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丑萌Yeti之5.19中国旅游日重游隆兴寺
1 9 发布于 2018-05-22 23:10:28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中国旅游日由来


先普及一下“中国旅游日”的由来:《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记》:"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短短24个字,为后人留下了文化旅游的瑰宝。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人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建议《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中国旅游日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变形的“旅”字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旅游场景: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自然,游人们行走在蓝天绿地中,也体现了中国人自古追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生境界,在注重环保与和谐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隆兴寺免门票了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正定,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距今已1432年),唐朝改为龙兴寺,清朝改为隆兴寺,清咸丰八年(1858年),西路的行宫被天主教堂侵占,目前为解放军256医院,现存的隆兴寺是原来的中路主体建筑和东路僧舍。即便如此,现存寺院仍然占地135亩,仅主体建筑就有七重大殿,十几座殿阁,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是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因寺内供奉着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修筑的一尊巨大的铜铸千手千眼菩萨(距今已1047年),因此又俗称大佛寺,河北民间有“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说。

    5.19中国旅游日,大正定所有景点免费,包括最有价值的隆兴寺,为防止拥挤游客拥挤,早7点隆兴寺就开门迎客,6点50准时把车停到隆兴寺停车场,游客还不多,迫不及待开始游览。小提示:正定县所有停车场免费,公共卫生间也免费,包括平时。

虽然不是第一次游览大佛寺了,仍然需要再熟悉一下路径,一会儿少走弯路,声明一下,这次游览隆兴寺各个大殿内的佛像没有拍照,借鉴网上优秀照片,如有侵权请声明,其它所有照片都是原创。

琉璃照壁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是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这照壁的壁顶用绿色琉璃瓦盖帽,起脊处有飞禽走兽装饰,照壁的前后心均为菱形,由三十六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二龙戏珠图案,烘托浮雕的整个场面为大红色,远远望去给人以金碧辉煌、富丽堂皇之感。这个琉璃照壁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照壁建于大门之外,在环境氛围上起到了庄重和森严的效果。

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兼有山门作用。 三路单孔石桥就是在正定家喻户晓的“三山不见、九桥不流”其中的三桥,它属于庙桥,是寺院的附属建筑,使人一上桥便可感受到静穆的寺院,以增加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它与门前的石狮、照壁把寺院衬托得更加庄严。

天王殿


天王殿是隆兴寺中轴线上的第一重殿。“正定大佛寺,寺大山门远。寺院在河北,山门在河南”,通常来说佛寺的照壁后紧跟的就是山门。山门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天相门、天作门),故也称三门。山门是僧俗的分界。但是也有例外的,有些受地形限制的寺庙,往往没有山门和山门殿,而用弥勒殿或者天王殿代替,隆兴寺没有山门只有天王殿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做过大修,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没有改变。

过三路单孔石桥,在石桥和天王殿之间,有四个这样的石墩,应该是损毁的牌坊底座。

抬头看,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

进入天王殿,正中一大腹便便木雕弥勒佛笑脸相迎远来之客,这尊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我国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

殿内两侧供护世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传入我国以后被完全汉化,其形象类似中国古代武士,因他们手中所执法器不同,被赋予了吉祥的中国寓意。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因舞剑生风,故寓为“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调拨发音,故寓为“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因伞能遮雨,故寓为“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蜃(行似蛇而音顺),意为降服归顺,寓为“顺”。合称“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大觉六师殿(遗址)


出天王殿,眼前一片遗址,这就是大觉六师殿,它是隆兴寺中轴线上的第二重殿。大觉六师殿俗名九间殿,应是殿面阔九间。在我国古建筑中,九间大殿为头等大殿,在佛教建筑中是顶了天的极限。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诸多佛像中有“五彩石罗汉一百八尊各高三尺”、“五彩护法二尊各高五尺”,这108尊五彩石罗汉中的今尚存52尊,置于隆兴寺内的龙腾苑,头部皆失,像残高在75至88厘米之间,其中尚有两尊铭文明确记在九间殿供养;两尊五彩护法头部失,像残高分别为100厘米和125厘米;残存罗汉,护法像皆为明万历年间物。

大觉六师殿原是寺中主体建筑,体量规模都超过其后面赫赫有名的摩尼殿,其坍塌于民国初年,现在只存殿基。现存台基东西宽53.35米,南北进深35.2米,高1.06米,台基四周设阶条石,四角设角柱石,青砖包砌台帮,台基明间前为青石垂带踏跺。台基上存有高1.11米、平面呈凹形的砖石佛坛,佛坛前后台帮为青石须弥座形制,其做法形制与后面摩尼殿内宋代佛像下面的须弥座完全相同,属同时期遗迹。

