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一花一世界---2018年末端的匆匆欧洲之旅
1 45 发布于 2018-12-28 16:59:20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此帖已被收录至论坛精选日报-一起看世界更多精彩内容戳这里


关于旅行,我永远不想停下脚步。



一直都习惯了自由行,也很享受自由行带给自己的自由和轻松。志趣相投的两个人或者几个人在一起开心的游玩儿,不拘于时间长短,不拘于路途远近,只是静下心来感受异国的美好。而这一次我的旅行变得不太一样了,我选择了跟团游。一直以来就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以及建筑沉醉不已,一开始只想报一个意大利一国的行程,可以让我静下心慢慢端详和欣赏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灿烂瑰宝,后来贪心的我,把意大利一地的计划衍变成了法瑞意的行程,又想去看文艺复兴时期的灿烂瑰宝,又不想放过法兰西文化的璀璨,同时还垂涎于瑞士这颗人间遗珠的美景,于是乎....法瑞意的行程最终尘埃落定。
2017年的12月,开启了我的欧洲旅行,这次坐的是芬兰航空,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中转到罗马。到达 罗马之后,开始一路向北,最终到达法国巴黎 。
其实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旅行没有什么特别的的兴奋感,有的都是一种莫名的孤寂和烦闷,不知道为什么期待已久的旅行,让我有了这种心情,实在让我自己也十分费解。这次旅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卢塞恩的清冷,法兰西的纸醉金迷,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都让我沉醉不已。最让我感动和惊喜的是在德国一个小镇,遇到了我今天看到的第一场雪,没想到我今年的第一场雪,竟然是在异国他乡的一个小镇上,那种感动真的溢于言表。

如果要说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其实这个回答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一千个人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旅行的定义都不一样。人类这个个体其实犹如沧海一粟,数十年的寿命而已,我对于旅行的意义就是要在有限的寿命中去尽可能探索无尽的世界,这是我对于旅行的意义,也希望我可以慢慢达到这种境界!

千年前的血腥历史--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


从小就知道罗马这个城市的存在,那句“条条大道通罗马”相比就源自这个城市,作为欧洲历史上最强大,最辉煌也是最野蛮的帝国,罗马帝国可以说是热爱战斗与死亡的,如今的古迹,还在无声的诉说血腥的历史上。可以说再也没有哪一座建筑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了。

君士坦丁门建于315年,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击败马克森提皇帝统一罗马帝国而建的。凯旋门上方的浮雕板是当时从罗马其它建筑上直接取来的,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的生平业绩,如安东尼、哈德连等,下面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战斗场景。能够很好保留数千年,实在是难得,艺术的瑰宝!

真正站在这座古迹面前,感慨万千啊。古代曾经有数千万的观众在这里观看了数十万角斗士和罪犯的厮杀,见证了这座古迹的血腥,同时也见证数十万以娱乐大众之名而葬身于此的鲜活生命。

据说曾经的斗兽场无比富丽堂皇。如今的残破景象是当年的一场火灾后加上中世纪根本无人维护,才日积月累成了现在的样子。我想残破更能凸显历史的沧桑感。


斗兽场呈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156米;中央区为86∶58。周长527米,高57米,占地2.6公顷,可容5-7万观众。这些半圆里有一个个的门洞,以前是用来囚禁角斗士和野兽。上方的三层是观众席。曾经的古罗马贵族十分热衷于观赏这种血腥暴力的运动。数十万的角斗士和囚犯命丧于此。

建筑形制椭圆的外形单纯、明确,浑然一体,无始无终;外观极其宏伟雄壮,高高的立面分为4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放眼望去,都是国人同胞。可以把君士坦丁门和斗兽场都排进一张照片里,这个角度是最佳的。

世界的信仰之城--微型国梵蒂冈城


梵蒂冈城应该是这次旅行意外的一处景点。因为没有和我国建立外jiao关系,一般我们在国内报行程的时候,是看不到有梵蒂冈这一个国家的行程。梵蒂冈也很大方的给了中国公民免签(没有什么卵用的免签,你怎么都要入境意大利才能到梵蒂冈城去)虽然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但是它却是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根源,我想这也是它可以存在于世界的最大理由。

排队领取了这个讲解机器,教堂里不能大声喧哗,想清楚听到导游的每一处讲解,必须要带这个才可以。

2011年 梵蒂冈 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该国人口现仅有32位女士+540位男性,大部分是神职人员以及著名的86人的 瑞士 卫队成员,大约还有几千名户外工作人员,他们都不住在 梵蒂冈 城内,却是这个“国 中国 ”的主要劳动力。

我们去的那天,是圣彼得大教堂开放的日子,也是梵蒂冈城的最大教堂,位于正中间的位置,气势虽然不算恢宏,但绝对也是雄伟。

进到教堂内,华丽的壁画,很震撼。

圣彼得大教堂内有众多艺术家的杰作,是世界上最壮丽的教堂之一。


收藏于 梵蒂冈 博物馆的艺术品多为绘画作品,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包括许多艺术珍品,非常值得一看。这个广场还因宗教信仰的人口遍布世界各地,是7亿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

这就是“圣殇”,是圣彼得大教堂里的三件镇殿之宝之一。教堂内有三件出自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制作及设计的“镇殿之宝”,分别为:“圣殇”,均为著名于世的惊世艺术精品。“圣殇”这是米开朗琪罗24 岁时开始创作的雕塑作品,是圣彼得教堂里最著名的雕刻。

米开朗基罗作于1499年的 《圣母哀痛》(又名 “圣殇”, the Pieta   )被誉为最著名的宗教雕塑。雕像中圣母流露出失去儿子的悲痛,但并没有掩盖她庄严、永恒的美,表现了含蓄、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憾力。米开朗基罗认为,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对于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面容塑造得似乎比她怀中抱的儿子耶稣还年轻。他的答复是“依我看,圣母是永不老的,因为她的贞洁无瑕使她永葆青春”。 对于雕像人物的神情,还有一种解读是,因为耶稣是为救赎人类而死,他死后的神态理应安祥。圣母当然也十分怜子,但一想到儿子是为救人而死,所以悲恸有节,伤而不乱。据说这座用工两年的雕塑展出后引起很大轰动,但当时许多人都不相信它是出自一位年仅24岁的年轻人之手。一怒之下,米开朗基罗在圣母胸前的衣带上刻下了“来自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作品”。但事后他对这一行为深感懊悔,从此不在作品上署名。《圣母哀痛》也就成为唯一一件有署名的米开朗基罗作品。但1972年,一个匈牙利精神病人用铁锤击伤了圣母像的面容和左臂,天主教界为之震惊。专家们花了三年时间才将它修复,现在已置于

第1位是手持长矛的 罗马 士兵《圣龙吉诺》,是贝尔尼尼1639年的作品。耶稣被钉十字架时,龙吉诺是 罗马 总督派去的行刑兵,相传当耶稣和另外两名偷窃者一起被钉上十字架时,龙吉诺把那两名偷窃者的脚骨打断以加速其死亡速度,这时耶稣已经断气,龙吉诺为确认耶稣是否真的已经因酷刑而死。



第2位是《圣海伦娜》,她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鲍尔济1639年的作品。石像的故事说的是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给了海伦娜很大的权力和很多珠宝,让她去 耶路撒冷 寻找耶稣的圣物。

第三件镇殿之宝: 圣彼得 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木椅两侧的扶手上各刻有一对教会博士,分别代表着 罗马 天主教和 希腊 正教;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

