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我的CS75之路:更换越野AT胎和轮毂篇
1 387 发布于 2017-03-26 10:50:39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17年3月25日,周末。上海的街头终于洒满阳光,走出连日的春雨寒意。
今天空下来,慢慢整理陆续已久的记录,回顾一下我的四驱75更换轮胎的历程。
近百张照片,注意流量。

购买CS75之前,已开始构想提升新车装备,更换越野轮胎是第一步。

75原车所配的是SUV公路胎,注重道路操控和舒适。
车胎等级还不错,标配的横滨和邓禄普都是国际主流品牌。75用的是RAV4和奇骏的同款胎,同级中最贵的系列。
比较称赞的是75备胎上的橡胶轮胎,与主胎规格等级完全相同,可以通用互换,省钱放心。

原厂公路型的M加S也能兼顾一些泥地和雪地。
不过到了野外的复杂环境中,厚重结实的越野胎则是更为可靠的装备。

常用的越野胎主要有AT全地形胎和MT泥地胎。
简单形容,原厂的HT全季公路胎像是轻便灵活的运动鞋跑步鞋。
AT胎就是厚底大齿的登山靴,泥地胎则是加装冰爪的登山靴。
其它还有雨林胎等小众用途越野胎,有点像足球钉鞋,没有特殊爱好基本不去考虑。

其实轮胎最好也能像家里鞋柜那样,去什么地方换什么鞋。
可惜咱没那条件,只能给我的75选择一种轮胎并长期使用。
综合来看,越野胎中AT胎最适合75这样的SUV,日常和野外两相宜。


确定了更换AT胎,正好借此机会重新选择轮胎尺寸组合,进一步提高性能。
四驱75精英款的原胎尺寸是225 65 R17,101 H。原车这个组合考虑到了一定的越野需求。
65的宽高比适于吸收颠簸冲击。101单条载重指标825公斤,四轮合计最大载重3.3吨,原胎重载余量不小。

我给75小白选择新组合的前提是,胎壁高度不能比原胎少,至少要保持原有抗冲击力。
因此更换越野胎,首先排除增大内径,也就是不能大于17寸。因为再大就只能减薄胎壁,丧失太多越野能力。
如果追求又大又薄的那种效果,根本不用考虑越野胎,去看光头胎更好。

利用网上轮胎计算器测算,平衡多项需求后,基本确定两个方案:
1)235 65 R17,2)245 65 R17。
自己排列了一些轮胎数据进行对比:

01. 
3%的轮速差只是按常规估计,不知道75设定值是多少。


235的方案最稳妥,直接更换没有问题,只是相对提升也不大。
245的组合性能更佳。胎壁增高1.3厘米,更耐颠簸,并直接抬升底盘,增加一点通过能力,又基本保持操控性。
这是最基础的升高,与原车悬挂不冲突,75的最小离地高度可以从19厘米变成20厘米。
同时每个胎面都加宽2厘米,抓地更好,支撑更稳。

245的风险是,变大一圈的轮胎可能会擦到轮罩,毕竟75的轮仓直径不是很大。
论坛里还没有看到这个组合的先例,我的75将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改造总是有风险,宁可选择性能优先,决定就上245。
其实并不担心,万一太大擦着了,就抡起电锯锤子,动手把塑料轮罩切掉砸平一点就行。

轮胎增大后,实际轮速需要观察,行驶中得注意控制表显车速。
其它影响还有,转向会变得沉重一些,静止起步会可能感觉比原胎慢半拍,胎噪和油耗肯定也都高一点。
这些影响都是越野轮胎改造中的必备,如果接受不了,还是保持原车最佳。


定下尺寸,开始上网查找轮胎产品。
然后悲哀地发现,17寸的越野胎就是个深坑,又贵又少见。因为17寸还是回到了城市SUV的规格。
常规的越野胎,要么是16寸15寸,要么是19寸20寸以及更大。
17寸的选择非常少,而且价格要比总直径相同的16寸还要贵,尽管用料还能省些。
看来17寸就是个抢钱专用的尺寸,谁让咱都喜欢伪越野呢。

