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成都人的河水情
1 0 发布于 2018-12-16 18:25:00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本帖正在审核中

成都的府南河


成都的府南河已有2300年的历史,曾给成都带来荣耀。但是60年代以后,由于人为的原因,水质渐渐变坏,有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写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马桶盖。"

而最早提出整治府南河的却是86年,龙江路小学的一个小学生
他给当时的市长写信提出"还我锦江清水"
但由于当时的成都市政府正在建设二环路,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投入府南河,所以从87年-92年,进行了五年的论证,再到92-97年的五年实施,总投资27亿元左右。











成都城市史是一部治水的历史。据记载,上古时期的成都平原,前生是海。内海消失以后,便成为水泽密布、水道乱流的潮湿盆地,水患相当严重。初步整治、局部整治自先民们进入成都平原地带起就从未停止。但规模最大最有成就的治水是古蜀憋灵。
开明帝憋灵的引岷入沱排洪工程使平原出泽国,为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二次大规模治水是先秦李冰。当地的郡守李冰疏浚三十六江,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和穿“两江成都之中”,沟通了天府之国直达荆楚和吴越的黄金水道,使秦凭借这条黄金水道,如愿以常地实现了“得蜀得楚,得楚得天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第三次大规模治水是西汉文翁。蜀郡守文翁推广水稻种植,首扩灌渠系统,大量增加了农灌面积,引湔水和清白江连接,从此赋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意义,推进和繁荣了四川盆地的农业经济。

第四次大规模治水是晚唐高骈。西川节度使高骈为拱卫成都,改两江双流为两江抱城,给成都留下了千年不变的独特城市景观。


现在的锦江


现在的府南河改名为——锦江。

而现在的锦江由府河、南河两部分组成。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锦江是成都文化的摇篮,成都离不开锦江的滋润和哺育,故成都人又深情的称她为母亲河。
《华阳国志.蜀志》这样记述成都:“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著名大诗人陈子昂在其《陈子昂集.谏雅洲讨生羌书》中称“蜀为西南—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诗仙李白的:“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诗圣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即是当时成都——锦江的真实写照。

意大利威尼斯探险家***波罗则在他的《***波罗游记.成都府》中如是写道:“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



锦江,作为最能体现成都历史人文的存在,

当府河的水穿城而过,

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在这里交织融合,

文化与生命在此得到延续和传承。

然而这条柔美绮丽的河流,却在上世纪中叶,

被冠上了“世界最大的臭水沟”之名。

如今几十年过去,这条曾经“迷失”的江水,

正在成都步步深入的锦江生态水治理工程中,

慢慢重现昔日唐诗宋词中的绝美盛景。









如果在城市里,能够近距离接触河流,

无疑是对休闲浪漫生活最好的诠释。

依水而居的成都人,对河居也有着自己的执着。

归于自然的生活愿望,愈发强烈,

复兴成都人河居生活梦,亦是迫在眉睫。

  • 用车感受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前往
/1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