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戚继光抗倭地“ 桃渚古城 ”
1 3 发布于 2017-04-13 09:25:28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戚继光抗倭地“ 桃渚古城 ”

桃渚城,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东南41公里东海之滨的桃渚镇城里村。桃渚城始筑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的入侵而建。

白垩纪火山口“白岩影”

此碑,距离我家直线距离为1公里
桃渚白垩纪晚期火山活动在浙东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至今保存较完好。

话不完一砖一墙,
道不尽一城往事。

趁此小长假之际,回老家过节。
说来惭愧,虽是家乡景点。
却从未细细观赏过

(以下照片均为安卓手机拍摄,清晰度略显不够。且上传压缩后图像清晰度也变了。是我上传的方法不对??求老司机指教)

桃渚风景名胜区,于2017年3月21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为自己的家乡自豪

在此,要先插入一景点。
此景点应该算是属于我们村的。
去年才开发,名曰“白岩影”
但是作为一个小时候就在外读书的孩子,还真没去爬过这个山

白岩影,海拔506.2米,是8000万年前白垩纪的火山喷发口,因当年被熔岩栓堵塞,峰顶成为有200米高的熔岩塔,都是垂直流向的嶙峋怪石,丛聚辐凑在一起。

主峰

白垩纪在侏罗纪之后,古近纪之前。如同侏罗纪公园的电影所描述的,恐龙盛行于侏罗纪时代,但到了白垩纪末,恐龙灭绝。大部分人相信是由于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或是长时间的火山爆发。

山顶怪石林立,栩栩如生

山顶怪石林立,栩栩如生

山顶怪石林立,栩栩如生

看着像不像一只骆驼呢,哈哈

此季节未能赶上橘子成熟,如若是金秋十月。
那就更有一番风味了

历史文化古迹,桃渚古城

2001年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国务院列入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桃渚城始筑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明代专门为抗倭而设置的千户所所城,现除垛口外,城墙主体及三个城门(包括瓮城)均保持完好。特别是城内街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风貌,城内民居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一倭寇突然登陆福建祥芝的蚶江,开始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骚扰。由于倭寇的不断侵入,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侵害,明太祖朱元璋遂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诸城”(《明史》卷九十一)。汤和就此事请教熟悉海上事务的方国珍之子方鸣谦,方鸣谦认为:“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明史》卷一二六)

汤和至浙江后,“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明史》卷一二六)。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汤和还,凡筑宁海、临山等五十九城”(《明史》卷三)。桃渚城就是此时所筑成的五十九城中的一城,隶属于临海的海门卫。《明史》卷四十四说:“桃渚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
《明实录》亦谓:“洪武二十年……九月,筑台州健跳、桃渚土城,各置千户所以防倭”。但当时的桃渚城并不是现今的桃渚城,当时所筑的桃渚城坐落在距今桃渚城东南方向10·56公里的上盘镇新城村旧城山,距海岸仅1公里许。该城“三面滨海,东临圣塘门,接轻盈山,南襟海涂,北扼桃渚港”(民国《临海县志》),现如今称之为“下旧城”。

桃渚古城门(西门),现在也是进村的必经之路
古城一共有三个门,一个东门,一个南门,一个西门

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浙江卫所五,飓风骤雨,坏城漂流房舍”(《明史》卷二十九)。从地形上看,这里所说的“浙江卫所五”,桃渚城当是其中之一。因过于近海,既不利于防守,又濒遭台风海潮的袭击。桃渚城随后进行了迁移,内迁至今桃渚镇中城村,即所谓的“中旧城”。桃渚城的这次迁移,具体时间不详,估计是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朝廷“诏天下都司卫所修治城池”(《明史》卷八),此时应当是桃渚城内迁的最好时机。

此为东门瓮城
三道城门外都有一道重门,以半圆形的围合空间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即谓之“瓮城”

桃渚城瓮城的筑造,一是战时为守城将士提供同倭寇迂回的绝好条件;二是借此以“避煞”;三是足以遮避郊外的风尘;作用非常巨大


内迁后的桃渚城,虽然离海岸远了许多,但由于每逢涨潮,城之四周仍为海水所围,安全还是得不到保证。正统四年(1439年)五月,大股倭寇进犯桃渚,初为浙江佥事陶成所败。陶成“密布钉板海沙中。倭至,舣舟跃上,钉洞足背。倭畏之,远去”(《明史》卷一六五)。但倭寇毕竟人多势众,桃渚城最终还是被攻陷。致使“官庾民舍,焚劫一空”(明·佚名《嘉靖东南平倭通录》附录《国朝典汇》),造成“城野萧条,过者陨涕”(明·佚名《嘉靖东南平倭通录》附录《国朝典汇》)的悲惨局面。


据老人流传下来倭寇当年丧心病狂到什么地步,倭奴将一婴儿倒钓于竹竿上,用火来烧,可见倭奴之凶残。
而后的日军侵华战争中,日军对我中华大地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与当年的倭奴相比有过之而不及。

