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晋陕自驾游游记第五集游忻州雁门关,应县木塔
1 10 发布于 江苏 2024-09-05 17:12:47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大家好,上集游记我们说到游玩晋祠,山西省博物馆,双塔公园后驱车160公里,2个小时抵达忻州代县住宿。原来计划是去五台山的,结果五台山由于雷雨天气景区封闭,所以临时调整游玩雁门关,应县木塔再去游玩大同云冈石窟、华严寺、恒山、悬空寺以后再去五台山。
晚饭在代县文庙附近的位福堂饭店吃的,味道很不错。饭后散步一公里左右到了边靖楼。代县边靖楼让人震慑。所谓“威震三关”,果真名不虚传! 城楼建于明成化年间,下砌券洞台基,上筑三层四檐歇山顶,总高四十米。时至今日,城楼仍是县城的制高点,俯瞰万物,雄踞一方。城楼南北悬挂两块巨大的牌匾。长八米、高三米的木板上,如椽巨笔挥洒下遒劲的书法,几分壮阔,几分敦厚。单单仰望悬挂的这几块巨匾,其气势就足以让人折服。更不用说那宏大而沉稳的城楼本身了。


代县县政府的大院内,藏着一座古塔——阿育王塔。这座塔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育王塔,俗称白塔,高约40米,有四部分组成,分别为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属藏传佛教建筑风格,隐藏的信息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原先为木质结构,后改为砖石材质砌筑。四周嵌入石刻雕塑,工艺精湛,姿态挺拔,是我国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白塔古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塔体结构完好,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白塔的姿态十分优美,在灯光照射下显得洁白而又无瑕。绕塔一圈又一圈,近赏它精饰的雕刻,远观它曲线的柔美,细琢它存在的意义,这一切,把我的心境净化的清澈剔透。


也许,我们应该选择在冬去春来之际,来到雁门关,这样就可验证南雁北归之时是否按传说里的那样,要盘旋几圈后从这里飞过。当我们驶往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的雁门关北门时,是大暑过后一个多云的清晨。雁门关门票是90+10元摆渡车费用,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免门票。
雁门关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约为5千米。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在远处的山脊上,矗立着六郎杨延昭持枪而立的高大的汉白玉塑像,依然是为父亲作先锋攻打朔州时,不顾“流矢穿臂”英勇无敌的气派。史书上记载,杨延昭是杨业的大儿子,其兄弟还有杨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杨家的优良家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评书里是祖孙),在宋仁宗时期,杨文广做过镇守将军,有力地抵御了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杨家三代为宋朝的军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当时的“一门忠勇”,被后世广为传颂,千古留名。不禁让我联想到《长津湖》电影里的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伍家三兄弟:伍百里、伍千里和伍万里。人们不仅传颂了杨家将的威名,更传承了忠心报国的精神。    
这雁门关由关城、瓮城、东城和西城,以及围城等几部分组成。跨过关桥前行,即到雁门关北口第一道门户明月楼,七八米高的城墙上,一个古朴简约的单檐楼阁。


穿过明月楼,继续往前,便是雁门关北门。拱形大门上面依稀可辨“雁门关”三个字,两侧有楷书的阳文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


穿过六个门钉的大红门,我们来到关内。一座高高的双檐庑殿顶的的楼门矗立在面前的城墙之上,上题“宁边楼”。关城西门门额石匾,书曰“地利”,所以西门又称“地利门”,垣上筑有垛口。门楼里的青石路带着车辙凹印且光滑可鉴,不知被多少人走、马踏、车辇过。地利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六郎塑像两侧为孟良和焦赞。


向东几十米即为关城东门又称天险门,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两字。天险门上建有“雁门楼”。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由“双关四口十八隘”组成的雁门关及其雁门关长城和百草口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保护中原大地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烽烟不断,发生战事数以千计。


恒山山脉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分界线,当年刘邦采纳了和亲的主张,将公主刘细君嫁与匈奴首领为妻,以换取北部边境的安定,开启了与北境少数民族的第一次和亲。到汉元帝时,王昭君作为第十位和亲公主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据说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 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冷兵器时代,守住和平的方式无非是筑长城、出兵抵御或出塞和亲。不管是孟姜女修长城的丈夫、那些浴血奋战的将领,还是远出塞外的王昭君,他(她)们以血肉之躯、以青春岁月、以几代人的性命换来的无非是和平。


再固若金汤的雄关,也得有良将才可守得住。在关城南邻有个始建于1506年的镇边祠,原称武安君庙,为明代守关将士纪念战国时期赵将李牧所建。在日军侵华期间被毁坏。2009年复建后,祠内供奉了从飞将军李广到卫青、霍去病再到薛仁贵、徐达和杨业父子,守卫雁门关诸多名将能臣跨时空“齐聚一堂”。金庸老先生写《天龙八部》让乔峰逼退契丹百万大军而后跳崖自尽于雁门关外,不知道是否是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等不到援军后绝食而死的杨业老将致敬?


