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已被收录至论坛精选日报-车圈生活。更多精彩内容戳这里。
现在是2023年4月24日8点32分,距离我从上海车展回来已经有数天时间了,本想以图片+文字记个流水账的形式完成这篇帖子,但是觉得内心有很多话想一吐为快,所以本篇会重点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一下自己对汽车行业的看法。
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
视野回到2019年的上海车展,<共创·美好生活>的六个大字在青浦区崧泽大道333号的国家会展中心内随处可见,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电动化将会来的如此迅猛;当时钟再往后走过2个年轮,<拥抱变化>敲醒了还在沉睡的一众合资和老牌车企,但那时依然有人坚信,电动化的浪潮还没有拍到脚边。
如今,随着新冠疫情全球放开,汽车消费市场重现活力,<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成了2023年的首个国际A展的主题,电动化的滔天巨浪已然势不可挡,掀翻了所有还抱有幻想的顽固品牌。但当我们回过头来想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交通出行领域花费了数百年才实现对内燃机的迭新,也确实是一种技术上的讽刺。
汽车行业在短短两年间,从拥抱变化转为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背后折射的缩影是什么?我想,是人类文明从粗放的工业生产过渡到信息可持续的必然。市场完成了电动化的教育,消费者也完成了自我教育。从抗拒到妥协,再到接受,这背后是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转向利润驱动的结果。当然也离不开新势力车型对传统主机厂的冲击,所以无论是上海重金引进特斯拉,还是各大资本争相投资新势力,中国汽车产业在政策和市场的两张无形大手的推动下,已然实现了世界领跑。
中国动向将引领世界方向
电动化领域的全面超越,是政策推动、能源革新、消费市场、基础建设的一次全面进步。随着世界各国陆续宣布禁售燃油车,各大传统车企宣布停止研发内燃机,中国这块蕴含着巨大潜力和内卷的市场,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动Boss。他们迭新了电池技术,他们突破了动力结构,他们打破了销售渠道,他们拉低了产品售价,他们创新了用户玩法,他们让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的眼光中挺起了胸膛。如果没有这些前赴后继的新势力品牌,依靠自主品牌的响应速度和研发周期,中国的汽车时代要往后倒退至少5年。
正如本届上海车展宝马董事长齐普策直言“中国动向将引领世界方向”。2023年全球首场A级车展,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外国面孔充斥着各大展台,日本车企的皮尺部门悉数出动,趴在地上,拿着皮尺仔细地测量车门开口、前后悬等数据。宝马半个董事会的成员与主要业务线的负责人包了两架飞机来到中国,奔驰也出动了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和近300人的团队参展......“万国来华”的场面让本次上海车展惊艳世界。
电动汽车逐渐走向“等值线”
如果说豪华品牌的产品溢价是过去几十年汽车市场收割利润的镰刀,那么中国市场的智能电动汽车打造的“等值线”就成了合资品牌的滑铁卢。无论是自主品牌的高端化冲击,还是合资品牌的本土化战略,亦或是豪华品牌的新能源化转身,都证明了,在中国的汽车军备竞赛中,只有拿出有诚意的产品和定价,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这是一批批失败的车型及品牌在过去几年中国市场中留下的血的教训。
自新能源化浪潮开启以来,新势力品牌热衷于用更大的空间、更多的配置、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售价来赢得市场份额。30万能买到什么?如果放在5年前,你只能买到丰田、福特、Jeep的一些轴距仅有2850mm的5座或7座车,然而如今,理想L8却能给你3米长的轴距,6个座位,彩电冰箱大沙发,8155芯片,双15.7英寸仪表中控屏,空气悬挂,还有L2级智能驾驶辅助。中国汽车市场的产品已经迈入了用利润换份额,只为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新四化没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早在2016年间,汽车行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就已经成了各大行业峰会的时尚名词,仿佛不说这四个词就变成了落伍的old boy。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网联化和智能化牵手并行,共享化留下了一地鸡毛。新四化的理论及愿景是美好的,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共享经济没能跟上文明发展的步伐,走的似乎有点过于超前,现在唯二能让我们想起共享二字的,除了各大店铺里面的共享充电宝和满街的哈罗单车,还有就是那手机里面依然持续申请退款的ofo。事实证明,逃离了监管的高成本化共享,是当前人类文明的黑洞。
共享化虽然没能在资本和政策的推动下进行自我造血,但是电动化和智能化却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引领下,赶超了近200年的世界汽车工业。
未来,随着汽车产业模式的革新和人们日益丰富的产品需求,我猜想,生态化将会登上历史舞台。汽车行业的新四化将逐渐转变为“电动化、智能化、生态化”。产品研发也逐渐由B TO C,演变为B+B TO C,卷入更多的生态共创伙伴赋能产品,在同质化中谋求个性。中国汽车行业已然开启了淘汰赛。
未来不容乐观,2027年或成决战之年
随着豪华品牌和合资品牌的电动化转身,各大车企纷纷注资,力求将中国变为反哺全球市场的策源地,保证集团车型产品更为敏捷地响应中国客户的需求。当海外巨头凭借其全球强大的研发、供应链、渠道和制造能力资本,依托其百年来的全球品牌知名度,重新认识智能电动化产品定义,利用中国汽车产业链降本增效,放弃高溢价拥抱价格平权,那么对于中国市场的一众新势力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从产品推出的节点来看,2027年将成为外资车企纯电平台量产化的元年。因此,留给中国车企的时间不多了,要么以断代的技术研发垄断市场,要么加速向海外市场进军。
总而言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