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依然首发!告别羡慕,换装2017款液晶仪表盘!
1 214 发布于 2017-02-19 01:50:07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续上一贴的2016款BRZ改多功能方向盘:http://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c-2557-60640237-1.html
之后,如此手贱的我怎能忍受右边方向盘按键都是空置的现状?!
依然是技术讨论帖,不喜勿喷哈车友们~

2017款的BRZ上市之后,就对新款的半液晶仪表盘开始长草。
惦记的东西重是好的,说服自己个各种理由:在原有仪表盘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可行驶里程、平均速度、旅程时间、旅程距离、油温(这个后面是个惊喜!)、电瓶电压、G值表、角度转向提示窗、刹车力度、油门开度、功率扭矩曲线、赛道计时,还有更详细的动画开门提示。

此图出自本站ID:AE86Pro车友。

此图出自本站ID:AE86Pro车友。

对比老款仪表盘,多了更多的是自嗨功能,好适合浮夸的我。

也是对本手贱帝的手贱情趣无限的诱惑,正好可以补足右边方控按钮的功能。

此图出自本站ID:AE86Pro车友。

我们看到17款原厂方向盘按键共有6个按键:上、下、左、右、确定、返回。


而改装RCF方向盘后的右侧方向盘正好有这几个按键。(具体阻值这时候不知道能否一一对应,因为没有17款BRZ的维修手册,马云家啊也找不到,去4s店打听售后部门居然说是商业机密我去!不懂他们是否知道16款之前的维修手册网上一大把,后来找销售小哥得知4s店也没拿到新的维修手册…)
但也没事,方控按键也就是贴片电阻的组合,到时候不行再分解PCB电路换贴片电阻应该也问题不大,赌一把了!

终于等到了在马云家唯一的一家出售2017仪表盘的,稍作沟通就买下,价格3.5k,也算是吃螃蟹了,因为没有维修手册,听卖家说和16款的仪表盘尺寸一样就不犹豫的拍下了,想着不行的话就要多个3.5k的模型了…接着赌一把!



大过年德邦物流速度不输给顺丰啊,日思夜盼的仪表盘终于到货。陈田发货,陈田果然是车友们的福地~


原先卖家沟通时已经知道这个仪表盘是美规的(亚太版仪表盘没货),第一单位显示是英里,在左边的速度表内圈还有一起公里的计数值。
这个问题不大,我想也没有车友是看指针速度表的吧。关键是数显速度表的单位不能是英里(默认也是英里单位,但是有办法调整哈哈)。




这是17款仪表盘的背面,接口是和16款一样的D7接口,一共40pin。


这是自己的16款D7接口的接线







由电路图可以对比仪表盘后的D7接口接线端子来明确每个端子的实际功能。

电路图看的可能有点乱,我整理如下:


这是16款BRZ的仪表盘接口,观察对比刚到手的17款接口,发现全部的接线位置和电线颜色都一一致,但23和26端子多了两根线路。这里就预判断23/26端子是方控的电阻感应线束(后证明正确)。
如何证明这两根线是我们要找的方控线呢?时值正月,无奈那天老爹和老婆分别把家里两辆车都开走了,我只拿着单独仪表盘心痒难耐。但是我是手贱帝啊!不能上车实操也要在家手贱一把!
合并D7接口上的1/2端子(12V电源+)、20/40端子(GND),然后接上12V的电源(这里我在家里用的是12V手电钻的锂电池)。


接上电源的瞬间,兴奋的画面就出现了!随着指针和仪表盘的点亮,紧接着各种故障灯和警报音就接连不断~这时候仪表盘是懵逼的,它没有找到任何的功能模块,甚至连车都没有找到哈哈哈~
图上可以看到,速度表还是英里时的单位,车外温度是华氏摄氏度,总里程也是英里、手刹灯是BRAKE的英文灯。整个仪表盘是全新的,里程数为0!换上之后就成了“新车”了哈哈哈哈~

