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山西自驾游】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书——云冈石窟
1 15 发布于 2022-04-26 23:25:11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此帖已被收录至论坛精选日报-摄影大片更多精彩内容戳这里


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标志,被誉为“云冈石窟的外交官”。

云冈石窟概述


      云冈石窟是产煤城市大同更是山西省的重要名片,是吸引历史文化艺术爱好者来山西游览参观的重要招牌,也是本次山西之行我们感觉最惊艳的景区。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区西面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的一座佛国圣殿。石窟依山开凿,有大小252个窟龛,51000余尊精美佛像,佛像浮雕大的高达17米,小的仅2公分,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和皇室传奇,属于华丽辉煌的典型皇家风范。云冈石窟是印度佛像中国化的起点,雕刻技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波斯艺术的精华,代表了1500多年前当时世界上石雕艺术的最高造诣水平。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这四大石窟的前三个我参观过,敦煌莫高窟重点看壁画飞天、泥塑和藏经洞 ;龙门石窟是是迁都洛阳后,皇家延续云冈重新开凿的,重点看造像题记和碑碣,其精美程度远不如云冈石窟;云冈石窟集雕刻与壁画艺术于一身,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云冈石窟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它并不像前两者那样,历经多个朝代开凿,而是由北魏倾全国的赀赋收入,经4万名工匠,持续六十多年艰辛雕凿和累建。

云冈石窟重点看什么?


       云冈石窟这座绵延一公里的石窟群,是北魏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一部史书,绽放着希腊、波斯、印度以及古老中国的文明之花,融汇了建筑、历史、音乐等多方面的精华,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阅读这部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书吧。
       阅读重点:
第3窟:最大的石窟;
第5窟:内有坐高17.1米的释迦佛,是云冈最高的佛像;
第6窟: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充分展现了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的北魏风格;
第9-13窟:俗称"五华洞",因清代彩绘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而得名;
第16-20窟:称为“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势最宏大的窟群,五个石窟主佛像原型为北魏的五代皇帝 。

云冈阙门是云冈石窟景区大门,正门横脊上有北魏崇拜的太阳神鸟和三足乌,雕刻精美,构思新颖。这种富有生机的云冈造像元素雕刻于石阙上,颇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北魏时代气息。

云冈石窟是5A级景区,门票120元,景区实行微信预约制度,请至少提前一至两天微信关注景区公众号或下载“游山西”小程序,在网上预约再现场扫码入景区,以免耽误行程。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云冈区,相较主城区较为偏远,附近有公交车站云冈站,游客可以乘坐3路、12路、37路和603路公交车抵达景区附近。我们是自驾进入景区,景区有大型停车场。

这是我的爱车三菱帕杰罗劲畅,3.0L四驱越野车,综合油耗大约百公里10.5升,还行吧?

景观区


云冈石窟景区分为景观区和石窟群,景观区是2003年国家斥巨资建造的公园。从云冈石窟入口处进来就是景观区的昙曜广场,昙曜广场是为了纪念昙曜法师对云冈石窟建设贡献的伟大功绩而修建。

广场中央是北魏高僧 “昙曜大师” 的全身塑像。昙曜法师将佛教带向复兴、繁荣,是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他主持修建了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从而揭开了云冈石窟的历史篇章。

穿过昙曜广场到达佛光大道,佛光大道有13对 “骑象四棱神柱” 夹道耸立。

“四棱神柱” 由象征吉祥的六牙小象驮负,柱身上整齐雕刻着盘膝而坐的小佛像。 造型高耸、精致亘绝,为石雕极品。

佛光大道终点,是一棵硕大的菩提树,枝繁叶茂。金色的树叶下面,挂满了祈福的红丝带。

菩提树周围是两面相对的园形皇家礼佛浮雕墙,浮雕墙生动表现了北魏皇家盛大的皇帝礼佛图。车马浩荡、旗帜飘扬的现场气氛,充分再现了当时北魏皇帝、皇后前往礼佛的庄严肃穆的宏大场面。

云冈石窟公园距离石窟造像群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路需要步行。走过七孔桥,就可以看到高大的灵岩寺山门。灵岩寺为近现代建筑,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

