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系列之避震篇-六万左右宝马328LI豪华全车改装预算要改装不要安装
1 398 发布于 2018-07-20 08:19:38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
若地拘我,踏碎那地;
吾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若举霸王之行;
心甘胜天半子!

目前安装的KW-ST-XA已经调试到我喜欢的状态
前后轮过坑和大起伏(高低速回弹与压缩一次完成)压缩回弹一次完成
入弯与出弯一次完成压缩与回弹,车尾联动车头,国内道路限行速度内过弯中性(不推头不甩尾)
刹车时压缩线性,回弹细腻,没有多余动作,控制好刹车力度可以轻松做到无点头停车(有车友试过,当场崩溃)

由于对原厂避震套对底盘“贡献”感到欲求不满,我依然决然的开始了避震套装升级之路
如果在这个级别提到运动型车,宝马3系可以说算是标杆。
对于选车来讲,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F35,道理很简单,短轴无论如何改装,也得不到长轴的空间,而长轴想要改短轴的外观只要切掉那个L,想要f30的操控,通过后期的改装是完全可以无限接近,甚至在跑大的赛道时会更稳定
这一期说避震套装的选择:
1.为什么说是避震套装而不是避震呢,原因是避震套装包含避震器和弹簧两个重要部件还有其他的小部件。弹簧可以理解为压缩与回弹的结果;避震器可以理解为控制这个结果的过程!
2.好的避震可以做到压缩过程和释放回弹的过程线性,并且利索的一次完成,那么这就说到绞牙避震调教和四轮定位了,市场上有很多高低可调的避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变相的弹簧压缩调解,但是和调解避震筒的压缩和回弹阻尼不是一回事儿,因为压缩的是弹簧,所以无形中增加的是弹簧的作用力,而不是避震器的阻尼)那么如果降低车身,弹簧的作用力也就小了,需要的压缩阻尼和回弹阻尼相应的就应该变小,这样才能更好的拉住弹簧,否则就会跳个不停。但是这个度是需要控制的,需要根据你降低的数值做出相对应的调整。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大神都说相同的避震不同人不同的调教数据。
友情提示:改装降低底盘高度的避震,最好刷MP的底盘程序。其实要的东西主要是两个!
1.高度传感器(我目前车身高度是前1.5指,后1指;原车4指半!高度变化还是很大的,不刷底盘程序会非常闹心)
2.ESP控制,这个和高度传感器以及轮胎打滑时的控制相关
注明:我其实挺鄙视用前后几指来算避震高度,不过这种粗俗的方式往往容易让人理解。原因很简单,除非上机器,否则很难找到水平且平整的路面,那么车身高度在这种不水平且平整的路面上,怎么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际情况!另外人的手有大有小,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想要真实的高度以及操控,就要上机器,做角重。拉线,用数据和游标卡尺说话。
另外我强调一点:千万别用短弹簧,目前市场上的所谓匹配原厂避震筒的短弹簧的磅数其实大部分都比原厂弹簧要小,只改变弹簧长度而不对避震器强化的情况,避震器实际上是一直存在作用力,大白话就是相当于避震器默认你车上一直满员乘坐!那么长此以往,避震筒的寿命降低不说,更是会出现由于弹簧压缩造成的避震器触底!
做一个简短的科普避震筒分类之后,我就做一次雷锋,简要的说一下几个常见的避震厂牌吧

避震筒分类



单筒式气压避震器(Mono Tube):
气压避震器(Mono Tube):顾名思义是单筒身的设计,内部灌入高压氮气储存于本体下端的气室,以自由活塞分离油与气体。此型避震器有反应较快、构造简单、散热容易等优点。单筒式避震器其在回拉伸长行程及压缩行程全部仰赖活塞阀体产生阻尼,而气室在本体下端,以自由活塞分离油与汽体(油、气分离式),在伸长行程时,活塞上室产生压力,油经阀体往下室压缩时则相反,封入气室内的氮气在缩短行程时,成为活塞上室不成负压的够高值,也就是,在油还没有全流到上室时,气室抵消了不平稳的压力,故此型避震器会有好的路面表现,另外其气室和液压油室完全分离,在高压的状况下,不会有空穴的现象产生,所以在严苛的使用环境之下,仍可发挥高水平的稳定性能,另外油封因作动时直接受力于活塞上室之压力,需要高度的耐压且须特别注意的因其加工需要高精密度细腻度,故一般避震器生产商难以生产耐用性与稳定性高的单筒式避震器。

复筒式气压避震器(Twin Tube,又称双筒式气压避震):
复筒式的制造成本较低,利于量产,而且其内封 气体属于低压气体,和高压的单筒式相较,活塞作动时感觉比较柔软,这样使得操控性不像单筒(管)式有一样灵敏,此型避震器气室中灌入的氮气不像单筒式那么高,管的下方开有连接活塞下室与气室的连通路。活塞的内部机构基本上与单筒式相同,不同的是在缩短行程时,下室一部分的油流入气室,此连通路径成为阻力,内导芯上部设有单向阀在伸长行程时,把从杆与上座间泄漏的油送回气室,在缩短行程时也不吸入气室内之气体,其缺点为避震器在伸长行程时,活塞下室从油室吸入大气压值的避震油易产生旋涡真空,而溶入油中产生气泡。