仪表盘的方控原理也是电阻变化来感应的,因为没有17维修手册,独自在家也没有方控按键的我就开始手贱了


常用阻值电阻大全啊,一大包6元常备家中。


做了几个日系常用阻值出来


鼠标的微动开关,如此手贱的我经常换鼠标微动体验也是常备的货,因为体积偏小,用电线穿起来稍作固定。


接上电阻后,这排按键就变成了简易的丰田系的方控按键了~



事实上还是因为没有新款资料的坑,我焊了不止4个阻值的电阻,还有斯巴鲁系的阻值开关…

将所有阻值的开关合并为一路,分别接到GND和23/26端子上测试。


之后的测试过程相当顺利,所有的按键都筛查出来了,果然还是丰田系的阻值:
23端子实现4个按键功能:上330?,下1000?,左0?,右3000?。
26端子实现剩下两个按键功能:确定0?,返回1000?。
这样正好和RCF方向盘按键是一样的,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改动按键PCB的贴片电阻就可以完美匹配了~惊喜无比!
如图,这是简易按键调出来的各种功能。当然还没有接到车身上,不懂这些功能是否能用在16款BRZ上。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仪表的速度计单位是英里时,习惯了公里时做单位的我怎么能接受这么洋气的设定?!



16款的行程开关说明上指出了国际版的车型是可以切换速度表的单位的。

而大陆版本的BRZ阉割了行程开关最上方的“速度显示设置开关”

此图出自本站车型图片

而对比17款和16款的行程开关发现,17款因为有液晶表盘信息而取消了DISP开关,就可以便捷的将速度显示开关启用起来,而它的线路直接跳到DISP开关上,无损过渡。


上车实操!行程开关和其后的D64接口。


将D64接口的3端子和8端子互换位置就完成了,也就是橙色线和红色线互换。
这样之后我们按行程开关上的DISP按钮时候就可以切换速度表上英里时和公里时的单位了。
在液晶窗口的平均时速等单位可以在设置菜单中调整,仅有总里程的英里单位和车外温度的华氏摄氏度不能调(这也许4s店可以调,但还没有试过……)。


接着就是接方控线了,上一贴更换方向盘的时候我已经将游丝接满了,找到其中两根没有使用且没有冲突的线就可以使用了。这是新做好的D7接口的端子。具体游丝线序安排如下(不是绝对,谨参考):


我选了之前没用到的游丝前端Z5接口上的1/2端子,对应游丝后端的D51接口端子是5/4端子。

将这D51接口5/4端子两根线分别接到仪表盘后方D7接口的23/26端子上,就算完成了所有的接线工作了!因为上次改多媒体方向盘时候铺垫工作做的好(哈哈,游丝端子全接满),这次省了不少事不用再拆方向盘。


发动车辆,在酷炫的开机动画后的第一画面就是瞬时油耗、平均油耗、续航里程。因为新仪表没有跑过而且又停在原地怠速了一会儿,平均油耗已经封顶50L了,这里还能比较智能的显示出续航里程为205km,不知道电脑的逻辑是怎样的;这里也可以看到剩余油量显示也正常。各种行驶模式的开关也测试了一遍都能正常显示。


按方向向下,是平均速度、旅程时间、旅程距离。在小区挪了个车位测试了一下平均速度为5,没毛病!


在往下按就是水温,油温,和电压表了,这里也是一个惊喜,你没看错,多了个油温表啊!!!原先就看论坛帖子说OBD接口可以读出油温,感叹厂家的良心啊,16款虽然没有显示油温的功能,但是原车也有油温传感器,而且也有线束!!!


按右键进入另外一系列的显示模式,这一系列的第一画面是G值表,出去晃悠一圈测试,图上是我左向漂移过弯后记录的右向的G值,可以看出我偏移的速度并不快。
这个界面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别是左右方向角度转向提示窗,BRZ是电子助力,这个提示窗可以指示方向盘转向的幅度,我去,终于可以在十几把倒车之后不用探出头看轮子摆正了没!
左下角是刹车力度提示窗,现在是轻踩刹车,只出现了一点红色的力度提示,重踩时力度提示也相应变大。
右下角是油门开度提示窗,踩油门轻重也会反馈在这个窗口上。
这么多功能集成在一个界面上,要是在激烈驾驶的赛道上录下这个模式的影片应该会比较燃!
总之这个模式的功能也是全部可用!


