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人间天堂——瑞士自驾游(完整版)
1 48 发布于 2016-07-27 08:59:45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去年的公休假申请下来之后,就跟老婆(ID:小清新)协商出门玩的事情。不过在目的地的选择上出现了分歧,她想去日本血拼,而我对什么美食、购物毫无兴趣,倒是想去瑞士自驾,欣赏一下美景。一个往东,一个往西,这让我如何权衡?想了半天,老婆的想法不能不满足,可也不想委屈了自己,干脆都去!
    日本的事情暂且不表,带着一箱子日本土特产离开东京,搭乘阿提哈德的航班直奔瑞士。虽然飞机硬件和机餐都不错,不过我这人一上飞机就喜欢睡觉。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一阵颠簸把我从梦乡拽了回来,睁眼往窗外一看,一排尾巴上都是红十字的飞机,这是瑞航的logo,看来我们到苏黎世了。说起瑞航也是一把泪,当年口碑那么好,结果还是逃不掉破产的厄运,最后被汉莎收入旗下了,唉。

下飞机取了行李,第一件事就是找洗手间换衣服。苏黎世大概相当于吉林的纬度,国庆节还是有点凉。前天东京18度,昨天迪拜38度,今天苏黎世14度,可想而知我们冰火几重天有多受罪。都知道瑞士有三大“特产”:美景、手表和银行,我知道你们的银行是不错,可也没必要把厕所门修得跟金库门似的吧?那里面又没有钱,不就是几坨……咳,至于嘛

办理完入境手续后天刚蒙蒙亮,离我们预定的取车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便在大厅里闲逛起来,顺带到ATM取一些现金备着。之前也提到过,在国内兑换瑞士法郎没成功,便带着华夏银行的借记卡来这边现场取款,第一笔免收手续费。盘算了一下7天的行程,取了250法郎够我们花的了,并把其中100破开,方便后面支付。

花花绿绿的钞票还挺好看的。

    瑞士自由行主要有两种玩法,一是坐火车,二是自驾。两种方式各有各的优势,自驾比较自由、方便,租个车到处转就行了,随走随停,行李扔在车上,人也比较轻松;火车的好处呢则是不用自己开车,人比较安全也比较省心。自驾我们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了,重点说说这火车游:瑞士国土面积不大,只有大约安徽省的1/3,其铁路网的密集程度在全球数一数二,几乎每个小镇都通火车,而且车次密、准点率高,就连瑞士人民出行也喜欢坐火车。瑞士针对每年数以百万的游客也推出很多优惠政策,比如游客可以购买铁路通票(淘宝价约2K),在规定时间内能够乘坐任意普通列车,以及打折乘坐一些特殊列车,和免费进入大部分的博物馆等。看上去很诱人,但火车游的弊端也很明显:首先就是你要拖着行李往返于酒店、火车站和景点之间,这个我们之前在日本已经体验过了,有些不方便,耗费很多时间和体力;行程也受到车次影响,你也只能围着火车站附近找酒店住,围着火车站附近找景点玩;另外不能说停就停,哪怕路上看到美景也只能一闪而过。
    其实当时我就知道,不管选什么方式我都会后悔——后来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自己更熟悉的自驾方式,然后开始租车。欧洲是旅行车的天堂,如果能趁这次机会体验一下旅行车,哪怕多花点钱也是值得的。很快在一个境外的代理网站找到了有公司在租蒙迪欧旅行版,一辆我非常喜欢的车。可惜对这个租车公司对租车证件的要求不太熟悉,代理也没有提供相关材料,考虑再三决定不能冒险,万一不接受国内驾照公证取不到车就麻烦了。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熟悉的“租租车”,选了一辆Alamo公司的奔驰A180,并非是因为它是奔驰,而只是因为它是最便宜的车了,7天1800元。考虑到自己的驾驶水平还算OK,加之瑞士与我们同为左舵驾驶,难度不大,便没有买全险。

苏黎世机场的租车公司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内,老远就看到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基本上国际上有头有脸的那几个公司都在这有柜台,我们这次选的来自北美的Alamo公司,目前与National都是Enterprise的子公司了,而在收购了它俩之后,Enterprise已经成为与Hertz、Avis并驾齐驱的全球性租车公司。

手续很简单,提供国内驾照+公证件、护照、租车订单、信用卡,很快就拿到了钥匙。接过来一看,额,怎么是个雪铁龙的logo?我租的是奔驰啊?工作人员解释:我们网站上写明的就是奔驰A级或同级车,这辆雪铁龙跟奔驰A级是一个级别的吧。好吧,我就知道又是这个解释,不去跟他争了。离开柜台前,我不忘问一句:这辆车是汽油还是柴油的?在得知是柴油车后,我稍微欣慰了一些。一直想着试试柴油车,这次终于来机会了。

    离开租车柜台,我们按照指示牌往停车场走去,准备寻找分配给我们的那辆车。停车场嘛,你们都知道的,停着好多车。我也是个爱车之人,没事就会留意一下身边的车。嗯,这是一辆奔驰G;哦,那是一辆老款沃尔沃XC90;咦,一辆宝马M4,旁边是奥迪A6旅行版和奔驰CLS……哎,不对吧?怎么全是欧洲豪车啊?我是不是走错了?不可能啊,我再转转……五分钟后,好吧,这层车库里除了宝马-奔驰-奥迪,就是保时捷-沃尔沃-陆虎,没有任何其他品牌了,没有一辆日本车,没有美国车,没有韩国车。我知道瑞士人民很有钱,但这也太有钱了吧?要知道10个小时之前我还在迪拜的街头闲逛,那边的汽车平均水平也没有这么高啊。我当场google了一下,瑞士人均GDP是我们的十倍,还拐个弯……好吧,你们开奔驰宝马已经算是很“低调”了,请收下我的膝盖吧。









    既然说到车了,那我们就先聊一下这个国家的车吧。刚才说了,欧洲是旅行车的天堂,遍地都可以看到这些大屁股的家伙。跟国内的选车理念不同,早已经过了靠汽车炫耀身份的欧洲人民更注重车子的实用性,既有轿车的操控、又有SUV的装载能力,旅行车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车价低、收入高,各种豪华品牌的旅行车随处可见。













    除了旅行车外,欧洲国家山路多、街道狭窄的现状也促使掀背小钢炮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可能没有旅行车那么大的空间,但小车更加灵活、更加紧凑的车身,更适合在山路上爬坡或在狭窄的街道上寻找车位。






    相比之下,SUV和越野车就没有那么普及了,除了停车不方便外,我想这种大车的高能耗也跟欧洲人环保的理念有些冲突吧。拍了一辆新款沃尔沃XC90,当时还没在国内见过实车,挺大气的。



    当然,这么有钱的地方,没几辆跑车也说不过去。比如这辆绝版的BMW Z8,国内基本上没见过吧?在酒店看到楼下正在加油的一辆保时捷911 GT3和他朋友的小牛;还有什么宾利、法拉利等等等等,都不值一提了。









说起出租车,他们选择用普锐斯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环保,不然哪有这么漂亮的国家。

可当我看到一辆奔驰S系列也做出租车时,我又不淡定了,咱能不能不这样炫富?

说了那么多好车了,擦擦口水,来看看分给我们的这辆小破车吧,雪铁龙C4 CACTUS,大概2014年上市的一款新车。你说这是什么车呢?小型SUV?我觉得像SUV和两厢车的跨界吧。从外观上说,看上去有点像概念车一样的造型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用通俗的话说:我觉得丑。

从功能上说,作为一辆每天租金不到300人民币的车,它的配置可以用逆天来形容:自动大灯、自动雨刷、自动空调、自动巡航、自动泊车、自动启停,是的,全是自动的!至于排量,我翻遍全车,包括发动机舱,也没看到任何有关排量的说明,回国后一查才知道是1.6t柴油发动机。       


把行李装上车,熟悉了一下车子,准备出发。看了一下车载导航,居然是德语版的,一个词都看不懂,按了半天也没找到怎么修改默认语言,更不知道如何输入目的地,算了,放弃。本来打算来瑞士之后再现场买电话卡,但有点不放心,于是走之前在淘宝买了一张电话卡,150元包750MB的,准备在这边手机导航。结果插上卡之后,没有网络。跟卖家联系后,卖家说我卡流量用完了。这有点搞笑了吧?我还没开始用呢,怎么就没流量了?但这就要出发了,也顾不上去查询流量问题,赶紧又让卖家给充了500MB流量,先用着,等回国再慢慢跟他算账去。你看我就说吧,还是来这儿再买卡最好。

怕新买的500MB流量不够用,又蹭机场wifi下了sygic,一个离线版的导航app,可以免费用7天,把瑞士的道路数据全部离线下载下来,这样我们在瑞士的7天基本可以不用流量去导航了。

跟着导航,我们就上了路。时间还早,先不着急去酒店,反正行李扔在后备箱里不用操心,这就是租车的好处。第一个景点安排的是到苏黎世北郊的沙夫豪森,欣赏欧洲最大的瀑布——莱茵瀑布。今天是周日,天气晴朗,高速公路上车不多,开起来比较轻松。这段路看起来景色很普通,于是我就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车上。由于柴油发动机扭矩大,加上涡轮增压,这辆小车开起来异常轻松,提速很快,油门轻轻一点就推背。柴油车普遍油耗很低,这辆车目测也就4L/100KM。

瑞士的高速公路实行年费制收费,40法郎买张年票就可以随便跑了,并且租车公司已经提前为每辆车都买好了,所以本次自驾全程高速公路”免费“。





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莱茵瀑布,从停车场的规模就可以推测这应该是个挺知名的景点。

买了门票,还没进景点,就听到瀑布发出巨大的水声,这也让我们立刻有了几分期待。


看到瀑布后,我们有些小失望,原来欧洲最大的瀑布就这么点?实际上它确切的说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论垂直落差并不是最大的,目测也就二三十米,跟我们传统观念中那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不太一样。

游客还不少,想拍个照还需要排队。瀑布中间有两块巨石,其中一块插着国旗的可以坐船上去。


站在这个角度,看到湍急的水流扑面而来,还有点小气势,不过也有点小水汽,不能久留,不然相机马上就扑街了。





看完瀑布便准备回酒店去休整一下了,毕竟已经连续50多个小时没有洗过澡了。在苏黎世的住宿我选择了一个半公寓式酒店,主要是考虑到连续两天飞机上过夜之后,我们急需好好休息一下,相对于民宿来说还是住酒店更为舒适和自由一些。其实酒店的价格跟住宅的价格一样,位置很关键:市中心的自然贵一些,郊区的就会便宜不少。反正我们有车,不怕不方便。于是便选了一间郊区的酒店,但就这么偏的位置都要6xx多人民币。