摩尼殿


摩尼殿是隆兴寺中轴线上的第三重殿。出大觉六师殿,穿过青石板路,就是摩尼殿。

摩尼殿建于砖砌台基之上,高悬“摩尼殿”匾额,前有月台,殿身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南抱厦面阔三间,东、西、北抱厦皆为一间。整个大殿的平面呈十字形,有十六个凸转角和八个凹转角,形制尤其特别,梁思成曾赞誉:“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

摩尼殿前的石香炉,此物是宋代遗存,也有人认为这不是石香炉,是药师钵,其上阳刻佛像,其中的药师造像跏趺坐于莲台,手结法界定印,是释迦佛之相,也证实了药师、释迦的不二。在这样的关系下,药师佛持钵就显得十分自然了,故而,佛钵就是药师佛的三昧耶形,代表着药师佛。

这是石香炉上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与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佛教还有竖三世佛一说: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以及未来世的弥勒佛 

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同时期人,本名为悉达多.乔达摩。原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后为弄清人生真谛而出家悟道,创立佛教后,被人称为佛陀。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两位。左侧的老者为迦叶,右侧的为阿难,两侧莲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这五尊均都为宋代原塑,文殊、普贤在明代曾进行过修补。

殿内各壁是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大型经变画(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现存面积为422平方米。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其中东抱厦的“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保存较好;檐墙内壁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

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的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座观音”。因观音菩萨有“众生普渡不完,誓不回头”的誓言,而芸芸众生,永远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座观音”形象。观音姿态优雅端庄,面容秀丽恬静,那双智慧深藏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虔诚的礼佛者形成感情的交流。观音像原塑于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曾进行过修补。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这尊塑像,称赞她是“将神人格化”了,将她视若佛教美学的代表作而珍藏,至今仍陈放于北京阜城门内鲁迅故居的书案上,被视为最美的观音。

出摩尼殿回首望去,高悬“广长妙谛”匾额,据说佛舌广长能言善辩,妙谛即精妙之真谛

出摩尼殿,西侧古碑一排,《重修隆兴寺功德碑》和《大隆兴寺香火地碑》

摩尼殿东侧古碑,《刘公民瞻功德碑》、《敕命重修隆兴寺碑》、《果亲王行次正定隆兴寺碑》《龙兴寺钞主赐紫沙门通照大师之碑》

牌楼门


摩尼殿的北面是一座木结构牌楼门,因隆兴寺南北纵深、院落重叠,此牌楼为前后两个院 落之间的导入之门。被梁思成誉为“珍品”,南面题额“妙庄严域”,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地,背面题额“通津宝笺jian”,比喻佛法为普度众生脱离生死的宝船。

牌楼门西侧有一小门亦可通往北面,旁边一不知年代的碑座

牌楼门东侧亦有一小门通往北面,旁边立一座“从此须登彼岸”碑

戒坛


出牌楼门,甬道两侧各有一株寿龄千余年的槐树,一为龙槐,一为凤槐,应是宋真宗在位期间(997年—1022年)的“宋槐”

龙槐东边的绿植修剪成了殿堂的样子,挺有意思。

戒坛东面是一座“嘉庆御碑”,为嘉庆帝西巡五台山回銮驾幸隆兴寺所做《隆兴寺敬叠皇考九言诗韵》,基座圆石应为以前的亭子底座

出牌楼门正对的就是戒坛,戒坛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石坛为明代遗存,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设有戒坛。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

“金绳觉路”匾。“金绳觉路”出自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金绳,佛教中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引申的意义为戒律或规矩。

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这尊双面铜佛像是明弘治六年(1493年)铸造,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

出戒坛回望,可以看到它三层四面结构,第一层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结构,支撑着整个戒坛的大屋檐,戒坛屋顶为攒尖式屋顶,四条屋脊,每条屋脊上有六只神兽,说明戒坛的等级还是很高的。

韦陀殿(遗址)


出戒坛就是韦陀殿遗址,韦陀菩萨为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著名的护法神,职责是护法安僧。他将护持贤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为他们做护法,是贤劫中最后一位成佛者,名楼至佛!他面如童子,表示对佛教怀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刚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辅正、除魔卫道。韦陀塑像有三种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韦陀像已移至弥陀殿保存

转轮藏阁


转轮藏阁是典型的北宋时期二层楼阁式建筑。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转轮藏直径七米,是一座收藏经文的旋转书架,外观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设木轴,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取佛教“falun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转与诵读经文同功之说。这种建筑形制国内保存下来的甚少,主要有四川平武报恩寺华严店和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转轮藏、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清代转轮藏、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因此称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

