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Sam试车】时隔三年重回野马,M4车主Mustang再体验,烧胎大片
1 98 发布于 2019-04-09 15:05:38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此帖已被收录至论坛精选日报-小资情调更多精彩内容戳这里


这篇文章没有“蜕变”, 没有”选车心路历程“, 没有”喜提新车“的喜悦, 没有”改装有理“的激情。 
(——”那还有什么可看的??!!“)
当然有, 两台Mustang, 几组大片, 我曾也是2016款Mustang EcoBoost和GT的车主,趁机分享一些迟到的心得。 

Well, 因为是租来的野马。所以没有喜提新车的激动, 但也有一种回归曾经熟悉的环境的亲切感。

借着评测2019 Mustang EcoBoost的机会, 也聊聊我与Mustang的过往。 

老规矩, 先用猛料开篇。 

Line Lock”线锁“从2018年中期改款开始, 2.3T野马也标配这个功能。 

第一组烧,”诶?风向不对, 一会儿再来一下“

两台Mustang, 两种红, 你喜欢哪个?


我与Mustang的过往,改装 & 体验


2015年10月, 因为被本地dealer销售忽悠怕了, 喜提了一台2016款Mustang Eco Boost。

(当时, 我还几乎完全不懂车, 销售说”2.3T能满足你日常代步、fun drive、长途自驾游等所有需求, GT太猛了, 一下雪就会横着走, 我们前几天把GT挪进展厅时四个人在两边扶着不让它甩屁股“)听了这个, 吓坏了, 买了2.3T 的高配版, 有倒车雷达、Sync 3大屏, 还有性能包, 中控台双表、黑色钢琴漆轮毂。

还有个选配的Yellow Jacket内饰配色。 这个全美范围内都不多见, 黑色皮, 黄色缝线, 全车最爱的就是这个。

11月中旬,摄于大雾山。 因为我们那里已经开始下雪, 所以现在轮毂是一套雪地胎的。 一个Shelby GT500学长(我提车时,开白色M4)给我的。 

当时觉得最明显的问题有三点。
第一,低转时, 涡轮介入的感觉太明显, 以至于每次刚起步的时候很容易打滑, 到了冬天气温骤降、夏季胎变得坚如磐石, 毫无抓地, 有几次赶着去上课, 十字路口有明显的漂移感。 我自己顺手反打方向, 和ESP一起把车救回来, 不知道在外面看是不是很帅,哈哈。

第二,车速80mph(约135km/h)开始, 再踩油门, 不论什么模式, 地板油, 都只有很微弱的推背感了, 加速也很慢, 有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硬着头皮踩到155mph(250km/h)几乎是表底, 我都能感觉到小黑的吃力, 空调风量也大的不受控制,发动机轰鸣, 抖动。 觉得是运动员冲刺时,拼劲最后的全力的那种感觉。

第三,车速70mph(113km/h)以上, 开始有明显的引擎盖抖动, 车速越快抖动越厉害, 这种事很制杖,上下抖动在高速行驶时,严重影响车头部稳定性。 

Yellow Jacket内饰配色, 给乌黑一片的黑内饰增添了不少的气息。 换车时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

再有一点就是, 2.3T四缸引擎的排气实在是, 没话讲。后来还换了Borla 代工的Ford Performance Sport版排气, 响倒是响了不少, still不好听啊, 现在想起来, 四缸排气里, 最好听的可能就是AMG的45系列了吧。AMG做排气确实有一套。

于是怀着超高的期望值, 半年后, 置换了这台白色GT。 配置与小黑差不多, 没有性能包,没有倒车雷达, 只有影像。 因为我买了自动挡的, 性能包必须手动挡。

你问我为什么不买手动, 我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 但最主要就只有一个:麻烦。

ADT 4619牌照, 极品飞车电影里,那台野马的牌照就是这个。 

虽然GT动力各方面比2.3T Mustang已经好了很多, 在试驾了同时期的Challenger SRT, Camaro SS之后, 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为什么Mustang是一台“Pony Car”小马车。首先, 车身尺寸和身型比Muscle Car肌肉车小一圈。 
但区别更大的是驾驶的体验和感受。 
Camaro SS车身尺寸其实比Mustang GT小, 但也许是因为排气和底盘调教等原因, 开起来有一种大哥的感觉。 
Camaro SS 之于Mustang GT, 有点像M4之于M440i。 大哥和小弟。 

至于船一样的Challenger, 尺寸大、底盘软、操控比较肉、原厂排气就很响甚至有共振, 无疑是老大哥。

借了朋友的车库, 自己动手装排气。

坐进车内,点火,”轰!“排气确实给力多了。这台车,给我留下了”大排量V8自吸“的初体验。
后来改过不少很硬核的东西。 KW V3 Coilover避震,Steeda 副车架bushing, Ford Performance GT350风格Sport排气, Ford Performance X管中段。
GT350 Sport排气+X-Pipe实在是太炸太吵了。 

于是我又换了Roush Active Quad Exhaust, 没错, 就是至今为止都非常香的Roush四出阀门排气, 有个控制模块安装在OBD II上,可以用iPad自定义排气阀门的开关时机。 
没想到Roush四出+X-Pipe这个组合更炸, 更难听, 还破音。 

