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珠江口西岸一个安静的古村——中山古鹤
1 105 发布于 2015-02-01 21:45:43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此帖已被收录至论坛精选日报-华南游记更多精彩内容戳这里


      中山三乡镇的古鹤村去过多次,开始没有觉得在文化上有什么特别,看到的只是村外商业繁华和古家具的交易,最近知道它居然是个有800年历史的古村且村内保存得较为完好,内有乾坤,便找个机会进村去去看了。



      醉心于古村落,陕西师大的《古镇游》买了好多本。实话说最老的一本和最新的一本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色彩装帧有变化外。那本书里所列广东古镇都去过,外省的也去了不少,几十个总归是有的。从个人观赏和体验来说,国内最舒服的古镇在江西、广东、福建、云南、安徽。我评价古镇的标准是真实自然,干净整洁。门口有收门票的,村内有大量旅游设施的一般就不能入围了。以这个标准看,很多名声在外的大“景点”都不是我所爱。古鹤不在那本书里,这也是我没有留意到古鹤的原因。



       引一段介绍,这是介绍古鹤村的专题片《鹤声高迴》的文字:

       古鹤村位于中山市三乡镇东南部,村落坐东朝西、三面环山。巍峨的五桂山脉向东南方向延伸,到了三乡古鹤一带已成绵延的小丘,青龙山宛如一条出海的巨龙,自东北向西南,把大半个古村抱在怀中,亚热带原始森林保存完好,山间林木清幽、溪水潺潺。村落西部原为金斗湾的一部分,400多年前还是大海,后来乡民多次围垦,逐渐填造出这片富庶的土地。

 



        古鹤呈现的是一个和珠江三角洲东岸不太一样的面貌,一般来说东岸的村镇人口稠密,工厂林立,商业繁华,人口中外来人口占绝大部分;而珠江三角洲西岸相对安静好多,古鹤就更是清净(其实这里住的人不少,外来人口都近万呢),跟粤北的贫困的古村不一样,珠三角的古镇同时还很富裕。



        跟大多数广东的古村镇一样,古鹤村依然保留了相当多的古建筑和珍稀古树(我说的是保存下来的,不是那种后来,尤其是近几年新建的),特别喜欢江西、广东、福建古镇的原因其实就是这个,自然存在物多,不是为游人而存在的。云南、皖南的古镇这些年被“旅游”糟蹋得太厉害(其实好多地方都这样,赣北也还是),北方的古镇一般又太过简陋破败,内涵空泛,景观环境也不如人意。




  



        古老的外在,更有古老的内涵,徒有其表的“古老”怎么看都虚假,而古鹤由内之外的古老让人欢喜。总体来说,当今中国唯有福建和广东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为表演的所谓“政府搭台”那种)顽强坚持各种“迷信”,烧各种香,拜各种神,这个在古鹤表现得很典型,各个路口,好多人家门口都有鲜活的,有人日日供奉的“土地”和“社稷”。

       我还有一个“内部标准”,就是如果一个村子有祠堂,而且保养良好且正常运作,那这个地方基本有资格叫“古村”了,光这一个标准很多自称的“古村”就被我打入另册了。古鹤的祠堂有好几个,其中的郑氏祠堂最好,也最大。


     

      慎终追远是我们民族的特质,这点也是“古村”的内涵,古鹤人没有忘记他们来自福建的祖先。其实珠江口西岸的福建人不少,中山就有很多福建方言的“方言岛”,三乡古鹤一带其实也有闽方言岛。中山边的澳门早年也有好多福建移民,想想著名的《望厦条约》吧,“望厦”那两个字应该可以猜到大概了。



       这里出过举人,光绪年间。这个东西是举人旗杆夹、用来固定炫耀文昌的举人旗帜。这两个孩子是四川打工者的后代,因为他们的妈妈用四川话跟他们说话。

      祠堂内是打牌玩乐的老人。


    

       郑姓的房谱和捐款名录,可以看到捐款数,也能看到大使,院士,战争英雄等郑家的名人。





火龙车,火烛车。广东人现在还把救火车叫“火烛车”。




   


祖先是要记住和拜祭的,这样才能“百世其昌”。
 





      门口有张表,是多是少不会看,知道这里的村民已经都是“居民”了,有土地的“居民”还是很爽的。


      村子以前是被围起来的,有村门供出入,比“村口的大槐树”显然要高大上一些。村门很雅致,前后都有,靠学校那边那个要完整好看些。在这种整洁雅致地方长大的人想粗鲁都不容易。

        古鹤村闸门始建于清初,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村头村尾各一座,均为歇山顶,高约5米。村头闸门两侧围墙尚存,长约26米,厚约80厘米,花岗石砌成。两个闸门之间为横贯古鹤村东西的石板路。







    

       以下是村子另一头的闸门。




        村子有人,但非常安静,让人愉悦。安静整洁的古村道,石板铺就,是古鹤的标志和骄傲。一点也不做作,该是怎样还是怎样,充满“生活嗅”。




     村里的另一个祠堂。按史料记载,古鹤的老祠堂有23座,郑姓就有12座,此外陈姓5座,许姓2座,冯姓、张姓、刘姓、曾姓各1座。拜时代所赐,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没有那么多了。




安静的农家院,小狗在睡觉。


没有什么客人的理发店。


     午休的工人。      



        古鹤石板路始建于清代,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修,用花岗石条铺成,长约1200米,宽约2.5米。这跟一个早年在上海经商的古鹤人有关。说上海商业发达,其实百年前广东人的贡献不少。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近百年的历史中,建设上海的主力、商界的主流一直是广东商帮和浙江商帮,其中浙江商帮又以宁波人为主,广东人就以香山(如今的中山、珠海的前身)商人为首。13万广东人在旧时上海这个3、400百万人口的大上海只是一个小群体,但上海半城华资经济掌握在广东商人手中。上海五大民族工商业家族,广东就占了两家,分别是永安系统的郭家和南洋烟草的简家,江浙的刘鸿生家族和荣宗敬家族合起来也只是占了另两家。上海最大的先施、新新、永安百货公司都为广东人所开,而且中山一带的人最多。

      电影业抗战前还是抗战后都是广东商人占绝对优势的产业,中山的何挺然1926年创立了北京大戏院,南京大戏院,美琪大戏院,又购入丽都等两间电影院,以拥有五间电影院在上海影院业中雄霸一方。压倒了雄踞沪上多年的卡尔登戏院和奥迪安戏院。导演蔡楚生、郑君里,演员阮玲玉、蝴蝶也是广东人。

     捐建古鹤乡道石板路的是在上海经商的古鹤人曾卓轩,这是他的故居,没有人住,但保存完好。






       乐善好施牌坊是古村的标志,这个牌坊建于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是为纪念村中善长仁翁郑有庸。说他在灾难年间带领家人在当时的村口支起“饭台”,每天给过路的灾民无偿提供一些白米饭。这个一点儿也不坏的“大地主”。牌坊石雕铭文是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手迹。

   

    这个牌坊未做任何“改善修葺”,牌坊边的这个商铺的店主是老村民,他拍着胸脯说,绝对原装!改变的只是地面,说原先的石板没有这么多。

     这个老兄不简单,对二十四史具体年代倒背如流,对清代十个皇帝的年号时间更是精准,说来考察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都佩服得不行。





  

           买了他一包山蜜草,泡茶喝。结束了愉快的不是旅游的古村游,要是我们国家的村子都是这样该多好,富裕,安宁,文明,静谧,自然。

最后编辑于2015-02-01 22:41:13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345 6
前往
/6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