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家的助手正在给火炕添柴。
这是我们住的小屋,这里小伙子正躺在炕上玩游戏机。可能为看照片的方便,那笔记本被我给立了起来。
张姐家的客厅。在客厅的一角,孩子们正在上网玩游戏。张姐家装上了无线网络,在房间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接收到信号。在大厅的墙上,挂了不少雾淞照片,张张都很有意境。
洗完的袜子,就是这样放在地板砖上,要不了多久,就会干的,因为地板是热的,火道就从其下通过。每逢晚餐过后,张姐及她的女助手们就坐在这里“唠嗑”,显得很东北。
第2天行程结束。
(待续)
引用:
原帖由 ywh_arm45 于 2011-04-05 21:33 发表在 75 楼
楼主在西藏的帖子里,说最后会写关于大S车方面的总结或是对车的评价。西藏游记已经写完了,我们大家还都等着看关于车方面的文字的东西,咋还没出来呢?
那西藏行的帖子里有啊,在最后,估计你没细看,现复制一份:
大马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被我送进了“疗养院”保养去了。后来得知,那“ABS”灯亮的原因,是一根线头断了,估计是在糟路上被颠断的,这问题若是出在奔驰、宝马身上,可能早就趴窝了,因为在欧洲人的理念中,车是不能带着毛病行驶的,那样对人的生命是一种威胁。大马的行李纵梁,本以为被颠折了,但修理工告诉我,是螺丝松了,经人家的工具拧那么几下,好了。那松动的螺丝在颠簸了五、六千公里后居然没掉,也算是奇迹了。那受伤的后梁彻底“下岗”了,接替它的是刚开了包的“新人”(处男啊!)。大马的四个门,有三个门在开关时声音异常,这声音如同农村的木板门转动时发出的一样,后经修理工检查,发现是门轴上的尘土太厚所致,人家用化油器清洗剂洗涮了一番,最后打了些黄油,好了。那个没发出异常响声、“表现”良好的门,是左后门,也就是驾驶员一侧的后排座边上的门,它之所以没出问题,原因是整个川藏行中,极少启用它(它紧挨着卧铺)。在此本人衷心地感谢为大马精心诊治和养护的“医院”——北京众友百汇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华益汽车修理站。
有人很关心开车这车的体会,我只能这样说:大马不仅长得帅,身体好,其各项“生理”指标也比较优秀。没去西藏前看了不少帖子,有的反映车子在高原因缺氧打不着火,如果用氧气罐对着发动机的吸气口给点氧,车子就可以发动起来,为此我还特意给大马准备了一套吸氧装置,遗憾的是大马身体好,这套装置一直没用上。若非要给大马找出点问题来,那就是2.4的排量,载着2.5吨的身子,起步略为“肉”了些,别的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来(小毛病各车都有),希望双环厂子在不远的将来能有更大排量的车子问世。
在东北行的这个帖子里,我会详谈大S在严寒环境里的表现,有好的,也有糟糕的,慢慢看吧。
(续)
第3天(
行程:无,大马在张姐家门口休息。
活动内容:登雾淞岛,观赏雾淞。
住:韩屯村张丽娟大姐家
本人习惯于早起。当小兄弟和孩子还在熟睡之际,我已洗漱完毕后了,之后拿上相机,准备胡乱拍一些片子。
张姐家就是个小客栈,不仅可以提供食宿,日用品也很全,可以说小卖部里有的东西,她这基本都有。看看墙角放的狗皮帽,还有靠墙放着的东北特产(小米,是白色的,还有“穷八家”的品牌)。
墙上镜子里的那位大姐,是张姐的助手,在我拍照之际,她有意转过身子,以回避镜头。这位大姐的服饰很有意思,她把背心穿在外边了,就是那绿色的。
墙上的摄影作品,均是出自张姐家的房前屋后。据张姐介绍,这些照片都是客人离开她们家以后寄来的。
正面距我们最近的这个屋,就是我们的房间,那屋门也是往外开的。
张姐家的厨房很干净,所以可以放心地在此用餐。桌上那盘子里装的是咸菜,是为早点准备的。
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所以在通往后院门上的玻璃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大马被披上一层薄薄的“绒装”。因为雾仍然比较大,所以照片有些不通透。
汽车反光镜上的“绒”,细细的,不忍毁伤。
昨晚在锁完车门后,小兄弟处于好心,对车门逐一进行检查,但在拉后备箱门时,可能用力大了点,加上那胶木材质件也薄了点(照片中也能看出来),在低温条件下发脆,于是就断裂了。话说回来,如果那胶木件厚一点,怎么拉也不会折(排除暴力行为),这点是双环厂家应该改进的地方。
还有个新情况,就是后箱盖打开后,那二根液压支撑杆不起作用了,每次开盖取物时,总得腾出一只手来顶着箱盖,或者让小兄弟帮忙扶着,不然那箱盖就会缓缓地落下。不知其它车型的液压撑杆在低温环境里是不是也有此情况?
