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有肯定比没有好。譬如日本的击剑,不论是木剑还是削铁如泥的真剑,防具是必须的。
LZ所举的证据,只是对这种防具(防撞梁)的作用进行了量化,并不能证明这种防具就是不必要的。
这玩意 有就比没有好、、但说起来实用性、那必须在同样车型撞击中才能起到作用,如上图了,轿车撞SUV 就有一百跟梁也是用不上、、三厢车的后备箱就能比上两厢车的N跟防撞梁。还有,要看出事对方是什么车子,开沃尔沃的自信大吧,一旦遇着大货车呢?撞车的时候可不是让你随便挑车型撞的
原帖由 yafeng211 于 2011-08-10 21:15 发表在 136 楼
我是听说有个人说没有防撞梁比有好 所以逛一下 我只想说 你真傻 呵呵 要不你是托 我的F0就敢和你的天籁撞 服不楼主 呵呵 因为偶以前有经验的 哈哈
你说“听说有个人说没有防撞梁比有好,所以逛一下”,一听说你就冲动,显然是你别人骗了!因为骗人是不说真话的!
你自以为有过撞车经验,你就自鸣得意!其实“经验”与教训是一对卵生兄弟,还是悠着点好,安全第一。
就像你对小客车缓冲器的认识不成熟一样,你对“车托”认识也比较混沌!你看谁都像“车托”,说明你在认识事物和判断是非方面还有待提高。车托不难识别,主要看四大特征:
第一是混,“车托”混进坛子就像当年鬼子进村,来势汹汹,张牙舞爪,狼烟四起,乌烟瘴气,污言秽语,混不讲理。特别是说混话时故意使用谐音字、错别字,以逃避网管关键词过滤和屏蔽的,都是成精的车托。
第二是绕,车托回帖,从不开门见山、直接说事,而是先罗嗦一些废话,绕一个圈子,再绕到其要托出的话题。车托说话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但就是不直说。车托是要乔装打扮、改头换面的,要伪装自己,怕露馅,怕现形!
第三是骗,车托没真话,车托说假话,制造假象,提供假证,以假乱真,车托精通骗术!
第四是搅,只要有人说真话,车托一定来搅和,反复追问无聊问题,死缠硬泡,胡搅蛮缠,以便把局面搅乱,把水搅混,然后浑水摸鱼。
车托受教育不多,层次不高,并且缺乏教养!正常人谁会去干这么下贱,这么缺德,这么令人唾弃的事呀?车托非常可耻!
大家心里都有数的事情,何必还要反复辩驳呢
原帖由 wpgood 于 2011-08-11 15:34 发表
曾几何时,一段“小强实验室”的视频在网上盛传,围观者对小强的“重大发现”惊讶不已,怎么国内竟然有那么多车没有安装“防撞钢梁”呀?真是不可思议、太可怕了! 对此有人瞠目结舌,有人担惊受怕,有人捶胸顿足,有人怒发冲冠,有人说三道四,有人推波助澜,有人提心吊胆,有人幸灾乐祸。一时间有关“防撞梁”的争论风起云涌、甚嚣尘上。偷工减料说,隐患危险说,欺骗愚弄说,歧视阴谋说等,各种猜测和争论喋喋不休,不一而足。甚至有的天籁车主也在纳闷,新天籁的后“防撞钢梁”怎么那么小?更奇怪的是,相关汽车企业和主管部门都噤若寒蝉、默不做…
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定律。被灭亡的古生物,被毁灭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这些东西都是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退出了历史舞台。
汽车在欧洲和美洲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的发展和变迁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总结的,这100年里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是宝贵的。如果汽车安装防撞梁确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或者说防撞梁确实用处很小,我想可能所有车早都不安装了。今天的我们就无所谓什么是防撞梁。
如果你说时候未到,过几年欧美人想明白了就都不按了,那你可就错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就已经对汽车按不按防撞梁做过研究和探讨,然后也决定安装带有缓冲盒的防撞梁。物理学早在上个世界就基本发展完善了,它的理论程度远高于化学和生物。汽车防撞梁的物理应用方面是早有探讨和研究的。如果不是这样,世界所有车企业都很乐意省掉这部分资金,并把研发和制作后防撞梁的钱变成剩余价值,揣进自己的兜里。防撞梁绝对是有大用的,用处不小。但同时物理规律和物理实验也告诉我们,速度过快而产生的撞击力是难以防范的。
原帖由 爱吃鸡蛋 于 2011-08-11 11:51 发表在 141 楼
防护有肯定比没有好。譬如日本的击剑,不论是木剑还是削铁如泥的真剑,防具是必须的。LZ所举的证据,只是对这种防具(防撞梁)的作用进行了量化,并不能证明这种防具就是不必要的。
你举例说明问题,说明你在思考,你想把问题弄清楚,这很好!