这家酒店坐落在一片公寓楼当中,一点都不起眼,光是找入口就费了半天功夫。进到大厅后一个人都没有,只有一个硕大的餐厅,我们有些不敢往里进。什么情况?没见过这样的酒店。

在餐厅里转了半天,突然发现角落里的一张桌子上有部电话,电话旁边摆着一张纸条,上书”如果要入住请拨888“,我半信半疑的拿起电话,拨通后电话那边是个女生的声音,我小心的问:我们订了一个房间,是打这个电话入住吗?“,对方让我们稍等一下。不一会,楼上下来了一位姑娘,原来她就是工作人员。很快就为我们办好了入住手续,好吧,这样的入住我还是第一次遇到,看来是没什么生意。

房间装修风格属于那种北欧简约风,全白设计。空间倒是蛮大的,设施也比较到位。由于地处郊区,非常安静。


洗漱完毕,顺带说说瑞士的电源接头,这是来此旅游的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瑞士电压跟我们一样,插头是那种两个圆柱的形状。有人喜欢把除去英国以外的欧洲国家都叫用欧标,我觉得欧标这个概念不严谨。虽然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是两个圆头,间距也一样,但不同国家圆柱的粗细并不一样,严格意义上说,这不能算同一种标准。苦只苦了我的英制插头电吹风,要先转国标三头,再转瑞士两头,真麻烦。

我们酒店门口就有一个大超市,可惜那天是周日,居然不营业。要在我们国内,周日哪不是超市最忙的一天啊?看来真是中外有别,得,进城转转吧,看看能不能找点吃的。开着车就往市区走,周日的傍晚市区真冷清,街道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和车辆,这才傍晚6点而已。

路过苏黎世火车站,这是正大门,SBB应该是瑞士国铁的意思,不过我们都叫他傻逼逼……

火车站也没个围墙,下了火车直接就能从站台走到大马路上来,管理真差,只能全靠自觉了……

到了市中心,找个停车场把车挺好,开始闲逛。苏黎世最繁华的一条马路叫班霍夫大街,各种名牌奢侈品全部汇聚于此,可惜周日晚上全部关门了,只剩下水果店还亮着灯。这就是我不喜欢国外的地方,夜生活太贫乏。

逛街的念头打消了,那就找个地方吃饭吧。瑞士主要跟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接壤,大部分州说德语,个别地区也有意大利语和法语,基本上是挨着谁近就说谁的语言,嗯,这一点上瑞士是没节操了点……但我以为这种高度文明的旅游国家,最起码到处都有英语吧?还真不是的,随便转了几家餐厅,橱窗里贴的菜单都不是英语的,问服务生要,也没有。望着一个字都看不懂的菜单,万一点了个不爱吃的咋办?再说后面那价格还得乘上6.5……这犯错的代价也太大了,算了,闪人吧。

街角有一家麦当劳还在营业,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可看完前台的价目表后,我们又瞬间跌入了谷底。一个汉堡要13法郎,大概就是85人民币。花85块钱吃个香辣鸡腿堡?好吧,这次我真领教到瑞士的高物价了。这还叫哪门子穷游?忽然角落里一台设备吸引了我,看上去像是一个大电视机竖在那,仔细一看是个自助点单的设备,自己在触屏上选择食品,自己刷卡,自己凭打印的小票去前台领取即可,价格比从前台点要便宜一半还多,估计是省了人工的原因吧。前台工作人员也怪忙的,我们有胳膊有腿的,就别麻烦人家了,自助点吧,便宜好多……

    晚饭后回到我们酒店,如我所料,酒店不提供免费的停车,停一晚上要20法郎,够我吃两个汉堡了,没舍得。然后我试探着提出能不能停到酒店隔壁的那个超市去,都知道超市会有很多提供给客户的免费停车位,反正今天歇业,车位大片的空着。酒店服务员建议我不要去,毕竟我不是客户,晚上会有警察来抄牌。不会吧?这也太死板了,大晚上的还抄牌?我以为加班都是我们亚洲人民才干的事。不过她也并不是真的为了给自家揽生意,她又为我介绍了一处更廉价的停车场,大概在离酒店500米的地方,一晚上只要5法郎。为了避免高额的罚款,走500米也能接受,把小清新安顿下后,我又跑去停了车,果然只要5法郎。

第二天早上醒来,睡得不错,收拾好房间准备退房。昨天那个姑娘依旧在楼下大厅,这次她在做一些手工艺品,感觉好悠闲。我们借用了楼下大厅的热水,把从日本带来的方便面吃了,作为早饭,又省了不少钱感觉很欣慰。

    把车子取回来,行李装车,然后开到隔壁超市去为未来几天采购一些补给。现在我们是真客户了,可以挺直腰杆在客户停车位上停车了吧。我试着拍了一些物价,各位也可以比较一下这里到底物价如何。

牛角包,每个0.79法郎=5.1人民币,还好。

香蕉,虽然标签是德语,但我大概能猜出来Bananen就是Banana,一公斤1.39法郎=9人民币,好像贵了点,可能这里不产这玩意。

这里的板栗好大,我特意把小清新的iphone6扔进去做对比,一公斤板栗9.99法郎=65人民币,看起来贵了不少,不过瑞士各地有好多板栗树做景观树,这个过几天还可以看到。

1公斤桃子1.49法郎=9.7人民币。

 一盒6个奇异果2.49法郎=16.2人民币,这应该是新西兰原产的,运费少不了,比国内的猕猴桃还便宜一些吧?

不知道什么品种的苹果,一盒4个要4.49法郎=29.2人民币。

也不知道是啥肉了,完全看不懂的德语,左边这个是8.49法郎/斤,大概55.2人民币/斤吧,有点小贵。

牛奶应该不比我们那差吧?1.15法郎/升=7.5人民币/升,我们赶紧买了2升,简直跟水一样便宜。

简单的采购了一些后,我们上路了。首先我们继续回到苏黎世市区,把昨晚没逛完的地方好好看看。就在从酒店去市区的路上,我超速了,然后过了3个月后才收到了一笔信用卡账单。限速50,我开到54,罚款40法郎。这笔罚款租车公司直接从我信用卡上扣了然后帮我交的,另外还收了代交罚款的手续费。你知道代交一笔40法郎的罚款要收多少手续费吗?50法郎!

今天天气非常棒,***少云,最适宜拍照了。我们沿着主城区的利马特河河边行走,欣赏这座美丽的城市。比起3天前我们逛过的东京,苏黎世头上则有更多的光环:苏黎世州首府、瑞士最大的城市、瑞士最大的金融中心、欧洲乃至全球最安全、富裕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城市之一、联合国全球最佳宜居城市等等等等。当然了,最后那条我有点不太理解,85块钱一个香辣鸡腿堡怎么就宜居了,简直是路有冻死骨啊……

由于瑞士中立国的身份,使得他幸运地躲开了一战和二战的摧残,很多古建筑得以保存下来。在河边溜达,你可以看到主要来自意大利风格的一些建筑,这些都是很有年头的哟。每座楼都紧挨着,又形态各异。 不过有点乱,甚至谈不上什么规划了,估计规划局长也挺头疼的,哪座也不敢拆,只能这样了。






在我印象中欧洲有文化的老城,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就是有轨电车了,它承载了太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沉淀。不过主城区貌似也不大,我们也就没机会上去坐坐了。


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来到以银行著称于世的苏黎世,我以为满街都是拿着算盘的会计 ,不过实际没有。今天是周一,街上行人不多,大部分都是悠闲的游客,他们三五成群的坐在河边,或喝喝咖啡,或谈笑风生,好不惬意。这样的生活我们何尝又不向往?



苏黎世的时间不多,我就安排了一个景点:苏黎世大教堂,一个苏黎世地标性的罗马建筑。这座始建于1100年的教堂,几乎在苏黎世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它。




进入教堂,我们很失望,这大厅一点也不大气。经工作人员指点,我们才知道楼上有个观景台。于是在买了2法郎的门票以后,我们沿着狭窄、昏暗的通道爬上了教堂顶部。

登上观景台,豁然开朗,我第一反应是这2法郎的门票真值。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苏黎世老城区的景色,我想这种角度对于中国游客来说一定是非常难得的,毕竟跟我们的文化差别极大。

一般来说,国内大城市的高楼里面,有至少1/3是银行的办公楼,而在这个聚集了120多个银行总部的城市里,我们能看到的最高建筑是教堂。可能对这里的银行来说,他们追求的不是谁的楼最高,而是谁的楼最老。









当然了,到此一游这种事情,不是只有中国人才会有,老外也有……我历来坚持不要妄自菲薄,我们的平均素质是没有他们高,可他们也不是就固若金汤,也有那么几个拖后腿的。

在苏黎世最后的时间,我还是留着给小清新拍一些美照吧。这次出门带的几个镜头,有一个基本上是只给她用的,就是那只70-200/2.8大竹炮。对女生来说,背景是哪并不重要,关键是她们要对自己的的表情满意就行。

再见,苏黎世!