宝座上方是由许多小天使围绕着光芒四射的太阳的图案,而这太阳就是整个雕塑中心—一块镶嵌有象征着圣灵的鸽子的圆形彩色玻璃;经过西斜阳光的透射,那栩栩如生、展翅飞翔的白鸽好像正朝着你飞来。

第4位是圣彼得的胞弟《 圣安德鲁 》,是杜凯诺1629年的作品。 圣安德鲁 是耶稣12门徒之一,也是 圣彼得 的弟弟,他和哥哥以前都是渔夫,经施洗约翰介绍认识了耶稣,耶稣召他们作门徒并许诺他们成为“得人渔夫”,即传递福音的渔夫,于是他们哥俩就撇下所有跟随了耶稣。

第二件镇殿之宝“青铜华盖”立于教宗祭台上的镀金青铜华盖是教宗乌尔巴诺八世委托贝尔尼尼建造的亭台式青铜华盖,它是教皇的大祭台,也是贝尔尼尼在 圣彼得 大教堂的第一件作品。它由4根近20米高金色的螺旋形铜柱撑起巨大的华盖,足有5层楼房高。

铜柱雕饰着螺线、橄榄枝、月桂枝,盖顶由豪华的旋檐和呈角型的塑像组成,最顶端有一镀金青铜球体和十字架。即使它矗立在138米高的穹顶下依然显示出“青铜华盖”的大气磅礴、雄伟壮观。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 圣彼得 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





大殿内的圣彼得铜像。

铜像头顶上的金属圈是圣人的标记,他举起的右手代表祝福,而左手则握有两把象征神权的钥匙。对于铜像的雕制者有贝尔尼尼和康比欧两种说法(康比欧是13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刻家)。有意思的是,传说摸着圣彼得铜像的右脚,就能得到圣人的祝福。所以,铜像前总是排着长队,信徒们虔诚地亲吻着或抚摩着圣人的右脚,使那只右脚越摸越小,已经看不出脚趾头了。以前去教堂时,还能摸摸,那时就听说那脚是用铸铁做的,已经换过好几只了。

铜像由Arnolfo di Cambio作于1300年(一说为公元5世纪遗物)。耶稣基督的首徒彼得闭目端坐,左手紧握两把天国大门钥匙,右手戟指向天,似在默祷谨守耶稣传承,誓将教会发扬光大。铜像背景看似织锦,实则为马赛克。







教皇庇护7世纪念碑 。纪念碑由Bertel Thorvaldsen建成于1831年。教皇坐像面带倦容,正为包括朋友和敌人在内的所有人祈祷,其左右天使分别代表历史和时间,其下两位女性分别代表坚毅和智慧。

教皇庇护8世(Pius VIII)的纪念碑与墓龛。

纪念碑由Pietro Tenerani建于1866年。碑上的庇护8世跪于耶稣基督、圣彼得和圣保罗之前。纪念碑下方为进入圣器珍宝馆的通道。庇护8世纪念碑与谎言祭坛南北相对而立。教皇庇护8世(1829-1830年在位)在法国占领意大利的1808年,曾因拒绝向拿破仑宣誓效忠而被下狱。他在位时,教廷与英国和德国新教徒的关系有所改善。











留个影,纪念一下曾经课本里的梵蒂冈

梵蒂冈卫兵都是来自瑞士的雇佣兵,因为他们十分忠诚。瑞士承担梵蒂冈的警卫工作,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地区经常发生战争。而瑞士,因为其独特的地理条件,锻炼出了国人坚强、善战的精神。这个时候的瑞士雇佣兵,闻名于世界。当时查理五世是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带领着军队,攻击了教皇。瑞士雇佣兵们和军队进行了长久的抗争,他们帮助教皇逃脱了查理五世的攻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从此,瑞士雇佣兵们骁勇善战的名号更加响亮了。因为这件事,教皇指定从此以后的护卫队都由瑞士人们来担当。所以,梵蒂冈的警卫都是瑞士人。瑞士有很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上地位也很高。而他们和梵蒂冈交好很久了,两个国家相互扶持。但是要成为警卫,光是瑞士人这个身份还是不够的。警卫必须是天主教的信徒,并且年龄要大于十九岁,身高要达到1.74才可以。



圣彼得广场上的纪念碑,是公元前(1935年)来自埃及,于公元37年运到罗马。广场中央的方尖碑,82英尺高,320吨重。1586年,教皇西克图斯五世把它迁到广场中央。广场、方尖碑、大教堂、左右弧形柱组成了这个国家建筑的主要部分。南北两侧的巨大弧形 石柱 回廊。按设计师贝尔尼尼的设想,“当基督徒走进由弧形柱廊双臂环抱的广场,就像儿女走进母亲的怀抱一样”……两边共有高18米的多利亚式(Doric style)圆柱248根,排成四行,形成三条走廊。

参观完梵蒂冈城后,我们驱车前往佛罗伦萨。

沿着亚平宁,一路向北。

“歪打正着”的世界奇迹--比萨斜塔


这次欧洲旅行,让我猛然发觉欧洲文明的影响力是多么的深远,无论是罗马斗兽场;威尼斯;比萨斜塔;巴黎圣母院等等,都在我们童年或者是学生时代就早已深知的存在。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同时也是意大利最知名的地标建筑,如果说几个能代表意大利的建筑,除了斗兽场就是比萨斜塔了,第一眼见到比萨斜塔时,还是有一点儿震撼到了!这不在于它工程浩大,而是一种视觉上的巨大冲击,我想用照片或是视频都无法完整呈现出它奇迹般存在的样子。

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洗礼堂、钟楼和墓园。

比萨大教堂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

比萨斜塔洗礼堂,洗礼堂建于1153-14世纪。穹顶很美,同时感觉工艺也很复杂。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钟楼即比萨斜塔建于1173-1372年,是比萨城的标志。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3层开始倾斜,期间停工了两次,施工了200多年才完工。最终高度55米,倾斜角度3.99度,顶层突出4.5米。原本是设计施工质量问题,但比萨斜塔屹立了600多年不倒。斜塔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

可以说比萨斜塔的歪,是真正的歪打正着。其实比萨斜塔在建筑的过程中就已出现倾斜,原本是一个建筑败笔,却因祸得福成为世界建筑奇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更使其蜚声世界,成为世界著名旅游观光圣地,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了比萨市的经济支柱。

巡逻的意国大兵

本能的向左歪,企图和斜塔形成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哈哈。皮一下。

古城墙外,满是土耳其商贩。最喜欢欧洲的一点就是,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建筑都能保留下来,实属难得!

