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骏发电机性能参数分析智能充电系统拆除电流传感器的潜在风险
标称额定值:输出电压14V,最大输出电流120A(输出电压基本恒定ΔU=0.6V,具备最大输出电流120A能力)
无负荷情况下的最小转速:小于1200rpm(此参数反映了发电机能进行充电的最低转速,即蓄电池在13.5V充满或即将充满状态下,1200转仍可以进行浮充充电)
调节输出电压:14.0-14.6V(说明发电机在最低转速时,也可以保证有14V额电压输出,在最高转速时,输出电压也不会超过14.6V)
热输出电流:大于96/2500 A/rpm、大于117/5000 A/rpm(说明发电机输出电流随转速变化,发电机2500转/分时,输出电流超过96A,5000转/分时,输出电流超过117A)
无负荷情况下的最小转速:小于1500rpm,即蓄电池在13.5V充满或即将充满状态下,1500转仍可以进行浮充充电,比常规发电机提高了300转,低速充电能力有所下降。
热输出电流:大于84/1800 A/rpm、大于124/2500 A/rpm、大于151/5000 A/rpm,说明发电机输出电流随转速变化,发电机1800转时,输出电流超过84A;2500转时,输出电流超过124A;5000转时,输出电流超过151A。充电电流提高,充电能力增强。
调节输出电压:12.0-14.8V,这个参数就与常规发电机有很大不同了,发电机输出电压范围扩大,从最低只有12V不能给电池充电到最高输出电压达14.8V具有更高的充电效率。具体何时输出多高的电压,就由可变电压充电管理系统根据车辆实际消耗电能来确定,而不是像常规蓄电池那样根据发电机转速和电池储电量来确定了。
从曲线图可看出:
a、蓄电池储电量过低时,发电机会对电池充电直至仅满足最低车辆使用需求(SOC_min)时停止充电;
b、可变电压充电方式,最大也只能将电池充到80%的储电量(SOC_max);
c、只在车辆滑行时以最大输出电压14.8V对电池充电,其他情况不充电(a述情况除外);
d、充电发电机可以只输出12.5V的电压供车辆电器使用而不对电池充电,以达到减少发动机负荷的目的;
e、车辆加速、爬坡等大负荷情况下,由蓄电池提供电能供车辆电器使用,发电机空载,以达到节能目的。
然也,可变电压充电系统配备的是专门设计的大电流输出发电机,在怠速650转至1250转低速范围内,按发电机的负载特性及性能参数(124A/2500转)推算,均会以不低于14V、不小于65A~124A的电流对蓄电池充电,按奇骏的EFB电池容量70AH衡量,相当于以0.9C~2.1C的电流强度充电,也达到前述的超高速、超常规充电范畴,如果是市内中低速行驶,倒也问题不大,比常规发电机充电更快,极化效应更强些,进入到涓充阶段的时间更短。再看发动机1500~2000rpm最常用、最长时间使用转速的情况,按发电机标称参数,此时已最大电压14.8V、差不多140~150A接近最大输出电流状态对电池充电了,即使发动机大负荷2500转以上(发电机5000转以上),输出电流151A也不会再增大了。此时,问题就来了,当电池已充满接近100%状态,电池缓冲空间没有了,电解液趋于饱和,以2000转左右长时间行驶,就会导致电池充入电量大于车辆消耗电量,尽管车辆没有爬坡等高转速大负荷用车情况,仍会造成电池电解液发热冒泡蒸发现象,导致电极不可逆极化损坏,影响电池寿命甚至导致报废。事实上,论坛已有19款车友证实了有FEB电池过充情况,拆除了电池负极电流传感器、跑250公里的高速公路就产生电解液溢出现象。
BH4VKN 2020/05/04 17:25:46 发表在 24楼
文章很详细,分析很透彻,我花费了20分钟从头读到尾,基本上能理解文章内容95%以上,还有个别地方没涉及过,看不懂,就没深入研究。个人有几个观点表述一下,如有不对或不妥请各位指正:1.文章里多次提到发动机转速高的时候发电机会14.6V或14.8V输出,此时充电电流会有120A或者150A的,这个我不是这么理解的,A:转速5000,发电机输出120A,这个参数只能表明发电机的输出能力,并不代表时时会有这个电流,这个充电电流是实时变化的,发电机稳定输出14.6V的时候,如果你的电池亏电非常厉害(电池只有10V电压左右)和电池快要充满的的时候(电压接近13.8...
