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向前,到达夫子洞,夫子,孔子也,石洞,供历代书生朝拜的地方
主洞左上角刻的百山篆
百山,即乔宇,曾在此读书
乔宇(1457—1524),字希大,号白岩山人,乐平(今山西昔阳)人,与辽州王云凤、太原王琼称“晋中三杰”,亦云“河东三凤”。成化二十年进士,历户部左、右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后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因直谏君过,被迫去职回籍,卒谥庄简。幼从父入京师,学于杨一清,成进士后复从李东阳游,诗文雄隽,兼通篆籀。
明成化二十年(1484)登进士第,授礼部主事。弘治初,王恕为吏部,调他为文选郎,三迁至郎中。擢太常少卿。武宗嗣位,遣其祭祀中镇、西海,沿途亲历军民忧患,归朝后条陈“恤边民,厚边军,广储蓄,省科派,慎守令,重祀典”共六计上奏,均被采纳。后迁光禄卿,历户部左、右侍郎。
宁王宸濠反,扬言旦夕下南京,他严为防备,斩宸濠潜伏在南京的内应党羽三百余人,悬首级与江上,使宸濠不敢东向。宸濠失去内应,且知南京有备,不敢向东进攻。在攻打安庆中却屡屡无法攻下,不久兵败。武宗幸南京,江彬矫旨有所求,乔宇必定当廷问清事由,江彬欲除掉乔宇,被守备太监王伟发现并从中调护,终使乔宇得安。次年,加太子太保,后因功升少保。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朝政为之一清。“大礼”之争起,世宗召用席书、张璁、桂萼等,他力谏,因忤帝意,遂于嘉靖三年(1524)七月初六日其致仕。之后《明伦大典》成,追论前议,夺职闲住。嘉靖十年(1531)因患痰疾于十二月十六日卒,年六十八。隆庆初复官,赠少傅,谥庄简。
乔宇一生好学,兼通篆籀,为文深沉浓郁,意境坦荡,为诗隽雄豪放,浑然自得,时称北方文苑之魁。其文稿尚有《乔庄简公文集》、《游嵩集》等刊留至今,《恒山游记》为其散文名篇。
庙里有一位出家人
冠山
冠山位于平定县城西南4公里处,晋东名胜之一。冠山主峰顶状似冠,故名。冠山四季皆景,可供游览的景点达30余处。雨过的冠山,更是苍翠欲滴,有诗曰“朝过雨岗飞黑水,晚垂虹带挂晴空。”
冠山乡位于吉水县东南部,北界永丰古县乡,东、南与螺田镇接壤,西交白沙、白水、丁江三镇,面积109平方公里,距县城(105国道、京九铁路)45公里。冠山原名观山,传说唐代中期有一烂脚道人得道于此,受唐大子赖封为“紫府观”,后道人云游他处,留下紫金冠一顶于观内,遂易名为冠山。
历史传说
冠山风光秀丽,集儒、道、释于一山,尤以创建于元代的崇古冠山书院以儒文化称著。冠山书院,元代中书左丞吕恩城、明代兵部尚书乔宇都曾在此读书。明末清初的医学家书画家傅山,也曾在冠山隐居。现代女作家石评梅从小在此读书,并创作了以冠山为背景的小说《红鬃马》。山上,明、清题了刻石颇多,达30余处。资福寺为冠山主要建筑,创建于金代,寺内历代碑刻甚多。山中现存古迹还有团龙照壁、槐音书院遗址、崇古书院、半周亭、仰止亭、石棺石、吕祖洞、文昌阁、字纸洞遗址等。
冠山虽不大,但在晋东一带颇有名气。此山位于平定县城西南大约5公里处,因山势秀拔,状若冠戴,故得斯名。
冠山初有名声,可能是在唐宋之际;名声渐次大起来,大到让世人刮目相看,应在元代以后。其原因是元明两季平定州地面上出了两位卓有声誉的大才子,一位是曾在元代历任国史院检阅官、翰林院编修、中书左丞和监察御史并参与编修过辽、金、宋三史的吕思诚,另一位则是在明代任过礼、兵、吏三部尚书和太常寺卿的乔宇。历史上冠山的几十处名胜景观中,即以冠山书院、夫子洞和仰止亭等与吕思诚、乔宇的生平有密切关系者最为知名。
