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已被收录至论坛精选日报-海外车谈。更多精彩内容戳这里。
两台8,不同美
今天的两位主角,至今未在大陆官方上市。
他们是: 距离上一代8系, 时隔20多年, 强势回归的大GT车型,M850i xDrive, 和基于2015年发布的电动超级跑车i8的全新i8 Roadster敞篷版。
都是8, 所以都是代表了各个汽车分类中, BMW公司的最高水准, 最豪华、最舒适、最科技。
M850i新得炙手可热,自去年晚些时候发布起, 就被各大车媒轮流当作主角。 我一直都很好奇, 很想找个机会近距离体验一下这台新车。
终于, 偶然路过本地的BMW dealer(宝马经销商)时, 看到他们展厅里新到了一台M850i和i8 Roadster。
抓住这个好机会, 深度体验了一下M850i。 关于i8, 我早些时候试驾过朋友的i8 Coupe硬顶版, 因此对i8的体验就更全方位一些。
E31 8 Series,历史中的8系
第一代E31 8系1989年在法兰克福车展发布, 用来接替停产的E26 6系。 只有双门Coupe版。 引擎配置只有V8 和V12两个选项。
但因为销量不佳, 1999年就停产了。 虽然生命周期很短暂, 8系也在汽车工业历史上留下了很重要的痕迹。
1990年代, 8系是第一台V12发动机匹配6速手动变速器的公路车。 也是最早使用电控油门的车型之一。
也是最早使用多连杆后轴的宝马车型之一。
M8 GTE与 M竞赛之魂
将近20年后, 2018年6月的24小时Le Mans勒芒耐力赛的赛场, 第二代G15 8系Coupe发布, 可以算是接替6系Coupe?因为6系Coupe与8系Coupe定位并不一样。
同样, M8 GTE也接替了2017年末退役的M6 GTLM耐力赛车。
有史以来少有的是, M8 GTE赛车先于量产车型发布,还在18年初的WEC世界耐力冠军赛的各个赛事中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 虽然并没有像2016年Ford GT GTE那样一击旗开得胜, 夺得GTE组别1、2名。 但也是赚足了关注度, 也为量产车的研发和测试积累经验。
因为GTE组别基于量产车, LMP是Le Mans Prototype的缩写, Prototype(原型车)组则是专为24小时勒芒赛事研发的赛车。 因此两个组别的车各方面性能相差非常大。 在大直道冲刺时, GTE组的慢车需要为LMP组的快车让路, 比赛又要连续进行24小时, 所以夜间用车灯颜色来区分后方来车的组别要容易很多。
各家公司应用自己最先进最高端的技术在LMP组别的赛车上, 通过赛事来考研新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再恰逢该技术的制造成本降低, 就可以下放到量产车上了。
比如碳纤维材质的使用, 最先就是应用于各大赛事, 比如FIA(世界汽联)的F1方程式赛车, WEC耐力赛车等。
还有诸多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和动能回收系统, 起先都来自于各大赛事的赛车技术。
比如法拉利LaFerrari的动能回收系统KERS就与法拉利F1赛车上的KERS系统是同一套。
M8 GranCoupe,最猛的M值得等