转轮藏阁内清顺治十三年重修大龙兴寺转轮藏记碑和一不知名碑

慈氏阁


慈氏阁和转轮藏阁隔道相望,外观、规模相近,也是典型的北宋时期二层楼阁式建筑。 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因此慈氏阁就是供奉弥勒的殿阁。慈氏阁的梁架结构采用了减柱造作法,给人以简洁明朗之感,便于游人观瞻礼佛。而檐柱采用的永定柱造法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

阁内供高7.4米的弥勒菩萨,为北宋时期独木雕刻,其形制为佛教中正统弥勒造像。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曾预言56亿7000万年后,弥勒菩萨将下生人间接替释迦牟尼佛位,因而弥勒菩萨又称为“未来佛”。

古碑群


转轮藏阁西边有一通乾隆御碑,携刻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五十一年、五十七年四次到大佛寺礼佛所做诗篇,基座圆石应为以前的亭子底座

乾隆御碑背面,有一通不起眼的碑亭,即《圣主本命长生祝诞碑》,与名声在外的《龙藏寺碑》相比,偏安于大悲阁西南一隅的《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可谓“久居西南无人问”。殊不知,这座小碑亭里的青石碑,竟也是难得一见的“墨宝”。它的书丹并篆额者是著名书法家赵孟頫(fǔ),这也是其所书的《胆巴碑》、《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临济正宗碑》中,唯一现存于正定的碑石,而另外两块,早已不知所踪。

圣主本命长生祝诞碑向北走,看到两个碑座和一排古碑

御碑亭


转轮藏阁北面是“乾隆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碑亭内为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高宗手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记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公元1779—1780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留下了“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falun”的著名持句。

“乾隆碑亭”东侧隔道相望是“康熙碑亭”。碑亭亦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碑亭内为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皇帝手书的《御制隆兴寺碑》,碑文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公元1703—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

龙藏寺碑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史中,隋代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而龙藏寺碑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字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在书体结构和用笔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近代著名学者康有为赞誉"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后人也称其为楷书第一碑。

大悲阁


大悲阁又名佛香阁、天宁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高33米,五檐三层,面阔七间,深五间,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外形庄严端正,阁内有楼梯直达顶层,可纵览正定古城风光。北宋开宝四年(968年),宋太祖驻跸正定,于七月在隆兴寺建大悲阁,并铜铸大悲菩萨像于阁内。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

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各臂分持日月、净瓶、宝塔、金刚、宝剑等。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 1000年前铸造这尊观音像时,采用屯土的方法,整体分七段接连铸造而成的。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者。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都自然地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正定大铜佛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桥一起誉为河北四宝。

西配殿为“集庆阁”二层有楼梯直通大悲阁

东配殿为“御书楼”,二层亦有楼梯直通大悲阁

御书楼下有一铜钟,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御马监太监何朝造,原来悬挂于正定八大寺之一的崇因寺钟楼内,由其主持智雨供奉,钟高1.46米,上铸铭文988字,除祈福语外,尚有明代太监和皇室成员崇佛的信息,

弥陀殿


出大悲阁向北是一株“寿槐”,这是隆兴寺树龄最老的古槐,树龄1306年,此树应为公元712年前后而栽种,恰逢唐玄宗即位之年(先天元年),正值盛唐,比隆兴寺里最早的文物隋碑《龙兴寺碑》(立于589年)晚123年,比千手千眼铜像(铸于971年)早259年,是正定隆兴寺里唯一的唐代遗物,历史意义尤为重要。应称之为“唐槐",上承隋碑,下继宋佛、宋建、宋塑、宋碑相承,隆兴寺内自隋至今之遗存代代相继,不曾中断。隋碑唐槐乃正定隆兴寺之先辈。相传“未有寺而先有树”,昔日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去。这一景象,坚定了他称帝后扩建隆兴寺的信心。虔诚者绕树三匝,可得鹤寿永昌。

弥陀殿位于大悲阁后的中轴线上,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清代大修,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西侧供石雕十八罗汉。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是佛教重要宗派净土宗的信奉对象,据说佛教信徒相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念诵“阿弥陀佛”的法号,阿弥陀佛就会接引念佛者往生极乐世界。殿内有两方石刻,一方刻“絜矩xiéjǔ”二字,此乃儒家伦理思想,象征道德上的示范作用。两字是清乾隆十六年(1715年)正定知县高崶所书,此石刻曾安置于县衙大堂,解放后移到这里保存。另一石刻 “容膝”二字,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题,“容膝”之意是形容“居室之窄陋,只能容得下两个膝盖。”

明梦堂和尚经幢(chuang)。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法弟子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圆寂,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立,1964年整修时在基座内发现了袈裟、拂子、念珠、经书和一些钱币。

东天宁寺主持容公长老塔铭,塔铭为容公长老石塔之塔身部分,立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容公受业于邢台开元寺,元延佑元年(1314年),真定路总管府录事司疏请主持东天宁寺,历时8载,东天宁寺即为今正定八大寺之一的天宁寺。

