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先做人后开车 于 2011-08-11 16:30 发表在 149 楼
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定律。被灭亡的古生物,被毁灭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这些东西都是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退出了历史舞台。汽车在欧洲和美洲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的发展和变迁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总结的,这100年里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是宝贵的。如果汽车安装防撞梁确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或者说防撞梁确实用处很小,我想可能所有车早都不安装了。今天的我们就无所谓什么是防撞梁。如果你说时候未到,过几年欧美人想明白了就都不按了,那你可就错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就已经对汽车按不按…
你用说理的方式阐述观点,是认识事物和讨论问题的正确方法,反映出你的人文修养和学识水平,我很赞赏!你表达的一些观点我是同意的,但不是全部,有些地方可以商榷。
单看你说的“物理学早在上个世界就基本发展完善了,它的理论程度远高于化学和生物。汽车防撞梁的物理应用方面是早有探讨和研究的。”这段话是对的。但是,你要用这段话来证明后面的一段话,即“如果不是这样,世界所有车企业都很乐意省掉这部分资金,并把研发和制作后防撞梁的钱变成剩余价值,揣进自己的兜里。防撞梁绝对是有大用的,用处不小。”就出现问题了。
“物理学”确实“早在上个世界就基本发展完善了”,因为二战时期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政府都加大了对物理学研究资金投入,特别是核武器的研究,极大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的许多学科领域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
为什么说你用前一句话来证明后一句话有问题呢?因为,你要用“物理学”的“基本发展完善”,来证明“防撞梁绝对是有大用的,用处不小。”是有漏洞的!是证明不了的!
要明白,“物理学”的“基本发展完善”与“物理学”的“全部发展完善”,不是一回事!如果是“物理学”已经“全部发展完善”的话,那样,不仅可以证明“汽车防撞梁的物理应用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已经完成,不需要再研究了,也不需要再讨论了,而且,按你“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定律”的说法,大学的物理系和国家的物理实验室早该关门,早该淘汰了,早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在基础物理、理论物理等领用的研究方面确实比较成熟,但是,在微观物理、宇宙物理等领域,还存在着大量的未解之谜,人类的认识还比较浅,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大量科学家还在努力探索,比如说质子、暗物质、运动力学等。
而在应用物理、工程物理等领域,人类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仍然有大量的问题有待研究解决,离“基本研究成熟”还离着很远!比如说,在空气动力学领域,枭龙战斗机上应用DSI进气道的设计研究,在中国出现不到十年,在J10B上应用只有几年,接近与美国的研究同步。汽车的外观设计,也要用到物理学中的空气动力学。
某些人,出于各种原因对日系车充满了偏见。但是,真正的有识之士和爱国人士,都能理解和贯彻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使用日本武器解放了全中国,并且,在抗美援朝初期抗击了强大的美军和联军,有人敢侮蔑吗?车托是不敢以卵击石、飞灯扑火的!7.23高铁追尾事故中有一列动车使用了日本技术制造(事故与动车本身无关),为什么没有人向高铁列车兴师问罪呢?因为铁路行业中没有寄生作祟的车托!那怎么一些中国人使用了有日本技术的中国国产小客车就被问罪呢?有哪家汽车制造企业(包括国内自主品牌和合资的汽车企业)敢说它没有使用日本技术和日本的元器件?很多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使用了三菱技术的发动机,更不用说变速箱和电子元器件了。国产汽车的汽车钢板,不论是什么品牌,几乎都是宝钢生产的。宝钢是日本援建的,使用的是日本的技术和设备。几代国家领导人出访西方国家,都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家花了那么大力气,那么大代价,用了很多年才逐渐引进回来的技术,再生产出现代化的汽车产品,怎么谁使用谁就不爱国了?谁拥有谁就成罪人了?这是什么逻辑?哪里还有天理?为什么有些品牌的车主,不因他的车的车身钢板是用引进日本技术和设备制造而自责自悔呢?他们为什么不把自己也骂个狗血喷头呢?因为,他们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话再说回来。近几年,一些日系新车的前大灯外形设计非常怪异和夸张,有谁注意过、研究过其中的奥秘?我仔细观察后认为,是应用了新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成果。新大灯一个外形的作用与DSI相似,能隔离附面层空气,减小阻尼,提高车速,降低油耗!所以说,日系车的油耗低,不一定是某些人所说的钢板薄,而是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和科技奥妙暗藏其中!
