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攀崂山白云洞
好久没发帖子了,上周末,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爬崂山白云洞,随手拍了几张pp也算是交篇作业吧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白云洞是崂山著名的道家殿堂。此洞海拔400余米,背依险峻石壁,而临深涧,自然奇特,巧夺天工,是崂山名洞之一。
白云洞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据史料记载,开元末(741),唐朝道士姜抚求药崂山,来到崂山后,选择了这处依山傍海的山洞修炼。当时没有进行过多的人工建筑,仅是将原来巨石下面的一些碎石泥土进行了清理而已。
宋代,江南道教内丹派第五祖白玉蟾来到崂山,对白云洞进行了增修,白云洞才形成了一座修道殿堂。
白玉蟾,又名“葛长庚”,字如晦,祖上为福州人,曾在海南为官,因仗义行侠杀了人,后来进武夷山入道修炼,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被敕封为“紫清真人”,一生游览了包括崂山在内的名山大川无数,传世之作有《白玉蟾全集》。
白云洞创建后,因为道路艰难,物资运输极不方便,主持白云洞的道士也时断时续。直到明末清初,在崂山道士田白云的主持下,此洞才真正建成为道教观院。
白云洞是由3块巨石叠架而成的洞,周围由石条砌筑,洞口朝南。洞内呈四方形,宽约7米,进深约7米,高约2米,洞顶平整,地面由石条铺就,可以同时站立数十人,原来主殿供奉玉皇大帝。洞额“白云洞”3个字为清末翰林尹琳基题写。
引用:
原帖由 tiger0312 于 2010-11-15 14:26 发表在 3 楼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在游览了白云洞后写诗赞誉:“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一去白云留。愿叩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清朝后期的翰林尹琅若在白云洞口上方题字“白云洞”三个字,字体雄浑,气势苍劲,显示了深厚的书法根基。白云洞内有“藏园老人”傅沅叔题壁:“夜月清皎,海气苍寒,玩石抚松,飘然登仙。”记载住在洞内飘飘欲仙的感觉。近代青岛地区的名流、《崂山志》作者周至元多次到白云洞考察,写诗作画,他在诗里写道:“海滨拔地涌曾风,怪石奇松别有天,绝岩千重奔眼底,沧溟万倾落阶前,白云常护洞边寺,旭日早升海外天。更有苍松多奇石,枝枝卷作老龙蟠。”
这是个什么地方 我咋没见过? 从那边上山?
抗日战争时期,崂山道士积极支持抗日斗争,多次遭到日军“扫荡”。白云洞道士面对凶残的日军,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日军杀死了道长邹全阳和道士5人,烧毁了白云洞建筑。从那以后,白云洞便中断了道事活动。
围拢白云洞的3块巨石,左边一块称“青龙石”,右边一块称“白虎石”,前面一块称“朱雀石”。另外,后面还有块“玄武石”这4块巨石分别被视为四方之神的象征。
洞前院中这两株银杏树,也是一雄一雌,比肩而立,相伴而生,树龄都在1000年以上。
洞后有许多古松,葱郁苍翠,其中有一株形状很奇特,枝叶茂密,据说原来有一个枝杈斜出洞顶,伸向洞外,站在下面往上看,好像一条张牙舞爪的蛟龙在洞顶腾空舞动。这株古松被誉为“华盖松”。
这一由古树和白云洞交织而成的奇特景观,即“崂山著名十二景”之一——“云洞蟠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