离开苏黎世后,我们奔下一个目的地:Luzern卢塞恩。从这一刻起,我们的瑞士自驾游才算正式开始。 在未来的6天里,我们将沿着最经典的瑞士黄金列车的路线,一路驾车向西南方向开,穿过瑞士最美的几个湖泊,最后到达日内瓦。虽然听上去路途遥远,但由于瑞士非常小,这段路实际上也就500多公里,而用6天来跑500多公里已经是我们历次自驾游中很“奢侈”的一次了。

刚上高速公路没多久,路边冒出一座小镇,临湖而建,非常漂亮,吸引住了我们,索性干脆找了个停车场,下车游览一下。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是哪个镇,但这根本不重要。

似乎依山傍水是每个民族选择居住地的通用标准,瑞士人民也不例外。你看这清澈的湖水,配上漫山的草坪,哪国人民都会喜欢这儿啊。

我们沿着湖边小道前行,从一户户门口路过,有些房子看起来年头不短了,上百年都有可能;有些则明显是最近几年修建的,风格也是现代简约,看着毫无违和感。

不过不管样式有多旧,每座房子外观都修缮得很新、很精致,让你不觉得房子是旧的,更不会担心这房子是否还结实。

唯一不习惯的恐怕就是小镇的人气差了点,国庆节几乎没什么人,只有我们几个游客,想想现在国内的景点,立刻优越感爆棚。







配套的设施也很到位,小型游乐园、教堂、商店、码头、学校一应俱全,公共绿化更是没的说。

实际上国庆节来欧洲真是个不错的季节,气温舒适,天气晴好,雨水少,花草正是绿中带黄的最美时候,几乎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最佳的状态。

我一直喜欢在比较暖和的时候出行,不仅这个时候人能够比较自由的活动而不是被寒冷逼得缩手缩脚,而且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景观也都是在夏秋之际最美。当然了,个别地方本来就是去看雪的除外。







这座玻璃建筑就是小镇的学校,最好的位置都给了孩子们,只是不知道星期一孩子们都哪去了,难道他们在中国国庆节也放假?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想必孩子们身心都会很健康地成长吧。我们对这个学校的升学率很好奇,因为这才是我们家长关心的……



离开小镇,我们继续前行。远远看见路边冒出一个索道,那是上瑞吉山的索道。瑞吉山是阿尔卑斯山的最前沿,被称为山峦皇后,是瑞士中部最有名的瞭望台。在那里可以欣赏到阿尔卑斯山脉的全景观和延伸到德国的黑森林和法国的平原。19世纪这里就修建了登山铁道,也是欧洲的第一条登山铁道,至今仍保留有蒸汽机车。购买了瑞士火车通票的游客可以打折乘坐这条索道,由于我们选择了自驾,就放弃吧,留着下次来火车游再说。感觉这趟瑞士之行比前几天的日本之行还走马观花,到哪儿都是搞不起,远远地看看算了。我觉得两方面原因吧,不仅是预算的问题,而且也跟我们的时间安排有很大关系。虽然瑞士面积不大,可你想深度走一圈,七天也确实只能走马观花了,建议各位下次来放长一点时间,因为瑞士的旅游资源实在太丰富了。

太阳落山前我们赶到weggis韦吉斯镇,虽然本来这一程的目的地是游玩卢塞恩市,但我并没有计划今晚住在卢塞恩,而是选择住在它旁边的韦吉斯镇。一个原因是卢塞恩毕竟也算“大城市”,住宿比较贵,再一个我想体验一下传说中的世界八大著名小镇。

韦吉斯镇是一个坐落在卢塞恩湖畔的小镇,人口不多,胜在环境优美。到镇中心时由于已经接近天黑了,游客也都离去,车揽了一下小镇确实环境很棒,为了不耽误晚上住宿,我们决定明早再来细细游览小镇,今晚赶紧去落实住宿问题才是正道。

今晚在韦吉斯镇住的依旧是民宿,是我们一路上预订的最贵的一间民宿,也是我最期待的。为了寻找这座位于半山腰的别墅,我们还真废了不少时间。

刚开始按照门牌号导航到现场,发现现场什么也没有,前后左右挨家挨户比对着airbnb.com上的照片都看了一圈,也没有长得一样的房子。你看这就是民宿的麻烦所在,尤其碰到这种在山上的,山路复杂,更是难找。

最后终于在一条不起眼的岔路上找到了我们今晚的落脚点,一座藏在树林中的现代别墅。跟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别墅长得不太一样,这座建筑外观并不对称,显得很随意。

把车停好,拖着行李沿着主人家的无敌景观走廊来到家门口,敲了敲门,一张笑脸迎了出来,看来这就是女主人Graf太太。

一进门的地方布置得像酒店的前台一样。Graf太太带着我们开始参观房子,我们才知道Graf先生就是设计师,这座房子是他本人5年前设计的。一楼部分主要是刚才我们看到的门厅和Graf太太的工作室——她平时在这里面做瓷器,半做半玩吧,家里到处都摆着她的作品,都有标价可以直接购买;二楼是活动区和租客的房间,看来当年设计的时候就想好了要做民宿出租的;三楼则是夫妻俩自己的房间。

    Graf太太很热情,跟她聊天也很开心。她们这一片都是德语区,但说的是瑞士化的德语,而她的英语也很棒,听上去跟美国人说的没啥区别,反正比我是强多了。其实来之前我就有耳闻,瑞士整体上有些类似北欧,瑞士人在外国人中不属于那种特别热情的一批,他们甚至有些高傲。这我也能理解,人家有傲的资本。放眼全球也没几个这么富有、这么漂亮、这么文明的国家,还不允许人家嘚瑟一下?不过高素质让他们只是心里默默的嘚瑟,还好没有表现出来。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得就是要表现得比国内更高素质一些,哪怕装,也得装得像一点,千万别做那些丢人的事被人家瞧不起。就算你不想代表中国人,也至少给你自己挣点脸吧?

这就是我们的房间。二楼一共有四间房是给租客们住的,每间的价格根据面积和朝向都有点不同,我们这间属于中等,大概要1000块,比我们更贵的房间主要是还多了一扇窗户,景观更好,但配置都是一样的。

基本布局跟酒店差不多,一张双人床,内置洗手间,飞利浦的电视机直接吊顶,有专属的无敌景观阳台。很多细节上也能看出来设计师追求的更多是风格,实用性会摆在稍微次要的位置,比如书桌上那盏可以显示256种颜色的飞利浦台灯。


其实这样的条件我们已经非常知足了,如果一路上都能住的民宿都是这个水平,我们觉得比住酒店强多了。

    晚饭后Graf夫妇跟我们打了个招呼,说是要去朋友家做客,然后就走了,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们——啊?这样就走了?留下两个陌生人在自己家里?也不怕我们偷东西?感觉就像又回到了夜不闭户的社会主义初期,唉,老外心真宽。好在我们也不是素质低的人,不会干什么偷鸡摸狗的事。不过主人不在家了,不用那么拘谨,确实可以好好的参观一下他们的豪宅了。

本来白天就没什么人,到了晚上山里面就更安静了,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偶尔几声鸟叫,亮灯的地方都是湖边的公路和住宅。

这就是刚才一进门时的大厅,就那个苹果的大显示器最醒目。


一楼到二楼的楼梯,一半墙是水泥板,一半是软包。

二楼的多功能室,承担了餐厅、客厅、厨房等多种职能,为租客准备的四间房间也都是集中在这个房间周围。

正中间两台55寸的三星电视机对拼很帅,下面是一台苹果的电脑。

但最有特点的则是那一排纸糊的吊灯。

全家基本上就是北欧那种简约的风格,甚至有些墙面太过原生态,没有任何处理的毛坯状态,不愧是设计师自己家的装修,就是不一样。


晚上我们两个就在客厅里听着主人iTouch播放的轻爵士乐,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跟国内的时差仔们聊微信,俨然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好不惬意。

   第二天早上醒来,Graf太太早已在厨房开始为我们忙碌早饭了。今天不光是我们俩吃早饭了,又多了两位同伴。我们隔壁房间住着两位女生,同样是国内来瑞士旅游的,昨晚很晚才回来,所以之前我们一直没有见过她们。由于这座别墅在半山腰,实际上对于那些坐火车游瑞士的游客来说并不方便,一般来说都是自驾游的才会选择这里。但这两位姑娘就没有租车,还真有毅力的。离家***还能在别人家里遇到同胞,也是应了那句“哪儿哪儿都有中国人”。两个女生看起来应该是刚毕业没多久在外企工作的那种,年纪轻轻,跟我们一样也是在airbnb.com上搜到这家民宿的。看到她们我就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旅游真应该早点开始,刚毕业那些年我都干嘛去了?


除了住宿条件最好之外,早饭也是这一路上最棒的。Graf太太亲自烤的面包,配以各种各样的奶酪、肉片、果酱,还有各种果汁。怕我们对西餐不熟悉,女主人还耐心给我们讲解如何塞奶酪、如何抹果酱。当然了,作为礼节,我也毫不客气的向瑞士人民展示了我的胃口……



用完早膳,小清新坐在房间里还是久久不愿离去。如果我们家对面是这样的依山傍水,而不是一片城中村,那该是多棒的事情啊。


依依不舍,告别Graf太太,我们继续上路。首先回到Weggis镇中心,仔细欣赏一下这座美丽的小镇。


镇中心到处都种植着这种红色的叫不上名字的花,挺漂亮的。




 据说只有在度假期间,这里的游客才会多一些,平时也没有什么人来光顾,所以镇中心非常的安静,只有偶尔几辆车子经过时的马达声。


码头旁边有很多栈桥,可惜碰不到海鸥了,只有天鹅可以调戏,小清新也不忘抓住这个机会,把我今天的口粮一股脑都倒给了它们。





沿着马路我们往镇子里面步行前进,人更是越来越少,但树木可是越来越多。

我没有去百度,仅从我们看到的情况来说,我觉得在瑞士板栗树还是蛮多的,因为地上到处都是掉落的板栗,用下雨来形容都不为过,随时可以听到板栗砸到地上的声音,甚至还有可能不幸被击中。

我们在地上捡了好多块头较大的,这还是本人第一次见到毛栗的原始状态,原来外面有一层带刺的壳,扒开之后才会看到板栗本尊。“好神奇啊!”,我一边扒一边惊叫,而得到的则是小清新的鄙视,“土人,毛栗都没见过”……

长椅边的垃圾桶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不仅可以扔垃圾,还有免费的塑料袋可以拿。看到那个狗狗的标志,我们猜测这应该是提供给游客用来拣拾自己宠物犬的粪便的。唉,跟人家比,我们还差得太远了。



对他们来说,有车那都不叫事了,已经逐步推广家家有船了。

码头边停着各种各样的帆船,虽然只能在狭小的卢塞恩湖里玩耍一下,但也足以羡煞我等。

与一路上看到的那些小镇一样,weggis小镇的商店也几乎都毫无人气,甚至连老板娘都看不见。有卖电器的,有卖手工艺品的,当然更多的是卖瑞士军刀的,但我们看到所有的小店之后的第一印象都是:他们这是做的哪门子生意啊?这哪有生意啊?街道上连个人都没有,卖给谁啊?偶尔还开着的店,也基本上是下午4点就关门,一副“你们爱买不买,反正我到点下班”的态度,好吧,一个汉堡都要85块钱的国家,你们都是指望啥吃饭呢?



离开weggis小镇,我们准备前往卢塞恩市,这才要进入正题。路上基本就是这样的景色,满眼都是绿色,草坪之整齐让我们不禁怀疑是不是经过人工修葺的?