近几年,国内自主品牌新车的外观花样翻新,很吸引消费者,但我没有看到有相关国内汽车企业进行过风洞试验的报道和资料。只有奇瑞提出未来要建国内第一个环境风洞(CWT)试验室。现在街上能见到某些国内自主品牌新车的外形某些部位的形状,明显不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造型设计显得非常随意,这反映出一些企业的设计水平不高。国内一些企业在通过测仿进行外观设计,是我亲眼所见。如果,设计汽车外观不进行风洞试验,那么通过空气动力学试验来优化汽车风阻系数减小阻力、降低油耗和减小风噪,都无从谈起了。而国外汽车品牌做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已经很多年了。
未完,转接165楼......
礼貌回帖
续162楼:
你认为,因为“物理学早在上个世界就基本发展完善了,它的理论程度远高于化学和生物。汽车防撞梁的物理应用方面是早有探讨和研究的。”,“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就已经对汽车按不按防撞梁做过研究和探讨,然后也决定安装带有缓冲盒的防撞梁。”因此,“汽车防撞梁”是“成熟”的,不需要再研究的。我要指出,你的这一论断是错误的!
首先,尽管“汽车在欧洲和美洲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资料显示,在美国主导和监管小客车缓冲器(包括国内称呼的前后保险杠和防撞梁)研究的不是“企业”,而是美国联邦政府!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NHTSA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授权,在40多年前开始组织对缓冲器的专门研究,制定了相关标准,于1971年公开颁布,并且列入的美国联邦法典,还指导了专业机构的测试。美国联邦政府主导的对小客车缓冲器的研究,到现在也没有结束,还在组织研究,还在完善标准,并且,还在组织新的研究。直到现在,美国联邦还没有针对LIV(小型货车、SUV)和皮卡等制定缓冲器标准,研究机构经过测试认为,当小客车与LIV低速碰撞时,小客车的缓冲器不能发挥作用,损失较大,因此,建议NHTSA主持研究并制定LIV的缓冲器标准。NHTSA已经开始组织针对这一课题的专题研究,NHTSA说,还要经过几年研究,才能颁布相关标准。这就说明,虽然“汽车在欧洲和美洲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但是,美国对小客车缓冲器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更谈不上“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就已经对汽车按不按防撞梁做过研究和探讨,然后也决定安装带有缓冲盒的防撞梁。”了,相关研究还在继续。
其次,对汽车缓冲器(包括国内称呼的前后保险杠和防撞梁)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材料学、力学、空气动力学和碰撞动力学等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还涉及到化学,创伤和神经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其中,新材料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钢铁到铝合金,从塑料到玻璃钢,,从橡胶到泡沫,从刚性到塑料……新材料的应用是不断推动缓冲器研究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预计,在未来,前后车距离监控传感器、防撞雷达和激光测距仪等电子设备,甚至防碰撞气囊等,将出现在缓冲器的研究当中,以真正解决汽车在中速和高速碰撞的预防和保护问题,也就是说,在未来,不能仅在物理学范畴研究缓冲器,还要扩大到电子和信息的等相关研究领域。
由于国家主管部门还没有组织科研机构进行小客车缓冲器的专项研究和,所以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已经滞后。国内相关机构也没有开展专门针对缓冲器的测试。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对缓冲器的研究也很有限,我看到的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多。这也说明,“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就已经对汽车按不按防撞梁做过研究和探讨,然后也决定安装带有缓冲盒的防撞梁。”的结论不准确,也不符合实际,不然,为什么有一些国产车没有安装防撞梁呢?他们有过研究吗?他们的研究报告呢?他们的研究是依据什么标准呢?