往下按是功率扭矩转速曲线,最酷炫的一个模式了,随着转速的提升,红色的功率曲线和蓝色的扭矩曲线会动态发亮,虽然没有什么用,但是每次看到都热血沸腾啊。装逼必备。


这个曲线是设定好的,应该是固定为17款的动力曲线,如图17款和16款的动力曲线大致相仿,所以16款显示的画面也没毛病,这个界面功能也全部可用。


再往下按就是赛道计时器,没毛病,全功能可用。


往右按,进入设置系列界面,图上是在行驶过程禁止设置的提示,图片因为太嗨忘拍,没毛病,功能全部可用。
再往右就是信息系列界面,如果有告警则会详细显示,这个我们在脱机测试的时候就体验到了。。。没毛病,功能全部可用。


另外的惊喜是,开门提示变成动画了!而且可以分别显示出开起的车门和后备箱,这比起之前开个后备箱都会出现大鹏展翅形状的告警灯来说,简直是跨世纪的赶脚啊!


最后装车的效果,完美匹配,所有功能都完美能用!没有预想中的一两个功能不能用的遗憾~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一个BUG,在机械时速表的末端一直亮着一个告警灯,胎压告警灯。
对我这种轻度强迫症患者,开了2天后终于受不了漆黑的仪表上一个亮着一个黄色的告警。
17款的车是有胎压监测的,而16款的大陆版就铁定没有,但是之前自己装了个太阳能的胎压也没有必要用到原厂了(至少现在的胎压还有数显~)。


本着能来软的就不用来硬的原则,兴冲冲的约了4s店的王兄,让他请师傅帮忙能否消掉胎压告警,这里感谢王兄的大力支持啊,从买车到售后都是杠杠的没话说!
4S的检测仪对新款仪表盘没有反应出任何兼容,胎压选项居然也有,但是到屏蔽功能的时候很无奈的显示“胎压功能是安全功能,不开放权限修改!”

4s店软调的路是走不通了,又没办法装上原厂的胎压模块(连配件、资料都没有我去),只能最粗暴的方法灭灯了。


炫技一把,拆这种易碎贴(无视商家售后)我也是个好手啊~


仪表盘非常好拆,不用暴力,轻轻的把卡扣松开就可以一层层拆下来了。这是上层的透明亚克力罩。


中间还有一层“炮筒”框。也是卡扣结构。


拆下了上面的两层罩子,就看到果体的表盘了,两个指针是压紧在马达的轴上的,用力捏住拔出即可,注意不要损伤到表面了。
一会装回的时候如何对准数字来装好指针呢?这两个指针逆时针到数值0是是转不动的,我们把两根轴分别逆时针旋到底,在对准0的刻度按下指针就算装好了。如果手上有12v电源的话就更好验证了,直接通电看看是否指针归零。


就是它了,画圈处的LED灯就是胎压告警灯。原计划是直接焊掉这个led的,想想有点心疼还是用温柔一点的手法堵上就好了。


在快递箱子中常见的珍珠棉泡沫板,这个led灯槽很深,适当切薄一点对led贴片的散热比较好,塞这个不能避光,主要作用是防止上层的遮光材料偏移,唔,我这里上层贴了一片1mm黑色特氟龙贴片(鼠标脚贴)有效防止侧漏。记起要拍照的时候已经装好指针了。。


最后的效果满意!因为拆走仪表盘又断电了一次,单位又变成了英里了,不过已经装好行程开关了,按一下DISP键的事儿~

总结:新款仪表盘很难得的迎合了老爹的喜好,偶尔开我车的他除了吐槽进出车门像钻狗洞外就是仪表红灯太刺眼(这都我来说都是优点好吗?!)……所有模式显示都正常,所有的新款功能都能完美使用,当然除了胎压。科技感瞬间上升了好多。各种没毛病!
槽点:个人觉得老款红光的时速转速刻度更热血,变成白光后温柔了许多。
=========================================================================
又到了彩蛋时间~
同时请版主帮忙认证,十分感谢~
先来一些铺垫,在买BRZ之前,我忍着多开了半年老爸的车,给媳妇先买了一辆S60L,平时更爱车更有用车需求的我为啥先给媳妇买车呢,因为我要买BRZ~之后我深刻感受到有这点点“心机”的必要性!全家出行99%的几率不会选择我的BRZ,而没有选择就没有伤害~


