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家乡美之一[古镇化龙的古建筑]
1 18 发布于 2013-12-12 10:23:32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家乡美之一[古镇化龙的古建筑]

    化龙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东北部,与广州黄埔新港、广州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有13公里长的珠江岸线。镇以驻地名。传说宋末黄氏迁此开村,其子黄龙于村南建龙山寺,乡人称祖化龙归天,自此村名为化龙。1956年设化龙乡。1958年成立化龙公社,1986年置镇。化龙镇面积55.7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及2个居委会,人口30808人,是广州南拓发展的重点镇。化龙镇2006年实现化龙镇社会总产值53.35亿元,同2005年比(下同)增长17%。工农业总产值47.33亿元,增长17%。GDP(国内生产总值)13.47亿元,增长15%。

   化龙镇是广州南拓发展的重点镇,东邻石楼镇,南邻石基镇,北靠广州市区,倚珠江航道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埔新港隔江相望,西邻新造、南村镇,与广州大学城紧紧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京珠高速、北二环高速等主要交通要道贯穿全镇,黄埔大桥将化龙镇与黄埔开发区紧密连接,交通便利。

   全镇工业以电动工具、包装材料、电子、家电、服装、手袋为主。广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基地、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生物医药园、数字家庭产业等大型项目已相继落户化龙镇。农业以花卉、四大家鱼养殖为主。荫生观叶植物已形成品牌,成为闻名的荫生观叶植物生产基地。“绿萝”被评为广州市第一批名优农产品、番禺区特色旅游农产品;“白雪公主”、金钻蔓绿绒和“芭提雅”分别夺得第二、三、四届中国盆栽花卉交易会“金花奖”。“广天力水门猪”被评为“番禺区十大名特农产品”。

    化龙文化底蕴深厚,龙门桥、沙路炮台、各类宗祠古建筑等文物古迹遍布全镇;飘色、乞巧、龙舟、龙狮、曲艺等民间文化艺术历久不衰,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飘色)山花奖金奖”“中国飘色文化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南宋末,黄粤南由新会来化龙镇定居,其子黄龙在村南建龙山寺,自任住持。死后,乡人传说他化龙归天,故村名为化龙。后逐渐发展为圩市,但规模小于西邻的新造圩,故又名细圩。清代,镇境分属茭塘都的化龙堡和明经堡。民国时分属深水社乡和岗尾社乡。建国初期属禺南东区。1957年3月为化龙、明经两大乡。1958年1月,明经并入化龙大乡。同年10月,属石楼团。1959年4月,从石楼析出为化龙公社。1962年1月至1963年1月,曾一度析出明经以南地区为明经公社。1984年为化龙区。1987年为化龙镇,辖13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2个居民委员会。

    

   黄氏大宗祠位于化龙镇东南村南街前街7号。始建于宋代,清光绪年间两次重修,1988年、2003 年相关同胞及村民捐款再重修。该祠坐北向南,深三进,通进深46米,建筑面积1131.6平方米。

  黄氏大宗祠位于化龙镇东南村南街前街7号。始建于宋代,清光绪年间两次重修,1988年、2003 年相关同胞及村民捐款再重修。该祠坐北向南,深三进,通进深46米,建筑面积1131.6平方米。



黄氏大宗祠位于化龙镇东南村南街前街7号。始建于宋代,清光绪年间两次重修,1988年、2003 年相关同胞及村民捐款再重修。该祠坐北向南,深三进,通进深46米,建筑面积1131.6平方米。


 一进头门面阔20米,进深两间9米,硬山顶,白嘛石脚,青砖墙身,灰雕龙船瓦脊。明间顶上挂木刻横匾"黄氏大宗祠",前面左右次间有白嘛石包台,包台石雕精细,东西两边青云巷各宽2.30米,进深40米,东巷石额刻"敬宗",西巷石额刻"睦族",头门后是一面阔12米、纵深8米的石天井,两边有卷棚顶连廊入中堂。

    二进中堂面阔五间20米,进深四间13米,硬山顶,灰塑龙船瓦脊,十三鼎梁用六根方形石柱和六根圆木柱立地连青砖墙承托,明间正中横梁上悬挂"永思堂"木刻横匾.中堂后一天井面阔6米,纵深5米,两边是连廊。