避震厂牌之Bilstein



Bilstein公司成立于1873年,是目前全世界最著名的避震器厂家之一,当年由August Bilstein创立的公司,在 1930年接管 Levator 公司之后,Bilstein 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工厂。数年之后, Bilstein 成为汽车产业的零件设备和车用千斤顶的一个最初的供货商。一直到1954年与法籍工程师展开合作,开始涉足避震器的设计和生产研发,并于1957年,开始以气压式避震器成为M.Benz的OEM避震器供货商。而在1996、1999与2002年,Bilstein分别开发出主动式电子悬吊,以及供M.Benz S-Class,E-Class所使用的气压弹簧阻尼可变式避震器。


Bilstein名称的来由取决于同意字"创新和高质量",Bilstein 在他们的气体压力避震器设计的发展史上共获得了16个全世界的专利。目前Bilstein是德国钢铁业大集团Thyssen Krupp其下子公司之一,在全球化的发展下,除了早在1873年便已设立的Ennepetal工厂,以及1956年设立的Mandern工厂外,还包括位于东欧的Sibiu,以及北美San Diago,Ham等三处生产基地,每天共可生产40000支避震器,在德国当地,为了提高发货效率,Bilstein另外还在Trier设立专为售后市场所用的物流中心。
除了我们常见到的各式改装避震器之外,Bilstein有时也是诸多车厂的原厂零件供货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M.Benz S-Class,E-Class的气压弹簧阻尼可调避震器。除此外,Porsche推出的911(原厂代号997)避震器,就是由Bilstein负责打造,另外新的电子主动式悬吊系统,也都是Bilstein的作品。
在改装避震器市场中,Bilstein也同时为ABT,AC Schnitzer,AMG,Brabus,Gemballa,Hartge,Ruf与Techart等大厂生产专用套件。加上DTM,各式Farmula赛事以及Rally的竞技用产品,足见Bilstein在避震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
Bilstein高压避震器利用气室(Gas Chamber)充填,高达20~30Bar的高压氮汽除了可以让减震器特性更增Q度,最主要优势,还是在于高压气体可以有效的避免组尼油与气体相互混合行成气泡,这如同用高压来抵抗你的水温问题一样(沸点与压力成正比)。此外这个气室也有对活塞(柱栓)的冷却效果,因为活塞(柱栓)暴露在空气中可获致冷却效果,延长避震器使用寿命。从Bilstein 50年的发展单筒式高压气体避震器历史中追溯,Bilstein 一直作为一种独特的汽车驱动力设计先躯。在美国运动汽车竞赛协会,SCCA, 群众赛车活动中被大量采用,而且在BMW 公司,法拉利,美洲虎,奔驰汽车,保时捷,Subaru ,Toyota 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举办的汽车设备和零配件评比的竞争当中拔得头筹,成为长期供应商!


Bilstein旗下产品区分为B2、B4、B6、B8、B10、B12、B14、B16 等系列, 除了B2采用低成本复筒式低压气体设计,以及B4采用单筒低压气体设计外,其余产品皆为单筒高压油气分离设计.在Bilstein减震筒内,除了高压器体外,另外还有一项特色就是,结合工作活塞与弹簧垫片的活塞结构.,透过可以工作活塞的双向油路,以及结合不同尺寸,弹簧垫片. Bilstein工程师依据车种与使用特性,设定不同阻尼强度与特性,另外,结合工作活塞与弹簧垫片的活塞结构,也可让减震筒动作特性兼顾活塞作动行程初期的Q度.以及行程持续增加时的衰减力,持续保持最佳运动效能。

所谓B12就是为B8搭配不同的弹簧从而组合出一个套装,包括四支B8减震筒,以及对应短弹簧,可降低车高25~35mm。
B12的优点有很多,其中价格低,耐造是他的作用名,不过缺点爆塔顶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其实说真的,遇到大坑和减速带慢点开是没问题的,不过对于测试场地是纽伯格林的它来说,对于一般人来说支撑确实够了,但是过硬的设定也着实让人感觉一般般。罪魁祸首就是避震筒的问题,阻尼不细腻

B8配爱巴赫黑弹簧对于那种想要比原厂好一些支撑,但是实际使用场景又比较在意路况的朋友还是很友好的。
首先高度可以在两指,并且相对来说舒适一些,不过说真的,侧倾虽然控制的还行,但是还是做不到MP避震套的功力(当然MP比它贵的多的多!)

B8配红弹簧是我最不推荐的,这东西会让你硬的闹心,过坑的时候过大的车身跳动也会对车辆的整体构架造成更为严重的金属疲劳损耗!