我们现在仍可见到的冠山书院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后形制,它坐西朝东,背山面谷,内外两重院落中多为石券窑洞建筑,虽窑面以青砖挂面,窑顶也作仿木构筑,但古今世人仍然以洞命名它们,如崇古洞、无梁洞等等。传说此书院就是吕思诚和他祖父三代读书之处。当地旧方志中记载说,冠山书院最初又称冠山精舍,兴盛时书院中曾建有燕居殿,殿中设孔夫子像,并有颜回和曾参二人之像相配祀。当时书院中的藏书数量达到了万卷以上,官方设置专门人员予以管理。
冠山书院中现存明清两代碑碣石刻还有不少,如汪藻的《冠山名贤书院》诗碑、陈凤梧的《游冠山书院》诗碑、孙毓芝集柳玄秘塔五言诗刻石、乔宇的《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诗碑、白金的《新建高岭书院记》碑和傅眉的五言诗刻石等等,其中乔宇诗碑最被后人称道。乔宇诗曰:“峻岭崇冈冒雪来,冠山遥在白云隈。松盘厚地蜿蜒出,花散诸天缥缈开。傍险欲寻归隐洞,凌高还上读书合。平生仰止乡贤意,莫遣遗踪闵草菜。”此诗写情写景,情景并融,虽然措辞恬,然而发自内心,属于诗人的真心境。
乔宇在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时,曾经奉诏代表朝廷回到山西以太常寺卿的身份祭祀中镇霍山,其间几乎走遍了当时的三晋诸州府,留下了一大批记述山西各地名胜的诗文,对后世产生过颇大的影响。《明史》本传中称他“诗文雄镌,兼通篆籀,性好山水,尝陟太华绝顶”。可见此人也是一位像元好问那样的“爱山爱彻骨”的山水才子。史称乔宇原籍于东平(今昔阳县)洪水村,从洪水村到平定冠山大约50公里的路程,对500年前的古人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距离,然而传说乔宇少年时也曾读书于冠山书院,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冠山书字在当时当地的名气之大。看乔宇这位古人与冠山的关系,最让人忍俊不禁和吃惊的是一段所谓“乔尚书冠山恋狐仙”的动人故事。传说乔宇在冠山刻苦读书,一日竟感动了山间的狐仙。于是狐仙变作美女,夜夜伴乔宇于寒窗孤灯之下。不想此事让乔宇的老师看破,竟设计使狐仙现了原形还丢了性命。乔宇毕竟不同于一般的读书人,据知后来他在朝廷高居尚书之位后,还仍然感念狐仙对他的恩爱情意,居然回到冠山并在资福寺后的狐仙墓前树了一块写有“乔宇原配狐氏之墓”的墓碑,这故事虽有些妖邪气,但尤如《聊斋志异》中事,很生动,也很美好,遂成为冠山长期保留的一处传世景观。古代的冠山风景构成中还有“两多”,一是造型遒劲苍健的古松多,一是风雅隽永的摩崖石刻多。明代诗人苗蕃的一首《冠山古松》中就有过“冠山绝顶入云烟,五百苍松莫计年,风动涛声如吼泊,雨来鳞爪欲参天”这样的佳句。到清末时,能够见于方志记载的冠山名松已大大减少,但仍有130株幸存。及至今日,冠山古松已属凤毛鳞角之物,偶尔在岩头庙后、院中亭侧还可见到它们阅尽沧桑的古松每棵都有自己的一段来历与故事,如冠山北坡初入山处就有一对“相思松”,这对“相思松”传承给后人的即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冠山的摩崖石刻多集中在冠山书院、夫子洞和仰止亭等处,而且都与古时人读书立志、学问报国的主题有密切关系。如“云中坐论”、“仰止对真”、“状元”、“静修”、“心目害然”、“砚池”等等,多为当时名人题书。其中资福寺西南鱼池旁山石上清初爱国哲人傅山先生题书的“丰周瓢饮”篆书摩崖刻石最为醒目博深(太原道注:有关傅山参见本站山西名人)。