    三进后寝面阔三间20米,进深三间11米。硬山顶,灰塑龙船瓦脊,十一鼎梁用四根圆木柱立地连后墙(青砖墙)承重。明间后有放置相先牌位的木雕台基神龛。

    黄氏大宗祠现作为村老人活动中心及村民喜庆款待亲戚朋友的场所。


番禺区化龙镇-沙路炮台遗址1号炮台

    沙路炮台遗址1号炮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沙亭村北约坊兵岗。炮台由炮池和掩体两部分组成,炮池平面呈滴水型,炮孔设在最东角,对着珠江口。沙路炮台设施比较完善,对研究清末至民国的海战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沙路炮台是在朝光绪十年(1884)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主持修建的。当时正值中法战争,为了巩固海防,防止法国侵略军偷袭广州,张之洞在扼守狮子洋进入省河要冲的长洲岛及其珠江两岸,大力构筑炮台群落,修建了长洲、沙路、鱼珠、牛山和屏冈东山等五处炮台,统一归长洲要塞管辖。这五座炮台,尤其是沙路炮台和鱼珠炮台及长洲炮台隔江鼎足相望,形成了“五虎擒羊”的态势,共同构成了广州海防的最后一道防线。


沙路炮台靠近珠江最近的一个炮位就在长洲岛对面,与黄埔军校直线距离不过几公里。在马腰岗与兵岗之间,现在是一片白色塑料大棚遮盖着的蔬菜生产基地,但过去这里曾经是一片兵营。据文献记载,这片兵营在20世纪 20年代,还一度做过黄埔军校的学员宿舍和军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广州沦陷,沙路炮台也被日军占领,炮台上的大炮也被日军炸毁,炮台被彻底毁弃。

   沙路炮台靠近珠江最近的一个炮位就在长洲岛对面,与黄埔军校直线距离不过几公里。在马腰岗与兵岗之间,现在是一片白色塑料大棚遮盖着的蔬菜生产基地,但过去这里曾经是一片兵营。据文献记载,这片兵营在20世纪 20年代,还一度做过黄埔军校的学员宿舍和军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广州沦陷,沙路炮台也被日军占领,炮台上的大炮也被日军炸毁,炮台被彻底毁弃。


【化龙镇龙门桥-番禺龙门桥】

   龙门桥始建于清代。是红砂岩砌筑的单孔石拱桥。桥长28米,宽3.7米。东桥匾题“龙门”两字。民国6年(1917)重修时铺上花岗石桥面。原桥的兴修与重修均有碑记,存于桥边的天后庙中。20世纪60年代天后庙毁,碑亦流失。

    龙门桥坐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万岗路二横巷11号前,为东南走向的红砂岩单拱石桥,该桥保留了原有的修建风格,对研讨番禺清代桥梁修建前史和该村的风土人情供给了前史什物。龙门桥于2002年9月发布为广州市挂号维护文物单位

番禺化龙镇龙门桥水门村的标记

   龙门桥桥身为赤赤色,由大小不一的红砂岩砌成,中心有一道白色石拱,桥下河水静静流动.桥身正面刻"龙门"两个金色字,反面刻"鹿洞真源"四个字.据传,此桥为一名李氏族员出资所建,他曾在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江西白鹿洞书院读过书,后来官至刺史,为了留念这段肄业阅历,题字"白鹿真源",桥上四个字则来历于此.不过亦有乡民以为李氏一族是由鹿洞迁徒而来,因而得名.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桥头并没有护栏,但桥面很宽广,不会发生下跌之虞.在桥身的左下方钉着一块"广州市挂号文物维护单位"白色小牌,说明晰它的文物价值. 龙门桥是水门村的标记,还也是水门村最具人气的当地,浓荫遮盖下的龙门桥头和凉亭内是乡民们歇息纳凉的好当地,常常集合着很多乡民在此话家常. 

    龙门桥是化龙镇内前史最长,也是仅有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它长27.70米,宽3.68米,高约3米,整座桥不需要高耸的气势,尽显秀美高雅.陈旧的龙门桥到底有多大岁数,至今是个谜.有村民以为,它建于南宋,有700多年前史.原桥的兴修与重修都有碑记,放置于桥边的天后宫内,但在六十年代,天后宫被毁,而碑亦流失.龙门桥在民国六年(1917年)和1995年都曾重修过桥面,如今仍然坚若磐石.一方乡土养一方人,水门村优美的水乡环境,铸就了龙门桥的灵性,无论走多远,龙门桥都是乡民心中的精力寄予.每当阴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水门村的乡民在这龙门桥邻近的河面上扒龙船,当龙船络绎于龙门桥下,观龙的大众在桥面和两岸喝彩,别有一番热烈现象.