古城老街

古城老街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谭纶出任台州知府。
同年七月,戚继光调任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书,司理屯田。
次年,以足智干练升都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并在谭纶的节制下,屡次领兵救援台州。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再次入侵,桃渚“被围七昼夜,城几岌岌,时千户翟铨膺是城守,羽书告急”(明·何宠《桃渚新建敌台碑记》)。
戚继光自宁波“统大兵压境长驱,以破巢穴,城赖以全,活者数万”(明·何宠《桃渚新建敌台碑记》)。
歼灭入侵的倭寇后,戚继光于桃渚“补弊救偏,兴革利弊,立体统,树勤职,谨斥堠,练士卒,坠者修,废者举,增城浚濠,靡不周悉”(明·何宠《桃渚新建敌台碑记》)。


后又以桃渚城“东西一角为薮泽,蔽塞不通”(明·何宠《桃渚新建敌台碑记》),因而用官府空基易价作为费用,建敌台二所。使桃渚城“城上有台,台上有楼,高下深广,相地宜以曲全,悬了城外,纤悉莫隐藏”(明·何宠《桃渚新建敌台碑记》)。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秋季,卫指挥柳应时又以督造官的身份对桃渚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并“以功世袭(桃渚千户所)千户”(清乾隆《柳氏宗谱·鹤乔先生自序》)。
此后,历经多次的修葺与增补,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桃渚城的软墙和垛口全部被拆,形成了现今的形制和规模。

桃渚古城砖拓片(此存于桃渚城内戚继光纪念馆)
督造官柳应时,是桃渚柳姓族人的先祖

桃渚城的平面基本上呈方形,城池前有护城河,西南二面为一片旷野。根据《台州府志》和《临海县志》的记载,“城高二丈一尺,周围二里七十步

城内后所山上遗留当年抗倭的炮台(城内后山名为后所山,非我打错字。)

台阶,上到顶部为烽火台

山腰中部有一“天后宫”,就是妈祖庙


远眺城外,远处的山峰为“石柱峰”

今日的桃渚城仍保存着明代的摩崖石刻“眺远”“镇海”,位于城内后所山上

“眺远”摩崖石刻

“眺远”刻在山之东北角的巨岩上,二字直排,字径分别为118×138.5、168×109厘米,左为“明楚将军胡海题”款,右有“民国廿九年(1940年)五月吉旦桃渚区长敖翔重刻”款。题字的楚将军胡海生平不详,估计即明弘治时(1488—1505年)的浙江按察使司佥事胡海。

“镇海”摩崖石刻

“镇海”则刻在山之中段半山腰的崖壁上,二字亦直排,字径分别为117×115、114×111厘米,原题款已无法辨别,仅见“民国廿九年(1940年)五月吉旦桃渚区长敖翔重刻”款。据《台州府志.金石考》及桃渚《柳氏宗谱》,可知原款为“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望吉古越鲍大谋题”

生命力旺盛的古树

古城内水井一共有40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衙井”。
此井,距离我姑姑家老宅距离仅200米。
这口黄衙井的水不同于普通的井水,不仅冬暖夏凉,而且永不枯竭,水喝起来甜甜的。

黄衙井

黄衙井

桃渚抗倭陈列馆主要是为了纪念抗倭名将成继光转战南北,荡平倭寇,保卫国疆,保卫人民的不朽功勋而建。1993年,由桃渚城里村百姓自筹资金6万多元而建成。

戚继光纪念馆

“砥砺山河”

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氏军刀(由于馆内光线较暗,使用下闪光灯)

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寇使用的倭刀所改良制造的武器。明朝军队所用的刀在与倭寇交战时,经常被倭寇的倭刀砍断。戚继光吸收倭刀的长处,对中国军刀进行改良,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的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

戚继光的书法(都是隔着玻璃的,闪光灯影响很大)

馆内陈列的石碑(无玻璃拍的就不影响了)

吾乃粗人一个,就不对书法做评价了。
留给大家观赏

馆内陈列的书法

馆内陈列的书法

馆内陈列的书法

馆内陈列的书法

馆内陈列的书法

此些书法石碑等均暴露于空气尘埃之中,难道不需要加以保护的吗

馆内天井的植物长势喜人

馆内的小盆景

此馆不大,陈列的东西不多。

希望以后馆内能有更多的藏品,灯能够打亮点。光几张节能灯是不行滴

中韩民间友好碑 “崔溥海录”
位于后所山山脚

据记载,明弘治元年(1488)正月初三,崔溥偕陪吏等一行42人渡海返里奔父丧,因暴风所逆漂流大洋14天,力尽劫波漂流到当时的浙江宁波府海域,十六日复漂至台州府临海县牛头外洋(现三门县浦坝港镇牛头门),十七日舍舟登岸,经西里、山场、北涧,十九日到达桃渚。在排除倭寇嫌疑后,由中国官员护送,经北涧、山场等地,自台州走陆路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朝鲜。他将自己亲身经验、亲眼目睹的明朝社会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写成《漂海录》一书,至今仍被视为研究中国历史的珍贵史料。
结尾:
我不知道这碑文是个错误还是什么。
(好像这个错误有点大,应该不大可能是错误)
崔溥,应该是朝鲜人。
为什么碑上刻的是韩,而不是朝!
这点我查不到什么资料去印证这个
有没有懂历史朋友的给我讲解讲解???
欢迎大家讨论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前往
/1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