关于M8 GranCoupe四门轿跑车, 我知道的并不多。 因为这台车是在2018年上半年作为概念车在车展上亮相, 夸张的造型设计、偏光变色的车漆,继承了赛车的黄色日行灯, 都让大家对这款车期待不已, 到底什么时候能来啊?!我觉得至少1-2年。。。刚刚去查过新闻, 预计量产版M8 2020会发布。
一款汽车的研发通常从最开始纸上画图到最终量产车下生产线, 可以长达5-10年, 甚至更久。 其中几个较大的步骤分别是:
1.从图纸变成电脑3D模型, 再变成1:1或大比例泥塑模型。
2. 概念车发布。
3. 在概念车上将特制的零配件用量产车现有的零配件替换, 通常那些超级帅的棱角和线条, 硕大的进气口和轮毂, 质感和未来感满满的内饰, 就是在这个步骤被普通化的。
4. 然后进行原型车各方面性能测试, 不断调试, 改进。
5. 接下来是Pre-Production预量产版测试, 赛道测试, 公路测试, 耐久性测试, 极端气候与条件测试。 通常网上流传出的带着伪装的测试车就是这个阶段。 Pre-Production版就非常接近量产版了,如果各项测试都ok, 那量产就指日可待了。
M850i Coupe,静态体验
因为M850i 和他的赛车兄弟 M8 GTE是6月在24小时勒芒耐力赛的赛场发布的, 此后的洛杉矶车展、瑞士日内瓦车展、纽约车展我统统因为忙而没时间去看, 所以一直不知道它到底长得怎么样。
只看照片, 觉得:这线条是不是太复杂了? 是不是太夸张了? 虽然很有现代感, 是我的菜, 但是没有亲眼见到还是不敢确定。
而且对于宝马这次大刀阔斧的改变设计语言, 本就褒贬不一。 但值得提及的一点是, 越来越多的车子设计因为立体感与空间感的融入, 变得在照片上很丑, 实车却非常耐看。
不过YouTube上各大车媒的试驾和静态体验, 让我也算对它有了初步的了解。 而且博主们普遍是在测评完实车后, 改变了原本对M850i外观的消极态度。
这不路过本地的宝马dealer, 发现他们上了一台M850i, 那当然要来看看!
很多人都说:这台8系采用的是7系底盘。
那我就在这稍微科普一下。
M850i基于宝马全新的CLAR Modular模块化底盘, 如今G11 7系, G30 5系,G32 6系GT, X3、X4、X5,G07 X7,Z4,G20 3系等车型全都使用CLAR底盘。 这个底盘平台的优势在于全铝合金结构更轻, 更高的车身刚性和硬度, 更高的灵活可变性, 可以适用于几乎任何尺寸的任何车型。
而且一个优秀的平台, 保证了BMW每一款车型的操控性能和车身刚性。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研发成本, 在我看来, 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别一听说类似的事就觉得公司是奸商, 这样太武断了hhh。
所以, 你也大可以说:这台8系采用的是3系底盘。
8系标配了自动开闭的主动式进气格, 不需要额外散热时, 进气格关闭, 封死的前脸可以降低风阻, 减少油耗。
这张照片隐约能看到车顶的线条。 没错, 这是目前唯一一台非M Power车型可以选装M碳纤维车顶的。
销售人员看到我在拍照, 十分热情, 帮我发动车, 轰了几脚油门。 我听到了这台德系V8的排气声浪, 很是浑厚, 很好听, 但是因为在展厅内所以并没有打开阀门。
比AMG的低吼听起来更自然一些, 怠速声更像一台美国V8, 但是高转很高亢(在YouTube视频里听到过), 不过还是和美系V8最经典的”煮水声“不太一样。
