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0 | 回复:3900 双环SCEO论坛 >  风雨总在阳光后——记23天川、藏、青单车自驾游
20
只看楼主 收藏本帖
发表于 2011-2-18 20:22:39



    这巨大的云团形状在变,色彩也在变,而且变的很快。仅仅隔了2分钟,它的颜色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又隔了3分钟,云团的左则忽然如着了火一般,这火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火,是烈火。这可能就是帖子上曾提到过的“火烧云”吧!

 
发表于 2011-2-18 20:24:09



    又隔2分钟,也就是2017分时,那“火”在向云团的中部渗透,颜色也在变幻着。





2025分时,“烈火”过去,但云团中间仍有燃烧未尽的余光。真是壮观啊!


面对这一现象,有着摄影经验的朋友解释说,摄影最好的时间段往往也就是几分钟,过了这几分钟也就“完了”。所以,摄影人为出好片子,往往需要等,等最好的光线出现。为等那最佳的光线,摄影人常常要等上几天,甚至更长。

 
发表于 2011-2-18 20:25:49



    车子驶离云团后,我看了看户外表,表盘显示,这里的海拔高度是4506(不准,只能作以参考)。





晚霞,高原上的晚霞。高原上的晚霞是诡秘的,你永远说不清她是什么颜色、什么光彩、什么形状,可以说是变幻万千。正因为她有如此特性,所以才有魅力,时时抓住人们的心。


拍此片时已接近晚上9点(照片记录时间是2054),从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打到路面上的车灯。

 
发表于 2011-2-18 20:26:46

接下来,就是走黑路了。印象中,我们是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偶尔能遇到一、二辆车,当我们赶到目的地安多(县)时,怎么转都进不了县城,原来县城被水围困,成了孤岛了。



经过多方打听,我们把车驶离了距县城约12公里的地方,如鬼子进村一样,摸着黑从一条新开辟的泥泞小路进了县城。



到了县城就开始找旅馆。第一家因无停车场,车子只能停在路边,放弃。第二家,尽管无标准间,由于有停车场,被我们选中。印象最深的有二件事:一是这家旅馆楼下的饭馆厨子的手艺不错,做出来的饭菜味道很纯正,得到我们的一致首肯,特别是孩子,赞美不绝,时至今日,仍念念不已,看来这事会让他终生难忘的。二是这家旅馆的公共厕所极有特点,是建在一楼与二楼的楼梯拐弯处,据朋友说,其“坑”(蹲坑)深不可测,看了让人害怕。当地厕所是不是都是这个样子的,这还有后话。



   房间里只有二张床,照例我打了地铺。孩子尽管有伤在身,但还是坚持用热水洗了洗脚,那水是从房间里的水桶、暖瓶中取的。



    出行的第19天就这么匆匆而过了。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无钩钓寒云 于 2011-02-18 20:27:33 编辑 ]
 
发表于 2011-2-21 20:50:37

20天(2010826


活动内容:沿青藏线返回北京,落脚地为格尔木。


行程:安多县城——86.2公里——唐古拉山口——189公里——沱沱河大桥——254公里——昆仑山口——152公里——格尔木市。全程约682公里


住宿:水电宾馆

 
发表于 2011-2-21 20:52:48

    今天应该是比较兴奋的,因为在当天的旅途中,我们不仅要翻越海拔超过5200的唐古拉山,还要经过可可西里无人居住区,看到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高原珍奇动物,还要走过昆仑山,走过茶卡的盐湖,景点太多了,应该是美不胜收的。




    下了一夜的雨,雨声中还伴有雷呜。天还没亮,我就早早地起床了,这是生物钟在起作用,没办法。孩子和朋友仍在熟睡。




    约7点半,天开始放亮,我拿着相机出了门,因为昨晚进城时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周围的环境。大马就停在这里过了一夜,这里似乎是某单位的大院。

 
发表于 2011-2-21 20:54:51


    刚进大院,就听到天籁般声音在空旷中回荡,开始我还以为是喇嘛尼在诵经,后来沿着声源寻找,发现是二个孩子在大声地读书。他们用的是藏语,听不懂,只觉得音色、韵律很美,再配上这雨过天晴的大环境,有种浑身通泰的感觉。


二位大声朗读的孩子。朗读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我常跟孩子说,“书,一定要读出声来,最好是大声地读,因为嘴唇及舌头是有记忆力功能的。”过去我们曾反对过“八股文”,反对过“死记硬背”,其实都是错误的。学习是需要机动灵活的,但这机动灵活是需要基础的,这基础就是“死记硬背”。


