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0 | 回复:72 云南论坛 >  十日游记-找寻另外风格的云南
19
只看楼主 收藏本帖
发表于 2016-3-17 19:10:25

ThankX 2016-3-17 17:54:06 发表在 ThankX


现在独树成林就是个坑。右边门进去直接就是那颗树,现在非要带你做电瓶车绕一下

是的,这也是现在通过旅游来发财的途径,在云南太多了。
 
发表于 2016-3-17 19:38:53
翁基现在以世界民族文化遗产进行申报,村里的建筑都严格按照以前古老房屋的方法修建,我们在寨子了看到很多家在改造房屋,房屋是用石头做基础,木头柱子直接放到裸露的石头上,这样建造的房屋,据说还很抗震。




在翁基,布朗族的年轻人看见的不多,很多是老年人:




一个布朗姑娘在梳头,好像这里的风俗都是在外面梳头,因为还看到几个。

现在的翁基,依然保留了原生态的风格,但是若干年以后呢?估计也一样会被商品化的风潮所吞没,希望尽量来得晚些,可以让多些人能看看原生态的翁基。




[ 本帖最后由 dchhe 于 2016-03-17 19:44:28 编辑 ]
 
发表于 2016-3-18 16:19:41
第六日  翁基-澜沧-西盟
在翁基山寨睡了一晚,清早离开翁基前往西盟,从景迈山返程感觉时间很快,弹石路好像也不显得颠簸了,到了惠文就沿214国道继续向澜沧前进,惠文到澜沧之间还要上山下山,弯道也较急,车到澜沧没有停留,沿路标继续向西盟行走 ,从澜沧到西盟的道路不知道怎么回事,导航仪引导的和实际的不一致,在城外大道的左边路标提示去西盟,但是导航仪却提示前行,问了路边的驾驶员,重新按照路标提示左转,进入到西盟的公路,但是这条道路导航仪不识别。这条公路50多公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西盟,现在澜沧到孟连的公路因为修机场不通,所以孟连的客车也是绕道西盟经过这公路到澜沧。
   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很小,但是建筑很别致,在西盟完全见不到旅游团队,因为西盟没有什么旅游景点,唯一在县城边有个勐梭龙潭,我们在龙潭公园的旁边的龙潭大酒店住下,休息到下午5时,进入龙潭公园参观。
    
 
发表于 2016-3-25 09:53:53
西盟印象

   西盟佤族自治县在历史上有两个县城,老县城在山上,地质不稳定,在1995年国务院批准把县城搬迁到地处平坝的励梭乡,据说是当时的一位佤族女县长的出色努力,才最终实现中央批准,新县城经过8年建设,在2006年经过验收,成为一座布局合理、 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边境小城镇。

    我们到的是新县城。车到西盟,看到的果真是一个小巧玲珑,建筑别致,清新典雅的小城,在城边还有一个风景秀美的龙潭,我们在龙潭旁边的龙潭大酒店住下。






    在酒店休息到下午5时,我们走进勐梭龙潭公园游览,公园门口的服务员好心通知我们,最好在6点半出公园,我问是公园到时候要关门吗,她回答不是,是晚了以后龙潭里没有路灯,不安全。

    我们就开始了龙潭的环游,整个公园是围绕巨大的龙潭建造了环游道路,在环游中可以从各个方面欣赏龙潭美景,我们沿着道路前行,开始一段是很漂亮的木通道,非常好走沿途还有龙魔爷等各个景点,由于怕时间不够,不能按时间走完环湖的路程,我们没有停留参观,一直沿着道路前行。









 走过平坦的地段后,来到了险峻的山前,这里湖水临山而居,山形陡峭,道路也随地形修筑,有的地方还有水淋下,在这里游览能感受云南山林的真实场景。





在湖边还有两种奇特的树,板根树和根包石,板根树的根成板状,另外一种树的根把大石头包裹起来,很是奇怪。拍摄时候很昏暗,照片拍花了。




天色渐晚,我们赶快加速前进,因为道路还很漫长,迎面不时碰上绕湖行走锻炼的本地人,他们都把龙潭公园作为锻炼的地方。用了一个小时40分,我们终于环游完龙潭,天气不热,但走得汗流浃背,这也是旅游的快乐。


西盟的傍晚很宁静,城里的人很多都是佤族,可以看到她们壮实的身体和黝黑的皮肤,佤族的姑娘以长得黑为美,“黑珍珠”是对姑娘最好的赞美。



面对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很难想象到在60年前,这里还是不毛之地,在云南谈虎色变的最可怕习俗就发生在这里,那个习俗就是佤族的“砍头祭谷"。



[ 本帖最后由 dchhe 于 2016-03-25 10:04:37 编辑 ]
 
发表于 2016-3-25 10:06:44

abdius 2016-3-24 15:30:47 发表在 abdius

不错,支持顶!