国内市面上的AT胎,流行的都是固铂,倍耐力,百路驰,玛吉斯等等。这些国外大牌都不便宜,一条要千元上下。
国产品牌AT胎,基本是三角,朝阳,风神,科马仕,艾普乐等等。价格在5百元上下,是国际大牌的一半。
本着一贯坚持的便宜又大碗的原则,专心查看国产品牌。国产75配国产AT胎,很合适。

后来找到一个没听说过的国产品牌,赛路德,主流国产价格,AT胎尺寸较全。
正好有245 65 R17,107 T。花纹粗犷漂亮,侧壁还是白字描边,符合咱外观党的品味。

这款AT胎有个优点,胎面的粗大橡胶块之间,还有4道直通排水槽,雨中高速驾驶会很放心。
107的载重指标975公斤,四轮最大总载重3.9吨,比75原车提高半吨多的承载能力。
T的极限速度190公里,比75原胎H的210公里低一些。咱也不打算开着75进赛道飙车,够用。

结构是标准的越野胎设计,胎面两层钢丝加两层帘布加一层尼龙,侧壁两层帘布,最大充气压力3.0。
不足之处是侧壁没有特殊加厚防刺,卡边没有额外增强防脱。
这就是国产AT胎主流的低成本方式了,比公路胎够强,野外非极限足够用,但专业度尚不如国际大牌AT胎。

询问得知,这个国产轮胎主要出口欧洲,通过了各种欧美认证。245这款胎的UTQG指数是480AB,良好。
看来欧洲人民也喜欢质量合格又廉价的产品啊,那咱也向欧洲看齐吧。
国产长安的车以前也没有买过,如今就要尝试75了。索性就大胆些,再试试不知名的国产轮胎。
如果发现这胎结实好用又耐磨,也是一大幸事。只要大牌一半价格,换起来也不肉疼。

按照计划提前下单,收到快递5条新胎时,75还没去提车。
家里放不了这么多大家伙,就用网上买的加厚超大号无毒PE袋,一个个包起来,全都塞进家里的老车。
正好先检验这些PE袋的密封质量,等75提回来就可以套用在后备箱里的备胎上。

为轮胎折腾许久,其实也就勉强达到撒哈拉素车的轮胎宽度,刚刚能与H5原厂底盘高度看齐。
没办法,起点差距呀。


总算搞定橡胶轮胎这部分,接下去是轮毂。
本打算就沿用75原车轮毂,厚重的造型不是很出彩也不难看,原车的质量和强度都比较有保证。
不过看中了245的胎,就不得不换轮毂了。

75原车轮毂的尺寸是17x7J,ET45,PCD 5x114.3,CB 60.1,依然是主流公路型轮毂规格。
245的AT胎安装标准就是7J,无非是侧壁鼓出的稍多一点,有很多硬派越野车就喜欢改成金鱼眼的效果。
问题是出在ET45,太靠内,245胎很可能会擦到支架管道,转向到底一定会碰到轮罩内壁。

一直都喜欢越野轮毂的外抛造型,现在就借着245胎的合理需求,名正言顺地再花点钱,全部换成越野轮毂。
理想中的是零值轮毂,轮辐沿安装面中置,这样受力平衡完美,结构强度最高。
不过搜索发现实际产品很少,越野型轮毂基本也没有原车17x7J的尺寸。

回到市面现有的普通越野轮毂产品,看中了两款,MVF和TUFF。
价格都在千元上下,不像专业的越野轮毂那么昂贵夸张。并非准备去极限越野,普通无防脱的铸造式也足够用。
MVF的五星轮辐很漂亮,而内敛的TUFF貌似品质更可靠。于是最终订了5个TUFF,也是赶在75提车之前到货。

选的是TUFF的17x8J,ET10,PCD 5x114.3,CB 71.56。六道轮辐,黑色车面款,搭配银色装饰件。
ET10的偏距接近零值,中心面比原车外凸了3.5厘米,8J的宽度增加2.5厘米。
这下245的胎正好,内侧比原胎还要远离内壁2.5厘米。
解决了内壁,剩下的轮罩前后端就简单,如果擦到,切割工具伺候。

轮毂带着轮胎一起外凸后,每个胎面的中心线都向外延伸3.5厘米,相当于左右轮距小幅加宽7厘米。
这样综合起来,前后轴上的轮距都加宽,4个胎面都加宽,有助于提高整车的驾驶极限。