B8配HR蓝弹簧是我最推荐的,首先高度可以降到一指半不说,弹簧的韧性也很好,运动性个人认为是在兼顾了舒适性的基础上得来的。

对于B14,我真的不想多说,这货其实我并不看好!
BILSTEIN B14是在B2系列之后的第一款绞牙避震,B14做为入门级绞牙避震套件,只能调整车身高低、但不能进行阻尼调教,主要面向从运动避震套装或者运动弹簧升级或者对车身离地距离有特殊要求的朋友。
耐性用可能是他唯一的优点吧,至少我身边的朋友用了3年多了也没啥大毛病,除了经常弹射造成的后轮高度持续降低......
身边有2个住的比较近的朋友用的B14,都是第一时间让我去试车,说真的,筒子的阻尼确实比B12要好。不过还是和B12(蓝弹簧)一样属于那种比较偏硬的感觉,举个例子吧,在通过广渠门桥下的几个比较深的井盖让我现在还有心理阴影,虽然已经降到了高度1指左右。
不过确实侧向支撑以及高速回弹(大的起伏路面)做的很好,基本一次压缩回弹搞定,不过后轮弹跳的感觉还是比kw的v2和st-xa要明显些。不过安装这货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换防倾杆了,直接加个可调的李子串就完事儿了(避震厂牌基本都是根据原厂防倾杆设计的避震套装),也算是比较省钱吧

这货能提供20mm的高低调节,再加上绞牙弹簧的压缩作用,最终可实现50mm的最大值高低调节。
这货比B12拿得出手的其实在我看来就是针对亚洲地区潮湿、多雨、多雾(霾)、高温等不同气候条件,专门为B14系列绞牙避震开发出了“Triple-C-Technology®”三层镀膜技术
所谓的镀膜技术,说白了就是涂层
第1涂层: 特殊的锌合金镀层能长期有效防腐蚀保护本体。
第2涂层: 中间涂层将锌涂层转变为均匀的封闭表面。
第3涂层: 最外层的涂层也是为了降低对机械磨损和腐蚀。并且通过DIN 50021 SS标准的耐久性测试。
这一切加上纽伯格林的复杂路况测试,确实让这货有点刀枪不入的感觉,但是只能用高低来改变弹簧受力的方式,我确实不是很喜欢,毕竟不像绞牙避震那样找到自己合适的高度之后,做压缩和回弹阻尼调试达到最佳体验来的爽快

B16有三个版本,我们最常见的是普通版本,还有少见的电调版本,当然还有一种罕见的手机调解版

  Bilstein PSS10 B16,B16高低?弹簧预压合并在一起了,车身越低,弹簧行程越长,弹簧受力情况的改变最直接的白话就是:长了了之后软和舒服;越高,行程短,弹跳越明显,不过支撑越好,压缩阻尼和回弹阻尼也很简单,共10节可以同时调节压缩和回弹。
不过说真的,我还是觉得这种只能调一种阻尼设定的避震不能叫真正的绞牙避震,因为车身高度直接影响阻尼情况,这个要比V3的话我还是弱弱的认为V3更全面
如果真的想要这种B16的调解方式,我宁可选择便宜多的多的KW-ST-XA,还舒服
不过优点也很明显
1.小白看了说明书之后都知道怎么调!只要别一起上防倾杆就好
2.由于压缩阻尼和弹簧磅数高,所以支撑自然就很好
3.另外同芯技术也很不错,德国人的严谨还是值得信任的......耐草
缺点嘛
1.腰不好的朋友会觉得硬
2.从品牌的属性来说,没有KW那么舒服和贴地

电调版的有舒适和运动两个模式,其实对于N20和B48的引擎来说,避震筒是完全可以拉的住的。
不知道其他的城市如何,我只知道在北京,我们俱乐部3.0T的3和4系没人用这货......
如果是这个价钱的话,其实对于4缸机来说无论耐用性还是可玩儿性,其实还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想想上到电调的话,我还是喜欢kw的电调,这个和年龄可能有关,岁数大了,还是喜欢软一些的......
邻居败家孩子上过一套这货,我只用了不到10分钟的运动......毕竟在城市道路开的话,长期运动的话受不了,井盖会教你做人。不过舒适的话还是可以接受(千万别上防倾杆),支撑,起伏路面应对都说得过去

手机版的身边没人用过,除了方便设定之外,我觉得也没啥优点了,毕竟过了几天新鲜劲儿之后也就不会碰了。
绞牙避震其实就是个私人订制的概念,真让你天天调,或每次特定路况调一次,一般人真心受不了,有了孩子之后更没时间玩儿这些了
对于选择障碍的人,千万别买这货,贵不说,调来调去真能让人崩溃!

避震厂牌之KW


高于B家的价格虽然让很多人觉得有些高不可攀,但是相信我,一分钱一分货。
不过真心话,早年的KW产品确实没有B家的皮实,但是现在KW(包括旗下子品牌ST)的皮实程度已经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了,原厂行货2年质保的决心也足以证明他们的觉悟

说到KW这个品牌,我觉得更像一个国内近期比较流行的创业!
KW旗下的产品明显比B家的避震高一个级别,下文会详细介绍
1991年创始之初只有3个工程师,在一个150平米的工厂中研发产品。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与对车用避震器的专业,在1995年终于创立了KW MOTOSPORT正式面向世界。如今的KW已经是拥有百名以上,工厂面积也增加到了16000平米。
十分知名的世界级别赛车WTCC中标注有KW标志的赛车比比皆是,KW目前作为世界顶级避震器厂商在世界各大比赛的出现率十分高,产品品质也得到了世界赛车和改装领域的一致好评。
KW在对避震器制造环节上一直秉承专车专用的特点,在无限次试用中获得数据不断完善自身产品,KW工厂内还拥有生产筒芯与筒身的特殊专用机械以保证纯手工装配调校每一支避震器。工厂内所生产出的避震产品都严格经过TUV质量认证,保障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最实用,耐用的。在2010年还获得了欧洲最受欢迎避震器品牌奖。