灵岩寺坐东朝西,由山门、千佛殿和大雄宝殿三进院落组成。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北魏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大气磅礴。

大殿内设如来佛三世身三尊佛像,这里的佛像都是用香樟木所造,满殿木香。

灵岩寺内有汉白玉石塔一座,仿石窟中方塔形式,石雕方形造像塔高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据说这些石像都能在石窟中找到原型出处。

换个角度看水上灵岩寺。仿古建筑和着夏日美景,再现武州山“皇家古院,山堂水殿”的盛景,

石雕照壁墙“比丘尼昙媚造像记”,石刻的原件是1956年在整修云冈第20窟时,在窟前的积土中发现的。书体据说是魏碑早期的风格,中国魏碑书法的源头。

昙媚石壁左转是一座北魏式山门,门头悬额“入佛知见“,联曰:于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步入山门,便正式进入了云冈石窟群。

云冈第1、2、3石窟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

第1窟又称“石鼓洞”,因地下有空洞、敲之有咚咚声而得名。与第二窟相邻为一组双窟,皆为塔庙窟,中心塔柱上雕满菩萨、飞天、供养人莲花等。

第2窟因窟内北壁下角有泉,又名“寒泉洞”,第二窟与第一窟形制基本相同,风化比较严重。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层楼阁式佛龛,窟内壁画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接近地面的佛造像风化水侵腐蚀十分严重,早年的河水泛滥闹水灾会把底层造像淹没。

大同云冈,自古就是通往西北地区交通要道,在岩石地面上遗存有一条车辙轨迹,称之为“古道车辙”。这是汉人与西北胡人密切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佐证。

古道车辙的遗迹为北魏时期真迹,车马、栏杆为后修。

至此开始正式进入云冈石窟造像群,北魏王朝是鲜卑族创造的,我们即将看到历史上北魏王朝鲜卑族的时代印记。

导游告诉我们,在那些动荡的年月,由于武周山海拔算周边最高,山顶驻扎了军队,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文物贩子盗掘和破坏。所以云冈石窟相对于其他文物,受到的破坏还是比较小的。

第3窟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又名“灵岩寺洞”。文献记载,北魏灵岩寺可容纳三千余人,规模浩大,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形制罕见,但终北魏一朝未能完工。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和地面两排柱础石。

窟内西后室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通身饰背光,神态安详。

两侧菩萨高约6米,头戴宝冠,精美庄严。经专家考证,这三尊石雕佛像为唐代作品。

第5窟——云冈最大的佛像


第5、6洞窟前檐有两座宏伟高耸的楼阁,称为窟檐建筑,也称窟前建筑。窟前建筑起到保护石窟的作用,以免石窟裸露被侵蚀,同时也美化了石窟。据专家考证,云冈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数因战争或其它因素毁坏,现仅存的窟檐建筑为清代以后建造。

第5窟叫大佛洞。走进楼阁,左右两壁是清初的壁画十六罗汉。左侧保存完好,画工精细、笔触流畅自然。

第5窟主佛是云冈最大的佛像,高17米(相当于六层楼的高度),双腿长15.5米,一只脚就能站立12个人。第5窟据说是孝文帝为纪念父亲而修建,为父造像,祈福国运,这也许是这座最高大的佛像之由来,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之繁荣与国力之发达。

第5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主要造像题材为“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佛。该窟壁面东北隅因山体渗水严重而多有风化,南壁和西壁则保存较好,显现了北魏雕刻艺术之精妙。

南壁窟门与明窗间列龛两排,龛内均置坐佛,齐整有序,威严肃穆。在南壁上层东西两侧,各雕有高浮雕大象负驮须眉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云冈石窟佛塔雕的精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云冈石窟的佛像风格淳朴,在保留古印度原型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鲜卑族的血脉,被称为“胡貌梵相”。

第5窟完工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汉化明显。整个洞窟雕饰富丽堂皇,窟中墙壁几乎全部布满了雕塑。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使许多雕塑风化,颜色剥落或褪色,但仍然尽显当年的精美与壮观,它的精彩让人佩服与感叹!佛像、 菩萨 、罗汉、飞天、供养人和瑞鸟神兽、花卉等,犹如一座热闹拥挤、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