为什么我在开篇肯定你说的 “物理学早在上个世界就基本发展完善了,它的理论程度远高于化学和生物。汽车防撞梁的物理应用方面是早有探讨和研究的。”这段话是对的呢?因为你使用了“基本”二字,“基本发展完善”说明还没有“全部发展完善”,研究还在继续,这与我在前面介绍的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是相符的。你最后说“物理规律和物理实验也告诉我们,速度过快而产生的撞击力是难以防范的”,也是对的。
总之,欧美国家在小客车缓冲器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结论,有了标准,有了法律,还有了专业测试,但是,对缓冲器的研究没有停止,还在继续。美国的结论是小客车缓冲器在低速碰撞时发挥作用,并且美国政府允许“缓冲杠有时会被聚丙烯泡沫或者成型的塑性塑料替代”。尽管,有些人不愿意相信,但是,这是事实。
看来你是乐早了!
怎么说你好呢?你总想隔着花果山观虎斗,以愚为乐!
难道不怕乐极生悲吗?
原帖由 wpgood 于 2011-08-12 11:05 发表
曾几何时,一段“小强实验室”的视频在网上盛传,围观者对小强的“重大发现”惊讶不已,怎么国内竟然有那么多车没有安装“防撞钢梁”呀?真是不可思议、太可怕了! 对此有人瞠目结舌,有人担惊受怕,有人捶胸顿足,有人怒发冲冠,有人说三道四,有人推波助澜,有人提心吊胆,有人幸灾乐祸。一时间有关“防撞梁”的争论风起云涌、甚嚣尘上。偷工减料说,隐患危险说,欺骗愚弄说,歧视阴谋说等,各种猜测和争论喋喋不休,不一而足。甚至有的天籁车主也在纳闷,新天籁的后“防撞钢梁”怎么那么小?更奇怪的是,相关汽车企业和主管部门都噤若寒蝉、默不做…
其实不用多说,这个问题很容易明白,如果一个后防撞梁真这么有用的话,可以把车的安全性大大的提高,我可以自己去焊块钢板嘛,这样不是超级安全了吗?哈哈哈,但是,这是真的吗?
原帖由 wpgood 于 2011-08-12 01:04 发表在 165 楼
续162楼: 你认为,因为“物理学早在上个世界就基本发展完善了,它的理论程度远高于化学和生物。汽车防撞梁的物理应用方面是早有探讨和研究的。”,“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就已经对汽车按不按防撞梁做过研究和探讨,然后也决定安装带有缓冲盒的防撞梁。”因此,“汽车防撞梁”是“成熟”的,不需要再研究的。我要指出,你的这一论断是错误的! 首先,尽管“汽车在欧洲和美洲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资料显示,在美国主导和监管小客车缓冲器(包括国内称呼的前后保险杠和防撞梁)研究的不是“企业”,而是美国联邦政府!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
你也不要到处提美国,我讨厌美国,美国人是什么心眼恐怕不好说。我们不需要美国,我们只关心自己的国家的情况。美国小客车缓冲器关我们什么事啊?就算它再高级我们也享受不到。他们允许用泡沫替换那是另有原因的,像阳光那样替换就绝对是不安全的。
美国有新的机构来替代防撞梁是可能的,它的新车尾部不可能就是直接上泡沫,加入新的车身结构和新的尾部装置才是他们的重点。国内没有这么新的技术和想法,我们只能墨守成规,用落后的技术去争取完成安全的需求。
就眼下国内车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理念来看,钻空子降低成本,欺负消费者弱势群体,掠夺最大利润就是他们的目的。就算不加防撞梁是安全的,是先进的,是将来被替代的,但国内的企业也不会安装新设施去取缔防撞梁,因为那太贵了。
