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已被收录至论坛精选日报-海外车谈。想订阅此频道,戳这里了解详情。
轿车四驱有意义吗?
今天的主角是440i M Coupe xDrive。
很长的名字, 4系, 40i表示B58 3.0T直列6缸引擎, M是M套件, Coupe是硬顶两门轿跑车, xDrive是四驱。
几年前, 在英国BBC知名车评节目Top Gear中, 主持人三剑客“大猩猩” Jeremy Clarkson, “鼹鼠”Richard Hammond和“慢船长”James May共同表示, 除了硬派越野车, 其他的城市SUV和轿车配备的四驱系统就是拉基, 既费油, 又性能差, 因此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事实上,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与进步, 今时早已不同往日, 虽然普通四驱系统还是无法与4x4的越野性能相抗衡, 但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而且从性能和操控的角度考虑, 四驱系统不仅可以用来越野, 也可以在激情驾驶时, 为车辆带来更好的抓地性能和车身稳定性。 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借着这次的暴雪, 让我有一个完美的机会, 来试试手中这台440i的xDrive系统。 看看它到底性能如何。
这篇文章中很详尽地讲到了各类四驱系统的区别, xDrive系统的驾驶感受, 和特殊路况的驾驶经验。 说浅谈, 因为我谦虚。 如有讲的不足或不清楚的地方, 欢迎留言补充!
暴雪来袭
周六暴雪突降, 虽然有天气预报但也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是20多cm深的积雪可还行!
印第安纳冬天又冷又多雪, 但也少有这么大的雪。 我和宝宝当天就去室外玩雪和越野了。 还堆了个小雪人。
关于雪天驾驶技巧, 行车注意事项和爱车的保养, 我整理在周六玩雪的帖子里了。 链接戳这里。
——“【Sam试车】过踝积雪, M4困在笼中, 440i 雪地大片, 雪地驾驶心得”
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3d2423ee414353fc/78703365-1.html#pvareaid=2378128
今天是专程去试试车的, 我们玩玩雪玩够了, 小白还没玩够呢。
所以这篇帖子, 主要是440iM xDrive的雪天驾驶感受和四驱系统感受。
迎着夕阳,再跑山
地面的状况虽说比昨天好了许多, 但还是有残留的冰雪, 而且只要气温在零下, 地面有水就会结冰, 冬天开车需要多加一万个小心。
如果再碰上天色暗或夜间, 这种能见度不好的时候, 地面的暗冰从远处根本看不到, 所以我在这种情况下开车, 第一不听音乐, 第二在弯道之前大大减慢速度, 就是生怕弯道的地面有冰, 车速快的话突然失去抓地力一定会滑下路面。
看440i 雪中大秀身姿,聊AWD 与4WD 的区别
今天的计划是, 用无人机在空中留下一些440在雪地越野的视频片段, 因为我自知操作没那么精准, 如果让宝宝站在一旁录像, 万一误伤就不划算了。
于是就决定让宝宝来操作无人机, 我来开车。
然后先录制视频片段, 之后再分几个地方由我下来拍照。 (毕竟大冷天儿的, 宝宝愿意陪我同来我已经很暖心了)
二话不说, 开机!