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它既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城区位于阿尔诺河谷的一块平川上,四周丘陵环抱。
传说,佛罗伦萨最早兴建于罗马共和国凯撒在位时期,前59年佛罗伦萨成为罗马的殖民地。后又被伦巴第人统治,13世纪时,因羊毛和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而崛起,成为当时意大利的重要城市。那时佛罗伦萨的政治权力由各行会控制,1282年建立起共和国,国家的权力转移到最有权势的贵族手中。
15世纪时,佛罗伦萨这朵玉簪花就被当地的巨商美第奇(Medici)家族。这只狮子所守护,这一守护就是300年,而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也成了今天佛罗伦萨的市徽。15-18世纪中期,长达三个世纪的佛罗伦萨历史可以说是与美第奇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家族掌握了当地实际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如:莱昂纳多·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莫迪利阿尼、提香、薄伽丘、彼德拉克、瓦萨里、马基亚维利(《君主论》的作者)等都是。而正是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成为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直到 1737年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个统治者去世,之后佛罗伦萨又陷于奥地利的统治。
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佛罗伦萨曾在1865-1870年作过5年意大利首都,直到1871年迁往罗马。

听导游介绍,这个建筑是古代类似于海关的哨所。到佛罗伦萨的人或马车,都需要在这里安检登记,不得不说当年古罗马帝国的发达程度。


在遥远的亚平宁山脉中,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叫佛罗伦萨 ,同时它还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翡冷翠,出自于徐志摩的一首诗《翡冷翠的一夜》。 佛罗伦萨在意大利 语中是“花之都”的意思,是文艺复兴的起源之地,精致优雅,令人回味。

佛罗伦萨是一座色调丰富的小城,兼具明亮与静谧,她从不吝于挥洒颜色,也许这是为什么她孕育了那么多文艺复兴画家的原因。

图中遇到的可爱小车。不知道是什么牌子。


佛罗伦萨,托斯卡纳区的首府,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几乎当时所有的艺术家都聚集于此,因此现在仍不失为欧洲的艺术圣地。



市政广场,始建于13世纪,被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是意大利最美的广场之一,也是意大利最有艺术气息的广场,没有之一。广场被美第奇家族的旧宫、佛罗伦萨博物馆、雕塑敞廊所簇拥。广场上大大小小的雕塑多达百余多座。

有着高塔的美第奇家族旧宫,由佛罗伦萨而集大成的欧洲文艺复兴实际应归功于美第奇家族,几经数代,美第奇家族对欧洲的艺术、科学、建筑有着不可估量的卓越贡献。

一些雕塑演绎着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故事。


非常有名的第二座大卫像。

其中,最为熟知的应属由切利尼的不休作品“帕尔修斯高举美杜莎的头”
当年上海世博会,来过上海展览。

15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的经济开始衰落,银行家美第奇(Medici)家族建立了独裁政权。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转向书斋和宫廷。染了上贵族色彩。大量的豪华府邸迅速建立起来。这些府邸一反市民建筑的清新明快,而追求欺人的威势。为了追求壮观的形式,仿照中世纪佛罗伦萨老市政厅的样子,全用粗糙的大石块砌筑,非常沉重封闭,风格威严高傲。沿街立面是屏风式的,同内部房间很不协调。底层的窗台很高,勒脚前有一道凸台,给亲兵们坐,反映着城市内部尖锐的斗争。它高将近27米,檐口挑出1.85米,通内部房间的实用需要很不协调。底层的窗台很高,勒脚前有一道凸台,给守卫的亲兵们坐,反映着城市内部尖锐的斗争。它的内院底层的四周都是3开间的宽大的连续券廊,比较轻快,但柱子粗 壮,以求与外立面呼应。院内正面柱廊前立着雕刻家唐纳泰罗做的尤迪斯像。与美第奇府邸类似的,有佛罗伦萨的斯特罗茨府邸和庇第府邸,都是大贵族、大富豪家的,后者的规模在全意大利仅次于梵蒂冈教皇宫,曾一度为意大利皇宫



市政广场的行为艺术家,话说这位让我感到一阵阴森和恐怖,尤其是他还看了我一会儿,盯的我头皮发麻....

在街边小店点了一杯手工冰淇淋,味道不错,价格大概8欧。我对一切莓类口味毫无抵抗力

这条街一直走,就能走到圣母百花大教堂了。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佛罗伦萨的最高建筑,教堂是文艺复兴时的杰出建筑之一。教堂建筑群由主教堂、乔托钟楼和洗礼堂构成。教堂外侧用墨绿色,砖红色、白色的大理石组成,拼接出极具艺术感的几何图形,外加红色的穹顶,宏伟壮观,不枉他“圣母百花”的名字。穹顶的内部为16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所绘的巨幅天顶画《末日审判》,也非常值得一看。


圣母百花大教堂自1296年起,整整用了175年才修建而成,建成之后,连当时的教皇都称为神迹。米开朗基罗还模仿它建造了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但还是由衷感慨,“可以比它建造的更雄伟,但不能比它更美丽!”

圣母百花教堂的拱顶是仿造罗马万神殿,据说当时天才设计师家布鲁捏内斯基在设计这座教堂时,没有画过一张草图,也没有一组计算数据,仿佛教堂天生就在他心里一样。布鲁捏内斯基去世后就被安葬在教堂底下,永远伴随着这座伟大的建筑。

走到圣乔万尼广场,你会看到这座城市最为出名的一座教堂,就是圣母百花大教堂。正午的阳光下,圣母百花大教堂特有的红、绿、白三色外墙,谱成了一首悦耳却又质朴的协奏曲。圣母百花大教堂最具有辨识度的标志,便是这个高大的穹顶,而且让人惊叹的是,这个穹顶内部是没有支撑的。穹顶的设计者布如涅列斯基在设计的时候,为了将圆顶全部表现出来,不用传统的钢筋骨架做支撑,而用石块和砖一块一块地作鱼骨式,人字形一般互相交接吻合排列。


市政广场的全貌。



圣母百花教堂,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这一路看过无数教堂,大部分都是雄伟肃穆,而这座以红、百、绿大理石华丽丽装饰的教堂,多少看上去有点妩媚。

教堂的旁边是乔托钟楼,外立面和圣母百花大教堂一样明媚,红、绿、白三色 大理 石贴面,既明快优雅,又美丽 大方 。

利用这样的排列做成许多向心圈层,层次越高直径越小,最后形成毫无支撑的大圆盖。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赞叹,这位设计大师在设计的时候,居然不画一张草图,也不做任何计算,连内部脚手架都没有搭建,全凭心算和空间想象动工。他没有留下任何图稿,所以没有任何人能够复制这座建筑。

圣乔万尼广场,你会开始徜徉于翡冷翠这座美丽小城的怀抱中,你可以贪婪地呼吸它充满艺术气息的空气,包揽富有文化色彩的街景。


圆顶内部原设计不作任何装饰,后来瓦萨里和祖卡里(1572~1579)在里面画了壁画。屋顶灯亭也是由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连灯亭在内,教堂总高为107米。圆顶内还陈列了米开朗杰罗雕刻的圣彼德像和约20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登464级台阶可以到达圆屋顶,从这里还能眺望佛罗伦萨的街景。在教堂的地下有大圆屋顶的设计者布鲁内莱斯基之墓。教堂侧面有两扇十分壮观的大门:北面是十五世纪的曼多尔拉门,南面是十四世纪的卡诺尼奇门。教堂内部为拉丁十字形,长153米,宽38米,可同时容纳一万人,是世界第四大教堂。教堂的外立面到1587年仍未完成,为完成这一工程,举办了多次竞赛招标,约三个世纪后才于1871年选中建筑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的方案,于1887年竣工,用的是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和玛雷玛的粉红色大理石,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精美。

离不开无糖可乐的我。喝了一周多的1.5欧一瓶的零度。

闻名遐迩的存在--水城威尼斯


威尼斯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十字军进行十字军东征时也曾在这里集结,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区涵盖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个岛屿和邻近一个半岛,更有117条水道纵横交叉。这个咸水潟湖分布在波河与皮亚韦河之间的海岸线。
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宛若默默含情的少女,眼底倾泻着温柔。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

即将到达威尼斯,其实心里挺激动的,从小就知道水城威尼斯。

据悉威尼斯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依靠400多座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