由于KW工厂内拥有整套避震器生产器材,并在多年的经验积累中获得了海量悬挂制造经验,所以在OEM订单方面KW也有着它品牌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短短十几年KW就和世界上数家改装厂与整车生产厂家达成代工协议,这其中包括:AMG、ABT、MTM、Oettinger、Gemballa,Porsche,NISSAN等。
除制造避震器为KW的专攻项目以外,L.S.D剪刀门,车用轮毂也都是KW的生产与销售业务。

这里我想顺带也说一下对应的ST,因为毕竟都是一家子,ST作为KW旗下的子品牌,说白了就是KW为了占领更广泛的市场做出的一个成功的战略调整。
ST用着KW的技术以及制造工艺,很好的做到了细分市场的占领
这一点我觉得他最成功的就是:
1.用ST-X解决了KW-V1市场惨淡,并有力瓜分B14的市场份额
2.用ST-XA解决了KW-V2的价格虚高,同时给B16找了一个有力的对手(在我看来KW-ST-XA就它瞄的是KW-V2的换标产品)

官网截屏(不是广告招商!)
KW-V1其实可以理解成B14(可调高低,无阻尼调解),因为身边没人用这货,所以也就没办法说什么了,但是了解KW一贯的调性,比B14应该是软一些是必须的。
作为一个上班打工仔来说,这个价格让我选它,我是拒绝的。不选KW-ST-X是脑袋有包
特殊技术与认证
INOX-LINE(避震筒身才用永久不锈钢技术)
Individually height adjustable(独立高低可调)
TUV认证(质量认证VARIANT 1符合说明书中的规格)

官网截屏(不是广告招商!)
这货的性价比堪称一流,对于我这种腰不好的大龄青年来说软硬也很合适,关键是便宜,调解起来省心,直接用高低调解来搞定一切。无论从性价比还是从舒适程度,我都觉得比B14要好(腰好的和住在山上的同学除外)
最近KW-ST也在做不少市场活动,其实入手价格折扣惊喜很大

KW-V2这货我觉得可以理解成B16,毕竟除了高低以外只能调解回弹阻尼(所谓的软硬)
这货真心没啥人装,毕竟稍微懂点改装常识的,都会选择KW旗下的另一款产品:KW-ST-XA(本人最终以及正在使用)
说真的,我觉得这种单阻尼调教的避震套装算是非常省心的,毕竟没有那么多的排列组合。
因为身边真心没人安装这货(价格贵也是关键)我只能用KW-ST-XA来描述了(后面会详细说)

这货就是我现在用的,后文详细介绍
KW-ST-XA在性价比和舒适度上,我觉得完胜B16,符合我这种打工仔的可接受范围,毕竟工资卡看不见,改装全靠自己夜草(接触了太多的避震之后,发现一款适合自己的性价比神品还是很欣慰的)

KW-V3可以说是3系绝大部分车友都非常认可的一款产品了,对它的评价我只能说: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跃马定乾坤!
之所评价高是因为他多出了压缩阻尼调教,这项调解可以说是真正让它迈向神坛的杀手锏
KW-V3这次加入可独立调节回弹阻尼和压缩阻尼的功能,回弹阻尼可通过旋钮实现16段调节,而压缩阻尼则有12段个性调节
其实很多人选择V3的原因是跟风,但是跟风是有其道理的,车辆行进过程中的压缩过程对于行驶品质的提升是巨大的。
每次的刹车,过弯,出弯,路面起起伏都会和压缩阻尼扯上关系,一次完美的压缩可以让后面的回弹更得心应手。当然这是调好或者是根据赛道以及驾驶者习惯特调的情况(四轮定位和其他悬挂改装暂且不谈)!

KW-CS(ClubSport)
这货是赛道利器,自带鱼眼塔顶(前轮倾角可调塔顶,这东西TMD就是个原厂改装避震的赛道BUG),身背气瓶(分别修正四个车轮压过颠簸路面时的避震行程变量,对车身做出第一时间修正)
这货我认为不玩儿赛道的话,最好还是别碰了,价格高不说,调试起来麻烦才是真的(谁会没事儿根据今天要到的地方路况设置一下鱼眼......),四轮定位做不好的话是会毁掉这套避震的(异响就够喝一壶的了)

KW-DDC这货作为电调产品,我觉得还是给一些比较懒的土豪用比较合适,或者是3.0T的朋友(有钱的2.0T朋友要上我也没意见,双手赞成)。用通俗一点的表达方式就是:运动模式下有90%KW-V3的赛道功力;舒适模式下有90%KW-V3的街道买菜能力。关键是用的方便,懒土豪必备补药
不知道是不是我老了,个人感觉一般人儿要么就KW-ST-XA,要么就直接KW-DDC,没啥好纠结的,一切看钱包说话(玩儿赛道和住在山上的朋友请随意)!