谢谢鼓励!
 
发表于 2016-3-25 10:07:24

大松鼠2012 2016-3-24 15:58:07 发表在 大松鼠2012

很怀念的风景
以前在思茅搞水电建设时,跑了好几年的

是澜沧江上的那个水电站吗?
 
发表于 2016-3-25 10:07:36

不玩不舒服斯基 2016-3-24 17:00:19 发表在 不玩不舒服斯基

LZ有心了

谢谢!
 
发表于 2016-3-25 10:42:18

ThankX 2016-3-17 17:54:06 发表在 ThankX


现在独树成林就是个坑。右边门进去直接就是那颗树,现在非要带你做电瓶车绕一下

就是,这就是中国人的恶习,任何东西都用来赚钱,使旅游变味,充满了铜臭。
 
发表于 2016-3-29 19:40:46
佤族习俗谈

     佤族在云南的西盟,沧源一带,两个县都是佤族自治县,在相邻的缅甸一方,也生活着大量的佤族,和西盟相邻的缅甸第二特区,就是俗称的佤邦。佤族是一个彪悍的民族,在佤族过去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真实的砍人头祭祀的历史,而且,这个习俗直到1958年才终止。对于这段历史,来西盟旅游的人,不应该只是看看风景,而要通过游览学习历史,了解这个民族习俗产生的原因,从而才能更好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化。

     现在参观佤族的景观,或者在佤族的村寨,都有一个木鼓,这个木鼓是做什么用的呢?其实,和汉族的烽火台一样,是佤族那个年代的报警设施。每当村寨发生外敌入侵等异常情况,木鼓就会敲响,附近的友邻寨子就会迅速前来增援助战,试想,在半个多世纪前的茫茫大山之中,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佤族,这个木鼓可谓是必不可少。木鼓在节庆节日也会敲响,但是,它的最原始作用就是报警。


  从木鼓引申而来,任何民族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只能在那个阶段自己采取自己觉得最好的方法,而且在那个阶段,会当成一个规矩,无人能推翻,佤族的“砍头祭谷”也是如此。佤族为什么曾经流行砍头祭祀,为什么最后不再砍头了?这一历史过程就发生在我们经历过的时代,我们应该去了解。

     在这个问题上,一位最权威的老革命,赫赫有名的回民支队的政委王连芳,他是位回族,在云南解放以后,他作为中央访问团的负责人,代表中央专门处理和解决云南各个民族的问题,在他的回忆录《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和中央访问团二分团的《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中,最真实和准确地记录了当时西盟一带的佤族砍头祭谷的情况,引用资料如下:

   

“猎头祭祀,是远古社会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历史上几乎都有过的习俗。云南省部分佤族地区直到解放初期,还保留有“猎头祭谷”的遗风,其延续时间之长,令人惊叹。

1951年,中央访问团到澜沧,派李乔、谭森同志前往班箐、中课两个佤族聚居区访问。据李乔回来讲,他在班箐亲眼看到两个木鼓房外的一些竹竿上挂有六七个人头骨,向导还带他去龙山看了几十个篾笼里的人头骨。当地干部向我介绍了关于“砍人头”的三种说法:一是佤族最大的神“木依吉”于大发洪水时,告诉大家杀人头祭鬼,谷子才长得好,有饭吃。二是孔明老爹用熟谷种骗佤族,地里不长苗,说只有砍人头祭谷子才能丰收,然后才给他们好谷种。第三种传说较为普遍,说是要找一个人的灵魂来守护旱谷,谷子才能丰收。当时人们还说络腮胡子的人头最灵。