威尼斯是由泻湖的118个岛屿和1个半岛组成,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也享有“ 水城 ”、“百岛城”的美称。

叹息桥建于1603年,因死囚的叹息声而得名。是连结着总督府和威尼斯监狱的一座巴洛克式风格的石桥,也是古代由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相传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会被带到地牢中,在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时,通过小窗看桥外的自由世界,不自主会发出叹息之声。

圣***大教堂是威尼斯守护神圣***的安息之处。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教堂建筑遵循拜占庭风格,总体呈希腊十字形造型,上覆5座半球形圆顶。

此后教堂经过了几番增修,成为了一座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教堂最著名是其黄金装饰的马赛克立面,内部的黄金祭坛和马赛克装饰画也同样著名。在阳光照射下,教堂整个金碧辉煌非常的耀眼,因此又被成为“金色大教堂”。

华丽的圣***大教堂。

圣***广场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
为纪念耶酥十二圣徒和收藏战利品而建,四周围绕的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圣***钟楼耸立于圣***广场,是威尼斯最高的建筑。这座由红砖砌就、高98.6米的钟楼建于十五世纪末期,它既是威尼斯城市的纵坐标,也是广场建筑群空间构图的重心。站在这里,自顶端俯瞰,可以尽情观赏风光宜人的威尼斯城和潟湖全貌,甚至可以远眺美丽的阿尔卑斯山。

准备做贡多拉游览威尼斯水城


独具特色的 威尼斯 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贡多拉”。
这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 威尼斯 人代步的工具。所有的贡多拉都漆成了黑色。


这种小舟有两个部位可体现工匠们的想象力,一个是自然奔放的船头,很像15和16世纪用的六齿钺戟,另一个是依奥尼亚式船尾。这种 威尼斯 尖舟的形状和大小,慢慢地固定到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这就是最著名的是里亚托桥,里亚托桥,造型为单孔拱桥,全部用白色 大理 石砌成,其造型独特,异常精美,每个到 威尼斯 的游客,看到这样精美造型的石桥,都以 威尼斯 工匠精湛的手艺,为之赞叹!

里亚托桥是架设在大运河中央的桥梁,是连接两岛的主要 通道 之一,所以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也是因为里亚托桥是 威尼斯 的标志之一,所以很多游客一定会选择在这里驻足停留。

威尼斯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坐船。这里有公交船,私家船,运输船,游览船...这里是与大陆不同的另一番天地。来 威尼斯 也必须坐船,贡多来太贵,坐公交船也能看到一样美丽的风景。



这家小店吸引了我的目光,不知道这是窗还是门。


威尼斯纵横交错的水道,蜿蜒曲折的水巷,构成了威尼斯 特有的水乡风情!

坐过贡多拉船,又回到了圣***广场。圣***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 威尼斯 的城徽——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你在那里安息吧!”。

圣***大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 罗马 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

继续在威尼斯 ,纵横交错的石板小路上游览!这是我最爱的






结束了一天 水城 威尼斯 的游览,终于要和 威尼斯 说拜拜了,虽说时间紧凑,只能走马看花,但 威尼斯 的美景,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永久的记忆!





威尼斯真的可以说是人类的艺术瑰宝。

温柔的人间遗珠--瑞士琉森


如果要列一张喜爱琉森小镇的名人清单,恐怕要写长长一串了。法国戏剧家、小说家大仲马称琉森是“世界最美的蚌壳中的明珠”;法国作家雨果曾吟咏:琉森幽雅、静谧,碧水轻轻地拍着河岸,柔水在我的脚下流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曾带数百名随从,骑马上了皮拉图斯山,并在日记里写下“这是我最愉快的一天”。琉森位于瑞士的中央地区,一直是瑞士的传统旅游胜地。美丽的湖水,阿尔卑斯山与中世纪的建筑互相映衬。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倾倒。罗伊斯河从城市中间流过,卡贝尔等桥梁连接两岸。难怪有这么多人为她倾倒念念不忘。1954年9月24日,奥黛丽·赫本和梅尔·费拉在琉森湖畔的布尔根施托克举行婚礼,赫本穿着纪梵希白色碎花婚纱礼服,戴着鲜花做成的头饰,步入布尔根施托克的教堂,与幸福结盟。
奥黛丽赫本不仅仅在这里举办婚礼,她悠然自得地定居了下来,在四森林湖上游玩的身影也被人捕捉到。

琉森的居民公寓。不得不说欧洲的人真的很少,少的让人有点害怕孤独。

GUN在这里是合法的,前提是打猎使用。

清晨的琉森街道,一个人影都没有。

恍惚间以为是walking dead里的场景...哈哈

在卢塞恩湖边游走后,我们继续在老城里悠闲地走着,一般去卢塞恩的游客都会去“狮子纪念碑”。

这件雕塑位于瑞士著名的卢塞恩湖附近,位置较为偏僻,在一个街头小公园里。许多到卢塞恩旅游的游客如果没人指点,未必能顺利地找到它。
这是世界上著名的纪念碑雕塑之一。建造这座雕塑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在1792年保卫法国的杜伊勒利王宫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瑞士雇佣兵。在瑞士还没有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之前,瑞士人的职业之一,是外出当雇佣兵。骁勇善战的瑞士雇佣兵直到现在,仍然还担任着梵蒂冈的守卫工作。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生游历了无数的地方,唯独对这座纪念碑雕塑赞赏有加,他称其为:“世界上最令人难过,最让人动情的石头。”
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座纪念碑雕塑的建造形式。据说,岩壁上的这个洞是早年为了建教堂,在取石头的时候留下的。而纪念碑雕塑的建造者巧妙地利用这个洞,将其重新雕凿成为一座纪念碑雕塑。
这种方式让我们想到了中国古代的摩崖龛像。在中国古代的佛教造像中,摩崖龛像也是在山崖壁上选一个地方,开凿出一个龛,然后雕造佛像。佛教造像中,窟和龛的主要区别是,窟是人可以进去的,可进去礼拜或修行,而龛则较小,人一般不能进去。《卢塞恩垂死的狮子》如同中国的摩崖龛像,尽管狮子的造型是西方式的写实语言,但在巧妙地利用遗存的龛洞进行雕凿和因势象形的环境处理方面,东、西方艺术家在无意间有了一次神奇的相遇。

垂死狮子像是位于瑞士城市卢塞恩的一座负伤狮子的雕像。这座雕像由丹麦雕塑家巴特尔·托瓦尔森设计,用以纪念在1792年保卫巴黎杜伊勒里宫的战斗中的约1100名瑞士雇佣兵。在这1100名士兵中,大约760名战死,350名生还。在石像的上方刻有拉丁文“HELVETIORUM FIDEI AC VIRTUTI”,意为“献给忠诚和勇敢的瑞士”。下方刻字的第一行是“DIE X AUGUSTI II ET III SEPTEMBRIS MDCCXCII”,表示惨剧发生的时间:1792年的八月十日和九月.

清晨的卢塞恩几乎没车更没人.相信我,这是我等信号灯1分钟,唯一的一辆车。



斯普罗伊尔桥, 位于卡贝尔桥的西侧,是另一座木制廊桥。始建于1408年,长度只有80米,和卡贝尔桥一样,也不是一座直桥,不过只有一个小的转弯,桥的中部有一个小礼拜堂。廊桥顶部也有彩画,由卡斯帕·梅格林格1626年绘制,描述了当年黑死病流行的景象。 


2个“洋葱头”的教堂是耶稣教堂,是瑞士第一座大型的巴洛克式教堂,内部装饰华丽。1666年由Christoph Vogler神父为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建造。穹顶的装饰,为18世纪中叶改建完成的。



连接木桥的古水塔。现如今据悉是博物馆。

像不像末日的场景?