于是我恢复了原厂中段, 只留Roush四出排气。 瞬间找到了我最爱的排气声浪。 低转速有点像AMG 4.0T V8般的低吼, 高转也很高亢(但不比V8 M3的8500转)。

提一点, 我没买Roush的尾唇, 因为GT350的尾唇是我认为最好看的四出设计, 但Roush四出并不能适配,宽度不对。 于是我还走了好多排气改装店, 让他们帮我做了些小改动, 才最终fit。

这就是改动之前, 外面的尾喉和排气管不再一条线上。 Roush内侧两个排气口是有蝴蝶阀的, 也可以不买蝴蝶阀, 买排气时, Roush给了两个铁片, 你可以靠拆装铁片来手动调排气音量。

这台GT我倾注了改装方面最多的心血,也是我对改装这个问题开始逐渐客观对待的转机, 嗯, 学费交多了, 就毕业了。
后期, 我从淘宝买了前倒车雷达(这么长的车头,视野还不好,虽然美国车位宽大, 但总有进城需要停窄小车位的时候吧!)
拆了KW V3换了Ford Performance短簧。 (我自己装的避震,所以没有改装店给我任何V3的预设数据, 我自己调了一个多月,大致摸索出三组适合日常、跑山、长途驾驶的设定。 但还是觉得很硬、很颠、过坎会跳(说明我没调好), 我也不是专业技师。 反正这车80%用来在正常道路上正常开,还是换短簧+原厂避震桶吧。

排气就是Roush尾段+GT350尾唇。 我还自己动手给排气做了个新的控制器。 比Roush给的看起来高级多了。

Roush原装排气控制器, 铝制,但在中控台右侧, 每次用的时候, 挡杆有点碍事。

我DIY的旋钮,在P档上面, Chrome材料与车内饰融为一体, 增添不少高级感。
因为线路是我自己焊的, 所以我还调整了模式切换的顺序。 原先是Touring-Sport-Track-Custom(自定义)
改过之后我改成Touring-Custom-Track-Sport

四个模式分别是:Touring(关阀门)Sport(阀门根据速度和油门打开)Track(阀门一直全开),Custom(可以用iPad上的App来自定义阀门的mapping)

然后外观方面, 我上了GT性能包的大前唇,和多幅轮毂, 这个造型是我最喜欢的造型之一, 主要是黑白配实在是赞。 在此之前我的轮毂是20寸的那个。

初提车时的照片, 这么高的离地间隙, 怕不是SUV吧???

陪伴了我1年多,也是经历了一次蜕变。 其实加前唇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离地间隙太高了,没前唇不好看。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空气动力学效果。

上图 vs 下图,你喜欢哪个?

Ford Performance短簧,性能包前唇,轮毂。最爱的Mustang GT的样子。

这台车虽也只陪了我一年多,但却是我对车投入心血最多的时候,也是我的生活中,除了我就是车的时候。 (因为此后我换了BMW 435i,然后遵循”德系有妹“定律吧)
你让我说关于它的故事, 我可以津津乐道,洋洋洒洒一整篇帖子只说它。 但今天主题不全是这个,那就简而言之。

驾驶体验,我虽然没有性能包,但是后来改了V3、短簧, 所以两个字硬、跳。 Mustang长途驾驶, 座椅很软很舒适, 但是避震值得诟病, 没有高科技可变阻尼的加持, 硬避震带来好的操控, 同时也带来过坎会有跳跃感这个很制杖的体验。 所以Mustang的避震, 有点“硬的颠, 硬的不舒服”。

GT350 尾唇, 那时候的照相水平实在是...(自嘲一下), 有些可惜, 没能给GT留下一些酷酷的照片。

动力当然没什么可说的, 比2.3T野马充沛多了,尤其是后段加速, 130km/h及更高。
但是由于6R80变速箱“出色”的损耗, 435匹马力传输到后轮就只剩下370左右了。 再配上3.15的终齿比, 01最佳成绩我得到的是, 4.8秒。 
一年后换车, 303匹的BMW 435i后驱版, 弹射起步, 01成绩, 4.8秒, 这还是比GT少了100匹的车???

BMW 435i和此后的M4,M440i都有自适应可调阻尼, 根据路况随时调节阻尼软硬, 道理类似GT350上的电磁悬挂。滤震、侧向支撑等各方面确实有明显的区别。

M440i 的Launch Control系统

因为没有起步牵引力控制系统, 所以GT 的01最快的成绩并不是转速“憋”到2000转然后弹射, 而是Sport模式地板油直接走。 3.15的终齿比在会失掉一部分扭矩, 但也避免了扭矩过大造成车轮疯狂打滑, 浪费时间浪费动力。

继续回来说GT, GT的动力, 给我最大的感受, 就是“顺滑”。 低转速、低速时, 不像2.3T那样, 像个楞头小子, 动不动就后轮打滑。 相反, 很绅士, 很柔和。 随着油门深踩, 转速过4000RPM, 跟着排气声浪一起来的还有源源不断的推背感。

