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青岛大街小巷随手拍
1 12 发布于 2018-12-24 15:22:17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天天忙工作难得休息一天,好在天气给力,没啥事出来逛逛,走走青岛的大街小巷,感受下城市的变化...
以下照片均为手机傻瓜模式拍摄,不喜勿喷,谢谢...

先来一张青岛名片,远处就是栈桥,白色球体建筑物是当时很奢华的海上皇宫酒店,不过时过境迁,现在即将成为故宫文化馆了。话说海边风是真心大...

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是当时青岛最高的建筑,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现在是情侣婚纱拍照的绝佳去处。

标志性的石板路,据说当年教徒们就在这里举行各个活动。

近景...实际感受非常雄伟壮观,充满历史感与仪式感。地址在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15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怎一个大字了得

教堂另一面,充满了欧洲建筑特色。



脚下的石板路与远处的汽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时光仿佛一瞬间...

街角咖啡店,非常有特色,周边环境很棒,充满了历史感。远离商业区的喧嚣,三两好友一起喝咖啡闲聊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青岛老街龙山路。龙山路是青岛的“五龙路”之一,青岛五条带“龙”字的路,被称为“五龙路”,包括龙江路、龙山路、龙口路、龙华路、伏龙路,因此,信号山还有个别名“五龙山”。其中的龙山路依信号山而建。北端与齐东路、伏龙山路、苏州路、江苏路和观象一路共六条道路交汇。北段的老建筑不少,其中不乏一些早期德国军人的居住场所,它们的风格多以简单实用为主。4号的龙山路基督教堂,是从前青岛地方教会的聚会处。中段是信号山公园的大门,正对着几步之遥的江苏路基督教堂,南段有著名的德国建筑青岛总督官邸。有资料说,龙山路是1923年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后依山劈石填沟建成。据说,当年的路面是一条山涧,俗称大沟,住在这附近的居民出行很不方便。后来来了个姓胡的生意人,觉得这样太影响生活,便自己掏钱买了很多石块把深沟给填上了。由江苏路修一个大石堤通往龙山路。抗日战争时期,龙山路西侧的山涧填平,南部是花园,北部建了日军房舍。抗战胜利后作为青岛保安队司令部。

龙山路老建筑,据1933年的《青岛指南》记载,当时青岛的市民住宅大致分为四等,龙山路与金口路、齐东路、莱阳路等一同被列为一等,不属于平民住宅之列。

祥和宁静的民宅院邸

风格各异的建筑

左边是居民区,右边就是信号山公园,因为时间原因就没上去看(主要是因为风太大太冷了

古典石板路与现代泊油路的交织

青岛网红最美街角。

这条街其实在1924年以前是一处兵营,后来北洋政府收复青岛以后,就将这里打造成了一所私立大学,因此这条路也被叫做是大学路,后来山东大学从济南迁到青岛也是在这里,如今的这里已经是中国海洋大学的老校区了。在青岛待过的文化名人有很多,而且大多数都在大学路附近住过,有康有为先生、闻一多先生、舒庆春先生、梁秋实先生、沈从文先生、洪深先生、童第周先生等名人故居都在这里。舒庆春老舍的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就在大学路的旁边,里面展示了老舍的一生以及作品。再说鱼山路,它是青岛最具人文气息的一条路,这倒不是因为鱼山路近海绕山,景色浪漫 ,也不是因为中国海洋大学就在它的一侧,而是因为这条路上的名人故居是青岛最多的。东南起自文登路,西北至于大学路,短短的一条鱼山路上分别坐落着阿里文、闻一多、吕海寰、吕美荪、梁实秋、童第周、冯沅君、陆侃如、束星北的故居。它一边是环抱海大鱼山校区的高墙,一边是没什么规则的居民围墙。走在如此街境的路上,体验岛城小街的优美景色的同时,感受着名人故居带给你的历史厚重,别有一番风情在其中。鱼山路之溯源:先有鱼山路,后有小鱼山。要说鱼山路上的名人故居,就先要知道这条路的起源。实际上,鱼山路的得名并非因为附近的小鱼山,恰恰相反,小鱼山的名字是因为鱼山路而来。据孙欣《鱼山路溯源》一文记载,小鱼山原本是衙门山的一部分,衙门山即鱼山路修建之前这里的一座小山头 ,曾是青岛村村民的山场。19世纪末,清政府在今太平路人民会堂位置建起了总兵衙门,那时鱼山还没有名字,因为靠近总兵衙门,因此老百姓渐渐地称呼它为衙门山。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在衙门山中修建了一条砂石小路,也就是今天的鱼山路。衙门山也因此被一分为二,分为东西两座山头。上世纪二十年代,国民政府收回青岛后,将这条小路命名为鱼山路。据说,此名来源于东阿县的鱼山,此山因曹植曾攀登而闻名。被鱼山路一分为二的两座山头遂有了名称,西边的后来被称为西鱼山,东边的则被称为东鱼山或小鱼山。上世纪三十年代,小鱼山上曾建多处建筑,但都于解放后拆除。现在的小鱼山,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修建为小鱼山公园。