“砍人头祭谷”虽有其事,但不是乱砍,有一定的规矩。一般只砍外寨不认识的人,不敢砍熟人和有势力的人。砍人头一般发生在农历三月撒下谷种不下雨,或碰到八月谷子扬花遭虫灾或洪灾之际,这是人类遇到不可抗拒的灾害时,难以避免的无力无奈表现,决不是一些猎奇的人所夸张污蔑的那样“野蛮”无知。当然,“砍头祭谷”也确实破坏村寨间的团结,恶化佤族与邻近民族之间的关系,严重妨碍了佤族地区的生产和社会进步。   班洪一带的佤族因信奉佛教,早在本世纪初就破除了“猎头祭谷”习俗,而西盟一带却延续得很久。我曾带着一个班的战士到未定界蛮海佤寨,晚上听到有哭声,我派战士一打听,说寨里明天要砍人头祭谷,是那个将被砍头的小孩在哭。我赶快去看那个小孩,15岁左右的样子,身体很壮,杏核似的大眼睛又黑又亮,流露着惊恐与悲哀,嘴里喃喃的在哭诉着什么。我很难过,不能见死不救,就立即去跟头人商量,希望不要砍这个小孩的头。可头人不干,说这小孩是他们买来的,明天一定要砍头。我说:“我出两倍的价,你把小孩卖给我吧。”头人也不干,我又出三倍四倍的价,头人仍不干,但看我态度坚决,说:“除非你明天早上拿个老虎头来,否则我只能按时辰砍人头。”可我们又到哪里找老虎呢?个别情绪冲动的战士建议抢了小孩下山,可那时那里的工作付出很大力气后刚刚开辟,我们不能这样做,只好第二天眼睁睁地看着小孩被砍头。尽管我至今想起来,仍然心痛内疚,觉得那个孩子的大眼睛始终乞怜地望着我,但由于当时这一带群众不了解共产党,境外匪特活动猖獗,情况错综复杂,一旦动武,必然与佤族兄弟冲突,可能要死更多的人,只好耐心继续开展细致的工作,相信佤族群众最后会因觉悟改掉这种习俗的。”

    这些都是当时真实发生在西盟的历史。那么,佤族停止这一习俗的时间是哪一年呢?继续看资料:


“砍人头的人,头上缠红布裹头,在本部落内地位很高,称为“砍头英雄”。记得1952年,西盟佤族县长魏岩景到北京参观,我们让他系上红布裹头,他却严肃地说: “不行,只有‘砍头英雄’才有资格系红布裹头,我不行。”我们讲,你带领佤族群众跟党走,使大家过上好日子,比他们是更大的英雄,更有资格。他听了觉得有理,才裹上了红布。1952年,我陪佤族头人岩坎去北京,毛主席要岩坎与他同坐一席吃饭,讲到了砍人头祭谷的事,关切地问岩坎能不能用像人的猴子头来代替人头?岩坎说:“不行,猴子的魂会吃我们的包谷,只有老虎才行,可老虎不好捉呀!”毛主席笑着说:“这事还是由你们民族商量商量解决吧。”毛主席的话传到阿佤山后,佤族上层和群众开始议论破除这一习俗。而真正彻底革除这一习俗,是在1958年。那时西盟群众经过党的艰苦工作已经觉悟起来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民族内部协商,争论很激烈。革除旧习的最后突破是在一个佤族乡召开的会上。当时,头人坐一边,砍头英雄坐一边,群众坐一边。头人说:“‘砍头祭谷’是阿公阿祖传下来的礼,废不得。”砍头英雄说:“不砍人头祭谷,谷子长不好,谁来赔?”两者引经据典,振振有词,群众说不过他们。突然,群众中站出来一个佤族小伙子说: “我同意砍人头!”大家为之一怔。他接着说:“砍谁的头都难,大家都不愿意,我看要砍就先砍砍头英雄和头人的头,你们更懂‘规矩’,看守谷子不就守得更好了吗?”一席话赢得群众喝彩,热烈鼓掌。头人慌了,砍头英雄更慌了,只好表态赞成不再砍头。并约定谁要违犯了这条规矩,就送政府监狱判刑。从此就彻底废除了这一习俗。"

    

所以,佤族废除砍头习俗的准确时间应该是1958年,现在网络上有些说到70-80年代是错误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样残酷的习俗对年轻一代来说,已经是天方夜谭的神话,但是,在中国民族的发展史上,却是的的确确曾经存在过的历史。



 

 
发表于 2016-3-29 19:47:35

十日游记第七日 边城孟连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西盟、澜沧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和西盟一样,孟连也是位于云南边境的县城,而且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但是以傣族占多数。