这套马牌某系列的四季胎是宝马北美的原装轮胎, 虽说在干燥路面的抓地力有点差强人意, 但是雪地性能也还说得过去, 至少不会节外生枝。
首先大致说一下四驱系统。
四驱系统分两大类, 4WD和AWD, 敲黑板, 划重点! 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驱动形式和设计。
虽然很多厂家都在用类似的词描述自家的车, 让大家混淆, 觉得这二者没什么区别, 但实际他们完全不同。
首先, 先说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关系不大的4WD, 全称是4 Wheel Drive, 也作4x4, 就是“四轮驱动”。 这种通常指:可以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之间转换的驱动形式, 通常是机械式的四驱形式。 举例, 老款丰田霸道Land Cruiser, 美式大皮卡等, 这些硬派越野车上都有“两个挡杆”, 一个是正常的挡杆, 另一个则写着“2H, 4H, 4L”等字样。 这个就是驱动形式切换的操纵杆。 H指High, 高速行驶, L指Low, 低速行驶。 4L一般会在爬陡坡、阻力很大或负载很大的情况下使用, 俗称“加力挡”。
而更多的城市SUV和家用轿车则使用的是AWD系统, All-Wheel Drive, 全轮驱动, 就是所谓的全时四驱。
整套系统由电脑控制, 司机无法在两轮驱动与四轮驱动之间进行手动切换。 也根据车辆研发平台的不同分为前驱为主的AWD和后驱为主的AWD。 而440i M原先是后驱平台, 所以它配备的xDrive就是后驱为主。
而普通前驱平台的城市SUV福特Edge(锐界), 默认状态下就是前轮驱动为主。
接下来对比, AWD的优势在于:
1. 全部由电脑控制, 日常驾驶时, 会自动切换至前驱为主 或 后驱为主,通过减小传动损耗的方式来节省燃油提升经济性。
2. 一些优秀的AWD系统, 可以将80%-100%的动力都传输至前、后, 甚至某一个车轮上, 可以最大限度帮助车脱困, 而不会将动力耗费在没有抓地力的轮子上。
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由电脑控制的系统十分复杂, 分动箱也有较为复杂的结构, 因此可以长时间承受满负荷运转的能力比较有限。 说的通俗点, 就是不够耐cao, 若是你开个城市SUV下矿区, 走到一半保证你四驱系统报故障, 分动箱离合器组过热等问题。
第二就是电子元器件本身就不如机械结构更能抵抗恶劣环境, 电子系统一出故障, 驱动系统跟着就会出问题。
4WD的优、劣势与AWD基本相反。
动态驾驶,视频截图,xDrive四驱系统简评
视频分了三段,但是每一段的录制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 因为我们开飞机追车的机会并不多, 并不能很熟练操控飞机的姿态, 无法近距离紧追车的步伐, 就只能镜头拉远, 纵观全局。
就没有了著名的The Grand Tour或者BBC Top Gear的剪辑片段中那种浸入式的体验。 而且因为是无人机录制, 我也没有准备外置麦克风收声。 所以是个默片, 哈哈!
动态效果, 看看我能不能靠后期扳回一分。
所以就在这里用截图在这里说事儿。
我截取了视频中几个看起来比较像驱动力切换的画面。 从外在的现象来看看宝马的xDrive四驱系统。
xDrive是宝马对自家AWD系统的称呼, 也是自己研发的技术。
各大厂商现在都有自己的技术, 奔驰有4 Matic, 大众叫4 Motion, 奥迪叫Quattro。也有一些知名的汽车零配件厂商有自己的技术, 比如德国采孚ZF, 博世BOSCH, 还有一家, 瑞典公司, 叫Haldex。
这个Quattro值得说道, 早年, Quattro凭着其优秀的机械性能, 多次在拉力赛中夺冠, 之后奥迪将这套系统应用在了旗下的家用车上, 大大的增加了车辆的通过性能。 Quattro系统一次最多可以将80%的动力传输至前轮或后轮(非主要驱动轮)。 但是!!! 如今, 大众奥迪本是一家, 原先的机械Quattro也抛弃了有一段时间了, 现在的Quattro, 只是他家四驱的商标, 实际应用的是Haldex 第五代和第六代四驱系统。 与大众、布加迪、兰博基尼等品牌的车一样(这些品牌都属于大众公司旗下)。