1.我和你的观点一致,已经说了假设电池大电流放电后电压降到11.5V以下或更低,再遇高转速用车的极端情况,会达到最大电流充电,具体多大当然是视实际情况而定,这里仅是根据发电机参数来说明可能的极端情况能达120A以上,表明充电强度非常大而已。我接着说了随电池电压不断升高进入涓充阶段,不就是说充电电流是不断变化的吗?发电机是并联在电池和负载上的,输出电流当然要整体来衡量,肯定不是指发电机的能力参数,至于你说不可能时时有120A或150A的电流那也不一定,怠速下用逆变器烧水做饭等大负载用电的情况,发电机都会有大电流输出,要是负载有漏电短路情况,电流还会无穷大呢。回到充电状态,当电池已充满达13.5V,发电机输出电压有14V,压力差为0.5V,可能是很小的电流对电池涓充,反映在IPDM模块上的电压值可能是13.7~13.8V,如果此时发电机输出14.6V,压力差是1.1V,这个压力差至少大了一倍吧?充电电流就肯定不是涓充状态了,IPDM模块上的电压值可能是14.1~14.2V?如果长时间保持这个状态,我认为是会造成过充的。
2.本文标题已很明确的说明是根据发电机的“性能参数”来比较分析,并非是对实验或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本人是14款,也没条件实测19款的车辆。19款的性能参数标明最大输出电压14.8V(轩逸的发电机最大还15.3V呢),想必不是瞎写的,不否认你和朋友的实测数据,但也有车友发帖反映电池确实过充了,不排除有认识和测量方法的差异,可继续收集数据,多多交流。
3.对你的说法表示怀疑,至少我以前开的几款车例如07款汉兰达等以及现在的14款奇骏,14.4V的情况有,但不会长时间保持这个电压,跑长途很多时候都是13.7~13.8V,电压是会随车速变化的,加速超车时会14V以上。常规发电机设计上就是比较符合普通铅酸电池的特性和工况的,正常使用5年以上是没问题的,但不代表每台车的铅酸电池都能5年以上。
4.说明符合宝马车系的充电电压逻辑,电压降到12V并不一定是电池处于欠电状态了,发电机直供大灯工作而已,关键是此时你启动车辆是否有问题,自动启停功能是否还正常?确实是电池有问题的话,支持你索赔。
Gaite 2020/05/05 13:54:01 发表在 30楼
只可惜这款Bosch的智能发电机掉轮掉的老火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546a2b4d1764bc0a/84044425-1.html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3f686fc33e5003e7/82606679-1.html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47fb0bdb5fb3b9eb/86362597-1.html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d46069b9d0f2e356/85100...
平常心zhao 2020/05/07 13:54:28 发表在 38楼
我还是觉得你说的是对的,我也是从去年开始发现奇骏电瓶不正常的,然而去售后就会忽悠我们说没事,后来在论坛里看到了你的发帖,本人很赞同你的说法。但我发现拔掉插头后,电压也不是一直维持在14.4充电,它多少也会因为开车刹车停车不同的时候也会变,它会从14.4降到14.3或者14.2左右充电,但大部分是14.4充电,我今年过年曾拔掉插头连续跑了一千公里,中间我看了电瓶两次有没有漏液,但事实是没有,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说会漏电解液,但我一千公里真的没有,这期间我好像也给你说过,你还记得吗?请有时间的时候回复我一下,真的拔掉插头长期充电会漏电解液吗?
数码蛇 2020/05/09 00:21:25 发表在 43楼
我今天特地拔掉插头上快速路跑了2小时,电压基本维持在13.5v左右,无论急加速,急刹车。开空调都没有什么影响。反倒是插上插头时不时能上到14.4v,但都是在松油门滑行的时候才能出现,只要一稍微踩油门电压立刻掉到12.1v左右。查看了日产的维修手册,发现日产现在使用一套叫发电电压可控系统来管理发电机的输出电压,调压范围很大,11.5v-15.3v之间动态调节。它主要受一个叫发电机负荷率值的影响,这个值是在40%-80%之间设置。估计是出厂默认都设置在最低值,从而获得最大的省油效果,但却不考虑电池长期充不饱导致的折寿。昨天正好去4s电做小保养,提出让调高这个负荷值,但技工拒绝处理,说改动厂家设置他...
重庆车友2428463 2020/05/10 00:04:14 发表在 46楼
感谢仙丹大师的详细阐述,受益匪浅。大作理论深奥,但结论实用。解决了我的一个困惑:如果需要长时间停车时,可以拔掉负极传感器跑几天车,充满电瓶再停放。友情提示:在2017款发电机参数段中,“发动机1800转时,输出电流超过84A”是否为“发电机1800转时”。按照发动机转速:发电机转速=1:2,发动机转速应为900转时,发电机可输出电流大于84A。这有助于通过发动机转速了解输出电流和充电效率,因发电机转速无法直接观察和掌握。不知当否,请指正。
重庆车友2428463 2020/05/10 09:11:43 发表在 48楼
请教仙丹大师:即使转速比是估计值,在怠速(700转)充电时,可轻踩油门增加转速(1000转),以提高发电机充电效率。因有时停车一周时,常常怠速充电20分钟左右。如按实际怠速,充电效率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