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L-雷】品牌1对1 - 英国Millers米勒机油 全方位扒皮分析。
1 155 发布于 2020-02-09 17:38:03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前言:
看标题不要以为是水军,其实我在赞这个品牌的同时其实也批评得有点凶了。
因为很久不上论坛了不确定还有没有人知道我ID,所以多废话两句。
前面大部分是正常的扒皮分析和参数+基础油公布。
核心的优缺点分析在***尾部。

正文:
很久没来论坛了,距上次发帖已经过了半年多了。
这段时间主要还是一直在忙活自媒体的事情,把创作的重心都放在了抖音上。
言归正传。
疫情期间我没怎么闲着,一直在各种国外机油品牌的官网里面畅游,看品牌历史 、看产品线厚度 、看品牌实力 、看调配黑科技 、查参数 、查基础油配方等。
看多了,便寻思着可以做一些品牌的分享贴,并附上我的一些看法和评价。
当然啊,看法和评价是绝对公正的,该赞就赞,该踩就踩。
不做托也不做黑子,我的客观性相信大部分车友还是了解的。


第一期选择讲Millers的灵感启发来自于我看新闻联播播放英国脱欧的事,说到英国油,便第一时间想到了Mliiers米勒,这个在改装圈子最近蛮火的英国品牌。
正文开始。
老规矩,先排查假洋鬼子的可能性。
我先后查证了ACEA官网名单、API官网、奔驰车厂官网、GM车厂官网和英国的亚马逊。
直接说结果,ACEA官网名单、奔驰车厂官网、英国的本土亚马逊均能查到完整信息。



而API官网、GM车厂官网则没有任何信息。
而我的看法是。
一个欧洲品牌,特别是作为一个偏性能和小众的品牌来说,不太搭理北美的协会认证,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但是值得吐槽的是,奔驰官网公示的仅有4款产品,也着实少了点。
结论,Millers是正规军,肯定不是假洋鬼子。

接着,游览官网。
我先看的国内总代的官网,说实话做得还算不错的了,起码基本的认证和参数信息都公布很完整。遗憾的是没有放MSDS给看基础油,产品线方面因为没有把Millers所有产品都引入国内,所以公示的也只是他们在售的,并不齐全。
值得吐槽的地方是,不管啥油都写个高性能,按照商业用途来说这没毛病大家都这样。但是从理化指标来说,三类为主的普通民用油,又无黑科技添加剂的加持,哪怕定位在民用油里属于比较偏运动的,直接叫高性能我个人不太喜欢。
当然,这是个人观点,厂商是无锅的。
而国外官网有点不好找,最好是在度娘输入Millers oil查询,域名带UK的那个就是。

先说历史。
始于1887年,正儿八经开始搞油差不多在1900年。
100多年的历史了,要论岁数,比壳牌都早了3年。
要论知名度,恩...

产品系列方面。
汽机油我共分为5个系列。

(一)第一个大系列是国内代理没引入的(至少国内官网没公示),包括2个分类:

第1个分类:
为都是黑瓶红条包装的CFS系列 、CRO系列 、COR系列和CSS系列。


系列特点:全合成(个别几款是半合成),全是三类油为主,三酯配方(小部分没含),都含Millers的独有黑科技NANODRIVE技术。
粘度方面都是都是40起,没低粘度机油。
说实话这个系列有点杂,包装像名字也像,简直看得我头晕。
不过基于国内代理没引入,且我认为不算Millers具有流通性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我是总代我也不会引入,做NT+系列它不香吗),看个热闹就成。

第2个分类:
为黑瓶橙条的Ginetta Tech定制系列。


Ginetta是英国本土纯手工制造的的跑车公司,车是真的蛮帅的,可以度娘看。但是品牌较为小众,我也不了解,就不点评了。
粘度只有俩,一个0W-30(运动粘度9.75,纯4+5的基础油,PAO量有50-70%),一个10W-60(含10-30%的3类基础油)。
我对这个0W-30兴趣贼大,在考虑亚马逊买回来。

(二)第二大系列就是在改装圈比较热的NT+系列了,也是Millers的明星产品。


虽然也叫CFS,但是是黑瓶黄条的包装,且结尾都带NT+的标注,注意区分。
NT+系列全系都为全合成,三酯配方,都含Millers的独有黑科技NANODRIVE技术。
NT+系列出来的体感(我自己车还没用过,不过开过重庆本地车友用Millers的老3系和BRZ),我认为主要在高温高转和动力方面,包括线性表现是很强的。
我认为这是用的酯比较好,以及黑科技NANODRIVE技术我个人推测是摩擦系数改进剂的一种而带来的。