在S60L上我很“贴心(xin ji)”的给配了Concord 的Transformer XT Pro安全座椅。


当然,还有那么1%的几率(已经很幸福的我了),我要在媳妇和老爹没空的情况下从工作中杀回儿子的幼儿园接他回家。
看到BRZ后排,已经高度有限的空间再按上个儿童座椅总觉得不太协调,座椅的头枕直接顶着后挡风玻璃,遮住大片后视镜视野,而且对于我来说使用率太低,还不帅。(说了这么多借口,我不是个好爸爸…反省…反省…)。
但是不装安全座椅,不安全啊!原车后排三点式安全带肩部设定是成人位置对于儿童太高会卡脖子更危险。
身为手贱帝的我不会这么容易妥协的!
一般的安全座椅使用的是ISOFIX/LATCH接口做硬连接,然后儿童座椅上有四点式安全带或者原车三点式安全带固定住儿童。
鉴于儿子已经120cm的身高,后排座位侧面没有玻璃而且有侧气帘缓冲侧向冲击。我把目光投射到成人的四点式安全带上。


四点式安全带区别于普通三点式安全带:全部采用硬连接至车体,不会卡住脖子,更宽的面积并且双肩受力对人体伤害更小。
四点式安全带也就意味着有四个固定点,左右腰部的两个固定点可以利用ISOFIX接口(硬连接至车体,没毛病),但左右肩部的两条如何固定呢?


在座椅靠背上方的LATCH接口正好是位于ISOFIX中间线位置,而且是硬链接至车架,选择LACTH接口做肩部连接也算靠谱。


掀开盖子的LATCH接口,这是改后拍的图,看不出变化吧。

但是只有一个插扣的LATCH也不能承载两根肩部安全带,就算用转接件,直接暴露在后档玻璃底下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画面。


目光下移,从下方看LACTH接口,也就是尾箱顶部。
BRZ不愧是没有隔音的典范,没有任何覆盖的可以看到尾箱顶的所有构造。LATCH接口用一根英制5/16螺丝吧插扣锁在了车架上(螺母是焊接在车架上的,所以螺丝型号很重要;之前量宽度以为是M8螺丝,差点用强了)。在螺母的左侧有一个空闲的M6螺母。将肩部安全带固定在这里最不影响强度和美观了!






在不锈钢加工的商家那里定了设计好的金属件:316L不锈钢折弯,厚度4mm。原车的LATCH接口才3.5mm咧,强度应该足够。正中间的孔是LATCH固定的螺丝孔,这里连接的是车架,做主要的受力点,旁边的小孔是仅为固定作用。

两侧的孔可以保证3.5寸的安全带装上去后,中间有18cm以上的脖子空间,不会夹着脖子。


不锈钢件回来后装车,多打了个孔,因为和左后座的LATCH对称的,可以照搬的装到左后座。

图上的螺丝是测试用的,螺母是焊接在车架上的,仅从下方旋入的话只靠焊点支撑这个金属件肯定强度不够。


马云家购入:12.9级(最高硬度级别)的5/16-18*1 1/2英制螺丝、螺母,还有12.9级M6*30螺丝。


依然是从下往上旋入,但LATCH接口上方有螺母锁住,这样就算硬连接到车架了!


扣入安全带后的效果。


总体效果,呃…这个颜色是儿子选的,我原先预期是黑色或者绿色,不过也不错。
安装至今,儿子只上车体验了一次,新鲜和兴奋劲盖过了舒适度。我个人感觉对于120cm以上的小盆友,周身的固定还是可以的;四根安全带都是通过硬连接在车架上,强度也是没问题;调节好各带子长度后,系上安全带非常快捷不输给三点式的,解锁时更快!
因为儿子上车时候忘记拍照了,大家自己脑补吧。
好吧,这个“安全带”因为是安全带!涉及的是安全!没有相关部门检测、认可,没有任何法律条文的认定。纯粹的手贱,大家不能当真。
儿子的兴奋是对我手贱工作的最大肯定,但是我只会在临时救急的1%情况下开BRZ去接儿子,而这个“安全带”比不系安全带要安全!换在平时,我会对儿子说:“因为今天要带你去玩,害我只能开爷爷(mei)/妈妈(jin)的车了!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3456 ... 11
前往
/11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