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飞驰230公里、快乐自驾爨底下!
飞驰230公里、爬了两座山、拍了100多张照片,一共只用了5个小时--自驾爨底下
这几天,借着端午节的假期,也借着不错的天气,忽然心血来潮,有了自驾游的冲动!由于每天上午要看NBA的比赛,所以出行都只能安排在下午。前天下午去了香山,本想随意散散步的,但最终还是成功登顶,爬上了“鬼见愁”,平添些许成就感!意犹未尽,决定次日再次出行。想想几乎北京的所有能玩儿的地方差不多都去过了,好像只有“爨底下村”这个景点,只是以前在去灵山、去百花山的途中经过,但并没有停车、驻足和游玩,便成了一种念想,所以就把次日(也就是昨天)自驾游的目标定在了爨底下村。
昨天上午看完NBA西部决赛,不出意料,湖人队打败掘金队,成为西部冠军。中午简单吃了一点儿东西,出去加油,12:45正式踏上了自驾去爨底下的旅程。。。由于路程较远,很多山路,加之时间紧迫(晚上还有事情,必须要在18:00前赶回来),所以去的时候一路快马加鞭,途中没有拍照。经过近两个小时117公里的狂奔,14:35终于到了“爨柏景区”。这个景区是新开发的,原来的爨底下村变成了景区的一个景点,但游览的核心其实还是爨底下村!只不过这样一来,票价贵了不少:原来爨底下的门票是20元,而现在的爨柏景区的门票是35元了!买了票进入景区,觉得那些所谓的景点都是忽悠人的,还是爨底下村才是吸引我的真正目标。在村子里用急行军的速度逛啊逛、拍啊拍的,为了拍照还爬了村子东边和南边的两座山,有点儿辛苦。玩儿够了、拍够了,16:00启程返家。回来的时候倒是放松了很多,一边开车、一边抽烟、一边喝水、一边拍照。。。17:50顺利到家。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一.关于爨底下村
简介
爨字念“cuàn”,1958年简化后改“爨”为“川”。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移至此,建立韩氏家族聚居之地。这里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繁华一时;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巨变的爨底下村,依旧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风貌――明清古居。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历史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门票35元。免费导游讲述古村历史,有些院落无人居住,需要导游随时开门、锁门。
民居
民居坐落在山谷北侧的缓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约1公顷,存院落74个,689间房。一条街道将村落分为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为轴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主要分为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及店铺式四合院。四合院的附属建筑主要有门外影壁、门内影壁、门楼、拴马桩、上马石、荆芭棚等。民居装饰有砖雕、石雕、木雕、字画等,雕刻装饰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如喜鹊、蝙蝠、牡丹、荷花、莲蓬等,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于建筑的屋脊、檐口、墙腿口、门墩石、门窗、门簪、门罩、墙壁及影壁等处。受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其装饰部位、内容及精致程度等均有差异。庙宇建筑主要有关帝庙(大庙)、娘娘庙及五道庙等。广亮院,村民称其为“楼儿上”,为川底下地势最高、居中轴线的宅院。建于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国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院内北高南低,相差约5米。南北二进,院落分东、中、西三路,即三个相对独立的院,构成一个大四合院,共有房45间,院外有围墙。东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过厅仅存墙体或地基,其他建筑主体完好。
结构
全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不达拉宫”。
旅游
爨底下村民有财神的化身关公庙,有盼子的娘娘庙,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爨底下村民合着时代的节拍,迎改革创业之风,民俗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服务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时尚。爨底下村又是京西传统教育基地、影视基地。不久前的电影《投名状》的一些镜头也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简介
爨字念“cuàn”,1958年简化后改“爨”为“川”。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移至此,建立韩氏家族聚居之地。这里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繁华一时;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巨变的爨底下村,依旧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风貌――明清古居。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历史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门票35元。免费导游讲述古村历史,有些院落无人居住,需要导游随时开门、锁门。