铲雪专用铲。
为保暖,窗子是双层的。
经过一夜的“酿造”,张姐家后院的雾淞已经浓厚了。
越过篱笆看雾淞。
大雾弥漫,有几位摄影人早早地登船,准备上岛。想想看,这净洁地空气,加上弥漫的大雾,人在这种环境里是如梦如幻。
第一次见到这大片大片的雾淞很是兴奋。如果把吉林市区与郊区的雾淞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市区的娇小玲珑略带儒雅,而郊区的则天然大气、壮观而有气势,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郊区的雾淞,它也符合我的性格。
孤傲的雾淞沿江而立,由近而远,在这冰清玉洁的世界里形成一道特有的风景线。
雾,依旧很大,但这不影响拍摄心情,相反倒有一种在“云里雾里”穿梭而行的感觉。
美丽的雾淞和这涛涛不绝的江水如并蒂莲花一般,相辅相成。如果没有江水,就没有这雾淞。如果单有江水而没有雾淞,就会觉得缺些什么。眼前这景,可以说近乎完美。
如今,这小草也是这美景的一部分了。所以有时我感慨:不论做什么事,其“势”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你看这小草,不管是杂草丛生,还是“孓然而立”,若在平时肯定看不出什么美,但此时此刻在大背景的烘托下,也变得美丽异常。所以做人做事,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
在成都的武侯祠里有副对联是这么写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很显然,这是批评诸葛亮的联子。当时在鼎立的三国中,魏国的实力最大,而且兵多将广,个个能征惯战,而吴国在孙权的治理下也国力充盈,相比之下最弱的可能就是蜀国了,在这种情况下,蜀国应该休养生息、静观其变才是。在国力不足将员匮乏(“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最好的写照)的情况下,也不知诸葛亮他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居然六出祁山攻打魏国,结果次次败北,最后落得个喋血五丈原的悲剧。
四川本是个“天府之国”,但历史上却多灾多难。记得当年孙权派代表赴蜀国邀费祎出使吴国时,使者回来报告说:在路上,他看见蜀国的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蜀国百姓的生活状况是比较艰难的。这还不算什么,最糟糕的可能就是明朝那个张献忠入蜀了。可能这个姓张的有些变态,他一入蜀,就开始疯狂地杀人,不论是官人还是百姓,一律杀。为此张献忠还写了幅联子,让人刻在碑上,这就是著名的“七杀碑”,其碑文是:“天地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一连七个杀字,狠啊!据史料记载,由于张献忠滥杀无辜,整个四川的老百姓几乎被他杀尽了,即便在成都这样个大都市,也就只有几户人家了。(张献忠入蜀屠戮之事,史学界争议颇大,以上文字仅供参考)
炊烟袅袅,静谧之极,身置此景,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在这种低温的环境里,人们极少出门,所以当我从江边沿着另外一条小路进村时,整个村庄安静极了,当时本人有种“鬼子进村”“悄悄地”感觉。
怎么样,看看村里这树的“发型”也很有特色吧?有点类似非洲人那“爆炸式”的发型,不知现代一些时髦发型是不是受自然景观的启发后才打造出来的?
这户人家的老玉米是这样囤积的。
又一户人家的院落干净、整洁,玉米的囤积方式也很制式。
放眼望去,这里简直就是个银色世界。但话说回来,当我们步入“中国雪乡”后,再回过头来看这里的雪,有种“毛毛雨”的感觉。
在雾淞的点缀下,松树显得饱满、结实,如敦实的小牛犊一般。
看到村委会的大门,产生了一种浓浓的怀旧感,这种式样的大门,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现在已很少看到了。
看到这细柳雾淞,很容易联想到弱不禁风的女孩子,让人产生怜惜之情。
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后,返回宿地,这时小弟兄已用完早餐,孩子也起了床。按计划,今天是登岛看雾淞,小弟兄告诉我,他邀了几个“美媚”一会跟我们一起去雾淞岛,可不可以?答:“当然可以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好事啊,那就一起走吧!”
船票是从张姐家买的,渡口在张姐家的南边,步行的话约二十分钟左右。顺便说一句,登岛的渡口一共有二,一是雾淞岛渡口,二是韩屯渡口。今天我们打算从雾淞岛渡口登岛。
江堤上,有几位摄影人的服装煞似醒目,看他们的行走路线,好像也是去雾淞岛的。
(续)
江边的雾淞,棵棵高大、伟岸,给人一种“力拔山兮气慨世”的感觉。
想到这“力拔山兮气慨世”,就不能不提当年的项羽,他真是太英雄了,在垓下的四面楚歌之声中,他有感于天意,无奈之中面对唯一的红颜知已虞姬唱出了这千古不衰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顺便说一句,项羽与刘邦不一样,前者对爱情是专一的,而后者是风流成性的,仅此一点,我就觉得项比刘可爱,其它方面就不用提了。项羽的失败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他只是个英雄,而不是政治家,而刘邦是。
大自然总是阴阳结合的,如果把前面阳气十足、充满霸气的雾淞比喻成男子的话,这棵小草则是柔美的小女子,娇小玉洁,怜香惜玉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乎镜头对向了她,留下了这“冰清玉洁”的倩影。
太阳高照,但浓雾锁大地,丝毫找不到“骄阳似火”的感觉,此时的它,只能是这洁净世界里的一点小小的点缀。
因拍照,我被落在了队伍的后边,孩子站在江堤上督促我“快一点”。天太冷,孩子把手缩到了衣袖里。
登上江堤,另一幅景色出现在我的面前:浓雾锁大江,江对岸上的雾淞朦朦胧胧、时隐时现,当时心中生疑:这不是梦吧?
当直线距离近些的时候,发现朦胧之中岛上还有人,可能是摄影人,这让我想起那句“
收庄稼时,不知为何还留下这半截的高粱杆?想不通。
通往雾淞岛的路。放眼望去,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环境净,心易洁。
历经几十年的风寒霜露,这树显得有些沧桑、年迈,但这不乏孤傲、峻美,我喜欢这种品格。由此我会联想到人,是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都会体会“风烛残云”的感觉,但这不要紧,重要的是人活着要有一种“气”,这“气”可以简单地用“气节”“气势”“气度”来形容。
过去在部队时,我在部队有位老首长,其貌不扬,矮矮地个头长了个宽宽的肩膀(约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