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雄关漫步登长城(之一)——山海关
1 73 发布于 2014-04-01 04:36:30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前些日子写了几篇天津游记,承蒙版主和朋友们关照,没有冷场,十分感谢大家的支持。作为一个闲暇时喜欢到处走走的人,我去过的地方还有一些,很想挤出点时间,把这些经历整理出来,继续与朋友们分享。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游记。

 

前言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祖国的北方有一座***长城,很长,很美,很壮观。但是,出生在大兴安岭的我,却一直没有机会一睹她的芳容。长城,在我的心目中,曾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神秘,那么的伟大,又是那么的高不可攀。记得少年时每次乘火车经过山海关,我都会睁大眼睛向车窗外张望,希冀找到远处山峦中哪怕一点点梦寐以求的长城踪迹,可最终留下的,却总是失望。直到十多年以前,我才在八达岭第一次见到并登上向往已久的长城。

如今,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我,离长城近了,见到长城的机会也就多了。不过,在忙忙碌碌中,对长城的感情,也由儿时的向往和初次相见的惊喜,变为匆匆过客的不屑与麻木。直到有一天,当我独自一人登上长城,迎风远眺巍巍群山,真正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时候,才终于发现,长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内涵和底蕴。所以,我决定,利用不多的休息时间,去体验它的雄奇与险峻,探寻它的沧桑与变迁。

***长城***长,我没有时间将长城的每一处都走遍,而只能利用可以抓住的小片时间去探访它。同时,我决不会挑选游客众多的时间和地点去凑热闹。所以,我的长城之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是连续的,所登的关口也不一定是最有名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地方,我用脚步丈量过,用双眸欣赏过,用心灵感受过,用相机记录过。

这里:

这里:

还有这里:

以及这里:

都留下了我的足迹。而在那时,唯我一人站在长城之巅,耳畔除去风声和远处的鸟鸣声,再无杂音。那一刻,整个长城都是属于我的。

好了,闲话少叙,正式开始。

既然游长城,那么当然要从“天下第一关”开始。
 

第一篇 山海关

山海关,亦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

我登山海关的这一天,是农历甲午年正月初三,清晨。

从城外看山海关城墙:

 

把镜头拉近看,这是城的东南角:


古树边,“天下第一关”的标示:

景区全景图:

袁崇焕像:


进入“天下第一关”景区后,所走过的路线基本是下图中蓝色线所示,箭头代表行进方向:

首先映入眼帘的高大建筑,就是“天下第一关”城门及城楼。



这座城门是山海关城的东门,称为“镇东门”,是山海关城四座城门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城门台上建有天下第一关城楼。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7米,楼东西宽10.01米,南北长19.07米,楼分两层,上覆灰瓦单檐歇山顶,楼的北、东、南三面开箭窗68个,平时关闭,用时开启。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相传,"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萧显书写的这块匾,现收藏在山海关城楼内,一会可以见到。城楼上悬挂的这块匾是1920年的仿制品。

收藏于城楼内的“天下第一关”匾额:

城楼内陈列的青龙偃月刀:


城门:

山海关城四座城门的外部原本均有瓮城,现仅存东门瓮城,周长318米,瓮城门向南开,与第一关券门成直角形。

瓮城内部:


站在瓮城的城墙上:

回到城里,在城门的西北侧,设有兵部分司署。

明宣德九年(1434年),兵部在山海关特设分司署,主政关城。分司由兵部直辖,分司主事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正统八年(1443年),兵部分司不再在山海关常设。嘉靖年间,随着蒙古兀良哈三卫对包括山海关在内的永平府境内的长城防线屡屡进犯,明朝政府又在山海关派驻兵部分司主事,改设守备为游击将军。满清入关后,撤消了山海关兵部分司。兵部分司原有建筑在民国时遭到破坏,现在的建筑是按照原建筑风格仿制的。

万历皇帝的御敕:

仪门外两侧围墙上“福禄寿喜”四个大字:

正堂,匾额上书“卫国安民”四个大字:

正堂内部:

兵部分司历任主事名录,共90人:

出兵部分司,上城墙。

城上的“神威大将军炮”,国家一级文物,重五千斤:

在镇东门城头回望景区大门。后面的建筑是位于城中心的钟鼓楼:

昨晚用手机拍摄的钟鼓楼夜景:

站在瓮城最东侧的城墙上遥望城外,远处是东罗城的城墙和城楼:


清晨的冰霜覆盖在城墙上面,仿佛薄薄的一层白雪:

远处的临闾楼:

临闾楼在东城墙与东罗城北角相接处。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东罗城建成并与关城连接,为防不测,在连接处置楼设军,是为临闾楼。清以后逐渐废弃。1985年,国家拨专款加以修复,1986年竣工。

修复后的临闾楼坐落于长方形城台上。城台面阔25米,台高10.22米。临闾楼建筑面积119.52平方米,为五脊歇山单檐顶,双层砖木结构。楼东、北、南三面辟有20个箭窗。


临闾楼内陈列的城砖:


再往北,路被封住了,只好调头回返:

城墙内侧,如今是山海关中学的操场:

遥望北面的城墙,可惜过不去:

回头走过镇东楼,继续沿城墙向南,到达牧营楼:


牧营楼在东城墙上,接东罗城南角处,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与临闾楼同为镇东楼的配楼。后被废弃。1987年重建,为五脊歇山单檐顶,双层砖木结构。楼东、北、南三面共设20个箭窗。

站在牧营楼旁,沿东罗城的南侧城墙向东遥望,远处是东罗城的服远楼:

镜头拉近一些。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城墙上薄薄的白霜以及丛生的杂草,使我想起了四百年前大明江山摇摇欲坠的凄凉景象:

继续向南,回眸东罗城:

服远楼特写:

回望牧营楼,远处是镇东楼:

城里面:

再往南,就到了山海关城的东南角,这里有一座角楼,叫作“靖边楼”。


靖边楼始建于明初,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分别重修过。清嘉庆十年(1805年)改称奎光楼(亦称奎星楼)。1933年,日军进攻山海关,靖边楼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为恢复山海关古城雄姿,1985年国家拨专款修复靖边楼,1986年工程竣工。

修复靖边楼碑记:

靖边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658.4平方米,楼高13.47米,歇山式九脊生檐顶。楼内上下两层有木梯相通。楼上有箭窗56个,檐桁枋心,仿明式彩绘,庄重古朴。


从靖边楼转向西:

远处的望洋楼:

望洋楼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为山海关城南门城楼,因其南向大海而得名。1933年1月被日军炮火炸毁,1955年春拆除,2004年复建。

望洋楼为箭楼形制,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326平方米。



再向西,路又被封住了:


从望洋楼处下城墙,城墙边的导游图:

至此,长城山海关之旅告一段落。由于时间有限,着急赶路,没有去最南面的老龙头和北面的角山,以后有机会再补上。

山海关,虽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但是,论起险峻雄奇,并不突出,建造的难度,也远远比不上那些蜿蜒于崇山峻岭中的长城。我的下一站,将就近去探访北京段海拔最低的一段长城,也是某国家元首夫人刚刚去过的地方。其实,我是比她早两天去的那里。敬请关注。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3 4
前往
/4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