值得说, iDrive至今仍是业界最棒的多媒体车机系统, 其他车企不服来战! 那些只有触摸屏的就靠边吧, 你们从一出生就没机会了。
虽然“触摸大屏”是现下民用车的一个风潮, 但冷静的想想, 除了很表层的”看起来酷“、”看起来高级“、”看起来科技感强“这样很苍白的评价之外, 真的很难找到其他优点。 因为这种交互方式最致命的缺点就是触摸屏。
当然, 手机触摸屏、电脑触摸屏, iPad触摸屏都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用户时时刻刻都在认真地使用设备, 眼睛盯着要点触的位置, 手指轻触, 自然很准确。
开车不然, 驾驶员需要时时刻刻认真用眼睛看着路, 而不是车内的大屏。 若再加上UI交互界面设计不得当, 按钮很挤或者很小, 车行驶时又会有颠簸, 手指和屏幕并不能保持相对静止, 所以非常非常非常容易误触。
所以开车用触屏, 其实本质上和开车玩手机没什么区别。
而触摸屏既符合很多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研发成本又比实体按键交互系统低无数倍, 所以诸多车厂纷纷效仿。
我曾有过一台野马GT 5.0 V8, 搭载了时新的Sync 3系统, 支持CarPlay。 下面这几个是使用体验中最大的缺陷:
1. 车启动后, 会有很多功能被锁止, 防止分心发生意外。
2. 路面有颠簸时,手在屏幕上非常容易点错。
3. 空调控制界面也集成在触摸屏里, 调温度或者调风量分配等功能需要一点一点看着调。
4. 完全完全无法盲操作。
5. 语音控制非常有限, 识别率非常低, 很多功能并不能通过语音实现。 靠边停车输入导航地址都比语音一遍一遍重复来的快。
如今还有按键旋钮等其他交互方式的车机, 我所知的就只剩下宝马的iDrive和奔驰最新的MBUX系统。
我个人觉得, 如果车子配备像Tesla 特斯拉那样的自动驾驶功能, 多媒体车机用触摸大屏就会好一些, 毕竟在司机分心时, 车的传感器一心一意在开车。
可是如果就是一台普通的车子, 也没有强大的语音助手支持, 希望广大车厂能用心做系统, 少点噱头。。。
宝马是少数车厂中大量运用空气动力学在家用车上的车厂。 不像别家, 80-90%的通风口都是假的。
比如新款宝马的风阻系数在不断降低。
很多车型都配备有Air Curtain(风幕), 气流通过前杠边缘的气口沿车轮外侧流向叶子板的气口。 形成一道风幕, 将车轮飞速转动产生的乱流裹在里面, 与外界的空气隔绝开, 既减小了风阻, 也增加前轮的稳定性。
还有前刹车盘冷却导风管道。 在普通3系上也可以看到。
但是现在宝马车型也有假通风口了! 差评!
这台车在这里的售价也很良心, 11.19万刀起, 但是标配的配置非常齐全。
只有“高级辅助驾驶”、“遥控座椅通风加热+遥控启动引擎”、“增强冷却和高性能”、”BMW Individual私人定制” 这4个选装包。
配置全选满价格只上浮到12万多。 这比某捷(Porsche)要良心很多。
我觉得比较酷而且值得拥有的配置有:
1. App遥控启动+座椅通风、加热。 通过BMW Connected互联驾驶App就可以启动车子, 打开空调和座椅加热/通风, 冬天夏天车子停在室外的话这个功能尤其实用。
2. 夜视系统+夜间行人提示
红外夜视系统可以看到灯光照亮范围以外的路面情况。 配合激光大灯, 如果前方有行人, 激光大灯会将行人“高亮显示”, 没错, 驾驶员会看到大灯只亮起行人那一小块区域, 然后闪烁提示那里有人。
3. 水晶档把
这个新款X5也可以选配, 真的比黑色档把好看, 选!