有两座美丽尖塔的豪夫教堂(Hofkirche),位于卢塞恩湖的北面,是卢塞恩最重要的教堂。公元735年开始建造,是罗马式建筑,到14世纪改建为哥特式,17世纪的一场大火中受到了严重破坏,随后又改建为文艺复兴式。教堂内部庄严肃穆,礼拜席上有生动细腻的雕刻图案。

虽然清冷,但是景色很美。


卢塞恩火车站正面的牌坊?不知道牌坊这个词汇用的是否正确。


拿好船票,游湖去了。直接在瑞吉山的码头上岸。


卢塞恩湖,又称四森林州湖,是瑞士的第四大湖,也是完全位于瑞士境内的第一大湖。卢塞恩湖湖岸线蜿蜒曲折,生出许多分叉,将卢塞恩城和周边的山峰连接起来。罗伊斯河从Flüelen流入湖中,再从卢塞恩流出。


虽然瑞士不属于北欧,但是北欧的清冷劲儿,瑞士一点也不输。




我们坐船知道到了瑞吉山脚下。准备乘坐小火车上山。


瑞吉山是阿尔卑斯山的最前沿,被称为山峦皇后,拥有瑞士中部最有名的瞭望台。自古以来,它就是一个很有名的观赏日出和日落的地方。在山顶的了望台上还可以欣赏到阿尔卑斯山脉的全景观和延伸到德国的黑森林和法国的平原。 

卢塞恩湖无论是在瑞士本地人还是外国游客心中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湖畔有很多酒店和度假地。位于卢塞恩湖东南沿岸的吕特利吕草地(Rütli)是瑞士联邦1287年的结盟之地。

在山顶,被延绵的云海惊艳到了。


“瑞吉”意为“山峦皇后Regina Mountium ”。在这久负盛名的观光地,有1871年从菲茨瑙开通的欧洲最早的登山铁道-从山背面的阿尔特·戈尔道,及从韦吉斯出发的空中缆车通向山顶。


值得一提的是,瑞吉山和我们国家的峨眉山是姊妹山。两座山的山顶都有各自山的山石。

2009年,相距8103公里的瑞士的瑞吉山和四川的峨眉山结为姊妹山,为了增进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两山互赠了上吨重的山石。这次在瑞吉山的山顶上看到了来自峨眉山的8吨重的玄武石,据说在峨眉山落户了来自于瑞吉山的2.6吨重的砾岩石。


山顶温度比山下要低,积雪没有化尽,还能看到一片片白茫茫挂在山头

上山的小火车,我们也是这样上来的。




瑞吉山早在14世纪就有文献记录,然而正式得名却是在17世纪。“瑞吉”意为“山峦皇后Regina Mountium ”。在这久负盛名的观光地,有1871年从菲茨瑙开通的欧洲最早的登山铁道-从山背面的阿尔特·戈尔道,及从韦吉斯出发的空中缆车通向山顶。


19世纪前期,韦伯、门德尔松、维克多·雨果等文化名人就到访过这里。1864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也亲临瑞吉山。1871年这里修建了登山铁道,也是欧洲的第一条登山铁道,仍保留有蒸汽机车。



同胞很多,介绍可以直接扫微信的二维码,哈哈

追寻爱因斯坦的脚步--瑞士伯尔尼


“ 瑞士 的首都是哪里?”十有八九的人会一脸懵逼。毕竟作为一个首都,伯尔尼 ,有点过于没有存在感了。而且也并非名正言顺的首都。伯尔尼 ,意思是“熊出没的地方”,但是冬天熊都冬眠了。。。 伯尔尼 的景点都在老城,老城被河包围,与新城 用桥相连。

伯尔尼的国会大厦。

伯尔尼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完全可以用脚步丈量。从我们此行目的地最远的玫瑰园到火车站,步行也不过半小时而已。事实上,在我看来, 瑞士 的城市都十分适合徒步旅行。

伯尔尼 是一个很古朴可爱的城市。城市内保存了大量的中世纪建筑,而且在步行街上还留有12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喷泉雕塑,造型各异,不知道集齐12个喷泉雕塑能不能召唤神兽.....



在古老的建筑旁,时常有卖艺的艺人,不管是正儿八经的管弦乐乐队,还是潇洒随意的街头乐队.....都成为了这座城市与你不期而遇的惊喜。

老城区的路上镶嵌着一块块的石板,每走三五步就有一处喷泉。传统的房屋建筑和摩登新颖的店家,交织成一处处美轮美奂的市容。老城区的街道上有许多街心喷泉,所以伯尔尼也被称为“泉城”。这些街心喷泉多为16世纪时建造,每个喷泉都有泉柱塑像,而这里的每一个雕塑都讲述着一个传说或童话,引人入胜。

时钟塔(Zytglogge)是瑞士伯尔尼的一座中世纪塔楼,建于13世纪初,曾经先后作为城门守卫塔、监狱、钟楼, 城市生活和公民纪念中心。

在步行街两旁的拱廊里,有许多有趣的小店铺,有卖健康的有机食品的、有卖十分好看的厨具的、有卖马卡龙色系的杯具的、有卖家居装饰的......每一个店铺都特色鲜明,如同主人一般,具有自己的个性。


几百年前的建筑,仍旧和现如今的生活完美共处,这真的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时钟塔已经存在了800年,尽管经历了多次整修,钟塔及天文钟,仍是伯尔尼最知名的象征,除了显示时间、季节、星象之外,每逢整点前4分钟左右,还会有精彩的玩偶报时秀。它被列为瑞士国家财产,是世界遗产项目伯尔尼老城的一部分。

近500年的钟楼仍旧准点报时,分秒无差。而且还能精准地显示日期,日相,月相和星座。


旧城区今日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定的世界遗产。位于瑞士的中西部。阿勒河把该城分为两半,西岸为老城,东岸为新城,横跨阿勒河的7座宽阔大桥把老城和新城连接起来。



伯尔尼可爱的老城区很适合散步。这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古都,有别于一般繁忙现代的首都。石板路,砂岩墙,狭窄街道,美丽雕像喷泉,巨大美丽的塔楼和两旁美丽拱廊下的商店,每一处都流露出细腻而精湛的美!

