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已被刊登在2014年02月17日论坛日报,点击查看更多日报。
日夜兼程长途奔徙了1700多公里,终于在除夕当天赶到赣中地区的老家。家里老人住在村子南部的老宅里。走近对开的木门,迎面又看到那熟悉的土墙,低矮的屋檐,院子里扎扎作响的水井,还有摆在堂屋房梁上先人的牌位。这些老物件凝固在历史的瞬间,静静地讲述着一个家族的成长记忆。
老宅的旁边是一块空地,上面已经杂草丛生。高高低低的土丘之间依稀看出一座高大建筑的残垣断壁。据老人们讲,那里曾是本族人的祠堂,二十余年前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祠堂倾颓后,先人灵位已被各族人请回自家供奉。
中国人传统上家族观念深厚。时至今日,国内某些地区的村落依然只生活着一个姓氏的家族。即便几个姓氏同住,也往往各自建立本家的祠堂祭祀祖先。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祭祖理所当然成为过年重要的仪式之一。
在蛇年的最后一天,往日寂寥的村庄热闹起来了。从各地赶回来过年的亲戚朋友们转来转去,互致问候。在享受着难得欢聚的同时,各家都没忘记去祠堂向先祖汇报一年的收获,祈望他们保佑全家人来年平安如意。
村口遇到了“好吃的”一家,他带着媳妇,端着祭祀用的物品和一大包鞭炮恭恭敬敬地来到倒塌的祠堂废墟前。面对早先供放祖先牌位的地方,两个人放下盛着祭品的托盘,拜了三下。“好吃的”是他的乳名,因小时候身体孱弱好吃而得名,他真正的名字倒被忘记了。托盘上面放着一只宰杀好收拾干净的公鸡,一条腊肉,一条腌制好的咸鱼和一碗白米饭,上面插了一副红筷子。“好吃的”和媳妇站起身,端着托盘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拜了三下,之后向地上洒了一些自酿的米酒,在不远处又放了一挂鞭炮,算是完成了祭祖仪式。
我好奇地问家族的主事大哥为何不重修祠堂,他叹口气说,族里富裕的人可以多出钱,但是要求多放自家牌位,多记功德,家境不宽裕的人认为这样的要求不合理,要求公平对待,但他们又拿不出太多资金,由于各方不能达成一致,于是修祠堂的事就一直耽搁了下来。过节时只能在老祠堂的废墟上祭祖也算是一大奇景吧。面对共同的祖先,后人却因一已之私,各有所求而互不相让,祖先们知道后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在倒塌的祠堂里打秋风了。
虽然自家的祠堂亟待修整,临近不少村庄的祠堂依然保存完好,有些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旁边的上栋村在历史上出过很多秀才和进士,因此村里最宏伟的建筑就是带有明显赣中特色的祠堂。祠堂房梁很高,两侧屋顶各是两层上翘的翼式飞檐。祠堂正门挂着描金的牌匾,上书宋体“科甲世第”,前门议事厅左侧高悬着一面皮鼓,用来敲击以召集族人,其左手下放着老式木质的臼用来舂米,方便族人秋收后使用。在最里面的厅堂上供奉着祖先的雕像和灵位,两侧的墙壁上列满了在这里举办过婚礼的后人的姓名。
钓源古镇是江西有名的古村落建筑群,据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欧阳修的族人从永丰县迁居至此。古镇上欧阳家族的宗祠门楼高挺,气势庄严,是三进三出的大院落,两侧墙壁上雕刻着家族历史和先人的丰功伟绩。这座祠堂如今已被列为省级保护古迹,即便是同宗后人进来祭拜,也要与其他游客一样花钱买门票—40元,这也是古老祠堂的与时俱进吧。
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对祖先的敬畏,认为祖先有着神秘的力量,而我们是先人血脉的延续,祭奠祖先理所应当。不能愧对先人,祈求祖先的庇佑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心灵寄托。在城市化的扩张时代,很多古建筑经历着现代化的冲击,有的被利用,还有一些逐渐在我们的眼前消失。被称为家庙的祠堂,在信仰匮乏的当今,承载的不止是古老的建筑风格,更是保留至今的为数不多的精神遗产,这是一种寻根的传统,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最后的精神家园。
=======================================================================
这是下郭家村的祠堂,已经成为了废墟,村民对重修祠堂不能达成一致意见,20多年来一直就这样荒芜着,完全看不出曾经的模样。但是,这是仍然是村民的精神寄托,每逢春节,每家每户都来这里祭拜先祖。
这个村都姓郭,全是郭子仪的后代。根据族谱记载,村民中的中年代大多是他的第47代孙。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血脉就这样代代相传。
+++
他也是郭子仪的后代,也是我童年时的玩伴,乳名“好吃的”,即现在大家常说的吃货。只不过,在当时,大家都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吃,“好吃的”完全是想象而已。按辈分,我该叫“好吃的”一声爷爷,但是他从小就瘦弱,经常被我按在地上,逼他喊我爷爷。每次,在强行得到这一尊称之后,我才心满意足地放开他。