【番禺化龙镇节孝坊牌坊】

节孝坊牌坊坐落化龙镇水门村牌坊一巷。该牌坊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奉旨,同治五年(1866)建,是奉旨为昭武都尉李怀珍之妻曾氏恭人节孝之举而建。坐西向东,为三间四柱三楼柱不出头式花岗岩石牌坊。该牌坊保管较好

是前史的见证。

【番禺化龙镇山渗氹】

    山渗氹坐落化龙镇沙亭村北约大街水巷屋马腰岗脚,俗称“马尿氹”。该泉建于清代,泉口周边用花岗岩石围砌成五边形,进口取水处坐西向东,铺有横条花岗岩石板,原有6个泉眼,现存2眼。泉流该泉保管较好,一年四季连绵不断,供应乡民饮用。该泉保存较好,对研究番禺井泉历史有一定的价值。


【番禺化龙-后山黄公祠-番禺大三巴】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是1580年竣工的圣保禄大教堂遭大火焚毁后残留的前壁,而位于番禺化龙镇塘头村建于1628年的后山黄山祠也因为被飓风吹倒,同样只剩下气势恢弘、工艺精湛的牌坊,所以同样也有番禺的大三巴之称。

     

    后山黄公祠位于番禺化龙镇的后山黄公祠始建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坐西向东,总面阔27.3米,总进深39.36米,占地面积1074.53平方米。后山黄公祠是明代风格的牌坊式门楼祠堂,而且这个牌坊是特别的大,长约25米,高约7米,前壁成对称的三级阶梯状,祠堂前壁由一块块的方型麻石砌成,下面的牌坊间柱两面有四对抱鼓石,牌坊顶上为砖砌斗拱式样,莲花砖雕下面雕有百兽图案。牌坊正门之上刻有“后山黄公祠”五大字,上款“崇祯元年季夏立”就证明是建成于1628年.

          
  后山黄公祠就是祭祀黄后山这个人,对于黄后山的历史,没太多的资料。三进的后山黄公祠几十年前因飓风而吹倒了后两进建筑,但最精粹的牌坊门楼到现在还是屹立不倒,后山黄公祠在2005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后山黄公祠就是祭祀黄后山这个人,对于黄后山的历史,没太多的资料。三进的后山黄公祠几十年前因飓风而吹倒了后两进建筑,但最精粹的牌坊门楼到现在还是屹立不倒,后山黄公祠在2005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百岁流芳牌坊】

    百岁流芳牌坊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柏堂村东溪自然村东溪大街七巷, “百岁流芳”流芳百岁大牌坊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建筑,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它似门非门,非门亦门,因良好的突显性,而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在。牌坊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牌坊有功德牌坊、贞节牌坊、地名牌坊等,在化龙镇的柏堂村至今完好保存着一座百岁牌坊,已历时140多年。

     百岁牌坊的修建,必须该地区有村民活到一百岁。旧时,由于生活条件贫乏,医学不昌明,人能活到百岁以上实属不易,当时亦认为长寿有福,因此按照清朝的惯例,有活到百岁者必立牌坊,用于宣扬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建牌坊时,首先要上报官府,由官府派人查证核实,再上报朝廷,皇帝下圣旨旌表,能得到皇帝钦赐也是一件非常荣耀之事。

     

    柏堂村的百岁牌坊位于一户人家荒废的院子里,由于被建筑物所遮挡,牌坊犹如处在“深闺”人难识,甚至连本村都鲜有人知道,在最近一次的普查中才得以“大白于天下”。记者经人多方指点终于得见它的庐山真面目。

   处于包围之中的牌坊未像想象中那样高大恢弘,却有另一番的秀丽精巧,牌坊全为白麻石所建,宽约4米,高约5米。正面主间正中竖刻“圣旨”两字,旁边雕刻两个古装老人。主间横匾刻着“百岁流芳”四字,四字左边书:旌表特赐六品寿官李寿山立,右边书:协办大学士两广总督兵部侍郎巡抚地徐广缙总督钦命广东承宣布政司叶铭琛,左右次间横匾刻:“豫乐”、“颐期”。豫乐即安逸快乐的意思,百年之寿曰颐期。背面主间正中竖刻“恩荣”,主间横匾阴刻:“升平人瑞”四字。古时,称百岁以上老人为“人瑞 ”。左边书:同治二年春日,右边书:道光二十七年春日奉上诰表,两个时间分别1864年和1848年。左右次间横匾刻:“龄崇”、“德褒”。

    整个牌坊为四柱三间通天式,柱下有一米高的花饰,中间两柱有两面石鼓。牌坊顶角刻有四条鳌鱼,中间刻宝珠。整体构造简约小巧,没有逼人气势。牌坊位立于两间民房之间,两边都被围墙砌筑,前后左右只留下一米宽的空间,像是放在了一个盒子里,从房屋外面很难看到,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



    据村里一位阿婆介绍,几十年前,她嫁入村时,牌坊正好矗立在一条小巷口,随后房屋改建,这里又地处偏僻,牌坊也就埋没在民居之中被人遗忘。百岁牌坊白壁如洗,四周的房屋遮住了风尘,也遮挡了遭破坏的可能性。据了解,周围房屋曾遭遇火灾危及牌坊,一石柱被烧出裂痕,除此之外保存完好,几如初建。