NT+的参数情况,看图:






基础油情况,懒得截图,直接手打。
0W-20:1-10%三类,50-70%四类。
0W-30:50-70%四类。
5W-40:10-30%三类,30-50%四类。
10W-50:10-30%三类。
10W-60:10-30%三类。
在销售方面不是主流的10W-50和10W-60我们先不谈啊,也就是说0W-20和5W-40的NT+其实是3+4+5类的基础油,而只有0W-30才是纯4+5的基础油,且0W-30只是低粘度日韩美标,绝大部分德系车是不能碰的,所以还是比较遗憾没有30大粘度德标的产品。

(三)第三大系列为EE系列。


全系5款油,均为灰瓶,其中4款全合成,1款半合成。
其系列5款产品均为三类油,三类含量除开半合成以外均为40%-80%。
认证还不错,覆盖了C3 、A5/B5 、VW 504/507 、LL-04 、MB229.51等。
还有两款比较有意思的产品,如10.7运动粘度的德标油(是真的低),11.25的A5/B5的美标油(重点是还打了ECO的节能标识,是真的高)
EE系列国内卖的不多,其系列也比较单薄,不做过多分析了。


(四)第四大系列为Trident系列,中文可翻译为三叉戟系列。让我情不自禁的想到了电影海王和LOL的小鱼人哈哈。


全系10款油,均为蓝瓶(毕竟大海就是深蓝色的和三叉戟更般配哟),其中8款全合成,2款半合成。
其系列10款产品均为三类油,全合成的三类含量均在30%-90%不等。
同EE系列一样,认证也还不错,毕竟深处欧洲油坛,认证这块因为ACEA爸爸的原因,不可能不跟上的,跟不上还咋在圈子里混。
我没有卖这个品牌,所以不知道价格体系,也就看不出它们的产品定位谁高于谁。
在我反复横向对比三叉戟和EE系列后,我感觉从理化方面来看其实档次差不多的。
如果加上一个产品线宽度的话,三叉戟是肯定优于EE的,毕竟三叉戟可是多了C1 、C2 、C4这种比较“新款时髦”的认证产品的。

(五)第五大系列为XF系列。


全系21款油,均为灰瓶,其中20款全合成,1款半合成。
其系列15款产品均为三类油,而含四类基础油的共有6款。
在这6款里,其中4款含PAO量在10-30%(为3+4类基础油);
1款含PAO量在30-50%(是0W-40这款,也为3+4类基础油);
1款不含三类且含PAO量在70-90%(大众专用0W-20,508/509认证)

XF系列的定位肯定是高于EE和三叉戟系列的,一是部分产品开始带四类基础油了,二是这个系列的专用和认证方面确实比较齐全。
举几个例子。
有专门针对宝马LL-12FE和LL-14FE认证的两款不同的产品 、有专门针对沃尔沃的产品 、有专门针对大众20粘度508/509认证的产品 、有C1 C2 C3 C4不同认证的产品 、有专门针对LSPI的30产品(这油12.2运动粘度的美标油,也是6到不行,刷新了我的认知)。
作为一个比较小众,且比较专攻性能和赛道的品牌来说,民用油能做成这样,我是绝对的竖大拇指的(这个点赞主要针对XF系列)。

接下来是喜闻乐见的赞/踩时间。

赞:
1.MSDS和TDS(一个看基础油配方,一个看参数和认证)公布非常的透明。
且在官网很好找到,有专门的下载页面。对比很多遮遮掩掩的品牌来说,很是良心。

2.产品线深度很好。
算是我接触过的欧洲(除开德国)+ 北美品牌里,产品线深度很强的了。考虑到篇幅,所以前文我只简单分析了汽机油,但其实它的辅料油品也很齐全。
这里要特别点赞的是它的高端系列的齿轮油,我在赞的同时还想说句牛牛牛。

3.认证方面是拿得比较齐全的。
虽然有点小偏科(更偏向欧洲的ACEA),比如API的SN PLUS和DEXOS1的GEN 2认证没怎么拿。但是基于大环境下(比如北美的也更偏向API而不是ACEA),我觉得完全可以接受。

4.高端产品系列出众。
是真的把核心竞争力放到了性能油和赛道领域,不管是机油还是辅料都是如此。(对没错我就是说的NT+系列)

