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已被收录至论坛精选日报-大旅行家。更多精彩内容戳这里。
因为工作关系,生平第一次驾车来到这片神秘荒凉却又让人向往的地方。来到甘肃,人们绝对知道张掖敦煌月牙泉。我来的这个地方却鲜为人知。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县城!古浪。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地方,但其实这个小县城很有点历史的。。
古时,古浪县便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同时也是进入凉州(今武威)的重要门户,拿下古浪,向东穿越乌鞘岭便可直达西北重镇兰州,从而威胁中原地区;而向西看去,则是腾格里沙漠边缘绿洲河西走廊,通过河西走廊便可直达新疆。河西走廊从东端的乌鞘岭开始,行走不到 40 公里便来到了闻名天下的古浪峡。作为通往河西走廊必经之路上的险关隘道,古浪峡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驱逐匈奴到红军西路军西征血战河西,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次惨烈的战争,笔难尽述。穿过古浪峡谷便是古浪县城,其地形险要, 。其中还有一段无从考证的传说,那就是宋代杨家将 12 位寡妇西征其中 11 位战死于古浪峡,只有杨文广之女杨满堂一人突破重围,前去朝廷报告。佘太君闻讯赶来,追悼亡灵,痛哭之声震撼山岳,感动了鹰嘴山崖,山神流泪不止,泪滴化作山崖碎石,沿崖滚下的凄美传说。
废话说的有点多,先来点图片吧,由于图片不是同一时候拍的,是23年的时候有夏天、秋天、冬天都有,没排次序。首先来一个大西北的首推之选,手抓羊肉,有的叫手把肉。
这是正宗的手把肉,光顾吃了,忘了拍照了,肉炖的很烂糊,很软,,配上洋葱。西北人都叫洋葱皮牙子,顿顿必有,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大蒜。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旁边的小姑娘也拿着大蒜大快朵颐,顾不上有味了。。。
这是7月份拍的,本来是路边下车随手拍的,没想到成了我最满意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大树前面就是省道,往上走就是乌鞘岭了。这是村子里不知谁家种的油菜花地,就在马路旁边,右上角那一片也是。这片地就在马路旁边,所以修了一条观景步道,一共也就200米左右。很漂亮。真的是自驾游的天堂啊,关键是这边几乎没有外人来,人少不说,大都是免费的。哈哈!百分之九十的来甘肃,只知道敦煌、张掖、月牙泉,,,几乎没人知道这个小地方,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乌鞘岭,河西走廊东端起点,乌鞘岭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历史上曾是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咽喉要道。它见证了张骞、霍去病、玄奘等历史人物的足迹,也是汉、明长城的交汇处。乌鞘岭的名称由来颇具传奇色彩,藏语称“哈香聂阿”,意为和尚岭,相传岭上曾有“湘子庙”,乌鞘岭南靠青藏高原,东临黄土高原,北面则是祁连山与腾格里沙漠,是扼守河西走廊的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足以见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乌鞘岭旁边的山上就是古长城遗址,一直绵延不觉通往远方
这是8月份我们去哈溪草原的时候拍的,满眼的蓝天白云,很漂亮,实在拍不出肉眼看到的效果啊。徒步者的天堂啊。
连绵不绝的大山,下面那就是河道,马牙雪山融化的雪水,顺着河道一直蜿蜒流淌。。。这里的天气变化的很快,上一面阴云密布,可能一阵风吹过去立马就艳阳高照了。
下面的房子就是检查站,不让进山了。所以就绕路走了上面,这里的地形很奇怪,对面是茂密的丛林,漫山都是松树林,这边却是草原。据当地人讲,对面的树林里蘑菇很多,他们经常去采摘,作为收入来源之一,大自然的馈赠之一。
这是走的上面的一条小路,原计划是先去山林里采蘑菇的,给我们带路的是一个当地村里的,他经常去山里采蘑菇,然后晾晒成干,然后拿到县城集市去卖,售价便宜,分质量好坏,不过怎么呢也得一百大洋左右。这也成了一些本村人的经济收入方式之一。我们经常买,后来惯熟了,他给我们讲的这个地方。然后才有了我们的这次出行。这地方只有当地人才知道,外人找不到的。所以这里很安静,几乎没有外人来,几乎没什么污染。今天的采蘑菇计划泡汤了。据说林子里的野蘑菇很多,摘不完,根本摘不完。。呵呵!
这是其中的一条岔路,也不知道通向哪里,反正一直有路,看路面以前有车可以走。现在不行了,铁丝围着的据说是草场的分界线。真的是适合徒步露营的好地方啊。行走在这样的山间小路,什么烦恼忧愁都抛到脑后去了。。。
这是其中的一条,我们就是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到河边的,前面的路一直通往远处看不到的山里,据说还有村庄,这些大山连绵不绝,一座连着一座,总会让人有种背上行囊去跨越征服他的欲望。这里的山都不算太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是难事。
这条路和河道并排蜿蜒着延伸通向远方,望不到头,远方我是有了,,,诗呢,,,
蔚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菜,黄色的野花,起伏的山,这里绝对是越野徒步野游爱好者的天堂啊!