为了能够拍得不一样的视角,我决定爬到对面的山坡上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背着相机好不容易爬上去,远看挺整齐的草坪,真要走在上面才发现草儿还挺高的,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生怕踩到蛇啥的。

果然没有白费体力,山顶的景色跟山下比是要立体一些,小清新和我们的雪铁龙都变成了一个小点。


最后一张可以代表大部分瑞士郊区的景色特点,就是大片的草坪,稀稀拉拉地种了几棵树,中间偶尔有一间小木屋,很原生态,但又有些人为的痕迹,比起新西兰的风景多了几分人文的感觉。

卢塞恩,也有翻译成“琉森”的,是琉森州的首府,人口不多,也就8万人。卢塞恩号称是瑞士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城市,也是最受瑞士人喜爱的瑞士度假地。

同时它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很多著名作家在此居住和写作过。

在市中心绕了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停车位,考虑到城市不大,我们也不会在此停留太长时间,便在自助收费机上买了2个小时,腿着就出发了。

如同之前在weggis看到的一样,这里确实“盛产”板栗,在卢塞恩街头就有专门卖板栗的小摊,而且还辅以中日等多国语言,看来东亚人民也是他们的常客。价格就不说了,乘以6.5之后都是一把泪,只是我们怀疑这些板栗的来源,是不是也像我们那样从树下捡的?

卢塞恩的标志之一就是这座卡佩尔廊桥。这座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始建于1333年,桥的横眉上绘有120幅宗教历史油画,沿途还可以欣赏描述当年黑死病流行景象的画作。

1993年毁于一场火灾,虽然现在已经重新修补完整,但新旧痕迹仍可清晰辨认,梁上的图也不及当年那么引人入胜。这座桥横跨在罗伊斯河上,长达200多米的木桥有两个转折点,桥身近中央的地方有一个八角型的水塔,是当年火灾中唯一幸存的部分,曾经是作战时安放战利品及珠宝之处,有一段时间也用作监狱及行刑室。

捧着热乎乎的板栗,我们沿着卢塞恩湖边的宽阔马路溜达,几乎每个城市最繁华的街区都在水边,这里也不例外。大部分建筑看上去都有百年历史,哪怕是后来新修的也保持了相同的风格,虽然样式老,但修缮得很新,丝毫没有破旧的感觉,事实上整个瑞士也都是这样的风格。










咦,这人有点眼熟!拍这张照片时,最新一集的《007:幽灵党》还没有在国内上映,广告牌右下角那块OMEGA就是为这一集订制的款式,说实话,表盘本身就没什么惊艳,看上去像尼龙一样的表带反而更拉低了逼格。

卢塞恩还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标志性景点就属霍夫教堂了,跟苏黎世大教堂一样,高耸的教堂离着老远就能看到。而他的混血历史更为传奇一些,735年,教堂建成时是罗马式建筑,到了14世纪改建成了哥特式,17世纪的一场大火严重破坏了教堂,在随后的改建中,教堂又建成了文艺复兴样式。      

实际上看完卢塞恩,我们已经开始对瑞士的城市风景有些审美疲劳了,看上去似乎都差不多——而这种情绪也在后面几天中多次出现。再美的景色,也经不起这样天天看,很快就会从惊喜——  



旅游城市,难免会碰到世界各地的游客,包括同胞。看到马路对面排着整齐队伍的同胞团,我们有些庆幸自己不在其中。去年澳洲行之前,为了求一个免费的导航app,加了一个旅游方面的QQ群,后来陆陆续续又加了几个类似的群。泡了一年多,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发现自由行还真不是我以为的那么轻松,或者说普及自由行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这些年来,自由行日渐成为一种时尚。除了跟团游那些存在已久的弊端外,与越来越发达的网络也密不可分。现在绝大部分的旅游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绝大部分的准备工作都可以在网上做好。你可以很轻松地事先参考几篇攻略和游记知道哪里哪个景点更漂亮,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哪趟航班时间合适、价格最便宜,可以预订到大家普遍最喜欢的那家酒店。关于自由行的话题讲起来可以三天三夜没完,最近也总结了一些,想到哪说到哪。
    1、关于目的地的选择。按说这个完全是看个人的喜好,我不应该对别人的选择说三道四,但这是我的空间,我还是忍不住说几句。像我喜欢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希望出去之后得到收获的是眼睛和脑子,而不是屁股和嘴。所以我一直对于海边之类的休闲游则完全不感冒,去的也都是有特色的一些发达国家。但这事也讲究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最近一年多来见过一个怪现象,不少人持白本护照就去美国的,且不说签证的难度,或许美国在他们眼里是很高大上的国家,但旅游不是买奢侈品,不是哪儿名气大就去哪儿,还是应该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吧。反正我对美国是完全提不起兴趣来,至少现在还没考虑过。 
    2、关于签证的办理。可能由于工作和历史的原因,我签证还没遇到过什么问题,每次都是顺顺利利的就出签。现在习惯从淘宝上直接办理,根据卖家提供的材料清单,提供相关的材料,由他们送签证中心,赚个跑腿费。并非是没有能力完全自己邮寄办理,而是觉得这种方式很方便。遇到过很多人瞧不起这种方式,坚持要自己办理的,但对官方提供的模糊的材料清单又看不明白,经常还需要咨询他人。相比之下,淘宝卖家经验丰富,所列材料清单一般都很精简、准确、明晰,让人看完一目了然,不会再有什么疑问,直接照着准备就行了。从这一点上,我觉得淘宝不是那么不堪,各位不妨考虑一下。方法也很简单,输入“xx国 签证”,按销量排序就行了。
    3、关于机票的选择。本来买机票其实是个很简单的事,但我纳闷的是很多人有“直飞”的情结,而且认为直飞是高大上的一种方式,看不起转机的,我还因此跟别人争论过一次。到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想法:对于大部分人没有必要坚持直飞。首先就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直飞理论上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飞机为了能够一次抵达目的地,会多加很多油,而前期这几十吨油的重量反过来又会消耗很多燃油,即所谓的油耗油;其次乘客在直飞航班上可能要连续长时间处于一种蜷缩的坐姿状态,并不舒服——开过长途的都知道,定期要进服务区活动活动;最后就是直飞也节省不了多少时间,因为有直飞航班的城市也没几个,无非也就是北上广之流,在这几个大城市生活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也就像我一样生活在普通城市,甚至很多还不如我,而我们为了直飞要首先赶到那个大机场去,这路上花的时间甚至已经超过直飞本身了,那还追求直飞干嘛?这样的直飞还有什么意义?相反,除了可以休息和价格低廉外,转机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够顺带玩一下中转国,把你的旅游效益最大化。
    4、关于租车的选择。除了个别活动外,一般就去租租车(http://www.zuzuche.com)租车即可,输入时间地点,按你的需求选择车型即可。在车型的选择上,除非你行李很多,需要较大的后备箱空间,或者你很明确的知道路面会有较大起伏,否则我并不建议租SUV。不止一次看到有人啥也没需求,就是一句“我觉得SUV很高大上,我们去了要租SUV的”,这听上去就像说菜包是比豆包更高阶的食品一样可笑。轿车拥有更低的重心、更好的操控、更经济的油耗,在陌生国家长途自驾完全不输SUV。至于选择房车,我只能建议各位量力而行,很多人也就拿着C证去租房车,其实在国内我们的C证是不允许驾驶那些那些大家伙的,而且平时开惯了小车,跟房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另外要注意一下驾照的翻译/公证问题,不同的国家和租车公司有不同的要求。
    5、关于信用卡的手续费。看到很多人都在意这个问题,我也有点搞不懂,其实跟动辄几万的旅行费用比起来这真是小钱,随便怎么省不出这点钱呢?如果你真的很在意这点小钱,我倒愿意分享最近研究的成功。总的来说,有银联还是先刷银联,没银联就走VISA或者MASTERCARD。这是通道,如果说到卡,现在基本上流行两种卡,多币种和全币种。听上去全币种比较高大上,其实不然。全币种是所有的外币都先转换成美元,然后再转成人民币,虽然现在都免除1.5%的货币转换费,但这两趟转换后汇率是不是还划算,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至于多币卡,本身发行的卡就少,办的人就更少,我目前印象最深的是工行的多币种卡,能支持十种常见的货币直接转人民币,其他币种还得靠美元转,理论上至少这十种币种会稍微划算一点。不过宇宙第一大行的信用卡,你们懂的……
    6、关于行程的安排。事实上我每次出门前,也都想过要设计一个很走心的行程,买过几本《孤独星球》——每个国家的 。但实际上没有哪一次能够看完整本,甚至连几篇像样的游记都没看过,就是大概看了一眼穷游锦囊上介绍的几个主要景点,然后就出发了。现在回头看看,可能走之前了解的越多越好,但有时候看多了反而会加重你的选择综合症,看得越多你担心的越多。我建议,一般的自由行无需看那种大而全的旅行书,看几个像穷游锦囊这样的简明扼要的即可;行程也不必制定的大而全,捡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看看即可。
    7、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语言就不说了,会点英语最好,不会的话也至少装几个翻译的app在手机上,以备不时之需;活用google map谷歌地图规划行程,其中PC版的国内也可以用,登录http://www.google.cn/maps即可,推荐网页用精简版的,手机app出国之后或翻墙后可以用,只要学会自己测量距离和导航即可,能学会离线地图数据更好;装几个“雅虎天气”之类的app,不要连当地穿什么衣服都要问别人;活用“飞常准”之类的app,查询航班准点情况,合理安排转机时间;提前了解自己手机的网络制式,如果不能支持联通3G/4G,那就提前去借个备用手机,免得出国后出现连不上网的情况;租车选择车型时如果不确定某车型后备箱能否装下自己的行李,可以上汽车之家的“汽车图片大全”栏目查找该车型的照片,一般都会标注后备箱的详细尺寸。

就这样吧,下一站——因特拉肯。

    离开卢塞恩,前往下一站Interlaken因特拉肯,也就进入了我们瑞士之行的高潮,而且这个高潮会持续很长时间。Interlaken,如字面意思,“两湖之间”,它位于左边的Thun图恩湖和右边的Brienz布里恩茨湖之间——我将稍后向各位证明为什么这两个湖可以说是瑞士景色的代表;同时因特拉肯还是去往少女峰的重要门户。如此绝佳的位置使得因特拉肯成为度假胜地的不二人选。
    由于因特拉肯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我特意在此安排了两天的时间,其中两晚上分别住在两个湖边小镇住宿:第一天从卢塞恩过来,游玩布里恩茨湖,当晚住在湖边的同名小镇Brienz布里恩茨(下图右一的红圈处);第二天上午逆时针游玩右边的布里恩茨湖,中午抵达因特拉肯,下午前往南部的Zermatt采尔马特,眺望阿尔卑斯山著名的Matterhorn马特洪峰,当晚回到Thun图恩湖南岸的Leissigen莱西根(下图右三红圈处)住宿一晚,第三天上午逆时针游玩图恩湖,依次路过同名城市Thun图恩(下图左一红圈处)和著名小镇Speiz施皮茨(下图左二红圈处),最后离开因特拉肯地区。
    听上去有点复杂,其实你不需要真的get,只要知道我把这两个湖都转了一圈。顺便说一句,这一段的行程我研究了3个晚上。 


    下午4点多,我们驶抵Brienz布里恩茨镇,按照房东Julien事先发给我的信息找到他的房子。虽然还没有见到Julien,通过他写给我的以下导航信息,我就能感觉到他是个很热情的人:

        _Stop at Brienz Station. 
        _Go LEFT on the main road (direction of the center with the shops). 
        _Walk about 5min STRAIGHT. 
        _After you pass the Wood Carving Museum JOLIN, take a small road on the RIGHT that goes up. 
        _Walk 2 more minutes, and you'll see the house at the corner.
        _Take the stairs that goes on the back of the house. 
        _Knock on the blue door with glass mosaics.