夸完了,要踩了。
总代和商家勿喷,我只说客观真实的东西,且都是来自于官网,有理有据。

踩:
1.部分参数只给范围值。
比如非常多的产品只写个倾点<-42,闪点>200,就好像小时候考试完爹妈问你成绩,你理直气壮的说肯定是60分以上,这不得被“竹片炒肉”才怪咯。
其次就是比较重要的数据,HTHS高温剪切值,我没记错的话只公布了一款油的,还是EE系列的5W-30。
而作为所属欧洲的品牌,不注明HTHS实属不应该,毕竟又不是日系品牌对HTHS没啥要求。

2.重点来了!!!CCS疑似卡线!!!
众所周知,CCS是低温或者说冷启动表现的一个核心指标。
说它疑似卡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5W的它给你标注个CCS 6600(最低标准是6600),0W的它给你标注个CCS 6200(最低标准是6200)。
我一开始还没在意,以为和倾点闪点一样是范围值,意思是低于6600或者6200的。
可后面我发现很多产品其实是正常标注的,于是干脆做了个统计:
EE系列,5款全疑似CCS卡线。
Trident系列,10款有6款疑似CCS卡线。
XF系列,21款有12款疑似CCS卡线。
NT+系列,5款全疑似卡线。
如果说厂家刻意为之,很难做到如此精准的、大量的卡在6600和6600上。
但是很多车友也给我反馈过NT+低温冷启动表现很中庸的问题(这里很难说清是CCS卡线还是性能油调配本身多注重倾向于高温),所以我们肯定要保合理的猜测和顾虑。
我个人觉得最大可能因素是做网页的人的不严谨造成,输错了。
总而言之,这里我很难评价,只能把我看到的情况说出。
这个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留给消费者和厂商之间自提去协调吧。

3.价格体系方面。
我也是一个商家,我深知现在的市场运营成本极大,不管是门面租金、人工费用、运营推广费用等,没有合理的利润根本养不活自己。
同时,我也是一个消费者,我希望我买到的机油越便宜越好,省钱持家是第一。
所以,别拿身份来攻击我的观点。
而我想吐槽的是,Millers虽然从综合素质上看是很不错的品牌(在抛开我对CCS卡线的这个因素后),但是以目前国内的零售价来说,Millers的产品溢价整体有点高。
我们就先不谈EE和三叉戟系列,仅说我比较点赞的XF系列。
虽然部分产品带PAO,但是改变不了整体PAO含量不高且是三类油为主的事实。
而每1L零售价在150-210,确实高了。
而我非常喜欢的NT+系列,每1L零售价在300出头。
虽然我不知道你的三酯含量有多少,因为酯类是不公布在MSDS上的。
同样我也不知道你的NANODRIVE技术的产权和成本值多少。
但是基于NT+系列基本上都含有三类基础油(现在不含三类基础油的性能油或者说赛道油其实已经不多了,都会带些三类控制成本),且以目前国内主流性能油或赛道油的品牌定价来说,我仅以玩家身份同样会觉得溢价有点高了。
事实上我每1L零售价在200以内的性能油或者说赛道油,我有很多的选择,甚至包含纯4+5类的。

总结:
仅论品牌和产品力以及产品深度,宏观的角度我是很喜欢这个品牌的,它带来的体感也是非常不错的。
虽然冷启动和低温方面有遗憾,不过性能油大部分如此,也不能过于苛刻。
微观的角度来说,我喜欢你我当然就希望你能做得更好。
所以请把参数弄更透明一点,相信会得到更多懂油和玩油的群体的认可,毕竟这也是这个品牌的主要客户群体。
最关键的是,最好能解决关于CCS疑似卡线的这个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品牌的核心口碑。
我深知每个品牌有自己的定位,每家公司也有自己的战略和营销思路。
但是,也希望多做促销和活动,适当降低门槛,让车友能买得起Millers。
不去尝试过,怎么能中毒一直用呢对吧?
至于对于Millers的推荐度,我相信都在***里了,油是好油,但是我们需要等一些问题和疑惑解决了来。
最后,无意冒犯这个品牌的粉丝和从商者,我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Millers英国官网资料,没有任何商业行为,也没有任何刻意抹黑其形象的做法,也支持查证。
我花3个多小时写完这篇***后,也花了1个小时去合适数据的严谨性。

最后的最后,祝各位油友们,在这段期间一定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3456 ... 8
前往
/8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