这是另一条岔路,一眼望不到头,我们时间有限,只够走其中一条的其中一段,真想都走一遍,看看前面的世界。。。。这是一条峡谷,幽深曲折,但很平坦,旁边是一条小河。来这里爬山徒步放松,绝对是首选,周围安静的很,只能时不时听见不知道什么鸟的叫声。满眼的都是蓝天白云绿草。
沿着下小路一直走,就来到了河边,这是走到河边,旁边的一处藏族人家,老远不等我们走近,那条狗就开始狂叫不已,等我们走近点,才看清,那不是狗,是一条藏獒。那眼神叫一个凶啊!
走到这里就不敢往前走了,那条藏獒一边叫,一边刨地,幸亏是用铁链子拴的,要不然估计早冲出来了,那是两个孩子,大的十岁左右,小的6岁左右。院子里房子是石头堆砌的, 门口还停着摩托车。没有电,只有几块太阳能光伏板用来充电的。照片右上角那一片能看出来是什么么?那是在晾晒牛粪!烧火做饭用的。看到这里,一定以为这么艰苦简陋的条件,一定很穷吧。别着急,接着往下看。。
看到这是什么了吗??呆萌呆萌的白牦牛,看到我在拍照,抬头一直看着我不动了。据说全国只有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区才有这种白牦牛,比黄牛小,比羊又大,身上的颜色是涂的,用来区分人家的。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颜色,不容易搞混搞丢。照片后面的山上那是人行观景步道,一直往上走就到乌鞘岭的观景平台了,那个凉亭只走了一半。山顶的观景台有个免费的大望远镜,可以看到对面的马牙雪山。马牙雪山在当地比较有名,也属于祁连山脉,海拔大概4500左右,基本上终年有雪,以前让登山,后来据说出过事,现在已经全面禁止登山了,山下有一片藏民开的农家乐,门口有一条河,也是山上化的雪水。在山顶有一座小山头,上面绑着黄红的彩带,到傍晚的时候,天上有成群的老鹰在盘旋飞翔,时而俯冲时而停留拔起。。听当地人说,这以前是个天葬台。我没敢拍,后续有时间我会整理视频会发出来,不过只拍了老鹰,没敢细拍。
看到照片中黑白的小点了吧,那全是牦牛啊!!按照一头牛一万来算,这一片至少也有个百八十头了吧,,还以为他们很穷么??都是百万富翁啊。。看到这里,我也想来放牧了。。。。
这是快爬到乌鞘岭观景台的观景步道拍的,远处那一片牧民的羊,,眼睛所能看见的都是牧民的草场,右上角那些点不知道又是谁家的牦牛和羊。这是7月初去的,这样的环境,估计十有八九有开着越野驰骋远方的冲动吧。我是在想顺着山顶一直走下去。。。走向远方,,,又是远方。。。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对面山上的古长城遗址,也一直蜿蜒的伸向远方。。。还有个惊喜,这里的草场野兔很多,照片看着是平平的草场,实际走上去,有很多兔子窝的洞,时不时就会看到野兔窜出来。
这是山谷中岔路中的另一条路,远看很漂亮,有车轮印,一直能通行前面的山里,上方路中间是一座小木屋。据说老以前山里面有金矿,很多淘金者就吃住在这里,后来越来越严了。就封了!车肯定不能进了,人要是徒步还是可以的。好想过去看一看,看着没多远,可是走起来,至少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这地方真是徒步天堂啊!上面那片颜色发灰的山就是被开采过的痕迹,老以前都是茂密的树林。
奔波了半天,得好好犒劳一下吧。最有名的一家清真饭店,煮好的羊头,一个50大洋,开放式厨房放着一个大盆全是煮好的羊头,随便挑,不论大小。旁边有一口煮面锅,一直咕嘟咕嘟开着,选一个就在锅里热一下,想要烤也行,门口有烧烤炉。锅里的汤是免费的。我们点了红柳肉串和牛肉筋,没敢多点。按理说,清真饭店是不允许卖酒喝酒,也不允许自带酒水的。可是现在的饭店都竞争厉害,也得面对市场啊。我们自己带得酒,不能用瓶装,只能灌在矿泉水瓶子里,呵呵!大多老板都默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在兰州的纯回民区里,很多店老板那是绝对禁止的!!
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怎么能少了大蒜呢!呵呵!这个汤很好喝,淡淡的,店里有那种烤出来的饼子。这家店生意很好,24小时经营的,烤串很好吃,尤其是肉筋,不是生的烤的,是卤煮后又烤的,软软的。一口肉一口大蒜,呵呵!不错。
这是8月份再次去安远镇的时候,路边的山上的观景台,山下有尊左宗棠左公的石像,这边很多地方都供有左公的石像。要不是当年左公抬棺出征,现在我们去新疆还得办理护照签证呢。。左公威武啊!!
