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驾驶员来说,低压报警“亮红灯”的现象想必并不陌生,“亮红灯”现象的发生说明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某个部位出现了异常,提醒驾驶员停车检修,以避免发动机抱瓦等严重故障的发生。
造成“亮红灯”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机油粘度不足、传感器故障、主油道被泄压、机油供油不足等等。通常,在发动机高剪切、高温环境下,粘度指数改进剂(粘指剂)被剪切,这是造成机油粘度突然降低,造成粘度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粘指剂的剪切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机油的剪切稳定性不好,在高温高剪切条件下,机油的粘度突降,造成油压报警。
粘指剂是一种油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按照分子结构的不同分类,常见的粘指剂有:乙丙共聚物(OCP)、聚甲基丙烯酸酯(PMA)、聚异丁烯(PIB)、苯乙烯二烯烃共聚物等。其作用机理是:粘指剂的高分子线圈在高温下伸展,增加油品粘度,保证必要的油膜厚度,在低温下收缩,使高聚物对粘度增加值影响较小,降低发动机启动时的阻力。
不同种类的粘指剂,分子量的分布情况不同,粘指剂中低分子量的部分不能提供足够的增粘能力,但抗剪切能力强,而较高分子量的部分抗剪切能力弱,但增粘效果好。由此可知,粘指剂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量分布越窄,则越易兼顾增稠效果和剪切稳定性。用于评价粘指剂抗剪切性能的指标是SSI(ShearStabilityIndex)剪切稳定性指数,SSI=100×(V0-VS)/(V0-Vb),其中,V0:未剪切油的粘度;VS:剪切油的粘度;Vb:基础油的粘度。SSI数值越小,则表示粘指剂的抗剪切能力越强。
使用较广泛的粘指剂有以下三种:普通烯烃共聚物类粘指剂;非分散型、高剪切稳定性的烯烃共聚物类粘指剂;非分散型、高剪切稳定性的三元共聚物类粘指剂。其中,第一种粘指剂,价格便宜,抗剪切效果不错,增稠能力一般,由于这种粘指剂的分子量分布较宽,会引起发动机沉积物的相对增加,一般用在API级别不高的内燃机油中。剩下两种粘指剂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增粘程度相当,第三种粘指剂比第二种粘指剂抗剪切效果好,当然,第三种比第二种的价格也高出许多,后两种粘指剂一般用在API级别较高的内燃机油中。
粘指剂作为润滑油的重要组分,对润滑油的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除了对增粘和抗剪切性的影响外,同时也对润滑油的低温流动性、燃油经济性等存在影响。当然,“亮红灯”现象主要是由机械故障和机油选用不当引起,粘指剂被剪切并非主要原因。当出现压力过低、红灯闪亮时,应第一时间查找故障原因,避免造成发动机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