番外篇之赛道避震调教



玩儿过赛道的朋友都知道,如果避震没有压缩阻尼调教的话,车手在不同赛道中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出入!
这里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本人赛道中的调教:
在赛道中,我们出现推头和甩尾倾向的时候,其实是因为车辆重量转移以及轮胎抓地力变化造成的,推头现象代表后轮抓地力高于前轮(前轮高度变化影响倾角与束角变化);甩尾现象代表前轮抓地力高于后轮!(这里不说轮胎和悬挂几何以及其他底盘改装还有倾角束角的详细说明,单说避震)
因此我在不同赛道情况调解避震的时候一直遵循下面的原则!(个人愚见,如果有车队大神觉得不妥或需要完善请在下面留言斧正)
第一:入弯(车头压缩过程,车尾回弹过程)
推头(转向不足)和甩尾(转向过度)
推头:出现推头的时候,也就是后轮抓地力高于前轮,我要修正的方法是:降低前轮压缩阻尼,提高后轮回弹阻尼。目的是让前轮通过更快的压缩得到更大的倾角和束角变化,尤其是倾角大了之后,轮胎在转弯时抓地面积变大,前内侧车轮更容易作为圆心让车辆顺利入弯,前外侧车轮有更大接地面积保证抓地力;而入弯时由于前轮的压缩阻尼降低,车头快速下沉,这个时候就需要后轮就会抬起,想让后轮慢一些回弹抬起就需要通过提高后轮回弹阻尼人为让他慢一些抬起来(后避震变硬),这样后轮相应的也不会失去抓地力,并用甩尾特性客服推头特性。
甩尾:出现甩尾的时候,也就是前轮抓地力大于后轮,我要修正的方法是:增加前轮压缩阻尼,选择性的提高后轮回弹阻尼。目的是让前轮慢一些压缩,让倾角不要变的那么大;但是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出现入弯时前轮压缩变大,车头下沉,后轮抬起。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根据情况来选择后轮慢一些回弹抬起,然后看这个过程是否需要提高后轮回弹阻尼,如果需要甚至会降低回弹阻尼来配合前轮(降低回弹变软后用推头特性抵消甩尾特性)

第二:出弯(车头回弹过程,车尾压缩过程)
推头(转向不足)和甩尾(后轮失控)
推头:出现推头的时候,也就是后轮抓地力高于前轮,我要修正的方法是:提高前轮回弹阻尼或不动,提高后轮压缩阻尼。目的是让前轮通过慢一些的回弹得到相对较慢的倾角和束角变化,让重量慢涌向车尾,通过重量转移让车尾出现甩尾特性,抵消掉推头现象。由于出弯是重量快速转移到车尾,只有将后轮的压缩阻尼提高,才可以不至于一下子屁股沉下去而抵消掉这部分力传递。用后悬挂变硬之后出现的甩尾特性抵消掉出弯推头的情况。
甩尾:出现甩尾的时候,也就是后轮抓地力低于前轮,我要修正的方法是:降低前轮回弹阻尼,降低后轮压缩阻尼。目的是让前轮快一些回弹,尽可能延长抓地时间和抓地力(用推头特性抵消甩尾特性)的同时,通过后轮内侧车轮做圆心顺利出弯。由于出弯是车头抬起,车尾降低,降低后轮压缩阻尼之后后轮会快速下压,倾角变大后更顺利的完成内侧后车轮为圆心,后外侧车轮加大接地面积从而提升后轮抓地性(车尾软会提升抓地力,用推头特性抵消甩尾特性)

第三:高速压缩和回弹阻尼与低速压缩和回弹阻尼
这部分其实比较简单,
高速压缩和回弹阻尼:其实就是大的起伏路面时避震器的反映情况(高度落差比较大的赛道),平路的时候调高即可
低速压缩和回弹阻尼:其实就是路肩或者连续的小频率震动(弯道中的轮胎碎片和减速带附近的小石头),平路的时候调高即可
总结:
一个好的玩家在赛道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轮胎!
前悬挂:(加或硬) 使转向不足,降低在弯中的抓地,颠簸路面之抓地力下降,加速前轮磨损
(减或软) 使转向过度,提高在弯中的抓地,颠簸路面的抓地力提高,减少前轮磨损
后悬挂:(加或硬) 使转向过度,降低在弯中的抓地,颠簸路面之抓地力下降,加速后轮磨损
(减或软) 使转向不足,提高在弯中的抓地,颠簸路面之抓地力增加,减少前轮磨损

避震的调教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真够呛,这还不说那些带鱼眼塔顶的避震......
一句话,3分货7分调。说避震好调的除了高手就是SB,我为这句话负责。什么东西都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只要知道了避震的调试原理,其实无论什么避震拿过来,只要看了说明书,都能调到满意的状态,除非货不行......

避震厂牌之Aragosta(龙虾)


1991年,MAZDA 携带自家招牌转子传奇战车:787B
日本俗称CHARGEMAZDA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说道Aragosta(龙虾),就不得不说勒芒大赛历史,前58届的冠军均被欧美车手垄断。1991年的第59届比赛中,装有转子发动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留言,根据留言人数决定是不是要来一期转子发动机的悲伤故事)的3辆马自达赛车全部挤进前10名,其中55号车马自达787B获得冠军,至今仍是日本乃至亚洲唯一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综合夺冠的车队,至今这个纪录仍无人能打破。
不过好景不长,也可能是欧洲人对转子发动机的畏惧!这届比赛结束后,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作出决定:从 1992年开始,除排量3.0L以下的活塞发动机赛车以外,装其他发动机的赛车不准参加勒芒24小时赛。因此装有转子发动机的马自达787B刚夺取冠军就要被排斥在比赛之外。在这项大赛中努力奋斗过十几年的马自达转子发动机,以其辉煌的成绩为自己画上了个漂亮的句号。同时也让马自达令人乍舌的研发成本从此烟消云散,在这里不得不感叹,所谓的政策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次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作出的决定,或许现在马自达已经让这款发动机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一款买菜车上的引擎......