这里的“丰周”,无疑是指西周都城由歧邑迁至丰邑(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境内)之事;至于“瓢饮”典故,则见于《论语》一书,即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书中原讲孔子门生颜回贫寒,饮食极为简陋的状况。此处傅山先生将“丰周”与“瓢饮”联词题书于冠山,噗然有隐喻欲成大事者即先要有耐大苦的志气并以其深刻寓意启迪冠山学子的意思。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认为傅山先生是以“丰周瓢饮”比喻源头之水,意思是说源头虽然细小,但往往可以汇成江河。此语用于冠山,显然又在告诉人们,那就是你莫小看了区区冠山书院,这里培养出的人才可都是一些国之大器呢。
平定冠山充满了一种书卷与书香之气。从元代至清代,它的怀抱中竟留下了如此众多的学者足迹。至本世纪初,冠山大地上又走出了一位著名女作家石评梅(有关石评梅参见本站晋阳书屋之风流才女石评梅传)。评梅女士的许多作品中有一篇叫作《红鬃马》的短篇小说,即以家乡冠山作为背景。小说中有这样一些细腻的描写:“……走过了石坊不远便到了庙前,匾额写着资福寺,旁边有一池清泉,碧澄见底,岩上傅青主题着‘丰周瓢饮’四字,池傍有散发古松一株,盘根错节,水乳下滴,松下缠绕着许多女萝。转过了庙后,渡一小桥是槐音书院,因久无人修理已成废墟,荆棘丛生中有石碑倒卧,父亲叹了口气,对我说这是他小时修读书之处。再上一层山峰至绝顶便到了冠山书院,我们便住在这里……”
正如傅山先生之子傅眉在冠山的一首五言诗刻中所吟颂过的:
但是陂陋石,唐颓总可人。
风雨容磊落,烟雨渗精神。
冠山之石仍然秀拔,冠山之松依旧虬劲;倾圮的也许永远只是一种历史的表像,而冠山留给后人的却是那风雨摧不去、烟雨迷不住的千年书香。冠山书香当然也会使今后的世人在此驻足、沉思,拟或像评梅女士当年那样,便在冠山住上几日,去感受贪图一番可人的冠山书香。
2008年5月12日,冠山书院被命名为平定一中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并举办了大型书院文化展览,此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书院文化节”。平定籍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王世茂先生先后题联10副:
•2010题冠山山门
千古书香流圣泽
四时物色耀文光
•2010题崇古书院大门:
冠山文脉千秋景
三晋书香第一门
•2010题崇古书院二门:
前圣后贤同脉胳
开来继往共流行
•2008冠山书院文化展宣传联:
圣地多娇百年老校登百尺竿头 腾云驾雾
冠山焕彩千载文光沐千家学子 啸月追风
•2008二门外竖标:
古今尊至圣风行文教
中外仰先师雨化英才
•2008题《书院沧桑》展室:
官也办私也办 八百年书院两办并举
山有脉水有脉 千余载文风一脉相传
•2008题《古州名贤》展室:
千年书院清味永
文献名邦俊彦多
•2008题冠山文化展:
孔子心老子心 释子心 心心相印
儒之教道之教 佛之教 教教善行
•2008 题崇古书院大门:
冠山文脉千秋景
三晋书香第一门
•2008题崇古书院二门:
百年学府寻根远
千载书香继世长
停车场,资福寺
清凉石窟
在清凉寺菩萨阁的正北为著名的清凉石窟,其雕刻艺术堪称一绝。石窟之上筑有三殿,正殿为大佛殿,亦称正殿,东西两侧;筑有配殿。另外西院正北建有子孙殿一座,各个殿内塑有各种佛像,塑艺精湛,形态各异,造型优美。
