他没有按清规戒律处理他,而是限他三天之内,“想出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的最好办法。
三天头上,拴柱终于想出一个办法,青云和尚很满意,立即照办。这个办法是: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正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台顶,进正殿朝拜五方文殊等于朝拜五台顶的五方文殊。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的三月,乾隆来到五方文殊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 
峦迥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找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闱黎凝未识真宗。

这首诗刻在大螺顶碑记的背后,落款的日期是乾隆丙年午暮春月。

五台山“小朝台”黛螺顶

    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称为“小朝台”。这里有句话这样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因此,黛螺顶上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黛螺顶最初建寺,有说是在唐朝的,当时称青峰顶,确切建寺时间是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和补修。从明万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为什么称为黛螺顶呢?从山下仰望,黛螺顶是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所以称黛螺顶。
    还需要说明的是,黛螺顶是座寺院。名子中不带寺的还有菩萨顶等。
    黛螺顶坐东向西,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
    黛螺顶牌楼,正面写的是“大螺顶”,背面写的是“青峰顶”

天王殿

    天王殿一殿二用,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寺院的山门,也称山门殿。天王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供奉的是弥陀菩萨,后面是韦驮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

进入黛螺顶的边门。 进入黛螺顶需要购买门票,票价八元。

旃檀殿

    进入寺院,一座六角台基上为六角重檐攒尖顶的建筑映入眼帘,匾额上写着旃檀殿,殿外观两层,二层匾额“调御大夫”,殿的周边有回廊。
旃檀殿是黛螺顶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大殿,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站立在佛坛之上,这跟一般寺庙的佛陀塑像有所不同,故称为站坛佛,此殿也叫站坛殿。因为原塑像是用旃檀木雕刻而成,故为旃檀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又称旃檀佛。旃檀,是檀香的意思。檀香木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名贵木材。


香火鼎盛

五方文殊殿


    旃檀殿后是黛螺顶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大殿五方文殊殿,这是黛螺顶的主殿,是到黛螺顶“小朝台”的地方。
    五方文殊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内供奉着五方文殊像,也就是五台山五台上的五种文殊塑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


大雄宝殿

    黛螺顶的后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殿堂。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歇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


下午四点半出黛螺顶,再看看山下的台怀镇寺庙群。

    登黛螺顶的大智路很是陡峭,而且每一级的台阶落差很大,上不容易,下也不是个轻松事儿。看到有人往另一个方向走,询问了一下,说那边有条马道,路不好,但坡比较缓,我们便决定走马道下山。

上山的缆车,基本空着。

这便那条马道。回来写游记查资料,才知道这条道路准确说叫古道,是大智路修建以前登黛螺顶的的道路。


下到山底,经过一个叫金界寺的寺院



往停车场走,经过一个马场,明白了为什么叫马道,原来是供马驮游人上山的道路。


    到这里结束了自贺晋豫冀第一站五台山的游览,9月20号继续北上,游览悬空寺。

最后编辑于2017-01-22 11:04:41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
前往
/2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