这是刚停了车,观景步道的入口,其实这是一座小桥,下面就是小河,这会没有水,有水的时候能漫过小桥,很有意境。要是专业摄影师拍出来绝美。就是那雪水拔凉拔凉的,气温四十度的时候,都碰不得河水,太激人,在这野炊的时候,饮料啤酒放河里泡一会,拿出来的时候感觉比冰箱拿出来还凉。。西北的夏天,太阳紫外线很厉害,所以这边的人都黑黝黝的,所以必须防晒措施做好。要不然就和我刚来的时候一样,晒了一下午,晚上就觉得后背脸红红的,有点疼,第二天就发现开始变黑了,过了几天开始蜕皮了。
这是观景台上拍的,下面发黄的是麦子,这会是下午的四点多,风吹着麦浪很好看,照片照不出来。67月份的时候,颜色比这个好看多了,这已经开始泛黄了。
这张照片颜色好像更好一点,那排竖起的围栏就是一家和另一家的分隔栏边界。
这是附近一处村落开办的农家乐游乐区,因为这里本来就人少,外面的人根本不晓得这地方,来这里的基本都是政府机关单位,后来政府越管越严,这个农家乐基本处于半荒废状态。但游乐设施却全是免费开放啊!呵呵!因为就没有人,看护的也没有。玩的那叫一个尽兴啊!
认出这是什么了么??人参果,我们那里是轮个卖的,一个5元大洋。这里是现摘的,5元一斤。不过我吃了一个,个人不太喜欢吃,水分很大,淡淡的甜味,不过那种甜味是带点生味的甜,不过听说糖尿病人可以吃的。
看一下这是什么,肯定都以为是一条河,,呵呵,其实,这几天连着下了一周的雨,我们现场的道路被雨水淹了,能到人膝盖。用水泵抽了一个礼拜才抽干净。
这是八月十五的时候,我们几个人自己动手的午餐,酸菜鱼、粉蒸肉、水煮花生、凉拌藕、尖椒豆腐干。八月十五月儿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的家远在千里之外,只能自己动手,祝福远方的家人们了!!可怜啊!!!
看这个建筑,多么有时代的特色。周围已经被拆完了,就剩这栋建筑孤零零的立在那里,见证着几十年来时代的变迁。。。后面那座山的山谷处就是传说中穆桂英十二女将西征在古浪峡滴泪崖被斩落的地方。
这就是穆桂英被射杀的地方。由于离得有点远,中间隔着一条深沟。就在马路边停车拉近来了一张,只有这一个后人间建造的牌楼。相传穆桂英等十二位女将在出征西夏的途中,在虎狼峡(今古浪峡)遭遇西夏军队的阻击。穆桂英面对险峻的石峰,决定攀崖以探敌情。艰难攀爬后,她发现峡口满是西夏兵马,但未料到崖西隐藏有伏兵。穆桂英在观察时中了冷箭,身负重伤。尽管奋力挣扎,最终还是被狼牙箭射穿心窝,壮烈牺牲。其他两名女将也未能幸免于乱箭之下。其余留守的女将尝试救援,但寡不敌众,九名武功高强的女将拼死抵抗,最终全部牺牲在崖顶。西夏兵将对她们施以残酷的惩罚,女将们的尸体被剥去衣甲,头颅被砍下示众,无头尸体被抛至滴泪崖。后来,杨满堂率援军收殓她们,但因无法辨认,只好合葬,形成了杨家将坟。佘太君闻讯痛哭,山神也为之动容,滴泪成石,形成了今日的滴泪崖。古浪峡中的滴泪崖和杨家将坟是受保护的古迹,尽管历经变迁,现在已成为旅游景点。说是旅游景点,但其实只有这个牌楼。
照片湖水上面那一片就是古浪红色纪念馆,这个湖其实是个小型蓄水库。旁边红色的区域是个看守所。从这里看,只是一整条远古的冰川峡谷形成的,整个县城两边都是这样的土山。远古时候这就是冰山雪水融化的河道,干涸以后就是现在的样子了,这里的地表还有土看不出来,县城边上的河道就连土都没有了,全是大块的石头了。我看过古浪县记载,这很早以前是一条峡谷河床,后来地壳变化干涸才成了现在的样子。看着是土地,其实土层只有不到两米厚,施工的时候两米以下全是鹅卵石,就是那种河里面的砂石,
从这张照片就能看到对面的雪山了,这个小蓄水池的下面有个泉眼,当地人很多都来这里打泉水。传说当年红九军与马匪战斗的时候,部队的马都在这里饮水,所以后来都把这里都叫做“红军饮马湖”,隔着一条马路就是红色纪念馆了。
这就是古浪红色纪念馆,现在是红色教育基地。1936年11月11日,根据中央军委电令,在古浪大靖成立西路军,夺取古浪,进军凉州(武威),挺进河西走廊,并建立根据地,伺机接应四方面主力军渡过黄河。驻古浪县城红军与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部浴血奋战四昼夜,虽歼敌2000多名,但自身亦损失惨重,伤亡2000余人,然后于18日在30军268团的接应下撤离县城。 “古浪战役,九军折半”,2400多名红军指战员长眠在古浪县境内,九军参谋长陈伯稚、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等军、师、团级干部二十多名壮烈牺牲。古浪诸战尤其是古浪县城攻守战(即红九军作战路线),是红军西渡黄河后规模最大的战役,红军牺牲在古浪的将士人数之多,足以证明其战斗之激烈,战况之惨烈。1936年,古浪战役结束后,当地群众自发将西路军烈士遗体集中掩埋并堆起坟墓(当地居民称此地为“万人坑”,也将离烈士陵墓不远的一处湖泊称为“红军饮马湖”)。1987年,古浪县民政局对烈士墓进行整修。1991年,古浪县委、县政府联合当地驻军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九军烈士墓”和纪念碑(碑的正面为原***李先念于1987年2月20日亲笔题词的十五个鎏金大字“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002年,在红军西路军第九军古浪战役遗址上建成纪念馆,定名为古浪县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