战场上的我们如果没有盔甲可穿,为什么不尽可能的争取一件布衣呢?至少还可以挡挡风沙。
没有新装置取代防撞梁前,有就是比没有好。有一根钢棍给你做垫背的,何乐不为?你就不要替日产卖命了,没有意义。
接上楼:
最著名的陶瓷复合装甲是英国的“乔巴姆”装甲。“乔巴姆”装甲是一种有多层结构的复合装甲,外层和内层是又硬又韧的优质合金钢装甲,中间一层是厚厚的、块状陶瓷装甲,起主要的抗弹作用。英国的“奇伏坦”式坦克、美国的XM-1式坦克和德国的豹-2式坦克,都采用了含有陶瓷材料的复合装甲。
英国“乔巴姆”陶瓷复合装甲结构示意图
除了用陶瓷这样的硬质材料制作复合装甲外,还有用软质柔性材料做复合装甲的。美国在M1主战坦克上采用了“凯夫拉”和钛板夹层复合装甲,后来又采用贫铀加以强化。“凯芙拉”是美国杜邦(Dupont)公司研制的一种芳纶纤维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韧性好、耐高温、易于加工和成型的特点。由于“凯夫拉”材料坚韧耐磨、刚柔相济,具有刀枪不入的特殊本领。在军事上被称之为“装甲卫士”。
所以,如果说坦克装甲与汽车的缓冲器之间还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刚柔并济,不仅是“硬碰硬”。
现在的新式坦克,是在复合装甲之外,还要加挂反应装甲,以应对翼稳脱壳穿甲弹和导弹的威胁。篇幅关系,反应装甲的作用就不作介绍了。
谈过装甲的刚柔并济的防护作用,再来谈弹的威力。
威胁坦克的主要弹种有穿甲弹、破甲弹、高爆弹、火箭弹和导弹。其中,威胁较大的一种穿甲弹叫做翼稳脱壳穿甲弹。
100mm 翼稳脱壳穿甲弹
未完,接下楼。
接上楼:
穿甲弹是靠自身动能穿透坚硬装甲目标的弹种。美军坦克在海湾战争的坦克大战中,就是使用翼稳脱壳穿甲弹,击毁伊拉克的T72坦克的。
翼稳脱壳穿甲弹在炮弹发射出膛后,弹壳自动脱离,细长的弹芯通过撞击作用击穿装甲。其杀伤效应主要是靠其击中目标后穿甲时产生的高温金属射流(1000多度)杀伤内部人员和设备、引爆车内弹药引起大爆炸(即所谓的“二次效应”),摧毁坦克。
发射后的翼稳脱壳穿甲弹正在脱壳
翼稳脱壳穿甲弹为什么具有非常强大的穿甲威力呢?因为它的初速快(达
如果把翼稳脱壳穿甲弹的穿甲原理,套用在击剑的剑上,可以得知:
击剑的威力大小,首先,取决于运动员的出剑速度,优秀运动员的出剑速度快,我估计其出剑速度在100~
击剑比赛
如果把翼稳脱壳穿甲弹的穿甲原理,套用在汽车撞击上,可以得知:
汽车的撞击力作用大小,首先,取决于汽车的行驶速度,速度越高,撞击了越大;其次,取决于汽车的动能,车型越细长,车的质量越重,车的撞击力就越大;第三,取决于汽车的截面积大小,车的截面积越小,撞击力越大。
翼稳脱壳穿甲弹的初速比汽车速度快多了,汽车在国内高速上行驶一般限速
由此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汽车在高速撞车的撞击力,比在低速撞车时要大许多;
2、汽车越重,撞击力越大;
3、车型越小,车的截面积越小,撞击力越大。
通过上述结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1、小客车的缓冲器(包括前后保险杠和防撞梁等)是按低速碰撞标准(依据美国联邦标准)设计的。在高速碰撞时,由于撞击力要大许多倍,因此,防撞梁在高速撞击时就不堪重负,起不到什么作用。许多高速碰撞事故的照片,能提供佐证;
2、,撞上车型大的车,如果车型大的车的损失大,并不是因为车型大的车没有车型小的车结实,而是小型车的截面积,所以,撞击力更大。这是否是某位车主自认为其F0比别人车结实的一个原因呢?
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意见,进行充分讨论。爆粗口者免入,谢谢!