所以早年的Quattro比当时的xDrive 和4 Matic都更强, 如今呢? 我觉得平分秋色。 毕竟Haldex系统本身不差。
平时驾车, 驾驶四驱车转弯时稳稳地加一点油门, 会有一种被“拽”入弯心的感觉, 但是今天这样的雪地, 不推头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台车子的四驱系统, 在普通状态下, 默认是后轮60%动力, 当检测到打滑之后, 四驱系统会介入, 对打滑的车轮进行制动, 然后重新分配动力。
后来我在冰面起步, 录了一小段视频, 效果非常明显。
看起来有这样的一个还挺复杂的过程, 实际在车内的体验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踩下油门, 感觉稍微有点滑, 半秒钟后, 就恢复抓地力平稳起步了。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车配备的AWD系统, 都是配合车身稳定系统ESP(宝马叫DSC)和ABS系统协同工作的, 通过ABS系统的轮速传感器, 检测每个车轮的速度, 并判断是否有车轮在打滑, 如果有车轮打滑, 就对打滑的车轮施加制动力, 并将动力传递至不打滑的其他车轮。 xDrive四驱系统的工作原理也是如此。
xDrive系统如今已经非常先进。 更有与宝马自家DSC (Dynamic Stability Control 动态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类似于ESP)相结合, 加入了Torque Vectoring (扭矩矢量调节?)技术, 不单是为了脱困, 更可以大大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 提升抓地力和动态响应。
Torque Vectoring技术简单说来, 就是可以主动让你的车左侧和右侧车轮转速变得不一样,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例如转弯时, 若能够让内侧车轮主动比外侧车轮转的更慢, 或让外侧比内侧更快, 那不是更容易控制车身的姿态, 提高抓地性能, 和过弯的稳定性吗?
所以这个技术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较为低级的, 就是通过对单侧车轮进行制动, 来达到torque vectoring的效果。
第二种较为高级, 就是通过离合器片和差速器等方式, 让传输到两侧车轮的动力不一样, 来达到控制车轮速度的效果, 这种是不是听起来就比较高端?
80年代的老一代xDrive系统只能前后分配动力, 前:后=37:63, (同时期的Quattro可以达到20:80, 这就是当时Quattro有名的主要原因)以前的xDrive系统是通过刹车来进行Torque Vectoring的。
现在的新一代xDrive就有第二种Torque Vectoring系统做加持。 简而言之, 在未激活状态, xDrive系统会按照前:后=40:60来分配动力。 并且xDrive系统会通过各种检测车身状态的传感器, 和测轮速等方式, 每秒钟检测四个车轮的抓地力状态多达百余次。 一旦检测到有车轮失去抓地力, 系统就会激活, 对打滑车轮制动, 并同时根据抓地力情况分配动力给每个不打滑车轮。 保持车身的指向性和稳定性。
而最值得说道的一点, 就是现在的xDrive系统可以将100%的动力传递至前或后轮。
夜幕降临,看440之影,聊雪地驾驶感受
开出深深的积雪, 回到路面上, 马上夜幕要降临。 这个时候, 拍到的东西都是这种深蓝发紫的颜色, 煞是好看。
说来奇怪, 可能是因为成本原因, 新款的440i很多车型都配备了前后225宽的轮胎。 但是官网查到的车辆详细信息中确实前225后255这样的设定。
我此前的那台2015款435i Coupe也是前225 后255, 18寸轮毂。
因为宝马不论后驱还是四驱, 其实都更偏后驱一些, 因此稍宽的后轮能有效增大抓地力, 急加速时保持车身稳定。
住在印第安纳州, 每年冬天的平均气温都在零下10°C左右, 而且会有很多降雪。 但我一直都是后驱车过冬的, 因此练就了不错的雪地驾驶水平, 也练就了极敏锐的感官。
后驱车在湿滑地面, 如果有一丁点打滑时就发现,并及时补救, 就基本能保证不出任何意外。 但若是只是比较粗心大意地踩油门, 后驱大马力车在这方面一点容错的机会都没有。