民居
民居坐落在山谷北侧的缓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约1公顷,存院落74个,689间房。一条街道将村落分为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为轴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主要分为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及店铺式四合院。四合院的附属建筑主要有门外影壁、门内影壁、门楼、拴马桩、上马石、荆芭棚等。民居装饰有砖雕、石雕、木雕、字画等,雕刻装饰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如喜鹊、蝙蝠、牡丹、荷花、莲蓬等,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于建筑的屋脊、檐口、墙腿口、门墩石、门窗、门簪、门罩、墙壁及影壁等处。受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其装饰部位、内容及精致程度等均有差异。庙宇建筑主要有关帝庙(大庙)、娘娘庙及五道庙等。广亮院,村民称其为“楼儿上”,为川底下地势最高、居中轴线的宅院。建于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国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院内北高南低,相差约5米。南北二进,院落分东、中、西三路,即三个相对独立的院,构成一个大四合院,共有房45间,院外有围墙。东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过厅仅存墙体或地基,其他建筑主体完好。
结构
全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不达拉宫”。
旅游
爨底下村民有财神的化身关公庙,有盼子的娘娘庙,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爨底下村民合着时代的节拍,迎改革创业之风,民俗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服务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时尚。爨底下村又是京西传统教育基地、影视基地。不久前的电影《投名状》的一些镜头也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二.自驾爨底下拍的部分照片
照片的顺序就是我游览的顺序:
看到一个天津牌子的夏利:
发几张我车的照片(车型7131):
回程路上边开车边拍照的一些照片,主要是路况、交通标志,景色也挺好的
三.附记
行驶路线:经石景山区出市区,驶入109国道,按路标向灵山、百花山方向行驶即到“爨柏景区”
注意事项:1.山路很多,且弯道、急转弯很多,视线不好时最好不要强行超车;2.大货车不少,而且是那种很长的大货车,这些货车的速度也不慢,有70-80公里的时速,超越它们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才行;3.沿途有多处限速标志、测速标志,并有探头,注意减速行驶。
几个小插曲:1.不少车开到爨柏景区门口,见每人35元门票,估计是认为看看古旧房子不值,掉头走了;2.跟随在我后面的2辆车被景区的车辆追堵、截获,估计是没买票,最终不是被逐出景区,就是要去补票;3.去时路上见到剐蹭事故2起,翻车事故1起
此次自驾爨底下,全程往返230公里,百公里油耗大约4.8升(出发前油箱见底,加110元的93号汽油,大约20升,回来后油箱里的油应还可再开180公里。全程没开空调),比较满意。如果不开快车而保持经济时速、不多次超车(有时要3档大油门)而时速70-80公里地跟着走的话,油耗会更低。
[ 本帖最后由 北京车友1008978 于 2009-06-05 12:05:47
编辑 ]
分享到:
引用:
原帖由 0静观0 于 2009-06-01 18:57 发表在 16 楼 我是前天下午去的十八坡 不知你是不是那天去的 路上看见一个雨燕翻到沟底下了 整个一个底朝天比较惨一些 回程的时候看见雨燕车队嘿嘿
[ 本帖最后由 cxh9363 于 2009-06-01 20:00:56
编辑 ]
引用:
原帖由 yibaiyi 于 2009-06-01 11:00 发表在 4 楼 原来是沙发,楼主莉莉爬山动力如何?
[ 本帖最后由 cxh9363 于 2009-06-01 21:37:46
编辑 ]
引用:
原帖由 羚羊设计 于 2009-06-01 22:12 发表在 28 楼 请问----------什么-----底下村? 最好告诉下拼音!谢谢! 好村子呀!
引用:
原帖由 navigatorbox 于 2009-06-01 10:18 发表在 1 楼 此主帖已经被 navigatorbox 设为精华贴 帖子标题:激情飞驰230公里、快乐自驾爨底下! 精华理由:好地方!在这里养老应该很不错滴!
引用:
原帖由 秋雨入梦 于 2009-06-01 18:16 发表在 15 楼 好作业,好地方,顶一下。 随地小便不应该,拉出去关禁闭5分钟
引用:
原帖由 ligege 于 2009-06-01 21:56 发表在 25 楼 不错,欣赏,
引用:
原帖由 yibaiyi 于 2009-06-03 18:07 发表在 44 楼 我我就放心买了,听说N3+的动力比A+的好很多啊。
引用:
原帖由 Arlly 于 2009-06-03 22:16 发表在 49 楼 美不胜收!