    如今,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浪潮中,柏堂村注重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加大对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和人居环境的改造,现在的柏堂呈现古式建筑与现代建筑交融的景象。

   该牌坊为番禺区少数的几座牌坊之一,且保存较好,对研究番禺的人文风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社炮楼】又名为草堂炮楼

    南社炮楼位于广州番禺化龙镇草堂村南社下街头28号。始建于19世纪30年代。南社炮楼坐西北向东南,由炮楼前厅、炮楼主体和厨房组成。建筑主体为青砖墙,前厅硬山顶,凹门斗形制,经炮楼前厅进入炮楼,左侧为厨房,右侧为炮楼主体,基底呈正方形,顶层呈圆形,砖、木结构。楼高5层约16米,第一层至第四层墙上共有12个枪眼,第五层墙上共有10枪眼,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四周动态。南社炮楼保存完整,为研究广州历史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实物。


草堂炮楼(化龙镇草堂村)


   【番禺古建筑—东溪炮楼】(化龙镇柏堂村东溪村)


【刘仲达将军家族墓-番禺区化龙镇】

    刘仲达将军家族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柏堂村将军山东麓,为花岗岩砌筑的交椅墓,该墓群共葬三代五人,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布局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刘仲达生卒年岁未详。作为刘廷光的祖父,因“敬以持躬,忠能启后,威宣门外”,而受覃恩于咸丰五年(1855)诰赠武功将军。祖母黎氏亦诰赠为夫人。刘廷光(1795-1864),号恩宪。其嗜武功,义凛冰霜。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邑武庠。道光五年(1825)中乡进士栋选,以卫千总补用。八年署督标前营千总。及后累官至广东香山协副将,记名总兵升用,诰授武显将军,咸丰七年(1857)恩准致仕。诰封恭人赠淑人刘氏为其儿媳。此墓地共葬三代五人,其规模宏大,设计别具一格,雕刻精美,碑文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左碑亭封赠刘廷光祖父母的诏书、右碑亭的墓志铭均为繁体楷书,现以简体字加标点附录如下: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策勋疆圉,昭大父之恩勤,锡赉丝纶,表皇朝之霈泽。尔刘仲达乃广东香山协副将、记名总兵升用刘廷光之祖父,敬以持躬,忠能启后。威宣阃外,家传韬略之书;泽沛天边,国有旂常之典。兹以覃恩,赠尔为武功将军,锡之诰命,于戏!我武维扬,特启孙枝之秀;赏延于世,益征遗绪之长。

制曰:树丰功于行阵,业著闻孙;锡介福于庭帏,恩推大母。尔黎氏乃广东香山协副将、记名总兵升用刘廷光之祖母,壸仪是式,令闻攸昭。表剑佩之家声,辉流奕世;播丝纶之国典,庆衍再传。兹以覃恩赠尔为夫人,于戏!翟茀用光,膺荣庥于天阖;龙章载焕,被大惠于重泉。

    广东香山协副将。咸丰五年十月二十日。刘廷光之祖父母。(按:上压印章)“制诏之宝”。

    墓志铭:诰授武显将军明台刘恩宪都督大人,乃吾粤番禺人。太封公倬亭翁老大人次嗣君也。笃忠孝,尚廉节,娴文墨,嗜武功,义凛冰霜,委贽而匪躬謇謇;气凌河岳,为猷而履薄兢兢。嘉庆丁丑进邑武庠。道光乙酉中乡进士,拣选以卫千总补用。戊子署督标前营千总。辛卯拔补两粤驻京提塘,历署福建、山东、江西、安徽各省总理驻京提塘印务,兼管东河事务,随带加三级、纪录四次。乙未奉 旨分发漕标掌印卫守备用。辛丑告假回籍省亲,奉 中堂委办总局团练,捕盗叠著勋绩。汇案保奏,奉上谕着以香山协右营都司升用,调补龙门协右营都司,升署提标左营新安游击,兼署提督军门中军参将,授闽、粤、漳、潮、南澳镇右营游击。己酉授平海营参将,调署澄海营参将。咸丰壬子内阁抄奉上谕,以宪克勤,尔位弗替,所司训练戎行,知方有勇,简放广东香山协副将带寻常,加十级纪录十二次,恩诏加三级,记名总兵官升用。当此波平香浦,咸怀柱石于子仪;氛靖柳营,悉饮***于叔度。正宜覃敷膏泽,加惠元黎。乃意切至身而情深,将母舍百龄之簪笏,奉九十之萱帏,咸丰丁巳乞请终养。奉 旨恩准致仕。德配黎夫人乃礼园登仕郎祥伍翁淑女,贵不忘劳,富而益俭。妇道母仪,克臻极则。恭遇覃恩四次叠封夫人,晋封正二品夫人。生一女三子,长嗣君安澜,水师提标中营补用都司,诰授昭武都尉,候选同知加三级,诰封中议大夫。次文澜,军功候选州州判,敕授征仕郎。季观澜,水师提标、内河补用把总、军功加六品升衔,敕授武略骑尉。文孙祖培,候选同知加三级,诰授中议大夫。诸孙曰绳、曰荫、曰武。曾孙开文。一门之内,雍雍济济,非 宪之懋德,曷克臻此。恩宪生乾隆乙卯九月十二申时,终同治甲子九月初六丑时,飨寿七十岁。夫人生嘉庆丙辰三月初八寅时,终同治丁卯十二月廿九申时,飨寿七十二岁。合葬于四房岗,坐辛向乙兼酉卯之原。扬忝属员,恭为斯颂。颂曰维此哲人咸有一德,勤施四方罔匪尔极,于万斯年,以引以翼,维岳降神,子孙千亿。

