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论准备
电流计算:购买的5050LED灯带1米功率12W,一辆车安装两个25CM的,也就是0.5米,功率6W
P=UI,P=6W,U=12V,计算出电流I=0.5A,车上保险丝足够了。
下图为A3的前仓保险丝和继电器盒内电路图截图,其中备用保险丝,由ACC继电器过来的有FB3(20A)、FB4(5A),由ON档继电器过来的有FB7(7.5A)、FB9(7.5A),如果要钥匙打到ACC档,行车灯就亮,就从FB3或FB4取电,想要车辆开始自检才亮,就从FB7或FB9取电。
为实现大灯打开时,行车灯关闭,需要接一个继电器,松川892-1CC-C,12VDC的继电器,网上查到原理图如下:
接线盒内的位置
接线原理图如下:
行车灯由ON档继电器过来的有FB9(7.5A)取电,通过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接到LED灯带正极,LED灯带负极接地(随便车架上接个地方都可以),继电器的线圈两根线一个接到右近光的保险丝FB27,另一个接地,当近光灯打开时,继电器线圈通电,常闭触点断开,行车灯关闭。
三、开工了
1、先焊接继电器
按照电路图焊接,继电器4个脚,上图右边两个是继电器线圈内的进出线,左边两个是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进出线,
有一个小插曲:第一次本人焊接好了,正准备来照相时,一根导线没抓住,往下一弯,悲剧发生了,接触器的针脚断了,又只得再次去找继电器,再次焊接,这次先给他上点热熔胶固定一下,再来照相了,上热熔胶还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水绝缘。
2、测试继电器
准备一个12V直流电源,我用的是汽车电瓶充电器,可以调整到12V档
继电器线圈不接电时,常闭触点电阻为零,是通的。
继电器线圈通电时,常闭触点断开,电阻无穷大,测试表明继电器是OK的。
3、焊接灯带
焊接LED灯带,接头一样用热熔胶固定,为绝缘,为防水
接头,为什么要弄个接头呢?
为了防止在拆前保险杠时,要剪断线路,先给他做个接头在这里,方便拆卸。
没有找到汽车上的接头,只找到了几个工作上用的感应器的接头,不晓得防水效果如何,最好用防水接头。
两根LED灯带准备好了,有一个是自己焊接的(黑色的那个),一个是灯带买来的时候就接好的(白色的那个)
4、上车安装
先晒一下所有的工具,
做好的灯带、接头、线缆、万用表、铁丝、线扎、剥线钳、活动扳手,
还少了一个绝缘胶布,后面想起来才又去拿的。
安装在雾灯上方,先把安装位置插干净。(请无视脏兮兮的车身)
贴上灯带,
小插曲:准备的插头太大,无法从蜂窝状孔洞往里面穿,迫不得已,从发动机舱把灯带放下来,从空洞里面用铁丝将其勾出,两个灯带用了约10来分钟。
走线、固定,
从右侧的电缆水箱上方过来,与左侧的电缆一起,顺着前舱盖拉线一起,走到保险丝盒附近。
各位同学这里注意了,都知道从保险丝取电,但要注意的是,保险丝有左右两边之分,
这里测试的是,把保险丝拔掉后,是左边有电,还是右边有电,取电的位置关系到安装的LED灯使用是电流是否会经过保险丝,也就是说保险丝是否会起作用。
经过测试,上面两个保险丝FB3(20A)、FB9(7.5A)都是右边(靠着驾驶室一侧)有电,这表示保险丝电流是由右边进,左边出,我们需要从左边(靠车头一侧)取电。而FB27(右近光灯)则是左边有点,我们需要从右边取电。
关于保险丝取电,正规取电方式应该是如上图所示,用这种取电插头,可惜找遍淘宝,也没有找到卖的,只得使用了最原始的方法,先将接线插入保险丝座,然后将保险丝强行插入。
接线
近光灯取继电器线圈电源
从ON继电器取LED灯带电源
LED灯带和继电器负极接地。
线接好了
线路固定,继电器绑在了电瓶旁边的线束上。
接线到此结束,该试灯了。
亮了,真的亮了
请忽视那高高扬起的前盖,实在是太激动了,看到亮了,马上就拍照了。
整个现场安装过程约1小时。
大灯开了,行车灯自动熄灭了
请忽视旁边站的那个人,那是本人朋友,
从附近是很难看到安装的灯带的,
左边
右边
前脸
晚上近看,很亮
晚上远看。
最后上一张工具
这些工具强烈抗议每个他们露脸的机会,最后还是让他们出场一下吧
充电器、电烙铁、热熔枪、绝缘胶布、线盘、被拆解继电器的空调电路板及一些抢镜头的、跑龙套的……
总结:
开车时自己看不到日行灯,昨天开车跟在朋友后面,据朋友说很醒目,很亮,有点炫,他也要改,达到了醒目以提高安全的作用。
费用:21元,
购买灯带1米,含邮费42元,我和朋友两台车安装,平均下来每人花费21元,
其他材料均是自己找的,未花钱,人工是自己的,未花钱。
不足及需改进事项:
目前使用的是开关到ON时,日行灯打开,这样在车辆点火启动时,日行灯会变暗一下,关键是我不确定开着日行灯点火,对整个电瓶的负载会不会有影响,目前已经研究出可再加一个继电器实现在点火时将日行灯关闭,但我需要的理想状况是车辆发动后才开日行灯,目前还没有搞清楚如何接线,如有那位高人知道前舱保险丝盒里,有那个保险丝是在车辆发动后才有电的,望不吝赐教。
版主大人,写了这么多,该给个精华了吧
补充更新用电路改用晶体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