老青岛的记忆,青岛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这里建于1980年11月,市场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建设面积6800平方米,以即墨路、李村路为中心,横跨4条支路,拥有1300多个摊户,1987年上市品种11000多种。

因为是工作日所以人不多,不过也能感受得到平日的繁华氛围。

青岛振业大厦,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楼外观像极了一艘游轮,从高处看仿佛一艘大船穿行在繁华的城市之间,非常具有特色。

历史感强烈的老楼...

老青岛的记忆之馆陶路,这条路位于青岛市市北区老城,初建于1899年,这里是旧时中山路繁华的延伸,最多时有8个国家的56个企业驻扎在此,作为曾经的“洋行一条街”、“老青岛的华尔街”、“青岛的外滩”,馆陶路到现在仍保留着很多老建筑。现为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城市风貌保护区之一,是青岛德国风情街所在地。馆陶路(曾叫凯撒街、叶樱町)上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1925年的“青岛取引所”(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它是全市乃至全国都著称的建筑。“取引所”是日文中的汉字,其意思是“证券物品交易所”。在旧中国,“青岛取引所”是全国建筑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它的证券厅在解放后被改造为一座有600个观众席的剧场;期货厅被改建为可进行排、篮球比赛的体育馆。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大。馆陶路上的银行有:日本的正金银行、朝鲜银行、正隆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渣打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后期),法国的万国储蓄会。其中正金、朝鲜、汇丰、麦加利4座银行大厦,至今仍可看到当年的风采。




青岛和平医院

一条火车道将古典与现代分隔开...

94岁高龄的青岛取引所旧址,建筑主体非常宏伟大气,地址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馆陶路22号。建于1920年,1925年竣工,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由门厅、中央大厅和经纪人办公室转成田字形平面,形成4个交易大厅,天花为4个天井,上覆以采光天窗屋顶。立面结构中轴对称,主体部为三层高的科林新廊柱,山花上部分列2个小塔楼,塔楼中间偏后为一小弯顶。两翼的一、二层为矩形壁柱,第三层为双柱式壁柱,室内采用西方古典手法装饰,建筑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日本官办青岛取引所成立于1920年2月,同年11月成立中日合资的商办青岛取引所株式会社。资本定为日币800万元,中日商人各半。取引所为日本当局的监督管理机构,设物产部、钱钞部、证券部。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改称株式会社青岛取引所,继续由日本人管理。主要经营花生米、油、棉纱、棉花、面粉、日元、银元、股票等期货和证券差价交易。1925年,在馆陶路22号建立贸易市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后,强并中国商人创设的青岛交易所。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物资缺乏而歇业。1944年6月,取引所决议解散,1945年5月正式停业。目前开发为一个旅游景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青岛纺织谷(原国棉五厂旧址)青岛纺织工业发端于1902年,是中国重要纺织基地之一,诞生于世纪之交;成长于乱世烽火;积淀于建设时期;成熟于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推动了青岛早期经济建设,被誉为“母亲工业”,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上青天”;鼎盛时期经济总量占青岛全部产能的75%以上。上世纪末开始,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国有纺织企业相继退出市区。为传承历史,保护工业遗址,原国棉五厂被辟为“纺织博物馆”。

这里也变为了涂鸦爱好者的天堂,颇有北京798的感觉...

未拆除被保留下来的塔楼。


未被拆除的火车道仿佛在诉说当年厂内的繁荣景象...

最后以油耗结尾。陪我跑了一天也看遍了青岛大大小小历史,繁华沧桑...这也使我更加热爱青岛,更加热爱我的家乡...

  • 旅游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前往
/1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