随后MAZDA SPEED日本总公司也随之解散。作为Aragosta(龙虾)的创始人大川先生,也是创造787B奇迹的团队中,负责底盘及悬挂调校的工程师之一的男人站了出来,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并在1997年创立了现在的公司,有限会社TOPLINEPRODUCTS,大川先生利用他在欧洲赛事界经营的人脉,结合荷兰的避震及活塞制造界为F1赛事提供悬挂配套服务的技术积累,以及日本的顶尖金属加工工艺,创造出了真正站在驾驭者角度所研发的避震。
它就是我们口中殿堂避震之一的,橙黄色的,龙虾避震:ARAGOSTA。

他们和其他避震厂牌一样(少数厂牌自己做配件),将配件外包给在各个领域最为专业的公司进行生产,而Aragosta只负责组装和调校这些零件,以发挥零件最大的功效。
 TYPE-S 为达到极致的轻量化,以及极优的热传导率,采用铝合金锻造的单层筒身,这个成本很高,但很轻,很薄(和锻造轮毂一个原理)

对于绝大多数避震,组装操作起来其实流程基本都一样:
第一步:将筒心,油气分离隔(油气隔离堵装入筒身,隔开避震油和氮气),避震油,按照先后顺序分别装入铝合金锻造的单层式筒身内
第二步:向筒身内的气体室内注入氮气(避震油的流动,给避震提供缓冲压力的支撑,而车辆在行驶中的各种震动以及摇晃,会使避震油产生气泡,这些气泡会使避震油失去阻力,而导致整条避震失去阻尼,也就是避震拖底,没有支撑,等情况。想解决的话,就要参照打针的时候护士推出针管里的气泡,想解决避震中的气泡,就需要筒身的最下端注入最稳定气体氮气!)
第三步:安装避震的锻造铝合金外部外壳,也就是调整高度的核心零件(这个外壳每旋转1圈,避震的高度变化2MM,在说明书上针对每辆车给出的推荐高度,是基于他们自身统计的大数据,为每台车设置的出厂推荐高度)
第四步:安装Aragosta拥有识别度很高的RANA桔黄色特制弹簧和底座(承接弹簧的底座,是由锻造工艺的7075铝合金材质经CNC数控机床加工成型的)还有防尘罩(很多龙虾避震漏油其实是由于防尘套出现破损,并没有及时更换,泥沙进入筒芯与筒身接触部,在两者之间不断摩擦,造成筒身破损所造成的)以及缓冲泡沫
第五步:固定塔顶


Aragosta TYPE-E(TYPE-C仅针对日系车型,所以我就不说了,这两个产品的追求都是一样的)避震是我们最常见的一款龙虾,他的设定其实也很亲民,属于那种追求极致细腻舒适感的避震。
由于所在俱乐部的土豪很多,而他们第一套避震往往选择Aragosta TYPE-E(7月底之前我又要帮朋友调一套E,这里省去N个字的感慨......)
虽然我曾经自我安慰,用一套TEIN+米其林ps3(45/R18)的非防爆胎或者马牌的舒适性CSC3运动非防爆胎就差不多了,但是Aragosta TYPE-E那这种魔性的Q弹感确实来的有些灵异,满足支撑的情况下绝对舒服确实挺难做到的。不过话说回来,这和它的工艺其实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不锈钢筒身,加上阳离子涂装处理,全长式可调(部份特殊车型除外),20段软硬可调。


Aragosta TYPE-S人设是Track(跑街利器)
这款避震适合那些平时喜欢街道偶尔厮杀一下或是住在山上的土豪。如果问我这款避震的过人之处,其实我觉得要先从他的材料开始说起了(能锻造的必须锻造)!
TYPE-S(TYPE-P针对日系车)可以视为SPORTS等级 , 采用锻造筒身WPC精密处理,新增的Kashima Coating处理保护膜,改善了吸震筒内壁的润滑性,让机芯活塞与机壳的磨擦力降低,能让避震机更仔细地处理路面起伏,阳离子防锈涂装处理 ,单筒倒立式构造,全长式可调,筒蕊粗度为φ40/φ46mm,20段回弹可调,并配有锻造铝合金波子塔顶。
而它的驾驶感受我认为是比TYPE-E更韧一些的,但绝对不是更硬一些!如果你的屁股足够敏感,在没有更换改装防倾杆的情况下,TYPE-S(调的好的情况)可以做到更好的侧向支撑,同时压缩和回弹阻尼十分线性,可能是因为20段回弹可调的原因,整个过程细腻顺滑,轻微的一个级别调解都会有感观上的改变。
调试这种私人订制的方式,可以适应各种驾驶者的要求,或许这就是升华版的用户体验吧