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在1902-1909年间旅居伯尔尼,并在此期间发表了“相对论”。他的故居还妥善地保持着当时的模样,目前以博物馆的形态对外开放。有他画像那个窗子就是他的故居。爱因斯坦一生多次搬家,伯尔尼的故居是爱因斯坦1903至1905年确立相对论时居住的房屋。1905年,在伯尔尼,一位收入微薄的数学教师推导出了一个将改变整个世界的公式E = MC2。这位教师就是爱因斯坦,他推导出的公式就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旧照

爱因斯坦二楼的样子,和以前没任何改动。


提起这个城市的收藏品,光是历史博物馆和美术博物馆,就陈列了无数件拥有千年历史的艺术和建筑藏品。值得一起的是,如果你有空逛逛爱因斯坦的家以及保罗克利中心,就能充分感受到伯尔尼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一路向北奔巴黎--途径黑森林蛋糕的发源地


驱车前往巴黎的途中,在一个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小镇停留了一会儿。没想到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是在欧洲遇到的,还有点儿小感慨。

没一会儿工夫,雪越下越大了。

德国的腊肉香肠真的是德国料理的灵魂,尤其冬天,天寒地冻。更少不了它们。



黑森林蛋糕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南部黑森林地区,黑森林区是德国西南的一个山区,从巴登巴登(BadenBaden)往南一直到弗莱堡(Freiburg)这带,都属黑森林区。相传,每当樱桃丰收时,农妇们除了将过剩的樱桃制成果酱外,在做蛋糕时,也会大方地将樱桃一颗颗塞在蛋糕的夹层里,或是作为装饰细心地点缀在蛋糕的表面。而在打制蛋糕的鲜奶油时,更会加入大量樱桃汁。制作蛋糕坯时,面糊中也加入樱桃汁和樱桃酒。这种以樱桃与鲜奶油为主的蛋糕从黑森林传到外地后,也就变成所谓的“黑森林蛋糕”了。

黑森林蛋糕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闻名,今天已经成为德国最受欢迎的甜点,美名也已传遍了全世界。在欧洲许多地区,不论是星级酒店,还是普通餐馆,黑森林蛋糕总能出现在菜单上。而最为高档的黑森林蛋糕,要用黑森林产的樱桃、樱桃汁和樱桃酒。

发酵过的樱桃果肉,果味和酒味儿混合在一起,苦中带甜,别有一番滋味。

一路向北奔巴黎--途径德国风情的法国城市


斯特拉斯堡听名字是德国的感觉,其实它是一座法国东北部城市,是法国第七大城市和法国最大的边境城市 。市区位于莱茵河西岸,东侧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隔河相望,西侧则为孚日山区。斯特拉斯堡远离海岸线,但仍然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于非典型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历史上,斯特拉斯堡处于多个民族活动范围的重合地带。从最初的凯尔特,再到高卢、日耳曼以及后来的法兰克、查理曼,这些民族都在斯特拉斯堡留下了足迹。19世纪中期开始逐渐成为了德法长期争夺的焦点。二战后,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欧洲委员会、欧洲人权法院、欧洲反贪局及欧洲议会等多个欧盟合作组织均在斯特拉斯堡设立总部。

完全不能相信这样的房屋建筑风格会在法国境内。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它始建于1176年,直到1439年才全部竣工,用孚日山的粉红色砂岩石料筑成。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正面顶上,一边是一座高142米的尖塔,另一边却只有一座平台,此处原应该是一座对称的尖塔,由于当时的财力有限而没有建起来,如今反倒成了它的特色,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也因此而极负盛名。教堂内有一个11米高的天文钟(L'Horloge astronomique; Astronomical Clock),建于1838年,每隔15分钟有儿童、青年、壮年及老年代表人生4个阶段的机械人出现,但每一整点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至今准确无误,到中午12点30分鸣钟报时之际,就会有众多的人物轮流出场,带来引人注目、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场面。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是欧洲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法国知名作家雨果曾以“集巨大与纤细于一身令人惊异的建筑”来形容这座教堂。

圆花窗及石花边巧夺天工,三道门廊也饰有精致雕像,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也因此而极负盛名。中殿华丽典雅,其中的彩绘玻璃窗(12至15世纪)及天使之柱(约1230年)气势不凡,再加上那精雕细啄的讲坛(1484年),以及著名的席伯尔曼(Silbermann)风琴等更加使人赏心悦目,教堂内有一个1层楼高的天文钟(Astronomical Clock),自1547年开始运作,每隔15分钟有孩童、青年、成人及老人代表人生4个阶段的雕像出现,但每一整点就有死神提着斧出来报时,至今准确无误,到中午12:30左右,还会鸣钟以乐声报时,可说是斯特拉斯堡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象征。





而大教堂的正门以耶稣事迹“最后的审判”为题的浮雕,精工镂制的圆形玫瑰窗和本堂的彩绘玻璃都是值得仰头细观的艺术品。登上塔顶,全城秀丽的景致及壮丽的森林和山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哥特式迫切要求建筑的内外部空间都能有效地造成浓厚的宗教气氛,达到精神上麻醉和支配人的目的。为使达到这种目的,一方面尽量使建筑结构增加尺度,让人在它的笼罩下显得十分渺小;另一方面便是利用许多设计上的手法,来创造各种神奇的环境气氛,给人在思想上产生已被引入天国的那种感受。具体的建筑手段就是:比例过于瘦长的尖券,高耸入云的钟塔,直线上升的墩柱和纤细的束柱,加上层出不穷的象植物一般形成分枝状的拱顶肋料,架空的飞扶壁,象针一样向上耸立的塔饰,以及镶有彩色玻璃窗棂和修长的人像装饰雕刻,等等。


但当时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哥特式的建筑外貌,总是不及内部那样来得完整。有的是因为工期拖长,有长达几十年的,甚至一二百年的;有的是由于教堂各部分在不同时期动工的,设计者的风格与样式互有差异,造成很不一致的面貌,如前述的夏特尔大教堂,两个钟楼的形制差别很大。这一座教堂(见本图),因为最终也未能完成原先设计的构思,只造起了一个钟楼,使它成了今天这种单臂形象的模样。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建于12世纪,因工程拖拉,至15世纪末才最后完成。由于经费等其他原因,右侧一座钟楼,当时只建造到与主教堂建筑平顶一致的高度,不再往上建造。后来就作为一个整体,少了一座钟楼,成了现在这种单钟楼状态。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这应该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 不对称没完成的教堂了吧。

迷醉法兰西--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坐落于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岛上,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为哥特式风格,游客可以登上塔楼参观。巴黎圣母院主要分为参观教堂内部、登顶钟楼和参观地下室三部分。

这里曾经是 欧洲 历史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哥特式的建筑,看上去特别的庄重和威严。

在重大宗教节日及每个月第一个周五15:00,巴黎圣母院会向公众展示三件圣物,分别为耶稣基督受难前戴的荆棘冠残片、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铁钉、十字架上的一块残木片。

教堂内有一处不惹眼的楼梯通往地下室,那里收藏了从罗马时代开始的这个城市的遗迹和一些艺术藏品,可以让你对圣母院的了解更为丰富。
圣母院门外的圣母院广场中,有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时所使用的起测点:原点(Point Zéro)纪念物。


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这阶段后,工人们才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中古时代,旧教堂并不会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续教堂日常的宗教性运作)。在圣母院的修建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游行用途的广场。为达到此点,昴熙斯主教将一个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岛东边的小岛与本岛相连,以填土的方式产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至于主教宅邸与教堂附设的医院(主宫医院),则因为岛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迁移到塞纳河南岸。 
 
接着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1250-67年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维(Jean 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进入13世纪以后、在第三任建筑师尚·哈维的手上才动工,并在1220年代时,由第四位建筑师维优雷·勒·杜克与舱顶部分接合、一同完成。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原有的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在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伟教堂。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 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因为这些历史渊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Sorbonne),便坐落于此。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