当年红九军与马家军最惨烈的战斗就在此。古浪城之战:11月14日,红九军攻占古浪城。11月16日至18日,马家军集中兵力向古浪县城发起猛烈进攻,红九军与敌血战三昼夜,虽然毙敌两千余人,但自身伤亡也十分惨重,伤亡2400余人,军参谋长陈佰稚、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等军、师、团级干部二十多名壮烈牺牲。古浪战役的惨烈程度在红九军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尤其是在古浪城的战斗中,红九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也成为了西路军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章。后来的历史很少提及到这个地方这场战役,就和当年的滇缅之战一样,几乎不被人提及,似乎被人遗忘了。。。不应该如此,无论胜败与否,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先烈们!!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的现在啊!!!他们是栽树者,我们才是乘凉的啊!!向先辈们致敬!!
这是下山时拍的,当年修建的人防工程,隐藏在地下的暗堡,那个口是通风口。屋顶就是路。
这是暗堡的入口处,黑漆麻乌的,不敢进去。
这是当年民兵训练的场地,障碍墙、单双杠等器材都还在。
院子里有两排房子,一排是宿舍,另一排是枪库弹药库
神奇了吧,多么顽强的生命,一块大石头竟然长出来一棵草。
这是当时战役中在半山腰的建的房子,两边的墙已经坍塌了,中间的还有机枪孔。照片最左面是条沟,那是以前挖的战壕
从这张照片看,就比较直观了, 里看就比较明显看到围墙的观察孔和机枪孔了,最下面的就是当时挖的战壕。我们就是顺着这条羊肠小道上的山,最后顺着大路走了一大圈下的山。山顶有一座塔,不知道多会建的为什么建的。一般来说,山上修塔大都是为了镇妖的。
看到这样的山,这样的路,这绝对是越野徒步爱好者的天堂啊!顺着山顶的路一直能走向远方,有车辙印就说明有车走过,我们是从小路爬上来的,下山的时候,我们顺着大路走,半中间就检查路障,好像外地的车也不让上。大路一直能开到山顶就是我们照片看到的路,虽然是山路,但其实挺平坦的,我是在想,要是有辆越野摩托车就好了。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路真是太适合越野摩托了。或者是背包一族徒步旅行者,在双脚一步一步踏出的足印中,一步步走向远方,去丈量自己心中的理想,,,至于诗嘛,我看还是算了吧,因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有远方。。。哪有什么诗 啊。。。。
这是在去往武威的路上,沙漠公园里面照的,这是一个休息驿站,可以吃饭住宿的,不过不知道是淡季还是没有运作起来,处于荒废状态。
这是沙漠公园里一个仿远古部落人的村寨入口处,基本处于荒废状态。
这是仿着苗寨盖的酒店,里面全是住宿的房间。不过好像没投入使用多久,就停了。我们爬进去,都是客房,不过没人,大白天也挺渗人的。公园的边上还有一个很大的葡萄酒庄,里面不让拍照,非常大的一个酒庄,至少得有上千亩葡萄庄园。是个私人的,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我们是看了几个类似于展厅包厢的地方,很大,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展厅包厢,还带有地下储藏室。后来出来了和当地人打听,才知道里面有公开的展厅售卖 ,还有很多高端的私人订制酒窖酒库,可以预约时间在这里品酒用餐,还可以住宿啊。VIP中P的那种!!!每一栋建筑装修都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豪华精致,私密性很强,很哇塞。。。
这是当地人养的骆驼,供游人骑的。这已经是在腾格里沙漠的边上了。
骆驼之家,一家三口,给他们来张全家福。
实在没有什么可喂他的,在沙漠里找点绿色草太难了。最后好不容易在远处房子边找见几颗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草。这是在喂一家之主!哈哈!