天险门之上,有一座雁楼,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廓,古时为兵丁巡察、瞭望之处,现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内侧的雁楼,悬有“中华第一关”的匾额。


登上关楼,顿觉山风强劲,寒意扑面,清泪一下淌至唇边。放眼望去,一节一节残缺的长城,像一根根苍老的肋骨,虽历尽千年风霜,依然兀自挺立着,不卑不亢、处乱不惊地勾画着山势的雄浑险峻。


而被风沙吹散了滚滚狼烟的烽火台,也静静地站在蜿蜒起伏的长城上,或者早已被风当成了一个个神秘的古埙,在崇山峻岭上呜呜地吹响。关楼下曾经鼓角争鸣的关城,原有的关署、总兵营、校场、雁月楼、城角楼早已茫然无存,就连东门下的李牧祠,都只有一通孤零零的石碑和一座空空荡荡的正殿。这一切留给今人的除了空灵的凭吊和怀古的幽思还能有什么呢?


告别关楼,走出瓮城,我们不约而同地回望雁门,我忽然觉得此时的雁门关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它谦恭地退于历史一隅,聆听着来来往往的脚步声,就像一位祖先,用洞明世事的目光穿越岁月的迷雾,以一种千古的默契,与我们共有了同一个时空。这样的时空让我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感动,我感到我与雁门关之间还有许多未尽之意和未尽之言。


写应县木塔的游记,对我来说有些难度。我看到它之后只有震撼,难有其他语言来描述。但还是要写一写,一者作为记录,二者作为练习。应县木塔门票50元,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免票。


早就听说了应县木塔的大名,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从雁门关下来之后,开车一个多小时,便到了朔州应县。


走到塔下那一刻,直观感觉还是太震撼了。久闻其名,不如一见。它好像一个巨人,稳稳地站在我面前,壮观,威武,淡定,没有语言,难以撼动。木结构清晰可见,好像是它的肌肉血管骨骼。这是一个裸体的进击的巨人,好像大卫雕像那样美丽。围绕着木塔,有千万只燕子(麻燕)盘旋飞翔,呱噪鸣叫,更衬托出木塔雄浑霸气,俨然是游戏里的最终一关,塔里有一大 Boss 坐镇(塔里确实有一大佛塑像,还有两颗舍利子)。当地人认为这些麻燕会啄食木塔中的蛀虫,起到保护的作用,是木塔的护卫,对它们持有褒扬的态度。


应县木塔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朔州应县,为纯木结构塔,所以被简称为应县木塔。木塔高 67.31 米,底层直径 30.27 米,为八角形塔。全塔是纯木结构,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没有使用石料或者金属(说明:后人曾经在塔内砌夹泥墙用于挡风保暖)。全塔使用红松木料,多达 2600 多吨。塔上有历代皇帝所写的匾额,“天下奇观”(明成祖朱棣)、“峻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可以说是非常的恰当了。


木塔的神奇之一是如此高塔是纯木结构;神奇之二是其中斗拱结构精巧神奇,有五十多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斗拱,被梁思成称为斗拱博物馆;神奇之三是历经近千年而屹立不倒。木塔始建于辽代,1056 年,再过 33 年就满一千岁了。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风吹日晒、雨雪风霜、地震(历史记载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战争(1928年、1929 年曾经被大量炮弹击中)。在这些困难中,木质榫卯结构的刚柔相济提供了很好的耗能减震作用。


现在木塔遇到的重要问题是,随着 1933 年修缮木塔时,拆除了木塔各层的夹泥墙,替换为木隔扇,塔身开始出现扭转倾斜。目前倾斜程度日渐加重,使得东南一侧承重部位出现构件劈裂、结构错位等险情。上世纪九十年代木塔修缮工程立项,但具体修缮方案却因为复杂性迟迟难以全面开展。


为了保护木塔,如今已经不能登临其上。我想起了悬空寺(每小时限流 100 人登临参观)、北京法海寺的壁画(每日限流 100 人进殿参观),这些震撼人心的宝贵遗产,不知道在时光的侵蚀下还可以留存多久。不知道什么时候为了保护控制得更加严格了,所以有机会还是及早安排去看看。


听说,在上个世纪吧,木塔还可以上去远眺,我生已晚,它已很难支撑晚辈后生的踩踏了。今日的它勉强还能欢迎如我一般的远来之客,进到它的客厅(一楼内部)略坐坐,以尽它最后的相逢之谊。


  • 旅游
最后编辑于2024-09-07 19:03:42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前往
/1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