Aragosta TYPE-SS属于最高比赛等级外挂油桶的产品
3年前335i(09款)玩儿赛道的时候朋友用过,说真的,现在还印象深刻,不过弱弱的说一句用KWCS也很不错了,别跟自己钱包过不去,总之这货我是不推荐的(土豪请无视我)。
TYPE-SS采用铝制锻造筒身WPC精密处理 , 阳离子防锈涂装处理。
筒身粗度为φ40/φ46mm,单筒倒立式全长式可调,配有锻造铝合金波子塔顶
回弹20段/压缩11段 , 20X11=220...这样就等于2WAY有220段。
如果还嫌不够的话 , 可以选配成3WAY再多一个低速压缩12段调整 , 220X12=2640段

避震厂牌之Ohlins


OHLINS是瑞典著名的避震品牌,国外顶级摩托车赛事上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不过它们确实有生产汽车避震,并被大家称之为殿堂避震之一。大家有看WRC或者一些场地越野赛的话,应该都能够看到有不少顶级车队使用金色的OHLINS制品,并取得耀眼成绩。



说OHLINS Road&Track,肯定绕不过独有的DFV(Dual Flow Valve/双流阀)技术,这货可以在避震受到一个突然外力的冲击时,DFV系统的双阀门就会在瞬间开启,吸收外力的能量,这样,当行车时,DFV能将路面的凹凸带来的震动过滤掉,保持车身的平稳以及可操控性。
当车辆低速行驶时(压缩),避震器处于慢阻尼状态,阻尼油主要是通过避震轴心阀口流出;当车辆在较高的速度行驶时,避震器处于高速阻尼状态,阻尼油通过活塞的压缩阀口。当在车辆高速过弯或在突然路过弹跳路面时,阻尼油可以不受DFV控制,只经过压缩阀口,增加舒适度。
车辆在较低的速度行驶时(回弹),阻尼油主要是流向避震轴心口的方向;当车辆在较高的车速时,阻尼油主要流经活塞的DFV反弹端口。避震器处于高速阻尼状态时,又或者突然遇到凹凸面,阻尼油可以通过DFV的反弹端口流走,保持轮胎与路面接触。由于DFV更迅速,乘坐舒适性可以得到最大的保证。
与其说的那么复杂,我更喜欢叫它魔毯,由于用了锻造铝的材料,这套避震重量比原厂轻个5-10Kg简直就是稀疏平常(龙虾也如此),车轮高速压缩回弹和低速压缩回弹如果用摄像机拍下来的话,可以清楚的看到车轮各种快速起伏,但是车身没有明显起伏变化!这一点确实不是盖的,有幸试过一个M4和991.2安装了这套避震,说真的,如果它的售价能打个7折,我当时就有订货的冲动!如果说龙虾对路面表现是黄油中的韧,那么OHLINS就是那种精密机床做到的准,每一个颠簸都和做了计算一样过滤掉了(有钱真好)
不过这里如果不是土豪的话,我并不推荐这货,毕竟价格确实够一般人喝一壶的了。我个人不建议M车主用这种东西,道理很简单,原厂的电调阉割掉确实浪费,我反倒是比较推荐3.0T车型使用,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绞牙避震!
这套避震除了拥有DFV技术之外,其实它本身也是前倒立后正立的设计

避震厂牌之其他


请原谅我用这张简陋的插图,不过我真的没时间去详细写:CUSCO、HKS、Tein等等的避震了,因为在我看来这些避震的设定确实比较极端了,在均衡上还是差一些火候,另外同样的价格区间,我宁愿相信KW-ST,所以还是那句话,看评论吧,如果强烈的话,我后面再补上。

避震厂牌之MP原厂避震套


对了这货就是MP避震套
MP原厂升级的避震也是好东西,高度前后2指非常适合北京这种地下车库坡度,直接安装就ok、数据都有原厂依据、不破坏悬挂几何、倾角,束角也有原厂参考数据等等优点......但是......我最终放弃的原因只有1个!!!没有质保!!!没有质保!!!没有质保!!!所有说敢给质保的,其实都是店家自己担风险,这东西太考验店家良心了,并且花这个价钱,我宁愿上绞牙避震了!只要是正品行货,人家都提供2年质保......

避震厂牌之我的选择(KW-ST-XA)