75的原厂车,就能顺利通过时速80公里的麋鹿测试而不翻车。再加宽一点,能够开的更稳当。
同时轮毂本身的整体铸造成型外凸,强度比加装法兰盘可靠的多,尤其在坑洼地面的颠簸冲击之下。

总有争议说轮距加宽后的力臂力矩问题,还有转向阻力吃胎问题等等。
不过从没看到真有说服力的计算,都是些轻飘飘的意见表达。正相反,偶尔出现的认真分析都在证明没有影响。
千万辆越野车的实践,即使大量的负值轮毂,也并没听说羊角半轴或者球头方向机真出现损伤。
除非是跑出去颠的太狠,或者买了副厂的假轮轴假羊角假配件 - 那样的话,轮距没加宽的也照样断。

我自己的简单规则是,只要轮胎中心的水平线还留在轮仓范围内,就不考虑修改悬挂,强度已在原车余量中。
本次对轮胎中心位置的变动很小,影响直接忽略。
粗略画了新轮毂与原车轮毂对比图,美观度差了点,主要是为了先想清楚是否可行再动手操作:

02.
245的胎宽不是胎面宽度,而是胎壁间的宽度。
不过与225的原胎相比,约等于胎面加宽了2厘米。


我的75提车当天,先是出了4S店完成30公里快速磨合,然后就直奔轮毂店,更换整套越野胎。
开到店里换胎时,车辆总里程表显示81公里。
四驱75原车的全新轮毂和邓禄普轮胎就此正式退役,轮胎上的出厂保护膜都没拆掉。

取下胎压传感器换给新胎,把原车轮胎都冲洗干净。包裹新胎的PE袋都拿下来,正好用来封装原车胎。
直到新胎使用没问题了,才会去处理原车胎,这期间需要保护起来。

总共10个大轮胎,搬上搬下并换袋包裹的粗活,全都是咱亲自出手。
轮毂店的人就是在一边看着不愿意动,他们只管安装,多余的活一分不干。
还好哥尚有把力气,以后路上需要换胎时,心里也有底了。

后来还用保险公司送的体重秤,量了一下轮胎重量差异。
新胎加新轮毂充满气每个27公斤,原胎连着轮毂每个24公斤。5个新轮胎总计比原车重了15公斤。

03.  
国产赛路德AT胎。
字上的蓝色是新胎出厂保护胶,洗一次车或者下两次雨就会冲掉。

04.

05.
胎面的排水沟足够通畅,大雨道路上仍可高速行驶。

06.
轮毂包装箱样子不错,其实就是纸箱。

07.

08.
TUFF越野轮毂,都是在国内生产。
轮辐外表面较细,内侧能看出相当壮实,这样设计有利于散热。

09.
AT胎与轮毂装配中

10.
新轮胎与75原车轮胎

11.
日后补拍。AT胎规格,245 65 R17,107T,M+S

12.
日后补拍。AT胎的材质结构,承重,气压。
看地域标识,貌似是出口转内销?

13.
日后补拍。这款245的AT胎,原厂安装标准就是7J的轮毂。
网上的J值标准表,基本都与轮胎制造商的标准不同,参考意义不大。

14.
日后补拍。245的AT胎+越野轮毂,单条重27公斤。

15.
日后补拍。75原厂的225邓禄普胎+轮毂,单条重24公斤。
史努比体重秤,够可爱但不够精确,吹来一阵风看着就是23公斤。


新胎和轮毂装配在一起,胎压都打到AT胎常用的2.5,再逐个做动平衡,内侧粘贴一排小铅块。
这期间轮毂店一直在表示很担心。
既忧心我竟然胆大到敢在网上买轮胎,还是国产的,又焦虑说没给普通城市SUV装过这么大的AT胎。

哼哼,网购多年,不用怀疑哥使用计算器的能力,虽然很惭愧,已经忘了小学数学老师的名字。
我反倒是更忧虑此店的安装水平。操作相当粗暴,装配时真担心毁了新胎。思前忘后,就是想快点打发走了事。
说到底,还是看不上咱买的国产胎,一直在委婉地说,他们的客户都是换进口大牌的。
没事儿,哥的神经一贯坚强,早习惯了国人不待见国货。