      钦命广东全省陆路提督军门、呼尔察防、阿巴图鲁赏戴花翎、加三级,旧属沐恩李扬陞顿首拜撰。

 

    墓坐西北向东南。为3座连体呈“品”字形墓的家族墓。始建年代未详,同治七年(1868)重修。整座墓用花岗岩石砌筑,为交椅墓。墓长26米、宽13米,占地面积338平方米。由护岭、碑亭、享堂、月池、围栏、华表等组成。护岭分两级,后级护岭正中饰以“宝顶”石雕,“宝顶”之下立“后土龙神”石碑,碑左右刻有对联,上联为“昭其德河山保障”,下联为“介兹福俎豆馨香 ”。碑前置祭台。另在该护岭两边建雕有“笋”状望柱的围墙,围墙中央建“七行滴水门楼”状碑亭,左侧碑亭通高2.14米,瓦脊饰以“双鳌鱼戏珠”,碑额正中刻“圣旨”字匾,两侧碑框雕成“云龙盘柱”,柱底连“花蓝式”柱础,碑座正面雕“双狮戏球”图案,内嵌青石碑,上刻碑铭竖15行,共243字,内容为清咸丰五年(1855),赠刘廷光祖父刘仲达为武功将军、祖母为夫人的诏书。右碑亭与左碑亭形制相仿,碑额正中刻“宗功”字匾,碑框两柱雕连枝牡丹花纹,青石碑所刻铭文竖19行,计724字,记述了刘廷光和夫人黎氏生平与生卒年岁,以及其三子的官职等内容。该墓志铭由黄阁大塘人、原刘廷光旧属,

     后兵部尚书李扬陞(详见《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南沙区卷》《诰封一品太夫人邓氏墓》条)撰写。一级护岭正中高处饰以“七行滴水门楼 ”状石雕,下立“奉天覃恩诰命”石碑。在此碑前为三座“品”字形连体墓葬,后排两墓并列,规模、形制相同,各墓享堂半圆形墙体正中高处均饰以“祥云涌月”石雕,下立墓碑龛,额雕“ 万字”纹,内嵌黑石碑。左侧墓碑龛刻有对联,上联为“武库鸾章耀”,下联为“文山凤诰禁”。墓碑正中刻 “诰赠武功将军讳仲达刘公夫人旌表节孝黎夫人墓”。上款刻“坐辛向乙兼卯酉之原”。下款刻“同治七年,曾孙安澜、文澜等重修立石”。右侧墓碑龛亦刻对联,上联为“龙滔留海国”,下联为“豹略寿岗陵”。

     墓碑正中刻 “诰授武显将军讳廷光刘公诰封二品夫人刘母黎夫人墓”。上款刻“同治七年,孟秋吉旦”。下款刻“祀男安澜、文澜等立石” 。上述两墓享堂正面连接处再设一墓,所立青石墓碑嵌入石壁正中,碑顶雕“祥云涌月”石雕,碑龛镶嵌对联,上联刻“翟茀迭□辉马鬣”,下联刻“云礽逮阴籍牛眠”。碑正中刻:“诰封恭人赠淑人刘氏”。上款刻“坐辛向乙兼卯酉之原”。下款刻“祀男祖培、祖荫、孙开文等立石”。三墓碑前均置有雕饰“金钱、卷草、金鹿、蝙蝠”等浮雕图案的石拜桌。三级山手两端各置一对石狮。山手前为月台,周边建有十柱九间石围栏,两侧有石阶可上。月台前7.15米处立华表一对,间距13米。整座家族墓保存完好。

 