    从西盟到孟连的公路约60公里,公路上的车不多,偶尔有孟连到澜沧的班车经过,现在澜沧到孟连的公路在修,所以班车要绕道西盟到澜沧。这是一条使人感觉舒适的边疆公路,在这些地方没有旅游团队来干扰,更有自然的原生态的边疆风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来到孟连县城,我们没有在县城停留,继续前往孟连口岸,孟连口岸距离县城还有40多公里,部分路段路面不好,同时要经过湾急路窄的一个大山,中间还有边防检查。在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孟连口岸。

      孟连口岸在当地叫勐啊口岸,口岸是在勐啊镇上,对面是缅甸的邦康,一条界河把两个国家明显的分开,这和打洛的分界不明显形成很大的反差。

     我们在口岸附近的一个傣族小饭馆吃午餐,女老板知道我们是来口岸玩以后,热情地介绍说可以用身份证在海关换取参观卡,到大桥观看缅甸。吃完饭后,我们按照她的提示,找到海关大厅,由于来玩的人非常少,大厅里就一个边防警察在,我们很顺利地换取了参观卡,穿过大厅来到国门前。



      我们走到国门前,武警战士提示我们只能走到桥的第二个电杆前,不能越线,我们当然是严格遵守规定,走上大桥,观看流淌的江水,对面缅甸的建筑,国与国的分界有时候非常复杂,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两边的边民都是一样的语言,一样的习惯。但是,不一样的就是不同的国家。




大桥上偶尔驶过车辆,偶尔从桥上走过几个边民。




孟连口岸外面的建筑都很气派,在海关前面的停车场停满车辆。







游完口岸,我们就返回到孟连县城,在县城,我们还要参观几个有名的地方。




[ 本帖最后由 dchhe 于 2016-03-29 19:56:00 编辑 ]
 
发表于 2016-5-31 07:46:05

湘西云飞 2016-5-30 11:45:47 发表在 湘西云飞

感谢楼主详细的介绍,不光是风景大片,还是一堂自然历史的课程。 正好今年暑假准备带家人这样走一趟的。期待楼主更新。

谢谢鼓励,此游记还有几节,因为前久去环游贵州,就中断了,我把后面补齐,给大家做个出游参考。
 
发表于 2016-5-31 07:52:00

昆明车友6643264 2016-5-31 04:19:03 发表在 昆明车友6643264

在翁基吃饭,他没有让你在吃饭前先喝三杯酒吗?要是让你喝酒你又连喝三杯的话,所有的费用都不用了,他就当你是朋友了,而且走的时候他一定会送茶给你的,哈哈!原来在翁基随你走进任何一家都可以喝茶吃饭的,要是你会喝酒,而且是先喝三杯的话,没有人会要你给的钱,因为主人高兴你把他当朋友了,要是你不喝酒的话,就是你给了钱主人也不会太高兴的,因为你没有了当朋友,这就是布朗人的待客之道,

学习了!我从来不喝酒,所以那天吃饭也没有喝酒,但是主人也不要饭钱,的确比较豪爽,但是估计以后那里还是会慢慢变化,所以乘现在没有商业化前去看看,实在值得!
 
发表于 2016-5-31 08:00:06

娜允古镇在哪里

 

孟连系傣语谐音,意为“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有“边地绿宝石”、“龙血树故乡”的美称。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主要有孟连大金塔、孟连宣抚司署、

     跨越县城的南垒河把县城分为两部分,南边都是原来的建筑,寺庙和土司府,就是著名的娜允古镇。北边都是新建的现代建筑,和内地完全一样。

      迄今为止娜允古镇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娜允”即傣语为na veng 允是傣语京城的意思,即“内京”之意。内地和边疆的交流在这里形成了傣汉两个民族的不同风格合璧的建筑群。娜允由“三城两镇”组成,从上到下是按照登记顺序布局的。这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 土司时代,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



  在网络的资料收集中,哪里是娜允古镇非常含混, 到了孟连后,住在南垒河北边的新城区的皇冠大酒店,用高德地图查询娜允古镇,提示就在过桥以后,我们走过桥找了半天,没有明显的标示,后来才领悟南边的所有部分都应该属于古镇的范围。在过桥后道路的右边,有建筑很雄伟的总佛寺,佛寺临街有一个大门,另外侧面还有一个大门,显得很特别。

佛寺临街大门








 


 在总佛寺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中城佛寺,是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寺里清静幽深,一座金塔分外显目。