注意车后边的那厕所,从外形上看,它与内地的没有什么不同,但进去后才发现,其“蹲坑”深深,深得有些吓人,那冰冷的凉风嗖嗖地往上跑。看来,当地的厕所都有此风格。


这山体也很有特点,有些像沙盘或立体地图。



 

 
发表于 2011-2-21 20:57:07



    车的表盘显示,从出发以来,大马已跑了7169公里了。那ABS的警示灯,自珠峰回来后,就一直亮着,但不影响行驶。




 

 
发表于 2011-2-21 20:58:49



    户外表显示,这里的海拔4558,比实际高度4800低了242




    当地气温。



 

 
发表于 2011-2-21 20:59:53



    看看这院门的上方,才知这是“青藏公路管理局安多段”,其门牌号是:沈阳南路5号。有趣的是门牌上还有邮编。





我们住的宾馆和昨晚用餐的饭店。


当地人没时间观念,都快8点了,宾馆的服务台还空无一人,没办法只有到处喊人结账,最后一位男士睡眼惺忪走了过来。


准备出发时,朋友对我说:“趁着早上我的状态好,我先来一段子吧。”(开车)


他能开,当然是好事,这样我可以腾出手来拍照了。

 
发表于 2011-2-21 21:01:44



    这就是昨晚我们进县城时走过的路。




    山洪汹涌着。一看这路、这桥,就知是新建的、临时的,弄不好还是部队帮助完成的呢。




    刚上了109国道,就看到了这座兵站。

 
发表于 2011-2-21 21:04:05



   车上的温度表显示,室外温度是摄氏3度。




    漂亮的山头。这山,有些像日本的富士山。山头上有层薄薄的雪,说明这里昨夜下雪了。海拔4800余米的地方,夏季下雪都属正常,何况此时已进入秋季。




    刚下完雪的路面有些湿滑,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这路面、照在大马的身上。

 
发表于 2011-2-21 21:05:31



    天空放睛,显得这山更加漂亮、壮观。





不知路二边的这柱子是干什么用的,问朋友,他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后来看车友“晋尧利剑”写的帖子,方知这是散热管(这是俗称,专业说法叫热棒),是保护地基用的。在此由衷地感谢这位年长于我的老大哥!


在青藏线上,约有550公里的敏感冻土区,建在这冻土区的公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气温的变化、车辆的碾压,路基势必会变得松软塌陷。为解决一这难题,中科院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了冻土大队(也就是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的前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研究。开始人们对冻土的认识还非常浅,也没有什么新方法、新技术,只是采用了将路基加高,以减少路面热扰动对冻土层的影响这一最简单的办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新方法、新技术都运用到西藏的命脉——青藏线的建设中来了,热棒技术就是其中的一项。

 
发表于 2011-2-21 21:07:17

    热棒是钢制品,长度约7,其中5是埋在地下的,其内是空心的,里面灌有液氨,二头封闭。它的工作原理极为简单,就是当大气温度低于路基内部,液状氨受热发生气化,气化的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变成了液态氨,靠重力作用又沉入了棒底。而热棒最独特的性能是单向传热,热量只能从地下向上端传输,反向则不能传热,这样就使得冻土层始终处在一个恒温的合理状态中,减少了对路基稳固性的影响。说白了,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的自动制冷机,不需要任何动力。这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





    远处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只是这空中的电线“太讨厌”,朋友也一直对这大刹镜头的电线抱怨着。





    漂亮的路、漂亮的山,如诗如画。

 
发表于 2011-2-21 21:08:50



美中也有不和谐之处。因车的内外温差较大,前挡风上产生了雾气,影响开车视线,朋友把车窗开了个缝隙,以消除雾气带来的影响。


孩子昨天头部受了伤,此时的状态依然不佳,仍在熟睡之中。冷风就这样嗖嗖地往车内灌着,风向的重点自然是车的后排了,自然也吹向了孩子。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人在睡眠之时应尽量避免风吹,特别是避免冷风(看看朋友穿的衣服的厚度,就知当时的气温了),何况是个受伤的孩子。


一边是神色严肃的朋友,一边是受了伤仍在熟睡的孩子,出行近20天中与朋友的磕磕绊绊,特别是“通麦天险”中发生的那段惊心动魄的事件还让我记忆犹新,怎么办?最后我还是记住了孩子在“通麦惊魂”过后告诉我的话:“爸爸,你就不应该说他。”于是,我选择了沉默,心中暗想:孩子,你的好与坏,全凭“命”了。




    这山体、这天空,太漂亮了。在车上,我不停地按动快门。

 
发表于 2011-2-21 21:10:16



    近距离地看山体。




    绿草被这薄薄的雪一盖,形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图,只能用心去欣赏它,语言常常难以表述。




    无草的地方,也是美轮美奂。高原处处美!