番禺化龙镇-李氏大祠堂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已有六百多岁高龄,几历风雨,多次重修。2007年5月,山门村发动声势浩大的重修捐款活动,500多人筹集了上百万元善款,经过7个多月紧锣密鼓的修葺,使得“大宗祠”木石重整,焕然复新。 


番禺化龙镇-李氏大祠堂


【蟾蜍仙庙】

    蟾蜍仙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玄字东街二巷巷口,祭祀蟾蜍大仙,民国戊午年(1918)用旧构件按原貌重建,该庙整体保存较完整,对研究番禺古庙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全庙为花岗岩砌筑的七行滴水门楼状神龛,“双龙戏珠”顶脊,檐下刻“蟾蜍仙庙”四字,一副对联分列左右:“民间财富足 天上月当圆”,乃康有为学生许绍平所提;内供奉菩萨一尊,为蟾蜍大仙之化身,前方设有石香炉。庙体右侧刻有“ 墓塑蟾蜍大仙像”、“癸未岁仲冬日立”字样和捐赠者名单,显示最近一次重修时间为2003年。(蟾蜍仙庙py456)

    物转星移,蟾蜍仙庙建于什么时候已经无据可考,但“蟾蜍通灵,造福许家”的故事却流传到至今。曾荣获“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的许永威,向笔者娓娓道来关于这仙庙的美丽传说。(蟾蜍仙庙py456)

据《潭山许氏族志·怪异》记载,潭山开村之日可追溯至北宋绍圣年间,当其时有一约4公里长的明渠,自水牛山脚沿经现玄字东街直通槟榔桥,水栖蛙类藏匿其中。几百年后,这条街巷口建起一“私伙厅”(即小祠堂),紧邻于此是一户许姓人家。43多岁的男户主背部患“搭手痈”(一种毒疮,疮口众多,呈大片块状化脓),疼痛异常、久治不愈。

    某日,这许家人在自家天井角发现一蟾蜍,因貌丑,视其为不祥之物,立即燃点松明,擒其背投入现庙址十米多远的一口鱼塘中。殊不知次日半夜,许家有人去小解时发现这只“丑八怪”又出现在天井角,遂活捉之,掷于鱼篓,待入夜时,在其右后脚上绑一寓意吉利的红头绳作记号,把它带动三公里以外的地方“放生”。

   时隔几日,这蟾蜍又去而复回,许家人如法炮制,仍不凑效。待第四次捉之,带备香烛冥镪,行至更远处,恭敬拜之,欲送走这“瘟神”。然而就在此时,于不远处发现一整株“对门叶”植物(径上的叶片两两对称),近看原是长期寻觅无果的散心榕,乃治“搭手痈”一大良药。许家人欣喜若狂,采摘回去碾成药汁敷于男户主患处,其后毒疮变小、痛苦减消,逐渐痊愈。

   说来也怪,自许家人发现散心榕后,这蟾蜍便消失于世。许家人认为其识途、有灵性,多得它才找到良药治好了病,是他们家的“大福星”。四周邻里听闻此事,也颇为认同,遂合力在“私伙局”对面盖起一座小庙,名曰“蟾蜍仙庙”,用以祭祀神灵,祈求在这蟾蜍大仙的庇佑下,民众平安吉祥。民革时,在一片“破四旧”的浪潮中,有村民为避免该庙遭破坏,将其拆成数件藏起,待改革开放后才按原貌重砌,并置于原位。


【屈本文旧宅】

    屈本文旧宅位于番禺化龙镇沙亭村毓秀大街,建于1936年,是当地有名的商人屈本文的故居。该民居坐西向东,为砖石结构的三层楼房,建筑主体为平顶,青砖墙,花岗岩基础,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用材和装饰均十分考究,是研究番禺民国时期宅邸的珍贵历史实物。


【村心街联桂里15号古民居】

    村心街联桂里15号古民居位于番禺区化龙镇塘头村村心街联桂里15号,为“三间两廊”式二层古民居,该建筑具有典型的岭南民居风格,对研究岭南古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


【番禺古建筑—山门炮楼】

    山门炮楼它位于化龙镇山门村上街。始建时间不详,原本有7座,现仅剩一座。该炮楼平面呈正方形,首层正中设有神台,右侧有折上式楼梯上二楼,三楼四面墙都有两个枪眼和瞭望孔。

【二田刘公家塾】

    二田刘公家塾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明经村中约祠堂大街2号,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庚寅年(1890),三间两进,在大门上面有一块麻石刻着“二田刘公家塾”六个大字,石匾上面还有一幅名为“祝寿图”的彩绘壁画。正门有三级麻石台阶,台阶两边还有两座小的鼓石。从这么讲究的建筑上我们可以知道,当时这间书也有过风光的时期。