Julien的房子是一座典型的瑞士民宅,看起来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楼门面像是个小店(虽然没什么生意),二楼侧面那间是分给我们的。跟大部分房子比,这座的窗口上摆的花盆算比较少的了。

    Julien是个法国人,高高瘦瘦的,与女票都在瑞士工作。跟他一样,女票也不是瑞士人,她平时在苏黎世,俩人是“周末夫妻”。听上去欧洲人在不同的国家工作,就像我们在华东六省之间跑来跑去一样的方便。跟他闲聊起来,才知道他是为著名的乐高玩具做设计,平时就在家里工作,只要按时间完成合同就行,属于标准的SOHO一族吧。随后他向我展示了电脑上还没完成的卡通形象草稿,我也看到房间角落里摆着的乐高玩具。
    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中国人用英语聊天,可以想象场面多有喜感。经常是我也听不清楚他的发音,他也搞不明白我的意思,但就这样我们依然聊得很欢快,仿佛跨越了语言的鸿沟。我跟他提到来时发现苏黎世街头有很多豪车,他笑笑说,那是因为苏黎世人喜欢show off(显摆)。他说他因为工作原因去过东莞,我马上翻译给小清新听,她立刻笑而不语。老外当然不明白这个梗了,一脸纳闷的表情。我想解释给他,东莞在中国因为“那啥”而出名,无奈一时想不起来“卖淫”这个词的英语怎么说了(毕竟不常用……),想了半天,还是用了个“sex”,这词大家都懂。他立刻明白了,“是视频?”,我摇摇头,“不,是真人”,“哦,你是说prostitution?”,“对对对!就是这个词”,好吧,我们俩终于说到一起去了。当然了,我们也就是跟老外开开玩笑,东莞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玩具生产基地,一个玩具设计师到那里出差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Julien在我眼里是个标准的宅男,宅男多半都是器材党、收集癖。果不其然,他还有一大堆的黑胶唱片,并且展示了一张迈克尔杰克逊的。虽然中外文化有别,但说到MJ,这可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话题了,咱多少也能聊两句,来时路上还在放手机里的那首《Man In The Mirror》呢。

后来他把wifi的密码告诉我们,我们发现连不上,然后他说要去楼上看看路由器,我才知道,敢情他也只是这栋房子的一个租客,然后又把自己房间的一间租给了我们,二道贩子啊!

这就是分给我们的那间,一翻身很容易掉到床缝里……

这是Julien的工作间,左边是他的卧室。

时间还早,我们决定再到镇子上转转,顺带撸点吃的解决晚餐的问题。虽然我们住的这套房子离湖比较远,但出门能够看到湖边一角,也算湖景房吧。

沿着小路往湖边走去,两边的房子样式不一,年代不一,但都跟我们印象中的欧洲小镇风格很搭。在这里看到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一点不觉得稀奇,而且家家都是园艺大师,窗台上摆满了鲜花,很好奇花的品种是不是跟我们那里不一样,为什么这么冷的天了还能开得这么艳。

其实布里恩茨湖和图恩湖都不大,我们甚至能看到湖对岸正在行驶的车。

不过我倒满喜欢这种小湖的,相对于那种大得跟海似的湖来说小湖更有灵气。

这就是我说的瑞士比澳洲景色更强的地方:从立体程度上远胜澳大利亚,景色不是一个平面的,湖边就是高山;在精致程度上又比新西兰要强一点,少了一分原生态,多了几分人文的修饰。我喜欢这样的组合。




布里恩茨镇码头,拥有瑞士最原生态的湖泊上行驶的蒸汽游轮,定期开往因特拉肯。





布里恩茨的特产是木雕,这里被誉为“木雕家园”,至今仍有一所瑞士唯一的教授雕刻和小提琴制作的学校。但是这些……嗯……我们都不是很感兴趣。

听说有一条叫Brunngasse的大街曾经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大街”,街上大多数房子始建于18世纪,有木雕做装饰,可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索性继续沿着湖边溜达吧,反正这已经很美了。

可能布里恩茨名气不如苏黎世和日内瓦那般大,所以幸运地躲过了旅行团大军,正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却只有稀稀落落的两三个游客。

我们从每家的漂亮小屋前走过,除了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如果非要我提个意见,我只能说我还是喜欢水泥的房子,喜欢现代一点的设计。




瑞士各地的火车站几乎都在中心区域,可能最早都是围绕着火车站发展起来的,布里恩茨也不例外。

看惯了国内修的那些高铁站之后,这些小站绝对是另外一种感觉。有些温馨,让人不愿意走,更想多看一会。

火车就从两栋房子之间的狭窄车道里钻出来,晃晃悠悠地进了站。


太阳彻底落山了,我们也该回家了,路上几乎没什么人了,连超市都关了门。我记得那一晚上我们几乎是最放松的状态,两个人拉着手跟喝醉了一样,在街上漫无目地瞎逛,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新奇,然后评论半天。

相对而言,瑞士的小镇比城市更有特色。话说回来,玩欧洲不就是玩小镇吗?





    第二天早早起床,Julien给我们做了早饭。前几天我发现路上经常错过美景,每次都是回头感叹“哎呀,如果这时能停车拍照就好了”,决定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索性跟小清新对换了一下,由她来开车,我则空出手来拍照。上路之后才发现,原来当乘客是这么舒服啊。可怜这些年上万公里的境外自驾游都是我一个人开过来的……

景色,就在路边,不下车也能记录!






 我根据天气情况选择了从湖的北岸走,现在看来是非常英明的。上午阳光从南边均匀地洒在北岸的马路上、山上,非常漂亮。美景越来越多,最后干脆把车往路边一扔,下来走走吧。

你瞧这就是自助游的好处,这些景点是跟团游绝对不会到达的位置。而且这些景点,你也不需要等着其他游客拍完后空出位置来你再上去拍,站在马路中间摆什么姿势都行,拍够了为止。

说到摄影,我真要庆幸培养了这个爱好。在以前,我都是旅游带动摄影,但后来喜欢上摄影之后,变成了摄影带动旅行。从被动记录美到主动发现美。如果没有这个爱好,或许现在还宅在家里。


这一路上,铁路跟公路基本平行,所以理论上看到的景色差不多。

但公路的优势是你可以随时下车拍照,而火车上只能隔着窗户一看而过了。当然了,火车行有一个好处,但坐火车的人自己却不知道的,就是你不会收到超速或者违停的罚单……

我试着踩着岸边的巨石下到湖面附近,如我所料,湖水很清。拉长镜头后,可以看到对面山头零星的人家,不知道住在这里是怎样一种境界,因为我印象中选择住在世外桃源的都是绝世高手。



    等走到这里的时候,实在是不想走了——不是累得走不动了,而是馋的舍不得走了。已经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我们此时的心情:这么漂亮的地方居然一个游客都没有。不过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如此远离城镇的地方,依然有工人在维护草坪,这也验证了我之前的猜想,瑞士很多野外的景色其实是人工修饰过的。或许那个推着除草机的工人没有苏黎世那些银行家的薪水高,但能在这里工作绝对比他们更幸福。
    长久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如何从旅游变成旅行。 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俩之间有什么不同,或许只是逼格上的区别,但现在总有这样的一些风气,自助的看不起跟团的,自驾的看不起坐火车的,住民宿的看不起住酒店的。其实没必要非争个高下,当你迈出家门时,就已经是胜利了。只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要求,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不必刻意去追求哪种方式最好,只要适合自己就行。具体落到我自己身上,也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旅行的方式。现在我不断地在弱化景点的概念,而是更多保持一种“在路上”的感觉,比如到了一个城市之后,不会马上就导航直奔某个目的地,而是就在街上闲逛,遇到景点就顺带看一看,“哦,这就是攻略上推荐过的那个景点”;同时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人文上,多跟当地人接触,多了解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事实上选择住民宿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然了,话说回来,我这种上班一族,一年也就10天公休假,你说我出去之后完全不看景点也不现实。我去了悉尼能不去看歌剧院而是在一个咖啡店坐10天?不现实,而且我认识的也没有这样玩的,它既然成为景点,自然有它的道理。


好吧,我很喜欢这张的感觉,请小清新正面出场一次。

正午时分,我们到达了因特拉肯。

站在村口的大桥上俯瞰火车站及整个市区,Oh My God,这真是人间仙境,就算童话里也不敢这么写啊……



在因特拉肯火车站的停车场找了个车位,开始步行浏览这个小镇。

跟瑞士大部分城镇一样,因特拉肯的面积也不大,基本上腿着就能把这儿逛完。


200年前因特拉肯就非常有名了,现在看来它有点像丽江的地位,是个旅游的集散地,从这里可以去附近的很多景点。

城内的建筑大多也都比较有历史了,一两百年都很正常的。但说实话,这些酒店的硬件,我觉得可能好不了。现在回头看看,酒店还是要住新的,不然为什么说亚洲的酒店水平是全球最好的,因为普遍都是最近几年十几年才修建的,基础条件就是好。