安装轮胎前,先给每个轮轴都套上随轮毂附送的铝合金中心环转接圈。
越野轮毂的中心孔通常都比较大,基本没有SUV公路轮毂CB 60.1的小尺寸,就用转接圈填充空隙。
转接圈并不受力,只是起到安装车轮时的定位作用。哪怕塑料的都行,以后还不会锈死难拆。
车轮是靠几个轮毂螺丝真正紧固,因此用于75的PCD规格5x114.3一定要正确。

4个新胎装车后,先是静态原地打轮试验。
左右前轮最接近的地方都是前轮罩的后端,还有5毫米空隙。后轮因为不会左右偏转,没有擦碰问题。
实际证明,245 65 R17 的轮胎尺寸对于75完全可行,同时也是可以安装的最大组合,再大就连静态都碰。
当然,前提是必须有轮毂外凸的配合,至少得有1.5厘米才够,也就是偏距不能大于ET30。

在周围开了几圈,试验动态再回店查看。证明普通路况下,任意左右转弯和打满掉头都没有任何擦碰痕迹。
以后再去寻找坑洼路段,检验颠簸时的擦碰情况。

16.

17.

18.

19.

20.

21.


当作备胎的第5个新胎,用两个PE袋密封,正好能够放进75的备胎槽。
不过新胎厚了2厘米,导致备胎盖板被整体顶了起来,量了差不多就是高出旁边平面2厘米。
说明盖板是紧贴着原备胎,靠备胎来支撑,以便承受后备箱物品的重量。
反正新备胎已经仔细密封,暂时不去理会。
新胎抗压能力更强,平行高起一点的盖板上完全能正常放满重物,椅背放倒仍然是整体平面。
日后慢慢再想,沿后备箱的边加一圈两厘米加高围板,或者就用无毒的硅胶泡棉,与盖板接上,把备胎槽密封。

离开轮毂店,马上在旁边找一家修车店做四轮定位。后轮略有小偏差,仔细调整到读数全绿,行驶更放心。
至此,换胎终于总体成功,可以放松开回家,完成这天75提车大业。
整套5个胎要7千多呢,也必须成功,否则哥在家里就得成仁很久了。

22.
245胎直径大了2.6厘米,能放进75备胎槽,周围大约还有2厘米空隙。

23.
245胎厚了2厘米,就把盖板整个顶起2厘米,备胎槽边上出现空隙。
必须用无毒无味的PE袋把新备胎完全密封。

24.
放下盖板仍然是纯平面,不影响放东西。
后备箱内部高度由此少了2厘米。失去时方知宝贵?

25.
后来空闲时又把两个PE袋打开重新包裹一遍。
车内一直没有橡胶味道,空气质量检测仪读数也良好。

另外我的车上永远都是3个灭火器。
还有1个喷雾罐大小的在副驾驶手套箱里。

26.
当天换完轮胎马上去做四轮定位,防止出现偏磨。
偏差值不大,调整后轮拉杆中。

27.
调成全绿了。偏差值才是红色。
正常情况下是调不到正好等于原厂标准值的。
车上物品的重量,位置,油量,胎压,都可能有影响。
调到标准范围中即可。

28.
提车换完AT胎,回家的路上。
右前视摄像头中,从此能看到凸出的轮胎侧面,可以精准行驶和停靠。


换上越野胎以后,我的75小白立刻就感觉气质变得不同。
本来小白还是个俊朗沉稳的城市公子哥,现在换了鞋,更显英气勃发,持重粗犷,有了点越野小兵的模样。
咱自己就喜欢常年穿着高帮军用大皮靴,小白换上厚底大齿的AT胎,风格开始向哥靠拢。

29.
提车当天安装太匆忙,胎压传感显示全错。
下一个周末再过去全部重新安装。
洗了一次车,蓝色保护胶都被冲掉,露出白色字体。

30.
轮胎外凸3.5厘米的效果。

31.