我自己手喷的蓝色卡钳, 贴了Mustang贴纸,我没怎么跑过赛道, 所以还没被烧掉。 
轮毂盖也买了GT350的Ford logo版。

不久后,意外的机会让我换到了现在的爱车——BMW M4,标称有425匹,马力机实测轮上有410左右。刷了BM3程序后,现在有470匹左右。配合速M DCT双离合变速箱, M电子限滑差速器,M EDC自适应电控阻尼调节等。
刷程序之前,01就做到了4.0秒的成绩。

当然,你如果追求的是操控、内饰、配置等各方面的完美, 那你一定不要选Mustang。
就目前来看,除了GM家的几款车,欧洲车的驾驶感受是完胜的。 
毕竟仅一台高配M440i 的售价就能买1.5个Mustang GT。M4高配?2个Mustang GT差不多。所以其实做过多的体验比较也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你好奇M4和M440i的驾驶体验,这里我不多说了,有兴趣可以去看我以前的帖子。这是一篇野马帖。

M4 的Launch Control, 可以从高达3500RPM弹射, M DCT双离合变速箱也挺耐用, 可以短时间内连续弹好几次。 但在M DCT之上, 还有保时捷的PDK。 

M4前离地间隙只有不到一个iPhone X高,比起开Mustang,平时要在“别蹭底盘”方面费不少心思。

正如我前一篇Corvette博物馆信仰充值帖里提到的, 美国车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 

在如今的市场中,较低的价格较大的马力,和有趣的操控,就是取胜的关键之一。
当然,关于一辆车任何方面的改进都是有成本的,如果你想要一台操控精准、直观、平衡,内饰做工考究,科技配置齐全,ABS、ESP等电子系统调教优秀的美国车, 那价格就与M4这类车所差无几了。 比如Camaro ZL1,Corvette等车型。

所以,也算有舍有得吧。

没换BBS,没换HRE,没钱,一套好轮毂 = 1/4台Mustang。。。

其实我认识的不少Mustang车主都换了德系, 有AMG C63 S,有BMW M4, 有Audi RS5,甚至还有BMW i8。
每个人对一台车的期望和关注点都不同。 所以也各有各的选择。

我对一台车的关注点也随时间改变了很多。从曾经第一,外观, 第二,排气,第三,动力,第四,科技。
到现在:第一,动力&操控,第二,科技配置,第三,内饰设计,第四,外观。 严格按照这个排序。 

所以三年后,再回Mustang,也有了完全不同的视角。

给M440i的长曝光摄影。 

外观,2018中期改款,帅 or 丑?


在2017年初, 福特在底特律车展上推出了2018款野马的中期改款车型, 主要变化包括外观、内饰做工升级、12寸液晶仪表盘、GT可选阀门排气、电磁悬挂等。 当时我开16款GT, 这更新, 看得我心痒痒。 不过要年底才上市开卖, 然而没等到试驾就入了德系坑。

关于这个外观变化, 最早期我对前脸设计表示非常唾弃。 “怎么可以这么丑?!”其实更多的是不适应。 
在车展上看到实车, 态度改观了不少, 18款野马, 车头与车尾, 设计加入了更多的细节,细看之下更耐看。

鲨鱼鳍日行灯更斜。 Ford的原话, 他们拿了一点GT350的设计, 拿了一点Ford GT的设计, 就有了2019 Mustang的前脸。 Ford GT强行融入的痕迹很明显。 

Ruby Red Mustang EcoBoost, 车主非常有心, 对车子做了一系列的小改动。 像极了曾经的我。 

前几天去BMW dealer保养M440i, 本应是由他们提供loaner(免费代步车)供我在修车期间开,但因为去的晚loaner都被借完了, 他们就提供了租车服务, 到Enterprise租车行门口,我一眼就看到了这个红色敞篷Mustang。 

除了这台Mustang,还有F150皮卡,剩下都是“现代”Elantra之类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车, Mustang当然成了独一无二的选择。 
之前开过F150皮卡了, 喜欢那台V6双涡轮, 也喜欢那台V8。

起舞:1

起舞:2

起舞:3

开着一台敞篷Mustang真是很拉风,看了前三张照片:”起舞“, Mustang的顶棚动作不算最优雅, 但也有几分味道。

至于我自己为什么不买敞篷?
因为软顶敞篷的布顶棚会破坏车身造型的整体性, 换言之, 只有敞篷时才酷, 关上时有点略难看。 

作为一个GT车型, 不论是当今BMW M850i,宾利Continental GT, 还是Aston Martin DB11, 包括Mustang GT, 最大的亮点, 就是GT式两门四座的造型设计。 敞篷ruin it all。

还有一个原因,这是个马后炮, 因为我是这次开了敞篷才意识到的。 敞篷野马的NVH是相当的差劲, 酷是酷, 但在高速巡航时, 总有一种车窗关不紧的错觉。 尤其是刚从隔音非常好的德系换过来, 总会不自觉地去动玻璃升降开关。

