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杜甫草堂
今天起得比较晚,7点起来的,洗漱后,到附近吃了大馅*和米粥。
然后,就出发了
按导航走的,发现路牌了
依然是空无一人的,不,是空无一车的停车场,事实证明,来得早就是好,停车也方便,游览也心静。
来得早,还有一个就是,得等导游,导游上班比较晚啊。等一等也好,可以四处先看看啊。
据说,杜甫成都草堂有三个门,这是哪个门呢?
在此留念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卫
请再侧目
杜甫与成都草堂
你怎么忘记从都江堰离开时吃的美食榨榨面,很正宗的我给补上吧
厉害呀,把景点记得这么清楚,我基本全忘了,可以把你的作为备忘录继续更新啊
我也保留下来做备忘录了,
没了???
不认识的可以看这个(还请侧目观看)
留念
不错,顶
搬个板凳看直播
接着往前走
前边要到浣花溪
经“草堂”影壁,顺红墙夹道的花径前行数十米后,便会发现一个精巧别致的院落,其门额上书“浣花祠”。
这浣花祠是为谁所建呢?又为何取这样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读了下面一段文字,你就会一清二楚了。
在介绍浣花溪时,曾提及一段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溪边的任姓姑娘,替一个长满癞疮的和尚洗那又腥又臭的袈裟浣花溪中便泛出了朵朵莲花。就是这位从小就不同寻常任姑娘,后来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成为一代巾国英雄。
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任姑娘长大成人之后,被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大历三年(768年,距杜甫离开成都仅三年),崔宁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宽守城。泸州刺使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拮攻入成都,占据了城池。崔宽力战不敌,杨子琳一时气焰嚣张。值此形势危急之际,“魁伟果干”的任氏拿出家财十万,一夜之间招募了勇士千人,“设部队将校”,任氏毅然披挂上阵,“手自麾兵”,进攻杨子琳。巾帼英雄的壮举极大地震慑了叛军,“子琳大惧”,加之“城内粮尽”,“乃拔城自溃”。由于任氏保卫成都,维护统一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
冀国夫人任氏保卫成都,名垂青史,受到人们的尊崇,遂为她立祠纪念。又因任氏从小生活在浣花溪畔,以后占杜甫旧居为别宅,又有“舍宅为寺”的善举,所以纪念她的祠宇就建在浣花溪边,与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邻,其祠称“冀国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迹与浣花溪有关,所以人们多称她为“浣花夫人”,称其祠为“浣花祠”,这样反而更加亲切,也更具有传奇色彩。
穿过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
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 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
过柴门,就是纪念建筑的最后一个庭院。只见三幢建筑呈“品”字排列,“工部祠”居中,前边两侧西为“恰受航轩”,取自杜诗“野航恰受两三人”,东为“水竹居”,也取自杜诗“懒性从来水竹居”。这令人怀想到诗人在此居住时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因杜甫曾被授 “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人称“杜工部”,所以如此命名。
工部祠内正中为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东西两侧,分别是清代所塑的北宋诗人黄庭坚和南宋诗人陆游。为什么要塑黄、陆像来配杜甫像呢?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黄庭坚、陆游与杜甫 “心迹相同”(志向相同),二人都是后世学杜并获得极高成就的诗人;第二、黄、陆与杜甫一样,都不是蜀人但都曾经寓居蜀地,写下不少吟咏蜀中风物的诗篇,而且又“去蜀而不忘蜀”,故深得蜀地百姓的敬重;第三,殿内若只塑杜甫一人,异乡作客,未免过于孤单,如果三人一堂,则既能共论诗艺,免除冷清,又可同受祭礼,以盛香火。这真是一个十分周到的安排!祠内清人的一副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对此作了很好的总结。对联意思是:当年在郊野溪畔筑茅屋而居的杜公是千古不朽的;与他生活在不同时代的黄、陆继承了他的衣钵,升堂而入室,成就显赫,堪称宋代的两位贤哲。
离开故居,继续往前走
看
冯至写的
河北涿州人
接着到了唐代遗址
水井
出土的文物
千年古寺之谜
好多的盆景
乡愁
十点多的时候,从草堂出来
离开成都,开始下一个景点。
在成都吃过午饭,开始往回返了,到广元附近的景点看一看吧。
高速收费卡
比较不一样啊
背面
使用须知
比较厚
一路上的景点,路过的
这个不知道是什么
桥
近拍
服务区加油
下一个景点——昭化古城,一个使我们决定尽快回返的景点。
昭化古城
稍事休息,明天抽时间再发。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遍,上刻“少陵草堂”四字。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厂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已!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
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换个角度
过碑亭,穿过一片竹林
就来到了茅屋故居
故居内客厅
书房
卧室
厨房
依稀可以感受杜甫当年在此生活的情景啊。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