没想过去喷刹车卡钳,红红绿绿的改色又没有真的性能提高。反而是原卡钳与新轮毂就很协调,没有突兀之感。
倒是想去买5个长安的轮毂小V标,贴在TUFF的中心黑罩上,看起来就更像是原厂所配轮胎。

提车就换了胎,小白还是挂着临时牌照。
还好新胎并不夸张,后来去车管所办理上牌手续,验车,拍照,领牌,都正常通过。
不过新车的行驶证却不再使用验车照片,而是用统一的出厂定妆照,于是我的小小企图可耻地失败了。
以后还是给所有轮毂都贴上长安标吧,将来验车更保险,出游时也免得被惦记。
正好一直都觉得,国产车里长安的V型车标很精致,整体设计质感不亚于国外车标。

32.
75提车两周后去上牌照。
此时验车拍照已顺利通过,正等待制作牌照中,顺便拍点照片。

33.

34.

35.

36.

37.

38.
受到轮仓直径限制,没法安装更宽的AT胎。
否则以75这体格,265的AT胎会更好。

39.
终于领到制作好的新牌照,还是用了十二年的老号码。
上牌照那天,所有原车胎都带在车里备着,以防万一。
其实新胎和新轮毂与75挺和谐,一点也不感觉太过张扬突兀。

40.
虽然验车没问题,可是拿到的行驶证却还是原车统一照片。
我能PS上去两个小轮毂吗?



提车当天换胎至今,我的75开了4千公里出头。
新轮胎跟着新车一起磨合了5个月,经受了各种路况和各种驾驶考验。
到现在终于可以放心的说,国产AT胎和越野轮毂的质量都非常好。
跟75一样,平价国产货也很值得选择。

已经多年习惯德系车更为沉重的转向,那天换胎前的路上,还觉得75快速转向时有点太轻盈。
而换成更宽更重的轮胎之后,略变沉的转向力度感觉就正好,打轮仍然轻松,回转时明显更有韧性弹力。

除此之外,就没留下多少对原胎的印象,所有75的驾驶感受都来自于换胎之后。
咱就相当于购买了一个75的新版本,自动四驱AT胎版,1.8T精英款。
如果当初75的销售列表中能有这个版本,肯定直接买,免去所有这些折腾。
呃,也不一定。

新轮胎保持直线行驶和转弯循迹自回位等基础性能都稳定正常。
滚动阻力低,惯性也大,D挡放掉油门可以滑行很远。
没有出现偏磨吃胎现象。胎面至今看不到什么磨损,用手抚摸也不感觉毛糙,480的指数还是比较耐磨抗造。

起步正常,并没觉得有明显延迟,急加速相当迅猛。
大轮胎搭配75原车硬朗的悬挂,速度超过160,车身依然沉稳不虚飘,没有任何共振抖动。
加宽增厚的轮胎抓地很牢,再与整套平衡杆相配合,姿态稳健,急速变线和各种弯道都没有横向摆动或摇晃之感。
走山路感觉轻松畅快,山中不断尝试提高75过急弯的速度,都没有听到过轮胎打滑的声音。

有邻居曾经问到,刹车跟着改大没有?我的感觉是完全不需要。
原厂刹车的效果反而有所增强。高速时重踩刹车,减速很有力。保持重踩不放,甚至偶有刹死的瞬间。
雨天的路上,刹车快了轻易能踩出ABS开始反弹动作。

这说明新轮胎虽然变重,但抓地力也增加,同时75原车的刹车力度,仍然足够强到能瞬间刹停轮胎。
只要轮胎已经被迅速刹停,再大的刹车都没有更多意义,只会产生更多抱死打滑,直至触发ABS强制释放刹车。
75原厂的双活塞刹车真是很给力,前双后单的搭配效果开起来有信心,厚道的设计。

AT胎的大胶块除了看着孔武有力,还有个特别好处是,直径1厘米以下的碎石基本卡不住。
如今开着75,很少像轿车那样需要不断清理小石子。小钉子小螺丝也根本没机会扎漏胎,省事安全多了。

41.
75的原厂刹车,越级的厚道配置。
前轮双活塞卡钳,比多数普通城市SUV要好。

42.
喜欢周末时进山小住,类似这样的发卡弯,每天都要跑几十次。
75走起来相当流畅,极限远大于感觉。

43.
都喜欢来泡山顶温泉。

44.