原帖由 wpgood 于 2011-08-12 01:04 发表在 165 楼
续162楼: 你认为,因为“物理学早在上个世界就基本发展完善了,它的理论程度远高于化学和生物。汽车防撞梁的物理应用方面是早有探讨和研究的。”,“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就已经对汽车按不按防撞梁做过研究和探讨,然后也决定安装带有缓冲盒的防撞梁。”因此,“汽车防撞梁”是“成熟”的,不需要再研究的。我要指出,你的这一论断是错误的! 首先,尽管“汽车在欧洲和美洲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资料显示,在美国主导和监管小客车缓冲器(包括国内称呼的前后保险杠和防撞梁)研究的不是“企业”,而是美国联邦政府!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
别管物理停留在什么理论,就是基础的物理也足以说明防撞梁的必要。
就算是政府研究是否有必要安装防撞梁,不是企业,那也是说明防撞梁有必要安装。
你根本没有冲内容方面上推翻防撞梁没用,你就是偷换概念,文字游戏,间接的说我不对,其实就是换个对象,硬要说成是另一种。你只是以一种看似正确的理论和言辞去骗人。
原帖由 wpgood 于 2011-08-11 23:40 发表在 162 楼
你用说理的方式阐述观点,是认识事物和讨论问题的正确方法,反映出你的人文修养和学识水平,我很赞赏!你表达的一些观点我是同意的,但不是全部,有些地方可以商榷。 单看你说的“物理学早在上个世界就基本发展完善了,它的理论程度远高于化学和生物。汽车防撞梁的物理应用方面是早有探讨和研究的。”这段话是对的。但是,你要用这段话来证明后面的一段话,即“如果不是这样,世界所有车企业都很乐意省掉这部分资金,并把研发和制作后防撞梁的钱变成剩余价值,揣进自己的兜里。防撞梁绝对是有大用的,用处不小。”就出现问题了。 “物理学”确实“早在…
你少来这一套,我不吃你的。
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基本封顶要了,物理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早以足够证明加装防撞梁是有必要的。物理到底发展到哪一步我们不用管,他已经够证明防撞梁是应该有的了。防撞梁左右各一个缓冲盒,它能够把一侧受到的撞击力分散一部分到另一侧,也就是说把局部撞击力尽量分散到整个车尾去承担,知道防撞梁承受不住冲击而变弯为止。防撞梁是增加车身整体性和刚性的一个形式。如果没有,单一侧面的撞击就会使这一侧面大量溃缩,进而威胁后排。防撞梁是为了把铁皮一般的车尾箱加上一个梁二使其结构上变的更耐冲击,使得能够招架住一定的冲击。
你不要玩文字游戏了,物理学发展多完善都不重要,物理够解释防撞梁的存在是必要的就足够了。
原帖由 爱吃鸡蛋 于 2011-08-11 22:01 发表在 159 楼
所以说来说去,LZ还是书生味太浓了些。有些朋友读书很多,视野反而变得狭小了。我们在讨论防撞梁的时候,不要忘记防撞梁只是坦克的陶瓷片,这东西本质上不是抵御撞击的主力,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不能说,美军科学家用数据证明了陶瓷片只能防御速度为0.4的弹头,如果超过这个速度,陶瓷片的作用就悲剧了;或者说,美军科学家同时也用物理原理推理出,如果弹头打在没有陶瓷片的钢甲上,陶瓷片的作用就是个“零”!LZ,你看懂我写的东西了吗?…
看懂倒是看懂了,只是当时我看到你提出“譬如日本的击剑,不论是木剑还是削铁如泥的真剑,防具是必须的。”时,我有点犯蒙!因为,当时我拿不准你说的“日本的击剑”是指日本的奥林匹克击剑运动,还是指日本的剑道?特别是击剑的护具有护手、护胸和护面等几件东西,这几件东西的材质是不同的,皮革的柔,金属的刚,击剑击中柔性材质与击中刚性材质的作用效果是不一样的。限于时间关系,我选了刚柔并济的木质盾牌来代替护具作了回答。没想到你练过击剑,你应该对击剑和护具的关系更有体会。
你又回帖举例说,“坦克对穿甲弹的防御,根本上还是以硬碰硬的,钢板一定要厚、一定要坚固。这一点,从现代坦克的演化来看,也是完全正确的。只是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弹头的硬逐渐胜过坦克护甲的硬,所以才想到要在两者直接接触之前,通过陶瓷片的适当缓冲,以减弱弹头的冲量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使防甲在反弹弹头的过程中不至于崩溃。”看来,你不仅“对冷兵器有一些兴趣”,对热兵器也有一些了解,这很好,但是还不够,还不够发烧。