第6窟:塔庙雕饰富丽,誉为云冈第一伟窟


第6窟叫释迦佛洞。该窟为中心柱窟,塔庙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岗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 窟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 ,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11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窟顶格状隔间可见骑乘各种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

第6窟据说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所建,而内饰雕塑被称云冈之最,是云冈石窟以精巧著称的一窟,称“第一伟窟”

第6窟在总体布局、造像风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传统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变了过去的服装,雕成了褒衣博带式的佛装,采用了当时南朝士大夫地主阶层的服饰,被称为“ 太和造像”。

云冈石窟就像一部石刻版的史书,还原了1500年前匠人们高超的雕刻技艺、建筑工法和文化民俗。

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艺术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释迦佛陀本生故事图,艺术家以浅浮雕和高浮雕结合的手法,用连续排列的形式,运用30余幅的雕刻,表现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前后到降魔成道、弘法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面。

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


第7、8窟:云冈最早的双窟


第7、8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窟具前后室,主室平面呈横长方形。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第7窟三面刻有佛像,窟顶藻井绘有莲花、飞天。

第7窟南壁窟门长方形帷幕龛内上方,有一组雕刻格外引人注目,六位少女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她们的眼神、面颊、嘴角乃至娇媚的身姿都散发出一种深求佛理之美。


第8窟佛籁洞,窟门西侧雕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踡发喜笑,手中或托举日月,或执弓箭,左下手当胸持斑鸠。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来源于古印度,原为婆罗门教神祇。该组雕像为云冈石窟所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杂密兼容的特征。 

第9-13窟:五华洞


       云冈第9-13窟俗称“五华洞”,营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因清代进行包泥赋彩,故而色彩明快、华丽、极尽奢华之势。窟像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
       因我去的时候第11-13未开放,故本节只介绍第9-10窟。

第9、10窟是一组双窟,前后室结构、汉式殿堂布局。第9窟叫阿閦佛洞,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出出于《法华经》。窟顶格状,格内雕团莲或飞天。飞天造像群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双飞燕,其舞姿优美,可与敦煌飞天造像相媲美。前室侧壁屋形龛、后室窟门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汉民族木结构的建筑形式。

第10窟毗卢佛洞,后室门楣雕饰非常精细,门楣上方的须弥山层峦叠嶂,山间二龙交首盘环,山腰间有参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动物,山体左右雕有阿修罗天和坞摩罗天护法神。这组雕塑动静结合,虚实相问,对称均衡,别具匠心。第10窟雕塑中有许多伎乐天,希腊式雕塑风格。

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阎浮树下,半跏坐思惟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

云冈石窟就像一部石刻版的史书,还原了北魏匠人们高超的雕刻技艺、建筑工法和文化民俗。

北魏时期的佛像与后世严肃的造像不同,北魏佛像更亲近于凡人,每一尊佛的脸上表情都是笑眯眯的,后世很少有这般平易近人的佛像。


第15窟万佛洞,为方形单窟室,体量不大,旧称千佛洞。窟内现存造像近万,故又称万佛洞。窟内雕满小佛坐像,像龛同一。这些象征释迦摩尼分身的十方化佛,构图精妙,布局讲究,排列有序,令人叹为观止。

第16-20窟:开凿最早的昙曜五窟,象征北魏的五代皇帝


       云冈石窟第16~20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一组洞窟,由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当年昙曜凿山开窟之时,文成帝“令如帝身”,以宣扬“皇帝及当今如来”的政治宣传,因此在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创造了“人神合一”的雕像。
       昙曜五窟窟制相同,布局严谨,气势磅礴,造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五尊大佛面相丰圆,深目高鼻,双肩齐挺,肩宽体壮,右袒或通肩服装,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型作风,有着北魏鲜卑族强悍健壮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西方风格,强烈地反映出国家集权色彩,表现出佛教对王权的依赖性,佛教徒们忠君礼佛、拜佛如同礼皇帝。 这种特殊的佛教造像在印度或其他佛教地区从未出现过,昙曜五窟的开凿,揭示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国佛教”的开创。

