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青春无悔、岁月如歌-上海知青博物馆观后感……..
1 63 发布于 2016-02-24 22:04:32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上海知青博物馆位于上海奉贤区海湾旅游开发区海湾人文纪念园内,是一个反映40多年前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综合性大型展馆。于2011年11月建成开馆,2014年8月10日正式挂牌。展厅分序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广阔天地,难忘岁月”、“顺应民心,调整政策”、“知青情结,永志难忘”和“知青广场”等五个部分。展示了上海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及知青时代的一些感人故事。馆内丰富的藏品都是老知青们无偿捐赠的,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知青们珍藏了40多年的心爱之物,每一件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中国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已经走过了40多年,这一代人已步入花甲,作为120万上海知青一员的我!很想找时间去看看,回顾一下当年那段不堪回首的青春岁月......

   正月十四上午十点左右驾驶着俺的“老五”直奔博物馆,从家到知青博物馆大概也就60公里左右的路程,一个小时多点就达到了......

上中环:


过隧道“老五”大灯自动点亮:



金桥收费站:
海湾路收费站:

一小时多点顺利到达奉贤海湾园:


“老五”辛苦了,留个影吧:











这个景观后面就是知青博物馆:



上海市知青博物馆:




 作为120万上海知青的一员,必须在此留影纪念!自我感觉很自豪嘛.....

 
 

第一部分:到农村去  到边疆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城镇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和农村合作化运动蓬勃兴起的社会条件下提出来的,其根本出发点是政府希望把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同改变农村生产落后状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解决中国城镇就业问题的道路,这一阶段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重在舆论倡导,基本是地方自行安排组织的,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第二部分:广阔天地  难忘岁月

   “文革”时期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广大知青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诚献给了农村和边疆的建设事业。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二只手,不在城里吃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都县部分城镇居民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人民日报》在编者按语中发表了***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人们都记得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十分形象却又不容分说的口号,就鼓动得多少十七八岁孩子信誓旦旦地表决心到“广阔天地”去打拼。因为他们相信无论是“上山”,还是“下乡”,那广阔的天地里,知识青年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狂飙似的知青上山下乡大潮在全国大地上刮起......
















图片已删除












第三部分:顺应民心,调整政策

   1978年8月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告“***”正式结束。1978年12月10日,历时41天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结束!

   1980年9月8日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印发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并原则同意的国务院知青办《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意见提出:今后城镇中学毕业生的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要从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的原则出发,实行城乡统筹,把城乡两方面安排知识青年逐步统一起来,具体到一个地方,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不能全部在城镇中安排的,要从城乡两个方面广开生产门路,予以安排,

对于在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一定要本着“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力争一两年内,区别不同的情况,把他们安排好.....
















第四部分:
知青情结,永志难忘

   特殊的时代塑造了上山下乡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知青上山下乡那段刻骨铭心的坎坷经历,在千百万知青的心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挥之不去的知青情结。每一个知青都有青春时空的激情与梦想和心灵的记忆,无论它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沉默的;还是跳动的,都让人永久回忆与怀念,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是成功的,还是坎坷的,都真挚而无悔,让人心情激荡。

   当打开知青这个记录着第二故乡深情的画卷,就感受到它的真实、真诚和纯洁,会再一次重温仿佛已经遥远,但又时时就在你身边、耳畔,轻轻地叙述说,静静地倾谈的往事......












第五部分:知青广场

   怀着沉重的心情出了知青博物馆的后门,往右走看见的那个喷泉造型的后面就是知青广场了。也许命运应该是自己掌握的,不要怨天尤人。现在很多成功的人,都视下乡的经历为历练,才获得今天的成功。但更多的是普通人,他们不是金子。1968年至1978年底止,上海有一百二十万,全国有约一千六百多万人上山下乡当知青。时间整整持续了十年之久。涉及面之广,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知青广场上的火车也许会一直停在那里,但我们的脑海里40多年前的经历还是那么清晰。当年十七八岁的一代人就是坐上这样的列车远离故土和家人,开始在广阔天地里的大有作为,青春是无悔还是无奈呢.....???




   知青纪念墙有点沉重,不是为了暗合上山下乡那场运动的沉重吗?青春蹉跎,进入新的时期,知青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努力追赶时代的步伐,他们中的少数人取得了令人尊敬的成就,成长为社会的中坚。但绝大多数普通知青的命运依然让人感慨,从“下乡”到“下岗”到“退休”短短几个字,就可以概括他们的坎坷人生......


















 结束语:  

   知青,是特殊年代产生的特殊事物.虽然40多年过去了,但至今还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切还是那么的清晰历历在目,岁月如歌.....当年我们付出了青春,耽误了学业,但我们不会后悔,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几代人的付出,也包括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这一代经历的事,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不会再经历了。也许,这就是我们值得自豪的地方.....

谢谢各位童鞋的观赏!谢谢!

最后编辑于2016-02-25 15:05:28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3 4
前往
/4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