从沙漠公园出来,我们一遍走一边打问地终于找到位于附近村子旁边的野沙漠入口,也不算入口,因为旁边周围都是种的地或者是围起来的防沙带,过不去,只有这一处是个能走进去的豁口。实在是不好走,走一步陷一步。
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才走了几百米,因为地势起伏不平,上去下来,刚开始走一步陷进去,把脚丫子拔出来还要脱下来倒一倒灌进去的沙子,后来,快算了吧,倒了也是白倒,因为上一步倒干净了,下一步就又灌满了,后来,我们干脆就不管了,随便灌吧。走到这个坡的地方,一个个精疲力尽。累的气喘吁吁,随身带的几瓶水都喝完了,这刚走了也就几百米而已。这会旁边还能看见绿色的灌木和野草什么的。从这里再往前,就能看到绿色越来越少,再往前就是纯纯的沙漠,进入腾格里沙漠的深处了。也就此止步了。这会是下午的四点,天阴着,面对大自然,我们还是必须有敬畏之心。等有机会,一定要提前准备,去沙漠里体验一回。
跑了半天,来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这里的兰州牛肉面很正宗。很多人把兰州拉面和兰州牛肉面搞混了,兰州牛肉面是正宗的兰州面食。兰州拉面其实是青海人的面食。总结来说,兰州拉面和兰州牛肉面实际上是同一种面食,只是名称不同。兰州牛肉面才是正宗的兰州面食,而兰州拉面的称谓多用于外地,特别是在青海化隆人的经营下传播开来。其实,我吃着都是一个味道。都挺好吃的,而且,我喜欢吃毛细的!甘肃这边的人偏喜欢吃拉条子。我吃过一回,就是那种两指宽的扯面,就和陕西的裤带面,biangbiang面一样。后来到了新疆,新疆这边也叫拉条子。总的来说,这边的兰州牛肉面也好兰州拉面也罢,味道确实比我们大街上的好吃多了。
这是在去往一个比较有名景点,天梯山石窟。这是在半路,爬上了山顶照的,这里的山大都不是很高,很容易走的。不是很费力。下面的是一条省道。蜿蜒曲折的伸向远方,,,又是远方。。。。来了这,望不见的远方太多了。。。。景色很漂亮。顺着下面的公路再走几公里就是天梯山石窟了。不过现在的天梯山石窟基本没什么看的了,只剩那尊最大的石窟无法搬走,剩下的因为担心被水库淹没,基本全都转移到博物馆了。佛像的前方还专门砌了一面挡水墙。大佛正对面就是个水库。要是没挡水墙,佛像的下半部分就早被淹没了。
由于地形关系,县城东西两边都是这样的土山,不高,山谷却连绵不绝,山谷间有土路,听当地人讲,,以前里面是有村落的,现在基本已经搬空了,顺着这条小土路,大白天的荒芜一人,骑着电动车走了十几公里都还是一样的山一样的路,终于遇到一个放养的老人,闲聊了一会,听他说,再往前最近的村子也有六十里地,现在没人了,都是放养的在寄居那里。我说这条路通向哪里,他说这就是以前进村的路,没这么宽,只能一人步行,后来修宽了马车能走了。一直能走向青海。现在有大路基本不用也就没人来了。还说里面的村子都是为了逃避战乱躲起来的,越偏僻没人就越逃向哪里,那个年代,其实主要是逃避土匪,那时候西北很乱,匪患较多,哪里都有各自为营的土匪,最大的匪帮就是马步芳为首的的马家军了。所以很多村落为了求生,只能逃,哪里没人去哪里,越偏僻越好。慢慢的就形成了后来的村子,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的号召下,陆陆续续都搬迁了出来。
这是在藏民区的村口拍的,那些立杆围网就是每家草场分割线。这是草场的边缘,所以看不到牛羊马,翻过那座山头往里,就能看到满山的牛羊马了,都在草场的深处,主要是怕丢。里面的野兔很多哦。牛羊粪也很多哦!!