    在以前,书院、书塾俗语又叫“卜卜斋”,都是用作教学的地方,相当于现时的学校,时下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小朋友一到年龄就可以到学校入读,但是在以前,只有有钱人的子弟才可以到“卜卜斋”读书(而女孩就更没机会读书了),而且以前在人们的心目中“读书人”是很高尚的。但当时的教育都没有系统性,只向学童传授些《三字经》、《千家诗》之类,都只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该祠对研究番禺近代乡村教育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番禺化龙镇-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化龙镇明经村后直街22号,始建年代不详。1988年香港同胞及村民捐资重修。坐西向东,深三进,通进深34.50米。建筑面积448.50平方米。硬山顶。灰塑雕花瓦脊。

    一进头门面阔13米,进深两间6.50米,大门上石额刻"周氏宗祠",落款"十世孙士",两边对联"宗亲团结","十七传孙周伟英题"前廊用两根方形百石柱、两根木柱承托梁鼎,头门后有一天井。面阔6米,进深6米,两边有连廊入中堂。

    二进中堂面阔三间13米,进深三剑8米,用四根岩石柱,四根木柱承托。正中悬挂"莲葫堂"木刻横匾,落款“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八年岁次七十九虎辰重修”第十七世孙千秋周泽航书,中堂后一天井面阔6米,进深5米。

    三进后寝面阔3间13米,进深三间9米,用两根红砂岩圆石柱、四根木圆柱和后墙承托梁鼎,明间后有一座造神室。

 

化龙镇侣松公祠

    侣松公祠位于化龙镇眉山村宾月大街8号。祠堂始建时间不详。坐北向南。疃Mń?8米,占地29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硬山顶,碌灰筒瓦,灰塑雕花瓦脊,镬耳封火山墙

   一进头门面阔三间10米,进深两间5米,头门框用花岗岩石砌筑,大门石额上的文字曾经被水泥砂浆遮盖,无法辨认,头门后一面阔进深均为3.50米的铺石天井,两边有连廊。

    二进后寝面阔三间10米,进深三间9.50米,顶梁前后用两根石柱、四根圆木柱连后墙(青砖墙)承托。


番禺化龙镇-瑞琳公祠

  瑞琳公祠位于化龙镇山门村大街36号,始建时间不详。坐西向东。深二进,通进深19.50米,占地31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73平方米,硬山顶。碌灰筒瓦,灰塑雕花瓦脊。

    一进头门面阔三间14米,进深两间7米。大门上额刻“瑞琳公祠”,上款"光绪甲午夏月"下款“镇粤将军继格”左右次间均有石包台。前廊用四根白岩石柱、两根承托梁鼎。头门地面、台阶铺白岩头块。头门后有一面阔、进深均为4.50米的铺石天井,两边有卷棚顶连廊开旁门通后寝。

    二进后寝面阔三间14米,进深三间8米,明间后设有神龛。

    该祠的石雕、木雕、砖雕、灰雕等纹饰精细。据村民说,瑞琳为李宗札的第二子,该祠是为纪念他而建的。第三子已迁往今大石札村。该祠现为老人活动中心。


     大宗祠位于化龙镇山门村上街28号,祠堂始建年代布线,20世纪90年代重修。坐西向东。深三进,通进深47米,建筑面积752平方米,硬山顶,琉璃瓦脊边,灰塑雕花辩古瓦脊。

    据当地村民说,是为纪念开村始祖孝宗礼而建的祠堂。




     一进头门面阔三间16米,进深两间9米,大门顶上木匾刻“大宗祠”,两边有石鼓,左右次间有包台,前廊用四根石柱承托梁鼎,地面台阶用花岗岩石构建,头门后有一面阔、进深为8米的铺石天井。

    二进大董面阔三间16米,进深三间13米,2进后有一进深5米的天井,两侧uoi连廊。

    三进中堂面阔三间16米,进深两间12米。十三鼎梁用两根圆木柱连后墙(青砖墙)承托。

    该祠现为村民喜庆设宴之用。


龙山李公祠-番禺化龙镇水门村

    龙山李公祠位于化龙镇水门村西宁街1号,始建时间不详。干民圆13年(1924年)重修。1988年香港同胞及村民捐资重修。坐北向南,深三进,通进深23.50米,建筑面积282平方米。硬山顶,碌灰筒瓦,灰塑龙船瓦脊。

     一进头门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两间8米。大门上石额刻"龙山李公祠".前廊用两根方形石柱,两根虾公梁承托梁顶。两边辉头上灰雕精细。头门后有一铺石天井。面阔6.50米。进深6.50米。

     二进后寝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三间9米。十一顶梁用两根石柱、四根圆木柱连后墙(青砖墙)承托。正中悬挂"思永堂"木刻横匾。明间后是防止祖先牌位的地方。左侧墙上有两块石碑为民国13年(1924年)重修龙山李公祠捐款秀名石碑。1988年重修龙山李公祠。