Mustang的Fastback”快背“式造型, 难道不是让人爱它的原因之一吗?
买敞篷你会错过这一切。

前几日, 为2019 Mustang 2.3T车主 @藤斋先生  拍了一组美照。 

附:@藤斋先生这篇帖子的链接:
——”【Mustang in Red】18野马外拍日记 附改装清单* 更新*“
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e8596ec5588a2c5a/79860063-1.html



经典的三竖杠尾灯,加上一点褶皱,更有空间感。 他这个GT350 尾翼也加的恰到好处。

拍片几个小时, 较长时间的接触2019 Mustang的外观, 我发现了更多福特用了心思的细节, 还有比起2016 Mustang更优化的车身线条。 

现在我也更喜欢欧洲车的造型, 所以2019 Mustang的造型也是越看越顺眼。 

没错, 为了迎合全球的消费者, Camaro和Mustang都开始做很欧洲车的改变。 更在意内饰细节、少了粗犷的设计。

@藤斋先生 的Mustang选了Black Accent(黑人口音包)(当然不是这么翻译, 我搞笑的)
所以前后的野马Logo,侧叶子板的5.0字样, 都是熏黑, 轮毂也是单独的一款。

总的来说, 还是车头的部分变化最大, 侧面几乎没变, 车尾也只有尾灯的差别。 
看看Camaro的中期改款吧, 也是个车祸现场。这两款车都属于原先造型有张力、各部位线条呼应和谐。 中期改款对一些小细节的过分发力, 破坏了某些角度的整体性。 比如Mustang的“鲶鱼嘴”。 

当然,外观这东西, 见仁见智, 一开始觉得不好看, 越看越习惯, 慢慢地倒觉得2016 Mustang的前脸设计过于柔和。 

车主很小心地为后视镜贴了碳纤维纹贴纸, 车侧GT350风格出风口, 和Ford Performance贴纸。 但这都不是重点。 
看到从驾驶室一直延伸到前引擎盖出风口侧的线条了吗,  这是个新的改动, 很细节, 但添了不少立体感。

大灯无疑是我最爱的部分, 和车尾灯类似的方法, 从直线变成折线, 立体感是个高频词。还有全LED灯的配置, 真香。 
唯一有点难看的, 就是这个橘色部分, 看起来像极了下垂的眼角。 

昨天去外拍了一组朋友的Audi Q8(与兰博基尼Urus同底盘的哦)
美版Q8也有这个下垂眼角的设计,车主用黑色膜贴住, 眼神是不是犀利了很多?

小桔灯是美规车的标志,美国法律规定, 车前后侧必须都有亮或反光的Side marker侧边灯。
犀利的眼神,没有下垂的眼角, 还是贴黑好。
@藤斋先生 了解一下

这是我最喜欢2019 Mustang的角度之一, 各部分的细节配合的很到位。 
关于正脸一张“鲶鱼嘴”造型, 这个见仁见智吧, 谈不上好看, 至少没有Camaro SS的造型凶。 
但细节处理倒是很不错。 

2019 Mustang的造型有点, “每一个器官都长得很漂亮, 很立体, 很好看”, 但是组合在一起, Ta-da! Game over。 
每一个细节我都很喜欢, 但远远看起这个前脸, 实在算不上是最帅的。 

大灯透镜外这一圈看起来像散热鳍片一样的设计高分好评, 像鹰眼, 像变形金刚的眼睛。 

车身线条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个后叶子板的造型。 立体,肌肉感, 力量感。 还有线条流畅的车顶。 

肌肉感十足的尾部轮廓。窄小的后视镜, 侧面看去2019和2016没什么太大区别, 帅就行了,不需要改变。

车主自己喷了红色刹车卡钳, 贴了Brembo标。 这张照片,是我的锁屏壁纸。

主屏幕壁纸,是M4的蓝色Brembo卡钳。

尾部除了尾灯, 也没什么变化。 
这张照片有没有“动物世界”里凶猛的食肉动物吼叫时满嘴口水的那种狂野感?

性能 & 动力,2.3T的力量


说起动力, 我就是因为2.3T后段不行才换车的。 当时标称是310hp, 实际轮上大约只有270左右。 确实是有点少。 野马本身虽说是全铝车身, 但并不轻。 不过加速感并不差,涡轮发动机的扭矩是强项。

2019 Mustang 2.3T发动机输出马力310匹, 475牛米扭矩。 因为Mustang是单涡轮单涡管设计, 所以还是有一丁点的涡轮延迟, 起压后,明显的动力变大。 所以起步时很容易打滑(比GT容易打滑)。 这个在fun drive时, 可以带来额外的驾驶乐趣, 但在日常驾驶中, 还是挺危险的。 尤其是雨雪天气。 

为5.0L V8设计的硕大机舱, 塞进一颗4缸的心脏, 空间绰绰有余。 

让人最混淆的一点, 就是并不能明显感觉出各个驾驶模式的差别。 模模糊糊是最合适的形容词。 

举个例子, M440i的Comfort模式油门响应、变速箱逻辑、方向盘力度、避震器硬度设置都是舒适模式。 Sport模式,可以选择油门+变速箱逻辑Sport,或方向盘+避震器Sport,或者全部设置Sport。 
Sport+模式油门响应最直接,换挡逻辑更激进,会停在每个档位更久,刹车减档更积极,ESP默认半关。