多数来因特拉肯的游客,都直接奔山上滑雪去了,毕竟这才是人家的招牌项目,愿意来看城内古迹的不多。

这座因特拉肯古堡是集古堡和教堂于一身的一座建筑,也是因特拉肯的标志性建筑。



与其他景点一样,古堡内空无一人。我记得有一年黄金周,我去了九华山,在山顶的百岁宫,那游客多的直接挤出翔来……



    在城内闲逛的间隙,我们也不忘在中介那看看房屋广告,了解一下本地的房价情况。基本上全是德语,我试着翻译一下,翻译错了别怪我。

1838年建成,2004年翻建,1333平米,129万瑞士法郎。够老的房子了……

1976年建成,价格面议。

2015年建成,楼下191平米,楼上46平米,198.5万瑞士法郎。这座的年份和建筑风格还稍微能接受,就是价格接受不了。

这个看上去是个公寓楼其中的一间,2015年建成,62平米,74万瑞士法郎。

1990年建成,120平米,115万瑞士法郎。

1967年建成,看图像是在半山腰的一座木屋,面积不详,29万法郎倒是不贵,估计位置比较偏。

    离开因特拉肯,我们往南直奔200多公里外的Zermatt采尔马特,期待能下午一睹马特洪峰的雄姿。为了赶路,这200多公里基本上都没有停车。其实刚离开因特拉肯没多久,少女峰就出现在了我们的左前方。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何少女峰如此出名,国内旅行社这么喜欢安排这个景点。论高度,阿尔卑斯山脉超过4000米的有80多座,4158米高的少女峰只能算泛泛之辈;论名气,恐怕没有能高过最高峰勃朗峰的吧?大名鼎鼎的奢侈品品牌万宝龙就是以此为名而创立的。想来想去,我只能理解成是因为它开发的历史比较早。200多年前,它就被人类征服了;而100年前,铁路更是直接修到了少女峰,至今那个车站仍然是欧洲最高的火车站。从这个角度来说,倒也值得上去一看。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么多预算,于是在少女峰和马特洪峰之间,我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后来听友人说今天少女峰上的火车跟春运差不多拥挤,全是同胞,而少女峰本身也因为大风导致景色全无。

快到采尔马特时,突然公路尽头出现一个收费站,我们一愣:瑞士还有收费站?不是年票制的吗?半信半疑的交了费,过了收费站,然后又出现了一排红灯,更纳闷了,这是什么情况?眼瞅着后面排队的车越来越多,而且看上去这红灯没有想变绿的意思,我索性下了车。这片区域跟一路上的景色不太一样,像是一片专区,道路错综复杂,还有不少停车场,还是没闹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又过了20分钟,终于放行了,我们随着前车继续往前走,突然出现几节火车车厢,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前车一头钻进了车厢里,原来如此!这是要上火车的节奏啊!方向盘一摆,我也上了车厢,跟着前车沿着狭窄的车厢一直开到最前面停了下来。熄火,拉手刹,这才回过神探出头来看看。原来这一段上山的路是安排火车把汽车拉上山,这还是头一次开车上火车。正在感叹这次新奇的体验,车身一抖,火车开动了。一分钟的工夫,已经加速到跟开车差不多的速度了。坐在车里,听着车轮和铁轨不断撞击的节奏声,看着两边飞速倒推的风景,我不禁在车里哼唱了起来:
        爬上飞快的火车,
        像骑上奔驰的骏马。 
        车站和铁道线上, 
        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 
        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 
        闯火车那个炸桥梁, 
        就像把钢刀插入敌胸膛, 
        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走了没多久,对面车道也出现一辆跟我们一样的火车,上面驮着的不光有轿车,也有卡车,看来这是下山的那趟车。会车后,我们突然钻进了一条隧道,同时明显感觉到开始往上爬坡,这就开始上山了,到山顶大约需要20分钟。至于为何这样设计,可能出于环保考虑,或者为了提高效率,我没有去详细研究。我倒是闲着没事琢磨了一下在火车上的这段时间能干什么事。实际上由于熄火了,所有车也就熄了灯,加之隧道内没有任何照明,基本上就是个纯黑的环境(我为了拍照才临时开的车灯,不然无法按下快门)。另外巨大的噪音在隧道内不断的反弹,就算关上车窗依然很吵。所以基本上你是无法看清、也无法听清前面的那辆车发生了什么事。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觉得做什么比较合适?
    什么?车震?这可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
    那啥,弱弱的问一句,20分钟够吗?



到站后,我们依次从火车前面开下车,前面就是上采尔马特的火车站——没错,还要再换乘火车上采尔马特,但这次就是人直接坐火车了,不是再开车上去了。火车站本身也提供了停车场,有点贵,我们没舍得,往回走了走看到路边有好多小饭店提供停车服务,比官方的停车场便宜一些。找了一家看上去还算正规的,车子停好,老板马上迎了上来。原来他们不光提供停车服务,还可以用小巴士载你上山,车票跟你自己坐火车上去差不多。这怎么感觉跟国内景区一样乱?算了,我们就停个车吧,自己坐火车去。

从这里上车,每列列车不长,大概4-6节左右,典型的观光型车型,大窗户很适合观看窗外风景。



与铁路平行的还有一条公路,估计刚才那些私人小巴士就是从这里载我们上山的。只是不知道为何不允许我们沿着这条路自驾上山。

    下了火车,这才真正到了采尔马特小镇。采尔马特位于马特洪峰的半山腰,等于是上马特洪峰的大本营。来之前我就听说来这儿有点麻烦,没想到还这么周折。火车站门口是个小广场,跟国内景点有点相似,一圈除了吃饭、住宿的,就是旅行社和户外用品店。这次瑞士之行早在出发之前就听说友人也会同期在瑞士旅行,只是她的路线与我们相反,乃是日内瓦-苏黎世,所以这一路上始终跟她保持联系,希望中间能在某地聚一下。终于在采尔马特,我们的行程有了交集。就在我们抵达采尔马特时,她们正准备离开前往因特拉肯,电话中互相通报一下各自位置后,终于顺利会师在采尔马特的火车站广场,再一次上演了”他乡遇故知“的场面。虽然这次有点人为的安排,没有那种偶遇的惊喜,但仍然不失为一段佳话。可以想象的是,见面后有多少共同话题可聊,无奈时间有限,只能约好回国后再聊。合影之后,互相道别,继续前行。




可能由于游客的大量喂食,广场上的麻雀已经胖的跟馒头一样,飞不起来了。

实际上站在镇中心就可以看到远处的马特洪峰,我们只是好奇,在不花钱的情况下能走到多近的位置,于是顺着河水逆流而上。想必这条河就是山上的雪水融化以后形成的。河两边都是一座座木质的酒店,看起来有几百座,大部分感觉都有些年头了,更远处的山上还在继续新修,真难以想象旺季时这里有多热闹。

素有“冰川之城”美称的小镇采尔马特,因靠近马特洪峰而身价不凡。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在此可以欣赏到宏伟壮丽的山峰和冰川景色。3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峰围绕着这个小镇。

采尔马特又是世界顶级滑雪胜地和拥有成熟线路的登山和徒步圣地,这里雪质优良,除了绝佳的登山健行步道与滑雪场,还有冰川飞度椅、欢乐滑雪座、单腿蹬滑板等雪上运动项目,是冬夏两季人们的度假胜地。

此外,深受观光客喜爱的冰河快车也是以此地为进出站。采尔马特号称无汽车污染,禁止一切社会车辆在这里行驶,全部依靠镇上的电动车,如果在国内,肯定会被批评是地方垄断吧?





这块牌子吸引了我们,虽然我既不懂德语也不懂日语,但大概还是能蒙出来一点:1968年,采尔马特和日本妙高高原结为姊妹城市,上面是两位时任“村长”的名字,以及两座山的高度:4478米和2454米。


马特宏峰虽然海拔只有4478米,比最高峰勃朗峰要逊色几百米,但其无比阳刚和雄浑的气质反倒使其成为阿尔卑斯山的象征,在欧洲又有“群山之王”的赞誉。

离着马特洪峰其实还有相当的距离时,我们就不打算再走了,因为基本上能够很清楚的仰望它了。

跟传说的差不多,它跟一般的山峰不太一样,更像是上帝简单地几刀切出来的,比较平整的四个面簇拥着尖尖的山头,这外观确实让人难忘。

原路回到镇中心,已经接近天黑。趁回程的列车还没到站,我们抓紧时间再逛逛附近的商店。全球手表届当之无愧的NO.1品牌百达翡丽,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小镇上居然也有卖的。不过我们也只能在橱窗外看看了……




    原路返回,来时那些折腾又全部“享受”了一遍,等重新回到因特拉肯地区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期间今晚住宿的房东Janine几次发来邮件,询问我们的进度情况。最后等我们摸着黑抵达Leissigen镇时已近9点,跟着导航找到Janine家所在的社区,因为实在天黑,分不清哪一座是她家,只得下车步行寻找。刚下车就收到了她最后一封邮件,大概意思是“你们什么时候能到?我明早还要上班,我要睡觉了”,好吧,看来是有点生气了。难道小镇的夜生活这么贫乏?才9点就睡觉了?好不容易找到Janine家,她已在门口等候我们多时。我们带着一脸歉意进了屋,不停地说sorry。她把我们带到房间,简单介绍了一下屋内的设施,然后嘱咐我们明早10点前要退房,她妈妈会来给她打扫房间,之后便回自己房间睡觉去了,我们也简单洗漱后赶紧睡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Janine已经上班去了,又留下我们两个陌生人在家。经过上一次在Graf太太家的经历之后,我们也见怪不怪了。洗漱完毕,收拾行李,一看离10点还早,便给房间拍了几张照片,这才离去。

Janine家是个两层小屋,跟周围邻居家一比算小的了。

一楼的客厅、餐厅和厨房,都很简约。

我一直觉得瑞士像北欧,风光也是,人也是。北欧人什么样?不爱生小孩,不是很主动跟人打招呼,喜欢看书跑步,房子里外都很简约,大概是这样子吧。

不过我觉得老外在厨房里呆的时间可能比较长,都很喜欢把厨房和餐厅的面积留得很大。

一楼跟二楼之间的木质楼梯,墙上挂的那张照片我很好奇,这是女主自己的背影吗?看腰围不像,本尊没这么胖。


图片已删除


二楼的我们的房间,沙发在门外。

我们的房间。

Janine的邻居们也各个都是占山为王的感觉,每家都好大的房子,占了好大一片地。

为了更贴近自然,他们修建房子时哪怕是石基,也会用一些木材来做墙面和屋顶,如果是那种纯现代简约的砖石别墅,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


随着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我们又上路了。跟昨天一样,先绕湖一圈。

图恩湖的景色完全不输布里恩茨湖,而且路面海拔更高,视野更好。

之前在新西兰自驾时,发现新西兰不太喜欢修隧道,如果不是很远,就会让车辆绕行。瑞士则不同,需要隧道就修隧道,修起来很舍得,可能这与两国的富裕程度也有关系。





无意中在路边发现一处景点,吸引了我们。从路边看上去,像是一座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古堡。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决定进去一探究竟。

门口挂着的“BnB”的牌子让我们一下子放松了好多,敢情是个旅社?