远处的房子就是藏民的家,这匹马是他家孩子的座驾!现实的那种漂亮是照片拍不出来的。。在牧民们眼里,蓝天白云绿草骏马,都是大自然上天的馈赠。。而对于我们这群外地来没见过此等美景煮不熟的山药蛋来说。。。无疑是漫漫人生路上偶遇的一份意境、、、此时此刻,那还有什么烦恼、焦虑。。。
别被假象迷惑啊,呵呵,回归到现实就是,草场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美的。照片好看,其实一走进去,你就会发现,你时刻得留意脚下,因为,稍不注意,你就会踏上一堆或是一坨亦会是一片,新鲜的牛粪羊粪马粪。。那场景可想而知。。。。呵呵。。。就算不是新鲜的,因为草场湿气大,粪便是不会干透的。所以对于粪便来说,只有保质期不同!!但对于人来说,结果都一样。。哈哈!这里基本没有树木,所以他们生活做饭的燃料就是晒干的牛粪。他们经常专门去草场捡牛粪回来,专门晒干做燃料的。
突然想起来郭德纲于谦的相声:于谦说报告,有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坏消息,想听哪一个?郭说,坏消息是什么?于答,我们进入绝境,已经弹尽粮绝,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了,只有遍地的牛粪可以吃。。。郭又问好消息呢?于谦答,牛粪多的是。。。。。。
这是当地的藏民的房子,不过这些都已经是被汉化的藏族人民,傍晚牛羊回圈来了,一路乡村的芬芳味道,说白来了就是牛粪羊粪、还掺杂着烧稻草的味道。这是在藏民区的边缘,大都分的人家民族是藏族,基本都已经汉化了。要想看到纯正的藏族,那得往最深处走很远才行。其实心里有想法,想去草原深处的藏民区看看,体验一下,可是,时间不允许了。这里没有煤,况且这里的煤价比较高,因为这的煤大都是内蒙等外省运过来的。所以这里的村民大都还是习惯是用牛粪作为主要燃料。
这个村落的旁边就是当地的一个水库,柳条河水库,是整个县城的水源地,水库不大,夏天,很多当地人都来到这里烧烤野炊。水库尽头一直有条小溪顺着马路并排而行。到了山脚下,正好交错,马路被溪水覆盖,可以把车直接停车水里,直接就可以开始就地洗车。那洗车感觉真不错,里里外外都能洗的干干净净,最关键是不愁没水。孩子最喜欢玩了,一边玩着就把车洗了。。这里几乎没人来,也没人管,孩子玩水玩的高兴的不想走,,,但需要我们自觉的不要破坏环境,乱扔垃圾。。
从安远乌鞘岭返回县城,一是可以走大路,二是走县级公路,县级公路的景色很棒,当地人叫十八弯,一路上没有车也没有人,之所以叫十八弯,是因为这是一条乡级道路,路很窄,而且基本大都连续的弯道,时而上坡时而下坡,只能容一辆车通过,要是遇到会车,则需要一方倒车到道路较宽的地里才能交错而过。道路虽窄,但两边的景色很美。但需要谨慎驾驶哦!两边时不时的会看见一群一群的牛和羊。山路蜿蜒盘旋,还路过好几个村子,旁边一直是蜿蜒的小溪哗啦啦的流着,绝对是野餐的好地方,还有一个以外的惊喜收获,就是在下山的路上遇到的一大片野生沙棘。很大一片。不过没工具,不好采摘。这种野生沙棘营养很丰富。我们一般都是戴上那种焊工手套,不怕扎,用树枝剪一点一点的剪成小枝,然后回家冻到冰箱里,一晚上就冻结实了,取出来放倒案板上一敲,整粒的沙棘颗粒就点下来了,装进盒子冻起来。用多少取多少,熬出来的沙棘汁那叫一个酸爽啊,可以适当加点冰糖。绝对的下火消食。老人孩子喝了很有营养。。我们下山后,和当地人聊起来,他们本地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也不吃。
这就是位于土门镇的明长城遗址,这一片保存的较为完好,还可以爬山去。高约3米左右,底部厚度大概80厘米左右,顶部约50厘米左右。甘肃明长城的主线西起讨赖河谷边的第一墩,过嘉峪关,一路向东,经肃州、金塔,然后折向东南,经高台、临泽、甘州,再从山丹东南行经永昌,又折北至民勤,再折南而下经凉州区黄羊镇以东的东滩,向南穿古浪峡,越乌鞘岭,沿庄浪河,纵贯永登全境,至兰州黄河北的盐场堡。这是甘肃明长城的主线,展示了其在甘肃省内的广泛分布和重要的地理、历史价值。
这是我爬上去照的,没人管。呵呵!每隔一段还会有城门,这就是个小城门,不过已经坍塌了一多半了。那边的围墙是个房子,类似于咱们现在的保安室一样,两边的墙倒塌了。很可以。现在没有保护措施,估计再过若干年,,就会消失了。。。
这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土房子,西北地区的房子大都是这种土坯房,都是夯实的土,很结实的。看到旁边那个电动三蹦子了么,那就是我的坐骑,百公里耗油0,是个全新的,电池挺耐用的,我专门测试过,充满电空载可以跑70公里。对于一个从这头到那头总共几公里的小县城来说,足够用了。自从我测试了电动车的最大里程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我骑着它几乎跑遍了半径30公里内的的所有地方,农田、乡镇、村落、长城、河边、县城、、感谢他的陪伴。
这是保存比较大比较完整的一个兵营寨。大门处已经坍塌了。这片的长城遗址很长,就立了一块石牌。有一段保存较好的长城围了铁丝网。剩下都都没有什么保护措施。
来到武威,必吃的地方特色,俗称三套车,也就是一碗凉州行面、一碟卤肘子肉、一杯茯苓枣茶。 我选的这家是一份25元,一大碗面,一碟卤肉几片蔬菜,茯苓茶不限量。还有的店面是分开点的。卤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头肉、耳朵等等。我个人感觉就和打卤面差不多。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叫行面。