Mustang的驾驶模式选择界面。直线加速赛模式。

据车主手册介绍,Mustang的Normal模式方向盘、变速箱、油门都默认模式。
Sport模式油门、变速箱变激进一点。 
Sport+模式油门、变速箱感觉好像没变化,方向盘变重。
Track模式,油门、变速箱还是没变化,方向盘变重,ESP默认半关。
然后2-19款还加了个Drag(直线加速赛)模式,在有电磁阻尼的车上,这个模式下阻尼会自动调节到最适合直线加速的硬度。那对于没选这个配置的车呢?? 其他可调的部分有什么变化? Care to elaborate?

哦对,单独选择方向盘模式时,还有个Comfort模式,这在任何一档驾驶模式调节时都不能顺带调到这个设定,只能单独用方向盘模式调节拨杆来调。 

挡杆的S档不止调逻辑,还调油门响应。在仪表中会以“Sport”模式列出。

从我开2016 Mustang起,这套模式控制系统就给我一种很复杂、很冗余的感觉。 比如,既然Sport、Sport+、Track三个模式变速箱、油门逻辑都一样的,为什么要分成三个模式,就为了看着酷吗。?

有没有2018、2019 Mustang车主试过,Drag模式和Sport+、Track模式有哪些区别?

新款的Roush进气,虽然没有老款全裸露的那么酷,但也足够吸睛。 

切到Sport模式,油门的响应足够灵敏,虽然不够线性、但只要肯深踩,动力就源源不断。 
车内也有模拟声浪加持,配合涡轮引擎大扭矩带来的推背感,体验还是很有趣的。

有一点建议,如果Comfort模式下,涡轮能够像M440i那样,等需要时再介入,并限制最大压力,就能获得更平顺的动力输出, 也就能减轻我刚才提到的加速打滑问题, 日常驾驶能让人足够安心。
Sport模式可以利用“超增压”技术,模拟M440i的双涡管涡轮作用,提前让涡轮预增压,油门踩下时,动力随叫随到,而且毫无涡轮迟滞。 这样也可以增大两个模式之间的区别。 

让模式切换更有存在的意义。让驾驶者可以体验到更鲜明的Mustang性格。 

Ford Performance顶吧。

性能 & 动力,10AT平顺与谜之顿挫,比德系的8AT?


一直以来,美系车最大的短板就是变速箱。 换挡速度、顿挫、换挡逻辑、换档时排气的声音等等, 体验都比较差劲。

2018 Mustang中期改款之初,炒的最火的无疑就是这个10AT变速箱了。 一句话铺垫背景,这个变速箱项目,是由Ford和GM联手,共同开发一款9AT为横置引擎、10AT为纵置引擎的项目。 
在Camaro ZL1上, 就搭载了10AT变速箱,测评都说换挡飞快,而且刷圈时,圈速成绩也不错。

首次试驾10AT的GT时,我的体验却不是这样。


因为10个挡位,1档齿比到10档齿比 vs 原先的6R80变速箱1档齿比到6档齿比不差很多,意味着每个档位的齿比更密。换挡更频繁。
在Normal模式,轻轻起步时,几乎看不到换挡时那种转速的起伏变化。 感觉像极了CVT变速箱。 
对Mustang来说,像CVT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排气声大,排气声会放大换挡的动作。 

CVT一样的换档动作,被GT的排气声渲染,这种感觉很不好,只能感觉到一个字:肉。 

要知道我就是为了听“干脆”的换挡声才换到BMW的ZF 8AT,8HPX0系列,深踩油门加速就能听到换挡放炮声。
最干脆的换挡声,还是要DCT双离合变速箱, 奔驰AMG的DCT、C63的MCT,保时捷的PDK,大众、奥迪的DSG,宝马的M DCT都行。 (法拉利双离合什么的就不提了,买不起)

回到Mustang,10AT相比6AT,初体验感觉even worse。


当然,“肉”也有“肉”的好处,比如平顺。 10AT 变速箱Normal模式下,理论上无论加减档,都应该非常顺滑。 
试驾GT时,的确非常顺滑, 加档排气听着觉得着急,但实际乘坐感受倒是很顺滑。 

但这次开到的Mustang 2.3T就各种顿挫。 在各个群里、论坛里也看到不少车主吐槽这个事情。
首先,从P、N到D,然后踩下油门走人,如果这个动作你操作很快,变速箱几乎每次都会反应不及时,踩油门半秒钟后“嗵”一声,伴随着车身向前冲一下,然后才会正常地开走。
从D到R、从R到D,都有类似的现象。 总觉得变速箱在开小差,跟不上我的操作节奏。 

我也不是很快的那种sao操作,相反,开惯了M DCT,我会习惯性给变速箱一些反应的时间,1-2秒左右,但10AT还是跟不上节奏。每次掉头,必掉队。


接下来,说说Sport换挡逻辑的这个“谜之顿挫”。 
驾驶模式放在Sport、Sport+、Track、Drag等任意模式, 不论急加速还是缓加速,每次加档都会有被从背后“踹了一脚”的感觉。 