你认为,通过“研究坦克对穿甲弹的防御”,有助于理解汽车防撞梁在撞车时的作用,那我们就展开讨论一下。
你认为“坦克对穿甲弹的防御,根本上还是以硬碰硬的,钢板一定要厚、一定要坚固。”,其实不尽然,也存在硬碰软的情况。
你提到“只是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弹头的硬逐渐胜过坦克护甲的硬,所以才想到要在两者直接接触之前,通过陶瓷片的适当缓冲,以减弱弹头的冲量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使防甲在反弹弹头的过程中不至于崩溃。”其中,你说的“陶瓷片”应该是指陶瓷装甲。陶瓷装甲中的陶瓷材料,具有硬度高、质量轻的优点,其对动能弹和弹药破片的防御能力都很强。
但是,陶瓷装甲只是坦克装甲的一部分,陶瓷装甲要和金属装甲一起组成复合装甲才效果更好。
你认为“弹头”在“直接接触”“坦克护甲”之前,“通过陶瓷片的适当缓冲”,也是不准确的。因为,陶瓷复合装甲中的陶瓷装甲不是装在金属装甲的外边,而且夹在两层金属装甲中间,是“三明治”结构。穿甲弹或破甲弹每穿透复合装甲一层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由于各层材料硬度不同,可以使穿甲弹的弹芯或破甲弹的金属射流改变方向,甚至把穿甲弹芯折断。因此,复合装甲的防穿透能力比均质装甲要高得多。
其实,穿甲弹或破甲弹在击中陶瓷装甲时,不全是硬碰硬。在陶瓷装甲的后面,还有衬层。在弹头撞击陶瓷装甲的瞬间,撞击产生的超压冲击波沿着陶瓷装甲和弹头传播,造成两者损坏,尤其是当超压冲击波传播到陶瓷层和衬层的分界面时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现在,大多数陶瓷装甲与衬层之间用低硬度、低密度的粘性聚合物粘接而成。当超压冲击波传播到陶瓷与聚合物粘合层的分界面时,超压冲击波产生强烈的拉伸作用,破坏陶瓷层,同时强烈的剪切作用破坏聚合物粘合层。在拉伸和剪切作用下,陶瓷层与衬层分离。与此同时,弹头受压而碎裂,在撞击点四周会形成圆锥形的碎裂区。
未完,接下楼。
原帖由 okzlj 于 2011-08-11 18:27 发表在 152 楼
LZ,看看这个吧,别老拿美国人说事,不装防撞梁,就是厂家不地道,你是个日产托吧http://www.autohome.com.cn/tech/201108/230194.html
你让我看的这篇文章,作者开篇就有如下申明:
“每次在防撞梁系列文章之前,我都会反复强调它的作用,防撞梁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低速碰撞下能够阻挡水箱或者车体等受伤,节约维修成本;第二是在偏置碰撞过程中会分散力量给另外纵梁,100%正面碰撞过程中它的作用几乎为零。因此,防撞梁不是什么救命稻草,请大家正确认识它的作用,”
你让我看的目的是什么呢?你是想告诉我,你要证明这位作者与美国官方的观点一致,还是你要证明你自己的无知和无理取闹呢?
该文作者接着说,“请大家正确认识它的作用,但是没有防撞梁也是不应该的,这明显是厂商在耍心眼,节约生产成本所致。”
如果你阅读过这篇文章,请你现在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是在表达下列意思:
1、“请大家正确认识它的作用”,正确认识什么作用呢?那就是“防撞梁”在“100%正面碰撞过程中它的作用几乎为零。”还有,“防撞梁”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低速碰撞下能够阻挡水箱或者车体等受伤,节约维修成本”。“防撞梁不是什么救命稻草”!
2、“但是没有防撞梁也是不应该的,这明显是厂商在耍心眼,节约生产成本所致。”。“厂商在耍心眼”“节约”了什么“生产成本”呢?是“节约”了在“100%正面碰撞过程中它的作用几乎为零。”和不是什么救命稻草的“防撞梁”!
你不会是只识图,不识字吧?你还是先回家回回炉,扫扫盲!净在这里丢人现眼!
附上原文局部:
有好?还是没有好?我说了不算,我说了你也不信!
谁说了算?科学说了算!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