武威,这座古称凉州的魅力城市,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繁荣。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显其“武功军威”而命名武威。自此,这片土地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相传清光绪年间,左宗棠率军经河西走廊前往新疆平叛,行至凉州时,人困马乏,此时,凉州的一位烹饪高手以祖传秘方精心制作了一种特色卤肉,同时配以祁连山的十八种珍贵药材熬制而成的营养茶,再搭配上当时凉州民间广受欢迎的行面,一同献给了左宗棠。这三种美食让左宗棠回味无穷,他称之为“三套车”,并下令以此犒劳全军,极大地振奋了士气。自此,此三样美食在凉州大地广为流传。如今,“三套车”的名气享誉西北,成为真正的凉州味道。
走在武威的街头,到处可见武威三套车的招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北关市场,一条街全是三套车。我个人认为,就是古人当时出兵打仗的单兵作战口粮。根据我个人的判断,古时候,应该是一碗面、一盘肉,另外一盘不是茯苓茶,而是酒。打仗的时候,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吃饱喝足去战斗。可能后来是被改成了茯苓茶,因为茯苓茶是有刮油的功效的。
还有一个比较小众却意义非凡的地方,白塔寺,原名东部幻化寺,位于凉州城区武南镇白塔村,因为寺内有大小白塔百余座(后修复),故又称百塔寺。七百年前萨班阔端"凉州会谈"让这里成为西藏归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一百座精美的白塔在灼人的烈日和蓝天下美似幻觉。萨班灵骨复原塔——萨班在东部幻化寺驻锡5年多时间,于1251年藏历十一月十四日凌晨,安然圆寂,享年70岁。阔端王子为这位大师的仙逝深表痛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动。据史料记载,阔端用紫白檀木火化了他的真身,并在寺院内建起了一座灵骨白塔,将萨班的金身灵骨装于大塔之内。灵骨白塔建成后,由萨迦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后成为元朝国师)亲自作了开光安神仪式。此后,东部幻化寺便改称为白塔寺,八思巴继承了萨班的衣钵,继续主持该寺。这个景点就在国道旁边不远的村子,要可以去,说实话不值当的,顺路看一看倒是可行,毕竟历史意义重大。这里里沙漠公园很近,可以一条线路。
一提到武威,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但提起全国的旅游城市标志,马踏飞燕,那绝对是耳熟能详的。“马踏飞燕”实名“马超龙雀”,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属于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江及其妻所有。作为一件青铜器,它代表着中国古代高超铸造技术,被定为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1983年10月,“马超龙雀”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而旅游部门对这件青铜器及旅游标志沿用社会惯称——“马踏飞燕”。而大名鼎鼎的马踏飞燕就出土于雷台汉墓。
雷台汉墓约建于东汉晚期,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墓主可能是“守张掖长张君”,墓葬年代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1号墓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其中包括铸造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99件,以及工艺水平最高的铜奔马(马踏飞燕)。2号墓出土文物较少,仅有一些铜器和陶器残件。这就是墓道的入口处。
这是进入墓室内部的图片,我进去自己没敢随便照相,这是借用网上图片。不过和看到的一模一样,已经被加固过,但墓室都是空空的,其实应该模仿原始原貌布置才更具有观赏性,这样看什么也没有,那个墓室门很低,大概只有一米四五左右,所有进入的都需要低头才行。每个墓室都空荡荡的,和以前下菜窖差不多。真应该布置一些当时的原始原貌的展品。个人建议没什么看头,门票还45大洋。不值得一去。就和新疆的天池一样,名气大门票贵,天池一滩水,谁去谁后悔!不信你去问问。很多著名的景点真的是不去不知道,去了就后悔。去过的人绝对不会再去的。
到了武威,这是必来的一个寺庙,1600年的历史,这座寺庙简直就是武威的活化石-鸠摩罗什寺。外面很多人不知道,但在佛界里,确是大名鼎鼎。这里是为纪念大师鸠摩罗什。《金刚经》、《妙法莲华经》,这些经典可都是他的"杰作"。厉害到啥程度?简单说,他是汉传佛教四大翻译家的头号人物!也就是说,现在的佛经,十有八九都是他翻译过来的。
鸠摩罗什中文译名童寿,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首,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深入地用汉语传播佛经的人,开辟了译经史上的新纪元。在今天很多的佛教专著里面的译文,其实大多数都是当年鸠摩罗什翻译的,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大师之手,可以说大师的翻译一直能够流传千年,足以说明他的佛教文化功底是十分深厚的,就连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也创造出了鸠摩智这个角色,可以说也是致敬大师的。
寺庙虽不大,但绝对是文化地标:32米高的罗什塔金光闪闪,舍利塔内至今还供奉着鸠摩罗什的舌头(是的,你没听错!公元409年,鸠摩罗什在长安逝世,圆寂前他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后秦主姚兴在逍遥园为他举行了毗荼仪式,以火焚尸,烟消骨碎,但是他柔软的舌头却没有被烧毁,烧成了舍利,令人啧啧称奇。后来凉州人民为纪念鸠摩罗什,就在姑臧修建了罗什塔,并遵遗愿将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埋葬于塔下。