    龙山李公祠现在作为村民喜庆宴会款待亲朋的场所。

尚义李公祠

尚义李公祠-头门

    尚义李公祠位于化龙镇柏堂村青云里,始建时间不许,建于清朝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1984年相关同胞及村民捐款再次重修。该祠坐北向南。深3进,通进深37迷.建筑面积647.50平方米(包括青云巷)。



该祠现做为柏堂村会议及喜庆设宴所用。


有为黄公祠

    有为黄公祠位于化龙镇东塘头村村新大街21号,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做西向东。硬山顶。灰塑龙船瓦脊。深三进,总面阔11.30米,通进深32.50米,建筑面积367.25平方米。据村民说,有为黄公祠是黄氏族人的第十八世祖祠。



    一进头门面阔三间11.30米,进深两间6.50米,明间石雕刻"有为黄公祠",只有次间有石包台,石雕精细,用四根方形石柱、两根虾公梁插入承托.石柱、虾公梁上雕刻着人物图案,纹饰精细,栩栩如生,头门后是一面阔6米,进深4.50米的嘛石天井,两边有卷棚顶连廊如堂。

     二进中堂面阔三间11.30米,进深三间10米。用四根石柱和四根圆木柱立地承托梁架.中堂后是一面阔6米,进深4.50米的嘛石天井。

     三进后寝面阔三间11.30米,进深三间7米,十一顶梁用两根石柱、四根圆木柱连后墙(青砖)承托.

 

     寅轩公祠位于化龙镇潭山村环村公路京沈西一街18号,该祠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该祠坐西向东。深二进。通进深16.50米。占地29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1.50平方米。

     一进头门面阔11米,进深两间5米,硬山顶,灰塑雕花博古脊,明间石雕刻"寅轩公祠",头门后有一面阔5米,进深3.50米的铺石天井。

     二进后寝面阔11米,进深三间8米。正中悬挂"绵庆堂"木刻横匾。神堂宽2米,高约4米,木雕任务,花鸟图案精细,现保存完好。现作村民喜庆设宴的场所。

番禺化龙大奶岗烽火台遗址

     【番禺化龙-大奶岗烽火台遗址】

      大奶岗烽火台遗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莘汀村烟管岗南麓。现烽火台残址犹存岗顶。该烽火台遗址对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于2002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番禺化龙镇莘汀村屈氏大宗祠】


    【番禺化龙镇莘汀村屈氏大宗祠】

   位于番禺化龙镇莘汀村莘环路1号,是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爱国诗人屈大均的祖祠。屈氏大宗祠是典型的砖、木、石混合结构建筑,青砖砌成的墙壁以及祠堂内众多圆木做成的廊柱显得古色古香,地板和墙角都是用巨大的条状石柱砌成的,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好。2002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宗礼家族墓群

    李宗礼家族墓群,位于化龙镇水门村六子岗。墓坐西南向东北。并排一列,共8座。分别为李宗礼夫妇墓、李宗礼配室张氏墓、次子李瑞山夫妇墓、季子李瑞林夫妇墓、孙李云峰夫妇墓、李云谷墓、李云谷夫人黄氏墓、李云谷之子李曲照夫妇墓。自明宣德七年(1432)始,先后有四代人在此下葬,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八年(1828)分别进行重修。均用花岗岩石砌筑,为交椅墓。各墓长5.7-10.70米、宽3-8.70米,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整个墓群后有一道护岭,各墓由护岭、享堂、山手、平台组成。享堂半圆形墙壁体正中高处饰以“宝顶”石雕,下立“门楼”状碑龛,脊顶饰“双龙戏火珠”浮雕图案,龛额则为瑞兽、牌匾等雕饰,内嵌黑石碑,碑前置底座饰以卷草图案的石拜桌。山手正面立壁压顶石两端饰以“螭首”石雕,李宗礼、李瑞山、李云谷墓山手顶端还置有石狮子。以李宗礼墓为例,碑文正中刻“皇明显始太祖考宗礼李公妣马氏安人墓”。上款(摘录)刻“公讳逊,字宗礼,乃我乡之始太祖也。配安人马氏……公生于己亥年三月初四日,终于大明宣德壬子年五月二十九日,享寿七十有四……”。下款(摘录)刻“坐庚□□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重修立石……道光八年岁次戊子……重修”。该家族墓保存完好。

    李宗礼(1359-1432),讳逊,字宗礼,为水门村李氏之始祖。其余各墓主生卒年岁与生平事迹略。

    2005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以上资料均摘自互联网

最后编辑于2013-12-13 08:43:20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前往
/1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