4. M碳纤维车顶
自己技术不好, 车顶轻这几公斤以我的技术并感觉不到。 但是这台车并没有天窗, 毕竟M50i, 选吧。
5. 主动驾驶辅助
M850i和现在最新款旗舰系列的宝马车型一样, 可以在任何车速下车道保持, 如果没有车道划分就会自动跟着前车。
有Stop & Go Traffic辅助, 堵车走走停停你不需要管油门和刹车, 不变道时方向可以不管。 如果遇到身体紧急状况, 车子还会帮你自动平稳停靠在路边并通过车载SIM卡拨打BMW服务中心电话。
遇到前方车辆或行人时车子会帮你紧急避让。
作为一台大GT, 就是要有足够的舒适配置让驾驶觉得既舒适又有乐趣。
最后来说说这“大GT”的名字。
GT车型, 来自意大利语Gran Turismo, 英语为Grand Tourer或Grand Touring意思是“伟大的旅行”, 指的就是一类车, 造型流线、 有长长的前引擎盖、 马力大、 有大排量引擎、 2门2座或2门四座, 驾驶感受舒适的运动型车。 与Coupe(两门轿跑车)这个称呼并不矛盾。
市场上现有的大GT车型, 最便宜的有美国的Mustang GT, 欧洲有Maserati Gran Turismo(玛莎GT), 阿斯顿马丁DB9, DB11等车型, 都属于大GT。 他们都有较大的身量, 大引擎, 调校运动却又更舒适。
我觉得M850i Coupe可以算作一台合格的大GT车。 虽然还没有机会试驾, 但看了YouTube上很多车媒的试驾视频, 评论都说车虽大却开起来很灵巧, 动力充足(注意了, 是平日里测评过诸多超跑的博主给出这样的评价, 并不是日常开1.5L 3缸小车的lol)CLAR底盘更硬, 因此做任何动作车身反应更敏捷。
还有各种M性能套件和科技加持, 这台车的驾驶感受不会差。
前6后2巨大的M刹车是标配, M自适应软硬可调避震是标配, M自适应可变转向比也是标配。 ZF8HP变速箱有3个换挡逻辑还有弹射模式。 稳健。
i Performance, i8 驾驶与体验
i8 始于2009年发布的概念车BMW Concept Vision Efficient Dynamic, 简称Vision ED。 在当时, 电车的概念并不被大众所接受, 也没有很多成熟的电动或混动技术。 所以i8, 直到2014年才正式量产。
因为售价不菲, 所以大家都将他与价位差不多的法拉利、保时捷等跑车甚至超级跑车作为同类车型, 由于与法拉利超跑相比, i8动力动力不那么充沛, 1.5T三缸发动机的声浪丝毫不迷人, 所以这车也饱受非议。
不过i8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此, 而在于它的理念: 未来, 也可以很运动。
i8是BMW家深度采用混动技术的首款量产车。 BMW将从i8的动力系统中学习到的经验应用到其他的车型上, 比如530e混合动力版。
再来看看 这台i8 Roadster。
i8 量产版, 电机+1.5T三缸引擎、碳纤维单体壳的混动跑车。
作为BMW家混动技术的探路者, i8虽然当时很不受人待见, 现在性能也显得有点差强人意。 但这车的意义还是蛮重大的。
如果没有i8、保时捷918, LaFerrari, Mclaren P1这种车的存在, 我们如今的混动车可能只有Prius了
所以即使是BMW i, 也要i Performance!(我们的车即使用电, 也要性能!)
在2018年初, BMW在底特律车展上发布了i8 Roadster敞篷版。
初次相识就是那次车展。
宝马i8 硬顶版发布时是2门4座。 但是有向上开的蝴蝶门。 长着超跑模样。
4座的设计在当时也是为了降低税率。 因为各个国家官方向车厂的要求中, 两门两座跑车税率是最高。 4座就低很多。 所以很多车型即使后座只能放狗, 也要加后座。 比如i8, 还有保时捷911。
我们近些年来都在说激光大灯, 那它到底好在哪儿呢?