这是狂浪了一天返程时路上遇到的。当地村里的村民都是把麦秸秆全部打捆后装车拉走,要么做词料,要么就有人收走了。这是后面拉的太多太重了,我又帮人家卸车装车,忙乎完天都已经黑了。这已经是下午的六点钟了,地上的影子就是我。
这是最后一次离开甘肃回家的时候拍的,由于大雪天气,高速封路,被迫从吴堡下来了。这就是黄河,打开窗户,黄河对岸就是山西了。
这基本就是我去过的地方,其实一直想去正经的天竺藏族自治区,可以一直没有去成,都只是在藏民区的边缘转了转。周边还有很多景色漂亮的地方,西大滩、冰冻沟、柳条河等等,都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地方。景色绝对不亚于那些景点。许巍的一首蓝莲花,让全国人民都疯了一样奔向318。几乎所有自驾游来大西北的车友,来甘肃只会想到莫高窟、月牙泉、七彩丹霞等。。去了以后。门票贵不说,人是超级多。像这种五六七八线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绝大多数是不会来的,再说也不知道这些地方。呵呵!我呢,恰恰相反,最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去扎堆凑热闹。每去一个地方,就喜欢去那些只有当地人去的不是景点的景点,听当地人讲当地的故事,吃当地人吃的各种小吃。发现意外的收获很大哦。这些去过的地方,几乎全是免费的,人少车少,慢慢走慢慢欣赏沿途美景,停下品尝当地的美食。这才是平淡的生活。从太原出发到古浪,距离大概是是1050公里,从太原上高速,一路穿过山西、陕西、宁夏然后进入甘肃。其实,如果时间不着急,应该从陕西就下高速走国道,沿途的景色很漂亮。可以一边走一遍游玩观赏。
如果说生活是一种方式,那我们选择生活的方式很多是由不得自己。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每天很多人都在琢磨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其实,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绝大多数人都仅仅是活着而已。。。哪来什么意义呢???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就是最好的方式。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坏人做了一辈子坏事,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而好人做了一辈子好事,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也不一定会修成正果。。。。现在的人大多数都活的很压抑,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抑郁症。。。
现在人的生活没有像当初不用装纯也蛮单纯却又自以为是的时候憧憬的那样阳光明媚多姿多彩!那时候的我们无知清高自傲伴随着所谓的开心低落,踌躇满志的以为北斗七星会永远的坚定指向北方…牛郎织女始终会坚贞不渝的隔河相望…虽然多年以后才知道虚无缥缈对于现实来说是那么的荒诞无稽,但对于一个年少轻狂的年龄来说也不失为是一种所谓的愿望…尽管现在TMD看起来是多么荒诞可笑的…
那个时候人们钱都不多,欲望很少,吃肉不多,身体很好,坏人不多,好人不少,当官的很多,腐败的很少,结婚的很多,离婚的很少,处女很多,**很少,唐僧很多,妖精很少,搞对象的很多,搞插足的很少,大爷大妈很多,二“爷”二“奶”很少,优生优育很多,不孕不育很少…恍惚着,那原本就已经很模糊的记忆里仅存的剩下的那丁点残留应该被称之为美好的玩意儿又都被这称作岁月的东西像沉重的磨盘一样正一点一点的辗转,一点一点地蚕食,再一点点的消化掉,到最后最终都如沸腾到极点的水一样在混浊的空气中从每个人的脑海里消失殆尽!生活的片段点滴总是在一片空白的时候翩然而至而后又在一片空白中翩然而逝了…所以十几年或者说几十年的记忆也始终犹如。多年后的现在,终于明白并从其中领悟出一个至关重要的深刻的道理。也就是说,人既不能比所处的环境好,也不能差,若是处在两头,就会可悲的被环境给淘汰了。未经涉世的处女一样一片空白…
上学读书时,记得历史书说道:人是无法超越他所属的历史环境的。当时暗叹深奥无比。于是,我们便很想,非常的想…想随波逐流~~不能太高尚,也不能太卑劣,不能太富,也不能太穷,不能太善,也不能太恶,不能太理想,也不能太现实,不能太纵欲,也不能太禁欲,不能太老实,也不能太狡猾,不能太干净,也不能太脏,不能太时髦,也不能太土鳖,不能太有名,也不能太没名,不能太年轻,也不能太老…
所以嘛,开着自己喜欢的车,无所谓好坏,宝马奔驰固然好,五菱照样行天下。。每天媒体宣传的鼓励人们消费,说得好像谁有钱不会花似得!!有钱是有钱的玩法,没钱是没钱的玩法。。。呵呵!普天之下,应该还是我这样的穷人居多吧!!!废话有点多了!呵呵!有时间整理好视频再继续发!!
汽车之家温馨提示您:回复中请不要恶意攻击论坛用户与工作人员,不要发布任何广告性质的回复,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违规用户与内容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
回复主楼
汽车之家温馨提示您:回复中请不要恶意攻击论坛用户与工作人员,不要发布任何广告性质的回复,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违规用户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