清凉石窟刻于明成化十二年(1475年),为天然巨大岩石雕凿而成。其门高2米,宽1.39米,进深5米。窟宽5米,高2.9米,正面凿3尊佛像。柱头雕有楼阁式和喇嘛式浮屠。石窟右面凿10尊罗汉像,9立卧,石窟左面也凿10尊佛像,其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头俱毁。石窟背面还凿有大小不同佛像12尊,顶部有4尊浮雕,中央雕刻有遒劲巨龙。其下正对八角井一眼为泉水,面积不足半平方米,常年积有清澈泉水。既不外溢,也不减少,传说,水中溶入几百种药材,饮用此水可消灾防病,古往今来,被当地视为“圣水”。该井一有微光,窟顶巨龙便倒影其水中。在石窟外还有明代名人松严所书的“清凉石”、“脱尘”等,字迹毓秀。整个石窟造型奇特,构思巧妙,其雕刻艺术水平,为三晋罕见。
欲穷千里目,再上一层楼
山谷里,有药林寺会议中心,环境相当好
药林寺会议中心
药林寺会议中心也称阳煤会议中心,由阳煤集团太行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引资1.3亿元建设的。会议中心由两个5000多平方米的蓄水大坝阶梯式排列,几十栋豪华别墅呈半包围结构矗立在水坝周围,4星标准(现在为5星,阳泉唯一的五星级宾馆),各种娱乐设施齐全,有篮球馆、游泳馆等。
八路军利华制药厂遗址(现双鹤药业前身)
在清凉寺北面,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太行二分区利华制药厂遗址。利华制药厂是由八路军总后勤部所属的卫生部材料厂和129师卫生部所属的制药厂合编而组建的,1947年9月从左权县井沟村迁移过来,然后又于1949年3月迁往北京,也就是现北京制药厂的前身。当年坐落在平定的利华制药厂,厂址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建有平房、窑洞30多间(孔) 600多平方米,现在5孔石窑洞和部分房屋及石碾、石磨等实物保存较好,是山西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制药厂北部200米处还有制药厂打的一口深井,人称“八路井”,也是教育后人的一个参观景点。
柴胡注射液等,就是在这里发明的,里面的房间内为大量展板,照片与图片,介绍了双鹤药业的前世今生
这个帖子也太长了!有完没有啊?
来到冠山景区大门,看门的老先生脖子好像有些问题了
沿步道上山,到冠山书院
路边的枯木,看来是不可雕了
天色渐晚,往山下走,山下正在建设舍利文化园
山腰的石塔,相当于功德碑亭
最后看看停车场边的资福寺
平定冠山充满了一种书卷与书香之气。从元代至清代,它的怀抱中竟留下了如此众多的学者足迹。至本世纪初,冠山大地上又走出了一位著名女作家石评梅(有关石评梅参见本站晋阳书屋之风流才女石评梅传)。评梅女士的许多作品中有一篇叫作《红鬃马》的短篇小说,即以家乡冠山作为背景。小说中有这样一些细腻的描写:“……走过了石坊不远便到了庙前,匾额写着资福寺,旁边有一池清泉,碧澄见底,岩上傅青主题着‘丰周瓢饮’四字,池傍有散发古松一株,盘根错节,水乳下滴,松下缠绕着许多女萝。转过了庙后,渡一小桥是槐音书院,因久无人修理已成废墟,荆棘丛生中有石碑倒卧,父亲叹了口气,对我说这是他小时修读书之处。再上一层山峰至绝顶便到了冠山书院,我们便住在这里……”
资福寺前的大树,形似“大鹏展翅”
900多岁的金代古槐
冠山书院,与古时规模不同,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出了许多名人,里面有一些展出,只拍照了少数几张
向上,来到吕祖洞
冠山上俯拍,看平定县
再向上,来到文昌阁
石柱上的对联
不错。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