骑警在巡逻,巴黎的治安现在也没有网传的那么恐怖了。

迷醉法兰西--夜游塞纳河


塞纳河游船的船票。

塞纳河河源是泉水。其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因为一个名叫塞纳的降水女神。在河的源头,一片海拔470多米的石灰岩丘陵地带,一个狭窄山谷里,沿溪向上的山洞中有她的圣像,洁净安详。另一个说法,在河源附近的小教堂墙壁上有记载,是布尔高尼的神父向上帝祷告祈雨,终于有了一条河流,法国人为纪念他,而把这条河命名为其名字翻译而来的的“塞纳”。塞纳河畔闻名遐迩的无非是它不可多得的美景及千奇百怪的桥。塞纳河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梧桐树,生机勃勃中又给人一种苍茫感,思绪飞扬。高大茂盛的梧桐树后面是整齐肃穆的大片建筑群,东面的巴黎圣母院,西面的埃菲尔铁塔,南面的大学区,北面的大小皇宫,无一不是特色鲜明,享誉中外,受到无数追求美丽与浪漫的青年的向往。乘着游船一路欣赏岸边的美景,远观那些建筑,陶冶情操。在河转弯的地方有一座自由女神像,她举着火炬,目光深远。继续向前,可以看到一个用豪华游艇改建成的船型餐厅。游客可以在此就餐同时观赏河畔和对岸的优美景色。而塞纳河上36座桥中,最出名的要数亚历山大三世桥。它远观非常奢侈豪华,桥头柱上有由长着翅膀的小爱神托着的镀金的雕像,造型奇特色彩鲜艳。它用钢结构拱桥连接了香榭丽舍大街和荣军院广场,不仅辉煌,它又承载着历史。

巴黎市区80%的著名景点都集中在塞纳河沿岸,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巴黎古监狱、市政厅、奥赛博物馆、夏乐宫……

塞纳河(La Seine)流经巴黎,是法国第二大河,源自法国东部向西流,流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利于航行。巴黎市中心的河道以人工石砌河堤,有许多宏伟的建筑建在塞纳河两岸,也将两岸划分成不同的特色风格及景观。


横跨两岸的一座座精美桥梁,仿佛参透风雨的隐士,将恢宏历史与万象浮生娓娓道来。尽管乘坐游船只能看看外观,但倘若这样的“外观”还不足以摄人心魄,那怕是世间再无美景了。






普通的观景游船一般在1小时左右,美食游船则一般是2小时。观景游船顾名思义,游览内容只有普通的观景和船上讲解,适合单纯想一边悠闲放松、一边还能了解巴黎历史文化的人。

再次感受到同胞们的力量,塞纳河游船广播不光有汉语,还可以扫微信二维码听介绍。


法国人依河水的流向,将塞纳河北岸称作右岸,南岸称为左岸;右岸的发展形成巴黎的主要商区与政治中心,左岸有著名的咖啡店及拉丁区,充满文艺气息。


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别样风情。




巴黎圣母院的侧面非常精美


从塞纳河上看巴黎,所得到的印象与任何时候都不同。任凭河水自由流淌,去看看所过之处的风景吧。傍晚时分,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最能引人遐思!


广播中传来英语、法语、中文解说。巴黎古胜名迹很多,历史悠久,你不可能一次就全部游览和知晓,塞纳河游船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观赏到两岸很多知名景点,也可以听到比较详细的介绍。


塞纳河两岸风光如画,游客们左顾右盼来不及拍照。巴黎有太多浪漫的故事,河畔又有太多优美的景色,坐着游船赏景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享受!

铁塔真的是巴黎的标志,是多少人心中巴黎的代名词。



夜晚的巴黎,在欧洲这十多天,华为手机广告真的到处都是,回国我也换了。


夜游第一站还是巴黎圣母院,夜晚的巴黎圣母院增添了几分肃穆的感觉,灯光的勾勒,让石刻更加的精美。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

我个人觉得侧面最美。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莎士比亚书店坐落在巴黎圣母院元对面,是巴黎的文化地标,作家们的据点。书店诞生于一战之后,主要以出售英文书籍为主,“迷惘的一代”曾是书店主人的座上客,“垮掉的一代”曾在这里聚集。这里也是《冲上云霄2》的取景地。

巴黎荣军院,670年,路易十四下令创建荣军院来安置战争归来的***军人,第一批寄宿者于1674年入住。当时的荣军院是集养老院、营房、修道院、医院和手工工厂于一体的居住区;如今这里是国家纪念遗迹圣地,有拿破仑的陵寝,军人教堂和法兰西军事博物馆。博物馆里展出了13-17世纪的古老铠甲和武器,路易十四到拿破仑三世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历史,以及戴高乐总统使传。这里还是接待贵宾的重要场所。***平***首次出访法国时,法国总统奥朗德便是在荣军院贵宾庭举办了盛大欢迎仪式。


埃菲尔铁塔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的位于法国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总高324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著名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它屹立在塞 纳河畔,经历了百年风雨依然风采依旧,它是全体法国人民的骄傲,浪漫巴黎的地标性建筑。

迷醉法兰西--艺术之殿凡尔赛宫


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197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花园是法式花园典范,处处透露着不同于东方园林的法式之美与工匠之心。宫殿以其奢华富丽和充满想象力的建筑设计闻名,外部是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内部以巴洛克装饰辅以洛可可设计。

凡尔赛皇宫喷泉里有1400多个喷水头,它们用掉的水比整个巴黎还要多,而那时巴黎人经常因为缺水而得病。国王的30000名士兵建造了一个由14个巨型水轮、200多个水泵组成的大机器,可以从塞纳河向喷水池里输水,不过这台机器经常会出现故障。

凡尔赛宫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森林和沼泽荒地。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了117法亩荒地,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二层的红砖楼房,用作狩猎行宫。二楼有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一层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当时的行宫拥有26个房间,如今拥有2300个房间,67个楼梯和5210件家具。作为法兰西宫庭长达107年(1682-1789)。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凡尔赛宫作为王宫的历史至此终结。在随后到来的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期中,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陈设物品被洗劫一空,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1793年,宫内残余的艺术品和家具全部运往卢浮宫。此后凡尔赛宫沦为废墟达40年之久,直至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才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凡尔赛的地形没有意大利台地园那样刻意台地高差上变
化多样,而是使用了大量的缓坡和微地形变化。更加注意造园手法的细腻和考究。特别是在其主轴的营造上,高差不大的地形变化产生了舒缓的视觉效果。宫殿以西是一座修葺整齐的法式公园,公园绵延长达3公里,花园里景色秀美,一花一草,一水一池都让人惊叹,不愧为“跑马者的公园”。

现存面积约为100公顷,是法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凡尔赛宫全园以“轴线式”进行布局设计,将建筑统筹到全园的景观布局之中。全园主体景观结构中,平坦的地形上应用了大量水渠和运河等静态水景。这些像镜面一样的规则式水面使全园增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气势。



凡尔赛宫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丽而让人叹为观止。刀工细腻的雕刻,奢华繁复的装饰以及整齐对称的鎏金饰品都让人眼花撩乱,惊叹不已。

门票的图案是随机的


欧洲最宏伟壮丽的宫殿之一,里面富丽堂皇,以其奢华富丽和充满想象力的建筑闻名于世。因此,慕名而来的游客超多。

宫整体由法式花园、宏伟的城堡、庄严的城堡和镜殿组成,宫殿和城堡的内部巴洛克式陈设和装潢是世界艺术殿堂上的瑰宝。


宫殿中的五百多间大小殿厅坐落有致,装修得富丽堂皇;五彩的大理石墙壁光彩夺目;巨型的水晶灯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内壁和宫殿圆顶上布满的西式油画仿佛在诉说着昔日国王的战功赫赫,油画里神话故事被讲述的的栩栩如生。

500余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大理石院和镜厅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处,除了上面讲到的室内装饰外,太阳也是常用的题目,因为太阳是路易十四的象征。