我介绍的知识是美方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但是为了弄清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探讨,共同来认识。
之所以剑要由盾来防,是因为剑头非常尖锐,容易刺穿物体(或者是人),这是什么原理呢?说因为压强取决于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在力的大小和力的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就决定了力的作用大小。因为,剑头尖锐,其与刺中物体的接触面积很小,所以,力的作用就大,物体就容易被刺穿,因此,就需要由盾来防。但是,你别忘了,古代制作防盾的材料主要不是铜,不是铁,而是木头!因为木头软,木头具有缓冲作用,这与现在汽车缓冲器的原理是一样的,与美方的结论不矛盾。
既然,你喜欢举例来说明问题,那我们换个角度,用一些更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讨论。
先说“最美妈妈”的事例吧,今年7月3日杭州两岁女孩从10层楼坠落,“最美妈妈”徒手去接孩子,孩子砸在“最美妈妈”手臂上,“最美妈妈”被砸倒,并且手臂多处骨折,孩子虽然受伤但得救了。
两岁女孩很轻,在地面很容易抱起来,但是,一旦从空中坠落,就抱不住呢?因为地球有引力,孩子成了自由落体。自由落体加速度是9.8米/秒,相当于35.28公里/小时。因此,“最美妈妈”的骨骼承受不了这么大力的作用。而这一速度对于汽车来说属于中速。 美国测试缓冲器低速是8公里/小时和4公里/小时,相当于2.22米/秒和1.11米/秒,比自由落体加速度慢多了。
在电视中是能看见消防官兵怎样去救高空坠人的,他们在要坠落的地方摆的不是铁架子,也不是木头桌子,而是充气垫子。为什么?因为充气垫子具有缓冲作用。要缓冲,需要的不是刚性,而是柔性。
再举个例子,美国最近在阿富汗坠毁军用直升机,死了38人。直升机坠毁时也相当于自由落体,速度是35.28公里/小时。军用直升机是很结实的,还有防弹钢板加固,并且,还做了抗坠落设计,为什么无效呢?因为缺乏缓冲,缓冲具有减速和吸收能力的作用。
第三个例子,为什么神州飞船返回地面时宇航员不受伤呢?是因为神州飞船坚硬吗?不是!是因为神州飞船使用了降落伞和反推火箭减速,所以,在低速的情况下落地是安全的。
第四个例子,美国“勇气”号探测器要降落到火星,但是,火星上没有大气层不能使用降落伞,怎么办?给“勇气”号探测器加上防撞钢梁行吗?显然不行,因为是高速降落。怎么办?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设计了气囊,在“勇气”号探测器降落前,弹出气囊把“勇气”号探测器包裹起来,“勇气”号探测器落到火星表面时,先像皮球一样弹跳几下,落下就安全了。是气囊起了缓冲作用,减缓了受力。
同样道理,汽车在高速发生碰撞时,以硬碰硬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通过缓冲来吸收能力,减小受力作用。也许,这就是美国允许在缓冲器中可以不使用撞击梁的一个原因。
很有道理,受教了。谢谢楼主。但还是觉得有总比没有强。
要怪就怪中国的法律吧,法律允许不装,让奸商钻了空子。
另外,楼主不要太敏感了,有些朋友就是想和你正常交流而已,或许每个人语气不同而已,但并无恶意。你可以幽黑犬一下,不要太严肃了,搞的跟学术研讨会一样气氛紧张。
后防撞梁我最喜欢的功能就是能让追尾的车破相,如果在装后杠那地方装几个铁锥子,效果一定很好,后面那车什么水箱之类可能全被刺破
LZ啊,你天籁那防撞梁让政府的人吃了喝了贪了。以后天籁把安全气囊给你省了去。你再发个帖子,告诉大家,安全气囊出来能拍死人。而且换一次好几万,装那玩意干啥。
原帖由 wpgood 于 2011-08-11 17:21 发表在 151 楼
你举例说明问题,说明你在思考,你想把问题弄清楚,这很好! 我介绍的知识是美方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但是为了弄清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探讨,共同来认识。 之所以剑要由盾来防,是因为剑头非常尖锐,容易刺穿物体(或者是人),这是什么原理呢?说因为压强取决于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在力的大小和力的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就决定了力的作用大小。因为,剑头尖锐,其与刺中物体的接触面积很小,所以,力的作用就大,物体就容易被刺穿,因此,就需要由盾来防。但是,你别忘了,古代制作防盾的材料主要不是铜,不是铁,而是木头!因为木头软,木…
原帖由 wpgood 于 2011-08-10 10:50 发表在 113 楼
你是典型的小混混,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粪口喷人,丢人现眼! 你毒药吃多了,不自残,你不知道什么叫苟延残喘!你危楼爬高了,不跳楼,你不知什么是天高地厚! 你“枪版”看多了,你自以为世界上只有“枪版”了!你“山寨”用多了,你自以为世界上只有“山寨”了!你谎言说多了,你自因为世界上只有谎言了!你坏事干多了,你自以为世界上就只有你这样的坏蛋了! 你少来给我栽赃!尽管我的研究领域不是汽车专业,但是我作为消费者有权利了解汽车业的真相,我用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研究方法,研究汽车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只相信科学,伪科学的东西蒙不…
GB20072—尾部100%碰撞:刚性碰撞臂(宽度不小于2500mm,高度不小于800mm)以50km/h的速度和100%重叠的方式撞击车辆尾部。
① 在碰撞过程中,燃油供给系统不允许发生泄漏。
② 碰撞试验后,若燃油供给系统存在液体连续泄漏,则在碰撞后前5min平均泄漏速率不得超过30g/min。
③ 不应引起燃料的燃烧
④ 在碰撞过程中和碰撞试验后,蓄电池应由保护装置保持自己的位置。
国内目前有关尾部碰撞的测试只有国家标准,C-NCAP中也没有相关测试。可以看到,国标中关于尾部撞击的速度与欧洲的E-NCAP一样,都为50km/h,不过碰撞后考察的指标并没有涉及驾驶舱乘员的受伤害程度,而且在采用100%重叠的方式进行试验时,就导致了后防撞梁在这样的速度和碰撞方式下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车身尾部的纵梁和承载式车身结构可以完整吸收这种撞击力。如果在发生40%偏置碰撞的情况下,后防撞梁就会起到类似前防撞梁把一侧撞击力传递到车身另一侧的作用,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点受力,全车受力的概念。所以说有无后防撞梁对尾部碰撞测试的结果微乎其微,我想正是基于此原因,一些厂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将本该有的后防撞梁进行减配或干脆拿掉。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