引用:
原帖由 xiaopangnihao 于 2009-06-06 14:57 发表在 55 楼 可是写不出来。
[ 本帖最后由 cxh9363 于 2009-06-06 15:18:09
编辑 ]
引用:
原帖由 柴头5452 于 2009-06-01 19:09 发表在 17 楼 很喜欢这种地方,古村落一直都是我的最爱,就是可惜太远了。
引用:
原帖由 xiaopangnihao 于 2009-06-06 15:28 发表在 59 楼 记下了。分解法。
我也喜欢这种环境好、空气好、清静的地方
看到关于爨底下的一篇评论,写得还挺好,比较贴切地叙述了爨底下的历史沿革:
《忘记斋堂忘记你》
西山之英,斋堂之灵,袅烟驿路,勒移山庭。
一排红灯,几尺青砖,早已锈涩不动的辘轳,褴褛的旗幡,斑驳的窗棂,濡软的纸灯,还有那隐约可见的大字报,这一切一切,都在向人们见证——爨底下村——默默的经历着明清更迭,咫尺间屹立几个世纪仍岿然不动。
相较于爨底下村来说,我更倾向于斋堂这个名字。
一个“爨”字,如一个原本清秀质朴的姑娘,见了改革开放,也学人家用自己的身体生产劳动力起来。沾染了市侩的脂粉香,入了园子,摇身一变,竟也明眸目转,口齿添香,一步移莲,摇曳生姿,纵是坐有百转纤回,卧似峰回路转,一颦也是花枝乱颤,一笑更似琵琶遮面。单纯的一个村名,繁复数笔,一跃就成了文化的象征,供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信男信女虔诚的朝拜。
阁楼上的女人早已不再是草堂下的姑娘。
走马灯的男人们转下楼无疑皆携着女儿香,松衣汲靴的浪。
香闺里的女人,几个翻滚,接着就蹙着眉、挂着泪、遮掩着笑,把大把的银票往奶子下面藏。
于是乎,一批一批的旅客踏在青黄的肚皮上,吆三喝四,接着就装模作样,接着就快门闪光,接着就挨家挨户的闯荡,五魁手哥俩好杠上开花捉黑叉,飙到HGH处拽着半老徐娘群魔乱舞,次日清晨再束衣紧装,排着队一溜黑烟、三声笛响,再也转山不见。
我无法想象,这个目睹了崇祯皇帝最后哀凉的小村庄竟然能如此肆无忌惮的奢华。
我也无法想象,这个见证了康乾盛世极度的奢华的小村庄,竟然还携着一丝的哀凉。
大概,阁楼上的女人待床空塌冷后,也会散发素颜的对着月光缅怀自己少女时代的布衣赤脚、青床麻装。
斋堂,一个容纳着爨底下村的小镇,它是养育了少女的一方水土。我更迷恋于斋堂这个孕育了爨底下的小镇,更感悟于它简单又禅意的名字,更畅怀它毫不掩饰的市侩,更欣慰它的平静。
少女时代的草庐有于女人,斋堂有于爨底下。
爨底下,一个脂粉艳俗香的女人,他朝两忘烟水里,忘记斋堂忘记你。
《忘记斋堂忘记你》
西山之英,斋堂之灵,袅烟驿路,勒移山庭。
一排红灯,几尺青砖,早已锈涩不动的辘轳,褴褛的旗幡,斑驳的窗棂,濡软的纸灯,还有那隐约可见的大字报,这一切一切,都在向人们见证——爨底下村——默默的经历着明清更迭,咫尺间屹立几个世纪仍岿然不动。
相较于爨底下村来说,我更倾向于斋堂这个名字。
一个“爨”字,如一个原本清秀质朴的姑娘,见了改革开放,也学人家用自己的身体生产劳动力起来。沾染了市侩的脂粉香,入了园子,摇身一变,竟也明眸目转,口齿添香,一步移莲,摇曳生姿,纵是坐有百转纤回,卧似峰回路转,一颦也是花枝乱颤,一笑更似琵琶遮面。单纯的一个村名,繁复数笔,一跃就成了文化的象征,供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信男信女虔诚的朝拜。
阁楼上的女人早已不再是草堂下的姑娘。
走马灯的男人们转下楼无疑皆携着女儿香,松衣汲靴的浪。
香闺里的女人,几个翻滚,接着就蹙着眉、挂着泪、遮掩着笑,把大把的银票往奶子下面藏。
于是乎,一批一批的旅客踏在青黄的肚皮上,吆三喝四,接着就装模作样,接着就快门闪光,接着就挨家挨户的闯荡,五魁手哥俩好杠上开花捉黑叉,飙到HGH处拽着半老徐娘群魔乱舞,次日清晨再束衣紧装,排着队一溜黑烟、三声笛响,再也转山不见。
我无法想象,这个目睹了崇祯皇帝最后哀凉的小村庄竟然能如此肆无忌惮的奢华。
我也无法想象,这个见证了康乾盛世极度的奢华的小村庄,竟然还携着一丝的哀凉。
大概,阁楼上的女人待床空塌冷后,也会散发素颜的对着月光缅怀自己少女时代的布衣赤脚、青床麻装。
斋堂,一个容纳着爨底下村的小镇,它是养育了少女的一方水土。我更迷恋于斋堂这个孕育了爨底下的小镇,更感悟于它简单又禅意的名字,更畅怀它毫不掩饰的市侩,更欣慰它的平静。
少女时代的草庐有于女人,斋堂有于爨底下。
爨底下,一个脂粉艳俗香的女人,他朝两忘烟水里,忘记斋堂忘记你。
引用:
原帖由 zaq_xsw 于 2009-06-23 13:43 发表在 66 楼 挺好的村子,想住在这个地方,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