 游完中塔佛寺,沿着佛寺前面的道路向上走,100多米之外,就是著名的“宣抚司署”土司府,走到土司府的时候,天色已晚,土司府大门关闭不能参观了,只能等明天再来。


 
发表于 2016-5-31 08:10:47

十日游记第八日 参观宣抚司署土司府


      第二天早上,我们又来到宣抚司署参观,值得一提的是,在孟连这样很有价值的景点,都不收取门票,只要进门时候填写登记一下就可以了,和云南许多充满铜臭的旅游景点相比,孟连给人真正的旅游价值,不是金钱,现在孟连还是个旅游盲区,没有专门的旅游团队前来,如果以后慢慢形成旅游热点,会不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免费参观呢?不得而知。


  进入土司府,这座古建筑群保存完好,融傣、汉建筑特色为一体。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的统治,自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历经500余年。是当年傣族土司理政和生活的地方。




府内的议事大厅,土司的会议和决定都在这里产生。


在那个年代,尽管是身世显赫的土司,使用的交通工具,居住的设施都是很简单的,和现代相比,一般人所有的汽车,家具都超过了当年的土司,这也是时代进步的结果。

 土司的坐轿




土司第一夫人的房间,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实在太简陋了。



外面的丫鬟们的地铺



现在,土司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他的官府也成为现代人回顾历史的场所。








 

 
发表于 2019-2-12 18:15:53

冷眼丶 2019/02/12 11:45:54 发表在 63楼

我好奇的是楼主今年多大了?

你好!春节游玩没有来论坛,今天才看见,为了搞乐,你先猜一下如何,可以猜两个年龄范围,然后我公布答案。
 
发表于 2019-2-12 18:17:36

mlyc东风标致 2019/02/12 16:46:21 发表在 64楼

原生态游

谢谢!新春快乐,这个月16日又要前往滇西,参加目脑纵歌节,接着游览边境几个县。
 
发表于 2019-2-12 19:20:01
(补发)夜宿思茅港

结束在孟连的游览后,驾车离开孟连,经过西盟,到达澜沧,在澜沧吃中饭后, 沿思澜公路前往思茅港。

    

      云南有名的三江并流,澜沧江就是其中的一条,澜沧江流出国境后,就叫湄公河,是中老缅三国的内河重要水上航线,在澜沧江上中国最起点的航运港口,就是思茅港。 很久以来,一直以为思茅港就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附近,但实际上,这个澜沧江上的第一港口,距离普洱市约90公里,在思澜公路的中间,这次行程设计,就计划前往思茅港一游。

    在思澜公路的中段,澜沧江大桥横跨澜沧江,在桥上可以看到碧蓝透底的江水,沿着群山围成的河谷,滔滔奔流而下。




澜沧江大桥也就是普洱和澜沧的分界线,在澜沧的桥头,当地人在卖腌制的干鱼,都是从澜沧江打来的原生态的 鱼,大大小小都有,买了一公斤小的干鱼,每公斤价格是35元。

 从澜沧江大桥继续前行十多公里后,右边一个岔路,从岔路继续前行约10公里,就来到了思茅港。 在宽阔的江面上,只有几只小艇在开行,由于思茅港所处的地理位置,没有更多的货物可以运输,这些小艇都是提供游人观赏游览的。



夕阳西下,在宁静的江面上,几个工人在 一艘挖沙船上维修,目前思茅港最活跃的就是这些挖沙船。


我们就在港口附近的航运宾馆住下,整个宾馆就我们两人,房间还清洁,环境不错,晚间住下后,窗外竟然蝉声震耳,很奇怪蝉在夜里会鸣叫。晚饭在小镇的一个快餐店吃,整个小镇只有我们两个外地人,老板问我们是不是来钓鱼的,看来这里平常只有钓鱼人来吧。


第九日结束了思茅港的旅游,我们前往元江县,在元江住了一晚以后,最后回到了昆明,结束了这次云南边疆十日游。
[ 本帖最后由 dchhe 于 2019-02-12 19:21:46 编辑 ]
 
发表于 2019-2-13 10:11:07

冷眼丶 2019/02/13 09:52:11 发表在 68楼

我猜大概50到60的阶段吧

谢谢回复和参加猜谜,我今年已经73了。五年前68岁才考的驾照。

亮个相
[ 本帖最后由 dchhe 于 2019-02-13 10:19:50 编辑 ]
 
发表于 2019-2-13 10:35:30
生命在于运动



 
上一页12 / 2 页
到第
 

高级模式

0/5000字

您确认要删除这条回帖吗?

提示

您是否确认将回复优先展示,扣除300积分?

您已被楼主屏蔽,不能回复该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