M4的M DCT双离合变速箱在最激进的Drivelogic逻辑时,也会有这种“被踹一脚”的感觉,就是这个导致车在100多km/h以上急加速时,车轮仍旧能打滑。但在我刷了更顺滑、更聪明的逻辑的GTS变速箱程序之后,这个感觉明显减弱了。 这就说明这显然是故意做出来的效果。 

Mustang这个10AT被踹的效果就更刻意了。 甚至是缓加速,都要很不自然地从背后“踹一脚”。 但因为没有在急加速,所以很像卡顿, 每次加档卡一下。 
降档时,虽然眼看着系统自动补油降档, 但还是会很大的顿挫。 


说我的第一感受,那就是这并不是变速箱“质量不好”,或“拉基福特变速箱程序”造成的。 而是他们故意为之。 

在我M DCT刷GTS变速箱程序之前,也会有顿挫,甚至严重到会把没盖子的水豁出来。但这都是偶然才会出现的。 因为是不希望出现的情况,又是偶发,所以这就明显是变速箱程序的bug。 刷了GTS变速箱程序后,系统会在预测到要顿挫时,马上补一脚油门来保证降档顺滑。 

相反的是,10AT这个顿挫,每次都出现,升档、降档、档档都有。 简直就是重新定义“顿挫”。再差的车厂变速箱也不是这个样子。 更别说10AT是个新开发的产品,技术、程序什么的都是全新的。 所以我觉得只能是福特故意为之,他们希望这个可以somehow提升“驾驶感”,或者说“代入感”。 或者说,给驾驶者一种”你在激烈驾驶“的感觉。 


他们说的没错,频繁而激烈的顿挫确实某种程度上会给我“我在激烈驾驶”的感觉。 当我开着Mustang跑山时,顿挫就像兴奋剂一样,每一顿挫,1ml,10个档,10ml,驾驶者的兴奋程度因此而一直升级。
 
当然这种感受也是主观的,因人而异。 我就不太喜欢这种感觉。 我更喜欢升档放炮、降档补油轰鸣的声音。 
比如捷豹F-Type的8AT、宝马M440i的8AT,急加速时都有换挡放炮。 AMG的加档放炮最明显。 


值得肯定的是, 10AT的换挡逻辑比以前6R80 6AT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6R80 在Sport模式下,只要转速低于1750转, 立刻降档, 顿挫,你踩油门,到了2500转左右,升档,再顿挫。 城里50-60km/h匀速行驶时,频繁地无脑升降档还顿挫真的非常烦人。如果副驾坐了你想讨好的人, 就也很丢人。 

在当时开了朋友的335i M Performance之后, 我就发现,如果拿宝马的变速箱逻辑来打比方,Mustang的6AT换挡逻辑只有Comfort和Sport+两种模式,缺少了剧中的Sport模式。 这就是实际驾车体验有时会特别差劲的主要原因。 

10AT显然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我来看, 换挡逻辑挺棒的, 挑不出毛病。 除了故意顿挫之外, 只要用对了模式,不论高速、低速,加档时机、减档时机都来的恰到好处。 

虽然还不及BMW ZF 8AT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但也足够棒。 


接下来,10AT vs 8AT。 
换挡速度、顿挫、换挡逻辑、换挡时排气声浪等几个方面来对比。 

换挡速度,我没有专业设备来测试。 凭感觉,8AT和10AT不相上下,地板油时,8AT快,几乎感觉不到换挡间隙。
顿挫,10AT故意顿挫,8AT各种情况下都更顺滑, 这个8AT加分。 
换挡逻辑,8AT的逻辑还是要更智能些,急刹车连续快速降档的反应很到位。 10AT的逻辑已经几乎可以适应任何驾驶路况,但还需要很多微调。
换档时排气,8AT换挡放炮,这个完胜。 


总体来说,虽然还是有诸多不足或者谜之顿挫, 10AT还是一款不错的变速箱。 在2.3T车型上,加速时声浪体验比GT上好不少。 
但如果拉出来和业界标杆的ZF 8AT比, 那还是有差距的。 
就像把宝马M DCT和保时捷PDK相比的感觉。 都不差,但保时捷PDK是业界标杆, 各方面性能就是更优秀,无人能敌。 

Anyways,我觉得你如果真的爱美国车,有情怀, 即使有再多的不足和缺点,也一样会买。 
不需要和各方面都更完美的欧洲车做任何比较。 


内饰与科技配置,CarPlay & Android Auto


内饰做工一直都不是美国车的强项,质感不足。 但设计风格却不差。 

野马的内饰设计继承了初代野马最经典的双峰造型。 虽然Chrome镀铬饰件不如亚光金属饰件那么有质感,但是提气氛是足够的。 

从2015款起就有的发光可变色门槛条,原厂配这个,良心,而且亚光的表面很有质感。加分。

美规的小后视镜,是车身设计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样子,牺牲一些实用性,值了。

这次内饰面板的材质是这种亚光拉丝铝材质,不得不说,看起来质感很不错。 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方向盘的皮革也换成了皮纹更细的类似Nappa皮的材质。 手感更好,这台车因为是rental car,所以方向盘油光锃亮。