行货的好处就是2年质保,对于这种易损件来说,有质保用起来踏实很多

改装这东西牵一发动全身,见过太多的朋友改装其实就是安装,根本不考虑使用场景与车辆悬挂几何问题。与各位大神虚心求教之后(毕竟3年没碰了),根据自己的需求与老李同学共同设计的整体改装方案,最终选择了:KW旗下的ST-XA(高低和回弹阻尼可调)+可调节HARDRACE铝合金前后李子串(防倾杆拉杆)+CUSCO防倾杆这套组合。
这里和论坛大神已经确认过,所有的避震器都是根据原厂的防倾杆做出的调教,如果不是对抑制侧倾要求比较强烈的同学,我不建议改装防倾杆,因为这样会让底盘感觉更硬。
李子串这东西虽然小,但是确实是改装避震降低车身之后一定要加的东西,就算不加防倾杆,李子串也是一定要更换的(宝马原厂后轴李子串是塑料的,这一点提出批评)
首先说一下避震套装的选择:
1.为什么说是避震套装而不是避震呢,原因是避震套装包含避震器和弹簧两个重要部件还有其他的小部件。弹簧可以理解为压缩与回弹的结果;避震器可以理解为控制这个结果的过程!
2.好的避震可以做到压缩过程和释放回弹的过程线性,并且利索的一次完成,那么这就说到调教了,KW-ST_XA这款避震高低可调(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变相的压缩调解,但不是一回事儿,因为压缩的是弹簧,所以无形中增加的是弹簧的作用力,而不是避震器的阻尼)那么如果降低多了,弹簧的作用力也就大了,需要的压缩阻尼和回弹阻尼相应的就应该变大,这样才能更好的拉住弹簧,否则就会跳个不停。但是这个度是需要控制好的,需要根据你降低的数值做出相对应的调整。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大神都说同一套避震不同人不同的调教数据。
这里要注意,XA的调解包括KW的调解中,后回弹阻尼是在后塔顶位置,每次调解需要拆下避震,很麻烦,如果是新手,调解的不好,就会非常闹心,反复拆装。
一套好的避震应该是行走在路面上犹如魔毯,感觉虽软,但每次颠簸一次化解完成,没有多余上下摆动,这就需要调教的功底了,好在KW-ST_XA这款避震只有高低和回弹阻尼两项调解,这就让它非常适合走街一族和不想花大价钱上V3的朋友,毕竟V3比ST-XA贵了快一倍了,作为消耗品和日常使用,没那个必要(追求极致魔毯的贴地飞行除外,不过我还是建议那些喜欢真正操控和想走赛道的同学选择KWCS外挂气瓶,自带塔顶可以调节倾角,这样可以让车辆操控如鱼得水,气瓶自动压力调节也让避震可以时时刻刻抓住弹簧紧贴地面。或者KW-DDC舒适与运动一键切换)
如果改装的朋友自己对底盘有些了解,知道怎么调或有靠谱的改装店,那么直接上ST-XA还是非常明确的选择的。
ST-XA是介于MP与V3之间的产品,好的调试之后,在非极限使用的情况下,其实路感是无限接近V3的。但是价格比MP和V3都便宜不少。
好东西确实有区别,但是其实越往上的级别差距实际越小了,只有那些非常敏感或经常混迹赛道的同学才会更情有独钟。100分的产品,平时最多用到80分,在我看来20分就是浪费,是对产品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钱包的不尊重。
另外KW-ST_XA这款避震套装有专门针对F35长轴的产品,不选它确实没天理了。

注明:我其实挺鄙视用前后几指来算避震高度的,不过这种粗俗的方式往往容易让人理解。原因很简单,除非上机器,否则很难找到水平且平整的路面,那么车身高度在这种不水平且平整的路面上,怎么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际情况!另外人的手有大有小,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想要真实的高度以及操控,就要上机器,做角重。拉线,用数据和游标卡尺说话。

恶俗的表达方式:目前最终高度前1.5指松;后1指松

前轮弹簧下底托位置的小孔是用来固定调整好高低后底托位置的,原厂建议扭力不能超过2N
调解回弹阻尼的地方在前轮塔顶处,拿下胶套后就可以方便的调解了
前轮调解的时候找个直路,40公里每小时和6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踩下刹车,观察车头降低和抬起的过程,如果有多余浮动,证明你需要再调软一些(回弹阻尼降低)。调整到一次半或最多两次压缩回弹过程基本就完成了,剩下的要用画大圆和5-6个庄筒做有固定频率的8字绕桩来模仿入弯和出弯过程,调整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回弹阻尼系数。

后轮一定要注意,副弹簧是在下面的,别弄反了
后轮的回弹阻尼因为在后塔顶,所以每次调解的时候要拆很多东西(我没拆轮子也调了,但是还是很费事儿)所以后轮尽量不要调的太夸张,尽量中间值偏低1到2个阻尼。
后轮阻尼调教还算简单,在原地就可以完成绝大部分,打开后备箱盖或不打开都可以,用力连续压5次之后松手,观察车尾弹起的过程,一次半或最多两次摆动过程是可以接受的范围,然后再和前轮一样,去做大圆和8字绕桩调整细节。
这里只是第一次调整,安装好之后最好在48小时内做四轮定位,然后跑200公里或1周,通过使用场景做出第二次也是最终调解判定(高度确定之后,就可以做四轮定位了,调解阻尼和四轮定位没关系)

后避震安装的过程中,主弹簧与车身连接位置为硬链接,之前的橡胶拖需要拆下。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橡胶拖产生的形变对避震效果的影响以及防止橡胶拖滑动脱落(脱落的概率微乎其微,其实主要是为了硬链接,XA的顶托做的严实合缝,根本不给橡胶套留空间

友情提示:改装降低底盘高度的避震,最好刷MP的底盘程序。其实要的东西主要是两个!
1.高度传感器(我目前车身高度是前1.5指,后1指;MP避震高度前后2指头;原车4指半!高度变化还是很大的,不刷底盘程序会非常闹心)
2.ESP控制,这个和高度传感器以及轮胎打滑时的控制相关

这个位置想拍摄高度传感器,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见

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只怪你那日惊鸿一瞥,艳了我的难舍难别,自此便应了我永生永世的情劫

一袭微雨,荡尽心中尘埃,一缕清风,吹开陌上花红,如此,心在此岸已无岸,人在天涯已无涯。

年轻或许是我们挥霍的资本,弯路或许是我们成长的学费

坐标:北京
ID:剑指霜狼
车名:斗场行走

  • 用车感受
  • 装饰改装
最后编辑于2019-03-25 16:54:14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23456 ... 20
前往
/20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