除了用人像装饰室内外,还用狮子、鹰、麒麟等动物形象来装饰室内。有的还用金属铸造成楼梯栏杆,有些金属配件还镀了金,配上各种色彩有大理石,显得十分灿烂。











阿波罗厅:又名太阳神厅,是法国国王的御座厅。布置极为奢华绮丽,天花板上有镀金雕花浅浮雕,墙壁为深红色金银丝镶边天鹅绒,中央为纯银铸造的御座,高2.6米,位于铺有深红色波斯地毯的高台之上。



除了用人像装饰室内外,还用狮子、鹰、麒麟等动物形象来装饰室内。有的还用金属铸造成楼梯栏杆,有些金属配件还镀了金,配上各种色彩有大理石,显得十分灿烂。

国王套房:位于主楼东面,路易十三的旧狩猎行宫之内。中央为国王卧室,内有金红织锦大床和绣花天篷,围以镀金护栏,天花板上是名为《法兰西守护国王安睡》的巨大浮雕。

镜子相对视野极好的17扇拱形落地大窗,透过窗户可以将凡尔赛宫后花园的美景尽收眼底。镜厅一直以来被誉为法国王室的瑰宝,无数面巨大的铜镜反射着从后花园映进的光芒,这里是路易王朝接见各国使节时专用的宫殿。

凡尔赛宫镜厅又称镜廊,被视为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王宫中的一件“镇宫之宝”,以17面由483块镜片组成的落地镜得名。它是法国的凡尔赛宫最奢华、最辉煌的部分,厅长76米,宽10米,高13米。镜厅墙壁上镶有17面巨大的镜子,这些镜子由483块镜片组成,反射着金碧辉煌的穹顶壁画。




路易十四的雕像,抓拍的超级搞笑。一只鸟在路易十四的头顶上。

迷醉法兰西--去卢浮宫寻找蒙娜丽莎


在“艺术之都”的巴黎,有太多太多的博物馆值得一去。不管你在巴黎逗留的时间有多紧,有一个博物馆是非去不可的,那就是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一个将数百年前的古老宫殿和现代化的玻璃金字塔结合在一起的庞大建筑群,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这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是1988年华人设计师贝聿铭在64岁时设计建造的。当时遭到了法国上上下下许多人的极力反对,被认为是对法国国家风格的严重威胁,他们认为在卢浮宫前建金字塔比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英国人占领巴黎,企图从卢浮宫掠走艺术品的暴行更让人愤怒。现如今,这个曾经遭到法国人极力反对的水晶般的现代金字塔与古老的卢浮宫交相辉映,法国人由衷地称赞贝聿铭把过去和现代的距离缩到了最小,说这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宝石,它几乎成了巴黎每个人的骄傲。

其实要好好欣赏卢浮宫的每个角落,没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是不够的。我这次是跟团旅游,去卢浮宫走马观花的转了两个小时,根本没有机会细细体验和欣赏,卢浮宫与玻璃金字塔,它们一个古典,一个现代;一个厚重,一个轻盈;一个繁复,一个简洁;一个庄重,一个灵动。卢浮宫位于 巴黎 市中心的赛纳 河北 岸,是 巴黎 的心脏,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占地约198公顷,长680米,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

从金字塔下到地下一层,就到达了售票大厅。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直泻而下,把整个大厅照的通亮。


卢浮宫(法语:Musée du Louvre)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
卢浮宫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人类艺术的瑰宝和艺术的结晶。行走在雕塑馆里,仿佛搭乘了一艘豪华的穿梭机在艺术和历史的浩瀚时空里遨游。


《年老的半人马被爱罗斯捉弄》是十七世纪意大利出土文物。这件作品是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1-2世纪。半人马是希腊神话中一种性格温顺的动物,爱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小爱神,相当与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

这个古希腊题材的雕塑作品一开始吸引我注意的居然是人物身下所躺的豪华床垫。冰冷的大理石居然在意大利雕塑家贝尔尼尼的手下有了皮革般的顺滑和柔软温暖的质感。再一看,上面躺着的这位“女子”,光滑的肌肤、优雅的体态和柔美的背部曲线很是动人。

这一古希腊雕塑名为《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Hermaphrodite endormi)。在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海尔玛弗狄忒是赫尔墨斯(Hermes)与阿弗洛狄忒(Aphrodite)的儿子,他拒绝了水仙子萨拉玛西斯(Salmacis)的仰慕和追求,水仙子为了能与他永远在一起,遂要求主神宙斯将他们的身体合二为一。从此海尔玛弗狄忒成为雌雄同体。在神话时代,“雌雄同体”作为创始神和人祖神的情景相当普遍,在雕塑和神话中随处可见,是古代人表示全能、力量以及自足的普遍公式。



蒙娜丽莎的笑容被世人解读的过于神秘,科学家们分析后发现蒙娜丽莎的面部与达 芬奇 的自画像几乎完全吻合,达 芬奇 在画这幅作品时是不是隐藏了其他的一些意图?蒙娜丽莎是谁?她的笑容为什么有一种神秘感?很多疑问等待着后人去解密。

《蒙娜丽莎》被放置在展厅的正中央,是Louvre里唯一的一幅被挂在玻璃保护框里的油画,并且外面又被围了一圈的护栏,禁止游客靠近。这么重量级的保护让展厅里其他的展品黯然失色。
实际上也是,来到这个展厅的游客几乎都是冲着《蒙娜丽莎》去的,拍照,自拍,忙的不亦乐乎。








卢浮宫三大珍宝之一的维纳斯真容!这个雕塑大家都很熟悉,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一《阿弗洛蒂特》(Aphrodite),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爱神、美神维纳斯(Venus),又名:《米罗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这座雕塑高2.02米,完成时间在公元前1-2世纪。女神失去了双臂,但保留了完整的头部和面容,使我们能一睹她的风采。雕像从头、肩、腰、腿到足的曲线变化使人体以无比圣洁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沉静的表情里有种坦荡而自尊的神态。艺术家充满深情地表现了女性温柔宁静的美,被公认为女性美的原型。刚出土时的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后来在人们对这尊雕像的争夺混战中,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个断臂女神。




雕像的头部和手臂已经缺失,我们已看不到她的容貌。女神宛如从天而降,屹立船头,迎着海风,展翅欲飞。被海风吹拂的衣裙紧贴着身体,可隐见女神优美的曲线,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运动感,呈现出生命的飞跃,是古希腊时期的典型作品,在动态和静态的平衡上发展到了顶峰。

这座位于德农馆楼梯上的无头雕塑是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一:《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是古希腊的胜利女神大理石雕像。

卢浮宫不但有丰富、多姿多彩的油画收藏品展出,而且,就其它本身精致辉煌的建筑艺术、以及在各个展馆的墙壁、房顶,房柱,房梁上,满眼都是精湛、唯美的绘画精品,这里是令人陶醉的美的世界,美的海洋,美的享受,真是太美了,太丰富了....。









结尾,我想说....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每次行程结束的时候,脑子里有一堆经历想迫不及待地告诉家人或者朋友,也会有N多的奇葩需要向人吐槽,这次旅行结束,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是欧洲此时的天气清冷,还是后悔跟团走马观花。很多难忘的东西让我有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好怕过几个月会淡忘掉。
我还是喜欢自由行,大胆自由的走出去,看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儿,看看旅途中的自己,看看旅途中的别人,旅途中遇见的一切,都是收获,宝贵的收获。谢谢观看!

  • 旅游
最后编辑于2018-12-28 17:22:38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 3
前往
/3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