门口还建了一个小博物馆,看来这个古堡有点历史了。

因为比较陡峭,所以专门建造了一套垂直运输系统,方便往山顶搬运货物。

上山的道路基本上就是建在峭壁上的之字形路线,随着高度不断攀升,视野越来越好,景色也越来越美,整个图恩湖尽收眼底。

登顶成功,在山脚下看到的古堡就是这个样子。我想我不会选择住在这里的,风景好也没用——一想到每天回旅社还要爬这么高的山坡就饱了。古堡背后是个溶洞,也算是个小小的景点,可惜还要收费。

继续上路,沿着图恩湖边的公路前行,在小镇之间穿梭。欣赏着两边美丽的景色,加之路上车辆也很少,就连小清新也觉得这段自驾非常惬意。




眼看着前面房屋逐渐多了起来,低头一看导航地图,我们大概是到图恩市了。



找了个车位停下车,打算在图恩市解决一下午饭的问题。这才发现图恩的景色也不得了,只是这几天连续看了不少城市美景,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


在好几个城市都发现了这么一种特殊的桥,它既是桥,又是一座水坝。平时他主要用来通行,特殊时期还可以用来蓄水防洪。跟其他地方一样,勤劳的瑞士人民给它两旁种满了鲜花。



似乎瑞士每个地方都有天鹅,喂天鹅成了小清新这次新培养的乐趣。



小镇上看景,大城市逛街。沿着图恩的步行街溜达,看到一家玩具店,橱窗里摆满了乐高家的产品,想起那天晚上的法国房东了,不知道有哪件是他的作品。

午饭就在图恩解决吧,看了半天也就吃得起麦当劳了,小清新也是饿坏了,难得同意能跟我一起吃洋垃圾。

每次出门,都不忘在朋友圈上分(de)享(se)路上的所见所闻,吃饭的时候再上来看看大家的回复。嗯,看来国庆节朋友圈摄影大赛我的名次暂时还不错,不过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在回复中,”你搞点明信片就来骗我们……“,”网上下载的图吧?“,好吧,看来我的分享引起了观众的不悦,咱换个口气分享吧:

吃过午饭,我们继续上路。中午时分,太阳正当头,不一会就晒得人懒洋洋地想睡觉。还好没走多远,就到了Speiz施皮茨镇。


老远就看到了施皮茨镇标志性的建筑——施皮茨古堡,没错,就是这里。


哪怕这么小的一个镇子,也得按规矩停车,就顺带说一下瑞士的停车吧。基本上到处都是收费的停车位,哪怕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看来银行家们的算盘打得都很精。刚开始我们觉得停车费很贵,后来摸索出规律来了,觉得也还好。根据位置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大体在1-2瑞士法郎/小时之间,我们一般玩得时间不会太长,买1-2个小时就够了,基本上我们的钢镚也都攒起来交停车费了。停车位附近都会集中安置一个缴费机,使用比较简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机器上选择自己的车位号,然后投币,会自动计算出你投的这些钱能够停到几点,然后就可以离开了;还有一种是输入自己车牌号后直接投币,也会自动计算最长停车时间,然后将机器打印的小票放在车内前挡玻璃处。如果警察来检查,要么就直接在机器上看,要么就到你车前看。其实我们也怀疑,这荒郊野外的,连个居民都没有,哪有警察会来呢?但这事不就靠个自觉嘛。顺带说一句,机器上都是德语,看懂基本靠猜。德语中的“小时”是studen,嗯,是不是有点像英语里的student?我每次停车时,都会跟小清新商量一下,”我们买几个学生的停车票?“

跟之前的Weggis韦吉斯镇一样,这里也是因为其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而出名,同时它还是瑞士著名的休养和水上运动胜地。

其实美景这个东西,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来描述,大家心中的衡量标准都差不多,看到这样的景色自然会觉得美。


也不知道镇上的居民都去哪了,这么好的景色留给我们俩享用。听说这里还盛产葡萄酒,可我们一点也不感兴趣,就这么在湖边溜达就已经很满足了。






好吧,小清新又把我的口粮拿去了。通过这几天喂食天鹅,我也发现这家伙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温顺。抢食起来很凶猛,仗着自己块头大脖子长,什么东西都想多吃两口,而且一点不会谦让,抢不到还会用嘴啄其他小伙伴,搞得鸭子们都很怕它,躲着它。不过坐在湖边晒着太阳看小清新喂食倒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我喜欢这个状态。

瑞士景色是不错,但地区之间差异也挺大。要问哪里最美,我还是觉得中部最美;如果按照左右来分,右边靠近德国的部分比靠近左边法国的部分更美;如果路线有选择,我建议从西往东走,因为景色会越来越美,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这些经验都是在攻略里没看到的,只有自己回来之后总结了。

        离开因特拉肯地区,我们就往最后一站日内瓦湖进发了。听上去有些悲伤,这就到最后一站了,但其实还能再爽2天2夜。抵达日内瓦湖后,我们还要绕湖一圈,因为湖边全是景点。而且就在这两天内,我们还能再去一个国家——法国。so,还是蛮期待的。

今天继续由小清新掌舵,我负责拍照,基本没有停车。我想这一段就不需要配什么解说了吧……只是想请各位注意一点,你们觉得这郊外山坡的草坪是自己长得如此平整吗?还是人工修的?我觉得虽然在本次风景比赛中,瑞士胜过新西兰,但有作弊嫌疑。

















站在公路旁边拍了一张,再次证明,大部分地方高速公路与火车看到的景色基本一致,只是能不能随意下车的问题。对于我这种拍照控来说,如果看到美景时,隔着车窗拍摄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还是自驾适合自己。而且自驾最适合这种郊外景色也非常优美的国家,如果纯粹是城市游(比如上次澳洲之行,郊外景色很一般,主要是城市游),那也真没必要自驾了,直接公共交通即可。

连续开了一个多小时,也该下车修整一下,唱唱“山歌”了。找了一个小镇停了下来,唱完歌发现小镇景色还不错,便决定到镇上溜达一下。马路边是个陵园,就连陵园的环境都这么棒,死在这也知足了……


沿着小路往镇子里面走,这种小路基本上就是人行道了,完全没有机动车会路过,感觉整片的景色都被我们俩人独享。


山脚下是一处缆车的乘车处,我们进入大厅,没有一个游客,问了一下工作人员,原来今天不营业。从这里上山就可以远眺到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只是可惜了,本来以为无意中发现了个可以欺负一下火车游的机会。


下午4点多终于赶到了今晚的住宿地,位于日内瓦湖畔的Montreux蒙特勒。今晚的住宿颇费周折,日内瓦湖边几个小镇我都翻了个遍,下订了四五次都被各位房东婉拒。你看这就是民宿的一个问题,房东会挑房客。具体原因现在也无从查证了,我也不愿去多想了,不欢迎就趁早说出来也好,免得去了现场不给好脸色看。最终接受我们的这位叫Kristyna,看起来应该是本地人了。她家位置真高,沿着山路开了十几分钟,几乎都住在山顶了,但还有比她家更高的呢。不过山顶的景色也确实是棒极了!


这就是Kristyna家,好大一个院子 ,一楼是仓库和车库,二楼是主人的房间和租客的房间,楼下仓库里堆满了木头,看上去好原始的状态。这次为了提高住宿质量,我筛选房源时特意勾选了“整套房子”,这样就有属于自己的厨房、卫生间。二楼有晾台的那一半就是分给我们的房间。

房间不大,进门就是卧室,里面是餐厅、厨房和洗手间。对此我们已经很满足了,感觉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这是一路上唯一一间可以自己做饭的民宿。要说缺点,恐怕就是墙上挂着的壁画了,好奇怪,不知道主人想表达什么意思……由于房子的位置比较偏僻,所以价格也还好,适合我们这种自驾者。此处冬天比较寒冷,夏天气温最高也不会超过30度,所以房间内没有配备制冷空调,但有电油汀可以取暖。十月的瑞士还是有点小冷,晚上打开取暖器会舒服很多。


站在“自家”阳台上的无敌景观,山上的空气也非常棒,一推开晾台门我先猛吸了两口。

听房东介绍说,远处那个小火车已经有百年历史了,至今仍在运营。

看时间还早,我们决定“下山”到城里买点食材,晚上回来在”自己家“做饭吃。沿山路返回,那大片的就是日内瓦湖。没错,湖的另一边有个大城市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内瓦,卖手表的那个日内瓦。

日内瓦湖是世界第一大高山堰塞湖,位于瑞士和法国之间,法国人管它叫勒芒湖。湖边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城市,除了日内瓦外,像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所在地洛桑、著名的矿泉水小镇法国依云等。相比之下,我们所在的度假胜地蒙特勒反而没那么有名了。

来到镇子上,没带单反,就随便逛逛吧。跟之前一样,店铺橱窗里到处都是军刀和房产信息。哈哈,我最爱看房价了,再给各位贴几张。


看上去像是在山上的房子,63.9万瑞士法郎。

这个56万。

这个看上去面积不大,院子也很小,58.9万。

    天逐渐黑了下来,大部分商店和超市都挂出了白旗,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买了不少食材,刚出门碰到几个警察拦截在查车,可能是那段时间难民涌入欧洲的问题,各地都加强了巡查。不过等我们摇下窗户,警察一看我们是东亚人,直接摆摆手,走吧。真没劲,还想找点刺激呢……
    摸着黑重新上山,结果还碰到点状况。由于山路坡度太大,一位老太太的车子打滑,怎么也上不去了,挡住了前面的道路。我决定下车去帮助她,看起来是一辆手动挡的大众高尔,沟通了半天,手动挡我也不熟悉,帮她推车又没推动;这时山下来了一位大叔,上车、拉手刹、坡起,标准驾校教程,轰了半天油门总算帮她开走了。
    回到住处,已经彻底天黑了。房间里却灯火通明,厨房里忙做一团。除了超市买的那些食材,连前几天在地上捡的那些板栗都被小清新用微波炉给烤了。虽然受限于食材,没有四菜一汤,但对能够在异国他乡亲手做一份可口的饭菜仍然感到很兴奋。

第二天上午退房后,先下山来到蒙特勒镇中心。镇中心就在湖边,湖对面就是法国,可见有多近。在湖边溜达,才发现蒙特勒简直就是花的海洋,到处都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小花。