当我开440iM在雪地上时, 开后驱车多年练就的本领,让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某个车轮打滑了一下, 但是很迅速地, 动力传到了另一侧, 车子稳稳地行进, 并没有很大幅度的偏向或侧滑。
日常驾驶也会因此放心很多。 知道有四驱系统的辅助, 不需要我那么小心翼翼, 也会平安通过。
这台440iM 除了配备了xDrive系统之外, 还有配备了EDC Electronic Damping Control 电子阻尼控制系统, 也就是俗称的软硬可调避震。 所以虽然现在看起来底盘有点高, 一低遮百丑, 我也会克制住自己, 不去降低车身, 改动悬挂。 我一直信仰一句话:毛病都是改出来的。
不过虽然有四驱系统加持, 日常驾驶确实会少很多drama(节外生枝的险象), 会省心很多。
但也不意味着在湿滑地面可以为所欲为。 还是要轻轻地进行所有加速、减速、转弯等动作。 尤其是在非常滑的雪地和冰面。
雪地驾驶, 抓地力小并不单是体现在加速时, 刹车距离会增长很多倍, 如果踩下刹车, 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 踏板不停地弹, 就是ABS系统被触发, 当前这个力度, 就是这个路况最大制动性能的极限。 这时就要更轻力度的刹车才会有效, 盲目的大力踩踏板并没有用。
转弯时车速过快, 整个车侧滑也是需要小心的问题之一。 尤其是很多弯道窄小, 形状复杂。 巨大的铲雪车并不能完全清理干净, 地面剩余的残雪久碾成冰。 进入弯道突然经过一片光滑的冰面, 车速如果稍快的话, 一定会滑出去的。
因此时刻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小心驾驶, 总归不会出错。 特殊天气开车, 我从不会听音乐, 一是为了更专注, 二则是各种声音的回馈, 对判断路面的状况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坚硬的冰面和松软的雪地, 轮胎碾过的噪音完全不同。
毕竟440i 默认设定是以后驱为主,再加上这台车后轮还比标准设定窄一些, 所以如果油门踩得急, 也会甩尾。 而且有四驱系统介入时, 就并不那么好救车。
因为DSC系统的介入方案是通过制动等方法让车轮恢复抓地力, 就地稳住车身, 与后驱救车的反打方向并不完全一样。 这样一来, 反打方向救车时, 车子恢复抓地之后的指向很有可能是稍有些转向不足。
我遇到过几次, 下雨时急着转弯, 油门踩得多了一点, 车在弯中突然就有一点甩尾, 幸好宝马的DSC系统调校到位, 加上我跟着直觉迅速反打了一点方向, 很容易就化险为夷。 不过如果这种甩尾是意料之外的, 那还是会惊出一身汗。
我喜欢在雪地做这些测试, 主要就是因为当路面的摩擦力非常小时, 只需要一点点的力就可以让车打滑, 因此车速很慢时也可以打滑、甩尾, 而且这整个现象发生的节奏也更慢, 给驾驶者更多时间反应。 也不太会对车胎造成额外的磨损。
积雪有大约15cm深, 开着440i在里面各种踩油门, 各种转弯加速, 循迹性相当的好, 失控甩尾的情况一次都没有出现, 连续豁车20多分钟, 也没有任何系统报错或是过热。 如果你不是开440i进山或是下矿, 这样的表现足够了。
总而言之, 如果雪天开M4需要打起12分的精神, 那开440i M xDrive时只需要5-6分足矣。 如果你不浪, 优秀的xDrive定然会保你一路平安。
结语,彩蛋
在文中详细地说了一些440i M xDrive的极限驾驶感受, xDrive的四驱特性, 以及其他有关四驱的干货。 日后我再想起什么内容, 会再补充。
关于雪天驾驶技巧, 行车注意事项和爱车的保养, 我整理在周六玩雪的帖子里了。 链接戳这里。
——“【Sam试车】过踝积雪, M4困在笼中, 440i 雪地大片, 雪地驾驶心得”
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3d2423ee414353fc/78703365-1.html#pvareaid=2378128
去年刚买相机时, 为好几台车拍摄了很多片子。 接下来还没来得及发帖就出去旅游了, 于是又攒下了很多素材。
插播了有时效性的帖子之后, 剩下堆积如山的素材按照时间顺序发布。
下一篇文章, 是作于过去的, 就是这些大片, 先放一张, 留个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