M4的驾驶位,与美系诸多镀铬和bling bling装饰相比,两个风格。
这一带宝马的内饰塑料感挺强,如果没有羊皮加持,质感会差一些。

M440i 和M4差别并不特别大。 只有用料材质上的区别。大体上差不多。

科技配置方面,Mustang就要稍差一些。 
车道偏离预警、主动盲点检测+并线预警、前后倒车雷达、360°视角倒车影像,HUD抬头显示等。 

甚至有的Mustang车主从来都不知道,你买车时,还可以选配这些配置:前碰撞预警+行人碰撞预警,ACC自适应巡航、自适应电磁阻尼、座椅记忆等。

既然是GT,就应该有能让长途旅行变得更轻松的功能。 

习惯了开BMW M4和M440i,再坐进野马,车门的顶端更高,感觉坐姿更低,牺牲了一部分视野。

副驾这边Mustang 铭牌也换了材质,个人更喜欢之前的版本,写了Since 1965,更有传承感。
斜纹拉丝面板真的好评。比起Camaro那么大一块仿皮纹塑料,还是干脆用金属材质吧。这样没那么强的塑料感。

朋友的Mustang和我租到的Mustang都没有液晶仪表盘,有点可惜,我在dealer玩那个仪表盘玩了好久,感觉有好多功能,是个很酷的配置。但这炮筒传统仪表盘更立体,更上镜。

现在这个启动按钮的质感,金属感十足,高分好评。四个拨杆是我最爱的部分。

福特的Sync 3车机是我用过最好用的触摸式交互车机。 

用惯了触摸、按键+旋钮交互的 BMW iDrive,会觉得纯触摸这种交互方式有很多潜在的问题, 比如无法忙操作,无法快速操作,车辆行驶时还会屏蔽部分功能等等。

但Sync 3这样的等级,我表示完全可以接受。再有CarPlay和Android Auto加持。 车机可以不好用,Apple和Google家的软件好用就足够了。

我的2016 GT,当时换了USB模块,升级了Sync 3.1,就激活了CarPlay。导航界面。

Android Auto的Google 地图,这个是目前最好用的地图软件。 如果不是墙和其他协议,百度之流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关于CarPlay,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尤其是前些年,Apple允许CarPlay运行更多第三方App,这让CarPlay的体验更上一层楼。
Android Auto相比之下,因为墙的存在,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对他并不熟悉。
接下来,就大致看一下这两种交互界面。 

Android Auto的一些界面看起来信息量更大,交互更直观。
比如CarPlay的主屏幕,除了显示一系列App的图标之外,并不显示任何有效的内容。驾驶者一眼看去,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除了手机信号和时间。

CarPlay主界面

Android Auto的主屏幕则有点像手机上的通知栏,显示当前与用户相关的内容。 并通过AI和machine learning,预计在某时间点、某地点,用户可能会去的目的地或可能会需要的联系人、天气等信息。

Android在AI人工智能方面, 比iOS要真的智能不少,对日常生活routine的预估很准确,主动提醒弹出的也更及时,更容易被发现。 

Android Auto的主屏幕,显示在当前位置,这个时间,我一般会回家或去超市,所以就提供了这两个导航目的地。

向下翻页,显示当前位置的天气信息。

其他界面,CarPlay和Android Auto设计风格虽不同,但易用程度都很不错。
按键也很大,字也很大,很适合行驶中触摸屏交互。

CarPlay的音乐播放界面

Android Auto的音乐界面。 

所以除了主屏幕,两个系统的易用性和易读性都很不错,交互逻辑也很合理。 
但Android Auto还有一个决胜的法宝,Google Assistant,作为一家算法公司、软件公司。 Google在AI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助手方面,比Siri领先的不是一星半点。 

不论是语音搜索结果,语音识别准确度,还是命令识别率,可操作的功能等方面, 都有决胜的优势。

谷歌助手在说话的界面。

再说回Sync 3,不知道Mustang车主有没有过与我类似的想法,那就是Sync 3的各项功能, 看起来与车子本身关系并不大。 换言之,Sync 3更像是一个后期加装的娱乐模块,与原车自有系统兼容性有限。 

为什么这么说?
你Sync 3中的设置不能修改仪表盘、车辆的设置, 就说明问题。 

这一点Camaro的交互系统就做的不错。 iDrive也不错。 
在中控屏幕上就可以修改全车所有允许修改的设置,看到一些车辆的参数如油耗信息、动力信息、胎压、机油、保养周期等信息。 

Mustang的系统在这方面相对孤立,所有上述信息都得在仪表盘上单独去看。 仪表盘上的设置修改仪表盘+车辆的设置。 Sync 3几乎和车辆本身无交集。

iDrive 上开关ESP的提醒。 (宝马家的ESP叫DSC)