湖中心一把硕大的叉子成了一个标志性景点,只是我不太明白它代表了什么?代表本地人民很懂的吃?这貌似更适合对面法国吧。

某人又捡起了老本行……

离开蒙特勒顺时针沿着湖边继续前行,眼瞅着导航地图上显示我们就要达到瑞法边境。继续往前开,近了,近了,过了!哎,就这样过去了?怎么啥也没有?地上连根线都没看到,关卡更是没有,这个也太随意了吧,合肥-南京都比这复杂,好歹还要交钱换卡呢……刚过边境没多远,眼瞅着前面人和车多了起来,这应该就是依云小镇了。道路两边满是各国游客,黑的白的,黄头发黑头发,估计跟我们一样都是慕名而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车位停了下来,准备步行游览。那天天气极好,湛蓝的天空,几朵云懒懒地飘着。

依云镇只有7500人,是法国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依云水的发现是一个传奇,1789年夏,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惊涛骇浪中,一个叫Marquisde Lessert的法国贵族患上了肾结石。当时流行喝矿泉水,他决定试一试。有一天,当他散步到附近的依云小镇时,他取了一些源自Cachat绅士花园的泉水。饮用了一段时间,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病奇迹般痊愈了。这件奇闻迅速传开,专家们就此专门做了分析并且证明了依云水的疗效。此后,大量的人们涌到了依云小镇,亲自体验依云水的神奇,医生们更是将它列入药方。Cachat绅士决定将他的泉水用篱笆围起来,并开始出售依云水。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及其皇后对依云镇的矿泉水更是情有独钟,1864年正式赐名其为依云镇(Evian来源于拉丁文,本意就是水)。这就是依云镇名字的由来。






依云镇独特的地理构造成就了依云水,融自阿尔卑斯雪峰的冰川水在往山下流的时候,先要经过一个封闭的砂石过滤层,水流渗过这层砂石,要用十五年的时间。经过十五年的渗透,普通的冰川水就成了珠圆玉润的依云矿泉水。水厂将珍贵的依云水接进来,不经过任何人工处理,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直接灌装入瓶,贴上EVIAN标签,在世界各地销售,绝对健康安全。

对面就是洛桑,可惜有点水汽,看不太清对岸。在我们还追求家家有车的时候,人家已经在普及户户有船了。


沿着湖边走到了镇子那头,然后掉头换了一条路,从巷子里返回,继续感受这个异域风情的小镇。







好不容易来一趟依云,不带瓶矿泉水恐怕也说不过去。路边小店摆满各种各样的瓶装的依云水,瓶子包装成了一个比矿泉水本身更有价值的事情。后来听小清新说,淘宝上有的年款的瓶子甚至卖到了3000元的天价,可见一斑。我们到店里也是挑花了眼,有些价格还算接地气,有些实在太贵,最后大概7欧元买了瓶,也不舍得喝了,带回家供着吧。



一拐弯,还遇到了在此拍电影的,工作人员示意我们别说话,先别过去,我们也没见过这种阵势,靠着墙一声也不敢出。好不容易拍完,赶紧一路小跑过去……

基本上差不多了,小镇什么样大概也看明白了,冰箱贴和矿泉水也都买过了,准备这就回到瑞士去了。跟瑞士比起来,法国这边的景色可就太普通了,两边基本都是玉米地,毫无景色可言。


这边的边界线还好歹有个检查站的样子,不过依旧没人管,我们一脚油门呼啸而过。

继续沿着湖边往日内瓦方向前进,不一会我们便来到手表城的市中心了。找车位还真浪费了不少时间,不是整条街禁停就是全部车位爆满,好不容易老远看到一个空位,一头钻了进去。刚拉好手刹,旁边过来一辆标致,司机探出头,叽哩哇啦对着我们说了几句,听上去像是法语,我跟小清新当场就蒙圈了,“这孙子什么意思?”,要知道我的法语还不如粤语水平高,我只能一个劲得摆手:“Sorry,can u speak english?I don't know what u mean。“,但悲催的是,他也不会说英语。最后谁也不明白谁,他悻悻得开走了。我们后来想想,他应该是看到我们在车上,以为我们要走,想停我们这个车位的意思。

停好车,直奔日内瓦的标志性景点——日内瓦喷泉而去。

听说一百多年前这个水龙头是有专门用处的,后来才逐渐变成一个标志性景点的。下面有个设备每秒钟推动半吨的水喷射到100多米的高空。

到底现在水柱有多高,旁边有个很精致的卡尺,供游客测量。

景点就是这样,没来之前觉得好牛逼,好向往,可真到了跟前,看了一分钟就觉得好无聊了。也没有音乐,也没有灯光,喷泉就在那里自hi,好吧,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吧,也跑了一天了。刚翻出饼干来,一群鸟就围了上来,品种还真不少,得,别抢,都有份。



离太阳落山还有一会,我们决定往市中心转转。整体绿化的都很不错,每一栋建筑都有百年历史,最近几百年都没遭受到战争影响的国家,大抵也就能发展到这个文明程度了吧。







市区安排的第二个景点就是圣皮埃尔大教堂,我们直接简称为日内瓦大教堂。它始建于公元5世纪,重建和加建工程一直延续到11世纪,因此,建筑具有早期教堂在不同发展历程中的多种元素,更加难得的是,圣皮埃尔大教堂将这些元素和谐融合,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



教堂外围正在修缮,不过走进内部之后被小小地震撼了一下。

好安静的大厅,庄严、肃穆,虽然我对各种宗教文化均无信仰,但也不免起了几分敬意。

眼瞅着太阳快要下山,我们决定入住今晚的落脚点。在瑞士的最后一晚依旧选择了民宿,位于日内瓦郊区的一座公寓楼内,房东Marcela和她的搭档Steve把自己的一间房租给了我们。比起前面几晚,这一间更难找,真费了不少工夫。反正最后一晚了,睡一觉就走人,我们要求也不高。

    扔下行李,觉得时间还早,我们便出门去觅食。刚出门又闹了一个笑话,门口有座桥,桥洞很窄,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过。桥洞两头各安排了一个红绿灯,靠自动感应的,感应到这边没车了,就让对面亮绿灯放行。我排在第一的位置,就在斑马线前,等待对面没车了我这边亮绿灯放行,可坐等右等就是一直红灯,后面排了老长的队伍了,有的甚至不耐烦地按起了喇叭。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只能继续等。这时后面一辆车的司机下车跑到我旁边,大概意思说请我往前挪一下,可能感应设备不太灵敏,监测不到我的车。我往前挪了一下车,果然就变绿灯放行了,我觉得不是我的错,但又好尴尬……

重新回到市区,天已黑,除了饭店基本都关门大吉——对此我们也早就习以为常。本打算去找那几家网上推荐的饭店,无奈不知道是信息不准确还是导航不给力,最后皆失败了。小清新提议不行就去找个中餐馆吧,虽然听起来不远***来到瑞士居然吃中餐有点low,但考虑到毕竟也十几天没吃过中餐了,最近一直吃的是牛角包+蔬菜,还真有点想念米饭,也只好答应了。又重新上网搜了一家附近口碑不错的中餐馆,赶了过去。看起来也有不少老外喜欢中餐,我们找了室外的位子,点了几个熟悉的菜。





只能说形似神不似吧,跟正宗中餐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吃饱了喊服务员过来,“刷卡”,“对不起,我们不能刷卡,只能付现金。“,@#¥%……中餐馆为什么总要搞得跟别人不一样?尴尬的是,我们也没带现金出来,下车时就抓了一张信用卡,本以为肯定能刷卡的。无奈只能把小清新做人质押在店里,我跑回车里取的现金。

手表之都,你们也能想象到的,橱窗里全是各种名表和珠宝首饰,可惜明天就要回国了,失望的心情让我没心思去研究这些玩意了。





路遇当晚的NYON区露天演唱会,附近十里八里的乡亲们都赶了过来,现场不仅有本地的艺术家献唱,还有美味的啤酒和烤香肠,早知道在这吃了,还热闹。




当晚回到房东家,这是我们在瑞士的最后一晚了,怎么也睡不着。

最后一天天气倒是不错,***无云,我们把最后的时间留给市区了,照旧买一点冰箱贴啥的,顺带把给朋友们的明信片寄走。很多角度昨天已经看过,但在今天这个天气下更漂亮。










    至此,我们的瑞士之行已全部完成。依依不舍离开市区,奔赴机场。到机场加油、还车、安检、登机一气呵成,跑了7天,1000公里,这一箱油都还没用完,柴油车确实省油。再见了,瑞士!

回程选择的是同样来自中东的土豪航空——阿联酋航空,机型比之前的阿提哈德航空更给力,波音777-300 + 空客A380。娱乐设备差不多水平,机餐花样更多,尤其要点赞的是晚上机舱内装饰的星空顶,一闪一闪的非常漂亮。





这么好的硬件,没想到转机服务却是糟糕到家。来时我们从东京-苏黎世,在阿布扎比转机时,就没有靠廊桥,而是坐的摆渡车,从19°的东京穿着秋衣一下子来到38°的阿布扎比室外,当场我们俩几近热到扑街。这有些难理解,在航空公司大本营转机,自家飞机还不给安排个好位置吗?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在迪拜机场,又是摆渡车,而且该死的摆渡车似乎迷路了一样,在机场里跑了好久好久,感觉时间都足够开到中国了……


2个小时后我们又重新登机,最后一程迪拜飞往上海的航班安排了空客A380执飞,这也是我第一次乘坐巨无霸,不过说实话坐在下面一层完全感觉不到跟777有啥区别。一言而蔽之,坐A380的下层就像泰坦尼克号里JACK坐的那种舱位……离家15天后,我们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下午顺利降落在浦东机场。靠上廊桥后我第一句话就是:你看看,再好的飞机和餐食,不能停廊桥都是白搭!

    拉着两个大箱子从浦东入境,还好没有被抽查,否则小清新那一箱子化妆品铁定被税。不过路过机场的日上免税店时我看了一眼价格,没想到一路上最便宜的购物店就在这!
    等我们从浦东机场转地铁再转高铁回到合肥,已是晚上10点多了。至此,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总体来说日本瑞士之行圆满完成。小清新如愿以偿去了日本,美食和购物都达成了;而我去了瑞士,也拍到想象中的美景。单就我个人而言,对日本解毒了,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漂亮;但对瑞士种了草,真xxx漂亮,下次还想再去。另外这次还尝试了民宿,对于我们这种体验式的旅行确实有很大帮助,可以更好的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这些都是这次的收获。
    至于有朋友关心的费用,因为两个国家掺在一起有点乱,日本大概两人一共花了8K+(吃住行签证不含购物),从离开东京开始到回国都算瑞士部分,两人一共花了2.2万,大头部分依旧是机票和酒店。基本还在预算范围内,应该算是穷游吧。

最后编辑于2016-07-30 13:56:48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 3
前往
/3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