大唐开业寺李公之碑,刻立于唐开耀二年(682年),原来位于河北元氏县,是河北现存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通唐碑

毘pí卢殿


出弥陀殿,一条幽静的小路直通毘卢殿

毘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位于正定城内北门里街,曾是正定历史上一座重要的佛教寺院。该寺兴盛时期,寺院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壁、钟鼓楼、天王殿、御碑亭、东西配殿、无梁殿、毘卢殿、藏经楼。清乾隆四十六年乾隆帝展谒五台途经正定,访崇因寺。时遗迹禅宇荒芜,遂发帑命吏重修。门殿楼阁、毘卢宝幢(即毘卢佛)一并整修。五十一年二次驾临并御书《重修正定崇因寺碑记》和七言诗一首。五十七年三临该寺,作五言诗一首。这些御书题诗刻于一碑。此御碑现存正定隆兴寺。

清末至民国,因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寺院日渐衰败。1959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将寺内最重要的建筑毘卢殿及殿内所供铜铸毘卢佛迁至隆兴寺。

殿内的毘卢佛堪称国宝,毘卢佛设计独特,精美绝伦,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这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置而成。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

龙腾苑


龙腾苑位于寺院东北侧,是一处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式园林。占地40余亩,园内古迹荟萃、风景优美,有北朝石造像、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元代壁画墓、明代龙泉井亭和“三世中丞”石牌坊等文物景观,以及紫虚山、明远亭、春荫亭、龙吟榭、千秋鉴园、延光堂等园林建筑。让人环游其中,仿佛走入美丽而深邃的历史画卷。

龙腾苑记

金广惠大师舍利经幢,广惠大师为佛教慈恩宗高僧,金代前期任隆兴寺主持和河北西路真定府都僧录。

一处不知名经幢,不知是哪位高僧的。

紫虚山

紫虚山上明远亭

北朝石造像,为元氏县开业寺北朝时期遗物,1965年移至隆兴寺

“三世中丞”牌坊,原位于阳和楼南侧,跨街而立,是由真定府知府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御史许瓒、许金、许守谦祖、父、子三人立的功德坊,老百姓都俗称“许家牌坊”。这座牌坊一度不知所终。2001年,重修南城门外护城河石桥时,被重新发现,移至隆兴寺龙腾苑内。许家牌坊全用淡青石料,四柱三间。柱为方柱,雕刻着官员、童子、祥云、瑞鹤、鲤鱼、花卉、瓜果等,玲珑剔透、活灵活现、细腻传神,雕刻精细但不绮靡,图画充盈但不俗滥。四根石柱两侧设夹柱石,最下层为须弥座,中层雕石鼓,上层八只神态各异的石狮相背而立,或顽皮可爱,或憨态可掬,代表了明代石狮雕刻的独特风格。主间大额枋高浮雕衣锦还乡图,刻画了威风凛凛的达官显贵浩浩荡荡回乡省亲的盛大场面,成为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展示。坊眼楷书“三世中丞”四个大字,结构严谨,笔锋雄健,力透石背。

不知名古碑

龙泉井亭为明代重檐盝顶式建筑。亭内有一口古老的八角琉璃井。据《隆兴寺志》记载,龙泉井为宋代“水漂木、地涌铜”的涌铜之处,且“龙潜其中,求雨有应”,所以八角井又称“龙泉井”,“灵泉井”。别看这口井不大,传说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从这口井里捞上来的。相传在兴建隆兴寺时,因寺院规模宏大急需大量木料,工匠们发愁到哪里找这么多的木料呢?有一天,从街上来了一个穷和尚,一边走,一边唱:“要修寺,别发愁,要木头井里有。要木头,跟我走,保你修寺用个够。”说完,快步向东北方向走去。工匠们随他赶到琉璃井边向里一看,见有一根木料横在井里,便开始系绳子拽木头,拽上一根又一根,当拽上9999根时,工匠们看到身后堆成小山似的木料,脱口说:“够了,够了。”结果,无论用多大力气井里那根木头就是拉不上来,至今还横在井里呢。
 

“元代壁画墓”于2002年8月于涿州发现,2003年迁移至此,该墓为元至顺二年(1331年)所造,是河北境内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壁画墓。

龙吟榭

千秋鉴园

古碑亭

春荫亭

秋蕴亭

小桥流水

延光堂

龙藏虎伏

出东门

林荫道,直通停车场

一路小跑逛逛完大佛寺刚刚8:20,马上开车去单位,游玩加班两不误,充实的一天。

  • 用车感受
  • 旅游
  • 风景展示
最后编辑于2018-06-03 00:14:41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前往
/1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