第16窟立佛洞,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身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但下半身已经风化没有了。第16窟主像原型为文成帝拓跋浚,拓跋浚是灭佛皇帝拓跋焘的孙子,为了安定民心,拓跋浚重振佛教,新任沙门统昙曜统领工匠聚集在武周山下,一斧一凿地开始修建云冈这座佛教艺术宝库。

第17窟弥勒三尊洞,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 ,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古印度服饰。主像原型是景幕帝拓跋晃,拓跋晃是文成帝拓跋浚的父亲,未登皇位就死于宫廷内乱。他的佛像交脚而坐,代表智者成佛前的形象。

第18窟叫立三佛洞。设计严谨,布局完整。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 及十大弟子像。

第18窟主像原型为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北魏的汉化发展,但拓跋焘曾发起过“太武灭法”事件: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言佛者,满门抄斩,“太武灭法”使佛教遭遇了传入中国以来第一次灭顶之灾。

拓跋焘的释迦立像身披千佛袈裟,是造像艺术中绝无仅有的杰作。据说身披千佛袈裟,是诚心悔过的意思。鉴于拓跋焘的灭佛之举,他的造像如此造型,立意已经很明显了。左手抚胸,右手下垂也是忏悔的表态,是对受难者深深的抚慰。

18窟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

这里失去的造像是民国战乱时期的文物贩子通过买通当地村民而盗挖走的,被盗佛像现如今被存放于各个国家的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云冈石窟被盗佛像约三百多尊。

第18、19、20窟为一组,第19窟为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

第19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魏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

第19窟为宝生佛洞,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第19窟主像原型是明元帝拓跋嗣。拓跋嗣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之子,他的时代,平城(大同)已经不单是北魏的首都,变成了规模宏大的佛都。

第20窟白佛爷洞,是昙曜五窟中最后一窟,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云冈佛像凿刻艺术中的精品,云冈石窟中的一张名片。据推测,这尊大佛是昙曜依照对佛教最为暴戾的太武帝拓跋焘晚年立地成佛的形象所雕刻。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

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悍,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被誉为“云冈石窟的外交官”。

拓跋珪对佛教的态度与佛教希望借助皇权在中国生根的愿望不谋而合。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国北方的佛教领袖法果和尚改变了佛门不服从王权的惯例,公开宣称当今皇帝是如来佛转世,并带头匍匐在拓跋珪的脚下。

主佛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表情,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能看到他眼角的微笑。他显露的那种自在、自信、自尊的精神品性,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也使人感触到心灵的明净。

西岩绝唱


“西岩绝唱”石刻,是近几年立的碑刻,碑刻以东佛像全部是北魏王朝修建的,修建成功后北魏王朝从大同迁都洛阳。

碑刻西面的这些石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一些达官贵人开凿的中、小型窟,规模不能与东面相提并论了。

西面出现一种面相清癯的“秀骨清像”新样式,这也是北魏晚期当时雕刻艺术特点的时代风尚。

云冈石窟博物馆


逛完了石窟群以后,对北魏以及大同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继续往下走,去云冈石窟博物馆看一看。

博物馆的通道内壁,用布满视野的白色灯带,记录着关于云冈的每一个大事件。

云冈石窟博物馆内主要展示北魏王朝的辉煌历史,诠释云冈石窟造像艺术,展陈北魏时期的一些珍贵文物,全面介绍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借此直观地了解北魏鲜卑族的发展史和云冈石窟的相关介绍,使游客对世界遗产云冈石窟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入的了解。

       以断崖为纸,以铁钎为笔,用石像记录着一个朝代曾有的辉煌,记录一个朝代从中天之日到最后一缕余辉黯然退场,云冈的这些洞窟,这些佛龛,这些雕像,与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紧紧相连,它透射着经济的雄厚,佛教的鼎盛,艺术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宁。它不仅仅是它本身,它投射给历史的光芒恐怕抵达很远很远。
      这,就是云冈石窟 。

  • 自驾游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前往
/1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