45.
前轮的成品挡泥板式样不错,但显然还是小了点。
以后自己裁个更挡泥的。

46.
后轮挡泥板效果还行。

47.
超喜欢重机车,真想来一辆,可惜家人坚决不允许。

48.
山脚农家乐暖暖的阳光。
总是要开出上海百公里以外才能享受到啊

49.
好像有点小淘气的感觉。

50.
75,壮实威武!

51.
藐视天下!

52.
呃,原来只能是小弟弟啊

53.
小弟弟之二

54.
我的75小白,就喜欢停在大块头豪车身边,安全。

55.

56.

57.
小区里的车,难得有停的这么整齐的

58.
四千公里的前轮。

59.
四千公里的后轮。

60.
跑过各种道路后,胎面至今基本看不到磨损。



要说新胎的缺点,首先在剧烈颠簸中确实会有擦碰。
接近安装极限的轮胎,在坑洼起伏大的路段快速行驶或刹车转向时,偶尔能听到一下摩擦轮罩的声音。
持续观察下来,就是左前轮罩的后端,与轮胎最接近的地方能看出有一小块痕迹,右前轮无擦碰。
用手去摸,轮罩擦碰部位光滑平整,摸不出有磨损或凹陷,胎面也没有任何异常。
实际上,轮胎时刻在路面滚动发生的磨损,要比偶然碰到塑料轮罩大得多。

既然颠的狠了也就偶尔擦到一小下,那么连预备好的切割也省了。
四千公里都没有任何磨损,从此就懒得再去关注,偶尔擦到就当是好心在提醒。
以后如果想在轮罩内加装隔音的时候,再把最靠近的那一块敲进去一点,为隔音板留出位置。

61.
两千公里时的擦痕。只有左前轮罩这里有一点。
轮罩上的白色,是在喷白色底盘胶时顺便喷到的。
正好可以观察擦碰情况。

62.
三千公里时,特意顶起车子查看。
还是只有这一小块,只是把底盘胶刮掉了,轮罩没有磨损。

63.
四千公里时的擦痕,塑料轮罩依然没有磨损。
既然保持这样,以后就不再关注了。

64.
这里就是左前轮向左转向时,最接近轮罩的位置,还有5mm空隙。
颠簸剧烈时,轮胎跳动中偶尔会越过这个空隙,擦到轮罩。

胎侧字母V上的一个破损,就是当初安装时那家轮毂店的粗暴操作造成。
对使用没有影响,忍了。那一小条胶倒是四千公里都没掉下来。

65.
四千公里时的右前轮罩,仍看不到有擦碰。
全车就只有左前轮那一处比较靠近轮罩。

66.
WD40,我车上的标准配备之一,松锈清淤润滑都极为有效。
四千公里后拆卸轮胎检查时,发现经过5个月的阴雨连绵,所有铝合金的中心环转接圈,都已经和刹车盘锈在一起。
修理工就是简单硬敲,于是赶紧拿出车上的WD40去喷一点,几秒钟就轻松取下,免去硬砸对轴套的伤害。



其次是大轮胎的速度问题,按计算要比原车胎快了3.6公里/小时。
下面是75车速表指针处在刻度线正中间时,实际观察到的各速度值对比。
表速120,GPS是119。
表速100,GPS是98。
表速80,GPS是78。
表速60,GPS是58。
表速40,GPS是38。
实时观察和GPS显示都并不精确,貌似与计算值有些差异,不过我没有原胎数据可比较。

至少看实际测速对比,新轮胎完全没必要去调表匹配。
只需注意,按75的车速表去跑,新胎的实际车速非常接近表显车速,余量很小。
与车队一起跑时,我的小白习惯压着限速开,后面的跟车常会在手台里提醒,他们的车速表显示有点超速了。
虽然GPS读数很明确,但依然会让各位小领导们紧张。


再有,AT胎的橡胶块之间明显的空隙,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现象,就是轮胎声音变大。
这是流体动力学的标准现象之一,再加上其它一些因素。
昂贵的大牌轮胎通过花纹和材料设计能有些改善,但在人类发明出无声飞机之前,还是得相信科学。
相比之下,75原车的公路胎是安静的很,因为胎面胶块更密集更连续。

速度在15-25公里区间,我这款AT胎发出的嗡嗡声稍大。25-60区间轮胎声音不明显。
60-80区间,轮胎声调变成短促的号角般呜-呜-呜-呜声。
速度超过80,轮胎呜声依旧,不过显得小多了,被其它声音盖过。
刹车减速到这些区间时,相应的声音最明显,因为此时发动机安静下来。