+++
当年受尽小伙伴欺负的“好吃的”,早已成为一家之主,他端着祭品,带着他的“婆则哩”(普通话:女人),来到郭家祠堂来拜祖先。他的婆则哩不仅漂亮,还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好吃的"在向祖先敬礼时,他的婆则哩则将手中的米酒恭恭敬敬地洒在地上。
“好吃的”脸上荡漾着朴实的笑容。当年的受气包已经撑起来一个家,我们就这样慢慢地长大变老。对他,我只有尊敬了。我只能以游客的身份站在一边看着他。
+++
这些祭品几十年来没有变化,我估计这几百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因为这些仪式都是一代代地传下来的。虽然郭家祠堂坍塌了,但是祖荫的庇护让村民慢慢地富裕起来了,在祠堂后面盖起了漂亮的房子。
+++
除了在祠堂祭拜祖先,这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两棵大大的发菜,寓意当然是“大大地发财”。这个村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缩影,我是多么希望除了发财,我们再祈求一些勇气、宽容和怜悯。
+++
这是我表哥家的房子,离荒芜的祠堂不远。他很想自己出钱把祠堂修好,但是村民担心他以后将祠堂占为私有,不同意他出钱重修。
+++
表哥家的正厅,八仙桌上摆着祭品。但是不明白为什么他家上厅还贴着喜字,我也忘了问了。过年,就是要喜气洋洋,问不问关系都不大。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化。我们的父辈盖起了前面的泥房,我们盖起了后面的砖房。现在趴在地上玩耍的孩子,他们今后会比我们更强。
+++
在我的老家,有许许多多的古村,这是我偶而经过的一个村子,离下郭家村只有5里地,这个村名叫上栋村。这个村子的建筑是典型的江西民居,朴实典雅。照片正中贴着对联的房子,是这个村庄的祠堂。
+++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上栋村祠堂很有一股子威严劲儿。周围的绿色,也给它增添了书卷气。
+++
我说这个祠堂有书卷气,绝非虚言。看看祠堂正门上的牌匾,上面写着“科甲世第”。这里应该出过举人进士。由于我们不是本村的,看不到他们的族谱,也不从知道这里都出了什么名人。
+++
上栋村祠堂保护得非常好,是一座三进古建筑。
+++
上栋村的居民在祖先的庇护下过着安静满足的生活。
+++
江西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古代出了很多大文豪,欧阳修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欧阳修是吉安永丰人,而其后人则在明清时期慢慢移居到了钓源村。后人为他盖的祠堂气势不凡。
各位朋友们注意啦:在欧阳宗祠前合影的人当中,有一位曾是江西的高考状元。这个地方出人才哟。
+++
欧阳宗祠内部的悙叙堂,看看两边的对联,好象跟祠堂的宗旨不合拍。
+++
祠堂正厅里面欧阳修的画像,画得颇有古风,就是对联有些俗气。
+++
在祠堂的对面,是一个池塘和新建的民居。这栋新房子看起来还有些诗意画意。
+++
这是连接欧阳祠堂与古村的廊桥,古色古香。
+++
这是大年初一,当时的气温有26度,廊桥里有三五个游客和村民在休息。
+++
我也在廊桥歇歇脚,与坐在对面的这位老人聊了起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欧阳,当然啦,这个村里的人都姓欧阳,都是欧阳修的后代。从他脸上,大家也能猜到欧阳修当年或许挺帅的。
欧阳老人今年68岁,是欧阳修的第40代孙。他跟我谈了很多关于这个村的故事。他有些狡猾地跟我说他其实不是欧阳修这一支的后代。欧阳修兄弟4个,欧阳修是老大,而这位老人是欧阳修二弟这一支的。由于欧阳修名头儿太大,他就把自己归到欧阳修名下,沾点儿名气。
让我感慨的是,他知道1000年前欧阳修兄弟的情况,而且知道得这么详细。那些没有族谱的家族,可能连爷爷的爷爷是怎么回事儿都搞不清,更别提爷爷的爷爷的爷爷......
+++
钓源古屋里走出来的黑丝老妈。时代的步伐是挡不住的。
+++
钓源村里的老人蹒跚地走来。我很喜欢这条石子路。
+++
细看这位老大妈,她是否长得与我在廊桥遇到的欧阳老人很像?!这就是遗传的力量。
我不知这位老大妈的名字,但是她穿着暗花的衣服,梳着一丝不苟的头发,让我觉得钓源村古风仍旧在。
+++
斑驳的墙面,幽静的小巷子,散发着古董般精致的气息。
+++
回家。
+++
钓源古村有好几个祠堂。欧阳修的后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
钓源村口有一棵巨大的樟树,用它的树荫为四个小伙伴挡住阳光。
+++
中国这些年出了很多富豪,这四个小伙伴里能不能出一个象他们祖先一样文豪?!中国这片土地已经太久没有培养出大文豪了。
+++
古村里无忧无虑的儿童,他们继承了优良的血脉,也会将这支血脉传承下去。
+++
在离开钓源古村时,从欧阳氏宗祠眺望这座小村庄,这里一片祥和安宁。我真的很爱这片土地。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