还有一些并不罕见的情况,让Android Auto和CarPlay等这些附加功能显得鸡肋。 
比如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或频繁穿过立交桥、隧道等特殊道路时,因为Android Auto和CarPlay都是用手机GPS信号导航,而手机的指南针在城里很容易受干扰乱了方向,GPS收不到信号误差甚至可以有1km这么大。 
还有就是到了荒郊野外,需要搜索地点导航的时候。 离线地图下载的只是地图,搜索兴趣点还是要联网进行的。 

所以原车导航的重要性在这是就显现了出来。 
所以一套很易用、直观的车机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还是坚持,旋钮+按键的车机系统比起纯触摸的交互方式, 要更易用、直观、安全。 

无奈很多车厂都为了所谓的”科技感“和节省成本, 全都换了触摸屏。 美系日系是重灾区。 

iDrive系统自带地图导航界面。北美地区,地图数据由Here地图(诺基亚旗下地图数据公司)提供, 兴趣点搜索结果由Google Maps提供。 iDrive车机自带4G LTE连接来获取搜索结果、实时路况信息等数据。

结语,撒欢,弹射,烧胎



到这里,再回Mustang的感受就告一段落了。 
比起德系诸多标杆,没什么可比,本就不是一类车。 
正如林肯Continental 再高端,也不比奔驰S600 Maybach或宝马M760Li。 

Mustang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的缺点。 正是这样,Mustang才是一台有性格的车。 

还是那句话,对车应有的情怀,是不论优缺点,都会想拥有的感觉。 
美系如此,日系、德系也是这样。 


Mustang是一台够酷的车,能激发驾驶者最初对车的激情。 

最适合曾经的我,曾经是我的最爱。 


Mustang也是一台有性格的车,驾驭得了, 你会如鱼得水。 驾驭不了,your funereal(开玩笑的)。 


如今看到诸多新闻和曝光,关于纯电Mustang SUV、和下一代砍去V8、用皮卡底盘的S650 Mustang。 我希望永远不要来。

我女朋友有一句话说得好,”现在真的没办法,电车和混动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趋势。 尽管如此,我觉得这世界上最后一辆应该变成电车的车,就是Mustang“。



我的野马GT改装清单


首先我不推荐小白刚买到车,就“随大流”大刀阔斧地改装。 要先了解自己的车。 知道不足, 或者有需要,再下手。 
关于改装心得,可以看我这篇帖子。 
——“【Sam说车】M4美国小镇网红墙,车不一定要改才好看,简说车文化”
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6a642787350c0173/76962098-1.html

接下来附上我的改装清单
内饰:
GT350 Alcantara方向盘
GT350 红色启动按钮
DIY自制Roush排气阀门控制旋钮
某宝上奔驰款显示前置倒车雷达
(本想改性能包双表,但要加的线束太复杂了)

外观:
自己喷的蓝色刹车卡钳
Ford Performance 引擎盖液压杆(比RedLine的看起来更有原厂感)
GT性能包19寸轮毂 
GT性能包前唇
GT350 “Ford” logo轮毂盖
GT350 尾唇
RTR带灯中网(后来卖了,还是原厂好看)

性能:
Ford Performance 顶吧
Roush 冬菇头进气滤芯
Sound Tube delete(声浪传导管移除)
Roush Active Quad Exhauts (四出带阀门)
Steeda Subframe Bushing(副车架螺丝孔套筒,有效减少加速时车轮跳动)
Ford Performance 短簧
KW V3 Coilover 避震(后来卖了,没那么专业,用不到,而且太硬)
Ford Performance GT350 Sport 四出排气(后来卖了, 没阀门,太吵)
Ford Performance X-Pipe(后来卖了,排气声音太炸,冷车严重破音)


文中相关内容链接


关于M4和M440i的使用感受。 对欧洲车好奇的车主, 直接戳这里吧。
——”4系, 心中的真爱, 440i M提车作业,M4 vs. 440i M, 合影大片“
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548031925b648294/76318211-1.html


一件一直想与我的GT一起做,却一直也没能做的事, 终于在去年,与我的M4和我的她,一起走开车走过了66号公路全段。 从芝加哥到LA。 很多照片,如果是一台GT, 会更应景吧。不过M4也够酷,而且长途更舒服一点。 
——“黑武士美国66号公路信仰,两万里西游记,经验分享+震撼大片,上”
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ccbafd9e6459e4bf/75822942-1.html


关于改装心得,可以看我这篇帖子。 
——“【Sam说车】M4美国小镇网红墙,车不一定要改才好看,简说车文化”
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6a642787350c0173/76962098-1.html


@藤斋先生 的宝石红野马。帖子链接:
——”【Mustang in Red】18野马外拍日记 附改装清单* 更新*“
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e8596ec5588a2c5a/79860063-1.html

关于文字、摄影,与声明


本文所有图片均由本人拍摄, 或由女朋友协助完成拍摄。 设备SONY α7 II。 
所有文字、图片著作权为作者本人所有。 

欢迎转载, 但请先联系作者, 经许可后转载或使用时要注明出处。

  • 装饰改装
  • 车辆对比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34 5
前往
/5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