这些嗡嗡呜呜的声音很大吗?仔细听就很明显,音调独特。
不去注意的话,也就是车辆行驶中常规的混合声响,随着速度和路况偶有起伏。
那么会很吵闹很烦人吗?我还真不觉得。
倒不是哥的年纪大了耳朵背,也不是已经花了钱就只能忍受着。

骑过自行车都知道,安静的柏油路上,骑行中能够听到自行车橡胶胎在地面滚动时发出的轻微嗡嗡声。
我是从小骑车就喜欢听到这种嗡嗡声。在我听来,好像是车胎在唱歌,是运动之音,是快乐之声。
所以年少时的我总是用力骑得很快,为了让那嗡嗡声变得更大,心情也会随之愉悦。
于是顺便也造就了哥粗壮的腿。

如今对于舒适度的需求是提高了许多。
以前普通自行车那个小坐垫还能连续骑上30公里呢,现在75的座椅还要再铺上软垫才感觉屁股舒服。
不过对于机械和运动所发出的特定声音,始终都觉得能够接受。
有些还会感觉是种享受。比如钟表,比如自行车。比如轮胎嗡嗡嗡,比如轴承嗒嗒嗒。


当然有很多人是会抱怨AT胎噪音太大。这是事实,肯定比公路胎响的多。
以至于花了钱换上AT胎本想威风一把,然后不久再花钱换回原车胎的,也大有人在。
在需求不清晰的情况下,那就是花钱买罪受了。
嗯,AT胎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反正我的75自从提回家以后一直都是AT胎,感觉75总体噪音水平还挺好,丝毫不影响驾驶心情。
我的75没有做过任何隔音。在行驶中,家人聊天,睡觉,看风景,都没觉得车子吵闹。
再放点古典音乐老歌曲之类的,车子的声音就都忽略,只是感觉原车功放的音质水平需要改进。

AT胎以及泥地胎那种特有的声音,就是越野人专用的小喇叭。
虽然哥加小白只够约等于伪越野,但不妨碍咱向往野外的一颗红心呐,至少先把声音武装起来。
咱脚上的大皮靴,走起路的声响也是传的很远,总是在自豪地宣布,哥来了!

67.
我的左脚。
07式作战靴,并不文艺,倒是铿锵有力。
我还是更喜欢03式作战靴。
上一双穿了5年多才换,比现在07式的皮质结实。这也是今不如古吗?

68.
咱的右脚。自拍角度问题,实际还没那么粗壮。



还有是关于油耗,虽然实在没什么可说。
新轮胎增加的重量和加宽的触地面积,肯定会使油耗有所上升。
究竟高了多少我没有对比,因为原胎只开了80公里。凭经验AT胎也许能多出0.5个。
之前帖子里发的75四驱新车记,所有油耗照片都是换了AT胎之后的。我觉得都正常,符合预期。
真想省油,还是百公里一身汗的魔拜单车吧,绿色共享。

69.
陆续丢失了5部自行车后,如今上下班就常靠摩拜单车了。
首选中间那个带行李框的,骑着不累,油耗精准,百公里总是为零。

75已经成了周末郊游专用车,所以5个月还没过5千公里。
小区里也有很多像咱一样的“泊车一族”,一停就是一个礼拜不动地方。



提车伊始就带着我的75小白一起摸索,磨合和换胎也都一次成功,非常欣慰。
任何倾向选择都会带来性能的取舍。
我是宁可放弃一些公路上的舒适静音和极限速度。
情愿换取更有信心的征程,更加随意的野趣,更多自由的旅途。
小白的表现始终良好,未来就更值得期待。

最后再放上两组我的75小白陆续随拍的照片。
75的造型不愧是都灵设计中心出品的经典设计,满满的欧洲范。


本期到此结束,谢谢观看。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行走在乡间小路

84.
闲适休憩,自有绅士的精致与气度

85.
转过身,就是沉稳中饱含的力量

86.
均衡与踏实

87.
身形修长,线条硬朗,再无需多余装点。


88.
从容迈步,我们已准备出发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3456 ... 20
前往
/20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