我们来看这张图。
上图的标示从左至右依次是LED近光, 射程100米, LED远光, 射程300米 , LED+激光远光, 射程600米。
那现在传统的HID氙气大灯呢? HID远光和LED近光一样, 只有100米左右的距离。
而且现下流行的主动自适应远光, 就是让车的远光一直开启, 只避开其他车辆, 或者将夜间有行人的地方高亮闪烁, 只有激光技术和LED技术才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此前车展上一台M4配备的概念版激光大灯还可以向路面上投射图案, 可以显示导航箭头,岔路等信息, 对驾驶员来说, 这样的增强现实让驾驶就像是在玩电脑游戏。
先来稍稍说一下i8的驾驶体验。 我没有开过最新的i8 Roadster, 但是2016款的i8 Coupe我有体验。 每每说起来, 试驾过诸多的车, i8给我的印象很深。
此前从来没开过电车, 还是超跑, 还长得这么帅! 带着满满的新鲜感, 我分别用几种模式驾驶了一段距离。
eDrive是点火按钮下方的一个按钮, 按下eDrive, i8进入纯电模式, 无论任何时候, 发动机都不会点火。 电池满电情况下这个模式有大约30km的续航里程。
第一次开电车的感觉就是很安静, 那种安静会让人觉得诡异。 因为电机的扭矩很强,而且是瞬间就可以达到最大扭矩, 所以加速瞬间的推背感是很有劲的。
eDrive纯电模式玩了几次, 发现急加速耗电很快, 我就关掉了eDrive模式, 用EcoPro(舒适)模式开, 低速时, 电机带动平稳起步, 引擎会熄火, 车速上来时, 引擎自动打火介入, 动力来得更多。 但是油门的反应感觉就是那种肉肉的。 没劲的感觉。
而且EcoPro模式只有刹车时才会给电池充电。
于是我就切换到了Comfort模式, 汽油机介入的更早, 油门响应也更灵敏, 动力感觉一下子多了不少。 不过从低速的纯电驱动到车速升高后的汽油机介入, 这个过程, 是能感受到变化的, 如果油门踩得深, 突然多出来一倍多的动力, 感觉会有一点突兀。
前几个肉肉的节能模式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于是就切到了Sport模式, 方向盘手感变硬了一些, 自适应可调避震也变硬了一些, 汽油机持续工作, 车内ASD模块(Active Sound Design 主动模拟声浪)也开启。 随着深踩下油门, 耳边传来了轰隆隆的V8排气声。
虽然你内心知道一台3缸机不会有这么动听的声音。 但是BMW把这种体验做得足够和谐, 让你在不明就里时深踩一脚油门, 排气声浪+不错的推背感, 足以让你觉得自己在一台V8跑车里。 (注意, 我是说V8跑车, 不是超跑, 毕竟超跑怠速都不止370匹马力和570牛米的扭矩, 哈哈哈哈开个玩笑)
因为碳纤维车体, 加上放置在中央扶手下的电池组, i8的重心非常低, 搭配双叉臂前悬挂, 操控性并不差,方向盘指哪儿打哪儿, 有电机加持, 油门响应也很灵敏, 运动感也很足, 对得起它这个跑车长相。
i8和其他超跑一样, 使用Carbon Fiber Monocoque(碳纤维单体壳)结构, 再用螺丝和胶水将前轴和后轴两个部分的大梁链接在座舱壳上。 这种座舱结构最安全, 碳纤维壳体比同样的金属结实30倍还多, 可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不过前后大梁只有螺丝固定, 因此如果从侧面剧烈撞击, 就会”解体“。
这时候你不要觉得解体就是因为车子”质量不好“, 而是因为人家更高级。
i8的前引擎盖下是直流电机, 11.6kWh的电池组在中央扶手的通道下, 所以这车的中央扶手很高。 充满电需要3小时 的时间。 纯电模式下, 有30km左右的续航里程, 不过这本就是一台混合动力车, 所以还有一个42L的油箱。 运动模式下发动机会给电池充电, 刹车时动能回收系统会为电池充电。
座椅后面有一个1.5T 3缸涡轮增压发动机。 电机配合发动机总共可以输出370匹马力。 却有570牛米的扭矩! M4 也就550牛米。 0RPM到最高转都有最大扭矩输出这是电机最大的一个优势。
所以硬顶版0-100km/h只需要4.2秒, 敞篷版因为各种车身加固和敞篷机构所以更重一些, 需要4.4秒。
这在发布之初的2015年, 是一个与M3旗鼓相当的成绩。 但因为他混动的动力形式, 可以达到综合2.1L/100km的油耗。
当然除了小排量+电机这样的动力总成可以减小油耗之外, 更重要的其实在于这台车本身, i8大量使用碳纤维材质和铝合金, 减轻车身重量, 既可以补偿电池带来的额外重量, 也可以有效降低车身重心, 提升操控。
还有这很别致的外形, 也是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设计, 空气阻力系数只有0.26。 在2015年, 是阻力最小的量产车之一。
i8, 在15年前后的同期宝马里, 内饰设计是最独特、有未来感的。 两年前开朋友的i8时, 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宝马家族设计的内饰。 真的只有一个字, 赞。
虽然塑料感还是有的, 但到18年的Roadster, 全真皮包裹和裸露的碳纤维面板, 对提升质感都有些帮助。 毕竟你是i8, 有一个“8”在名字里, 就不能像i3那样。
记得2016年发布的福特GT超级跑车嘛? 他也有类似的设计, 只是更夸张一些, 而且为此福特GT只能塞得下一台V6双涡轮发动机, 而不是V8。
除了疏导气流之外, 这个通道的设计还有什么其他妙处? 请各位通晓Fluid Dynamics流体力学的大佬赐教。
但是随着这几年的了解, 我从一个只认自然吸气V8的老古董, 变得接受涡轮增压、机械增压、再到现在接受混合动力。 (不过不是Prius那种混动!!!!)
其实现阶段来看, 处于从油向电的转型期, 所以油电混合显得格外合理。 而且这个组合能给驾驶者带来纯汽油机所达不到的惊喜。
毕竟918、P1和LaFerrari三大神车就是V8+电机的组合。
我一直在想, 如果BMW i8的下一代, 换成2.0T或3.0T+电机的动力总成。 应该会有更多激情。 我也真心希望BMW如果真想做一款大家会喜欢的混动性能车, 1.5T 3缸是绝对不行的。
除非做个纯电超跑,3缸引擎只当发电机用。
爱车之人以前可能看过英国BBC旗下著名车评节目Top Gear, 两三年前, “大猩猩”Jeremy Clarkson就在一期节目里同时试驾了F80 M3和i8 Coupe。
对F80 M3, 他说“Still a proper M3" (还是一台M3该有的样子)。
但是在片尾一个镜头, 他驾驶i8到目的地后, 在M3 和i8两台车中, 他只能选择一台开回去。
他选了i8, 说:”It's like M3 is the best of where we come from, and the i8 is where we are going."(M3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工业发展中最棒的果实, 但i8,是人类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
驾驶过i8, 我产生了共鸣。 虽然i8 没有800匹马力, 虽然i8没有真实的动听的声浪, 但说起操控, 说起理念, 说起外观, 说起内饰, 还有那种整体的驾驶体验, 在2015年前后,甚至现在, i8却是混合动力跑车中最出彩的之一。
结语
i8 Roadster, M850i, 两台车都代表着BMW在这个种类中的看家本领。
给我的印象就是,综合来看他们做的并不错。 操控方面尤其强, 毕竟官方Logo下面就有一句”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终极驾驶机器)。
剧透一下, 那天去看M850i时, 展厅里还摆了一台600多匹马力的F90 M5 Competition版, 和标准版F87 M2。
与我的M4小黑一起, 在下一篇中发出来。
欢迎到时来看贺岁M盛宴之二:
”【Sam赏车】北美探店M3 CS,M2,M5 Comp,M4林间,贺岁M盛宴 2“
(帖子发出之后, 链接就放这儿)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毕竟这是一篇贺岁帖, 给大家分享一些猛货, 看看激动, 好过年! 哈哈哈哈!
注:本片帖子中有一些图片并不是我自己拍摄的, 我已在图片说明中一一标注。
其他图片和文字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若需转载或其他商业用途, 欢迎和作者本人联系!
题外话:为自己打一波广告
喜欢看车, 喜欢摄影, 喜欢风光的朋友, 如果有条件, 可以来关注我的ins, 那边会有零零散散更新的内容。 (有一些是我并不会在帖子中提及的hhh)
用户名:sthe_one_s
欢迎互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