 
发表于 2011-2-21 21:11:38



    头二九山,海拔5170,是西藏为数不多的、海拔超过5000的垭口。前面跑的这辆东风雪铁龙,也是自驾游,后边我还会提到。





过了头二九山垭口后,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远处那白白的、厚厚的,不知是山还是云?上边是层层云朵,下边因刚下完雪也是白皑皑的一片,这样我们的车子如飞机一般,即将驶入这云层之间。


看到这里,不能不让人想起李娜的绝唱《青藏高原》,不能不想起那亮丽、空旷的嗓音及旋律,不能不想起那厚重、深远的歌词“呀——啦——索,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

 
发表于 2011-2-21 21:13:07



    正面是厚厚的云层,这云层把太阳的光芒给遮挡了,但回首一看,又是另外一个世界。这张照片是我把上身探在车外,回首而拍的。




    此时的大马如同钻入云层的飞机,让我们感受到飞翔在天宇中的自由与快乐。




    远处的白云与雪山混在了一起,分辨不出谁是白云,谁是雪山,只能说是这景色美不胜收。现在想起来有二点遗憾:一是自己的摄影水平太差,没能把当时所见的那宏大场面的效果,通过相机展示出来。二是应该停下车来,支上三脚架,把这难遇的美景通过各个角度留在镜头里。不管技术如何,总会比在这飞驰的车上拍的清楚些。

 
发表于 2011-2-21 21:15:08



    辽阔空旷的高原上,这雪山无疑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印象最深是有位摄影人在路边支起三脚架,专心致志地拍摄这雪山,在他旁边,还停了辆越野车。









生活在这高原恶劣环境里的牛羊,就这么努力地适应自然,所以这些牛们、羊们天生具有抗寒冷、抗饥饿能力。因为顺应了自然,所以在自然环境下的动物们从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栓等病症。




在过去几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也几乎是在饥寒中度过的,这也造就了人类天生具有抗寒冷和抗饥饿的能力,有着极强的免疫力。我的父亲在小的时候,就亲眼看到饥馑的穷人在集市上捡臭鱼烂虾吃,这种吃不是加热煮熟了吃,而是不经处理直接生吃,也没看到过他们不舒服或闹肚子之类的事发生。




真正让人们吃饱肚子、穿暖衣服,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几十年的时光,若想改变几百万年形成的生理结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人类诸多特性中,最大的就是遇美食无节制,常常吃的是“沟满壕平”,都吃不下去了还想吃。另外就是怕冷怕热,天气稍有变化,就空调伺候。这些,都是与自然和生理相违背的。违背了,自然有报应,于是现代人的诸多怪病纷至沓来,让那“人间地狱”——医院的生意颇为兴隆。我之所以说医院是人间地狱,原因是去就医者,没有心情好的(下地狱,能情能好吗?),里面鬼哭狼嚎的、卸胳膊去腿的,几乎每天都有。另外还得看医生的脸色,医生怎么摆弄怎么是,医疗费没有讨价还价之说,花钱如流水(普通百姓,挣点钱容易吗?)……。




话说回来,真正得了病,有几人是医院治好的?真正见好,多是自己慢慢调理的结果,这调理包括心理、生理和食理。苏东坡有诗曰“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心理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身体顺应自然,要好好地休息,然后辅以清淡食物“伺候”,采用这种程序治疗,常见的病没有不好的。药这玩艺,能不用尽量不用,因为“是药三分毒”,有副作用不说,还贵,不值。




所以,为保持身体健康,适当地、定期地让自己饿饿肚子、冻冻身子是大有裨益的。任何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小做法,一但坚持下来,而且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乃至终身,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样与个人、与家人、与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 本帖最后由 无钩钓寒云 于 2011-02-21 22:53:07 编辑 ]
 
发表于 2011-2-21 21:16:53



    终于到唐古拉山垭口了,海拔5231,此处为西藏与青海的交界处,也就是说,过了此山口,就进入青海省了。到了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也得照张照片留个影吧,于是我把孩子叫了起来。但从照片中不难看出,小伙子的状态仍然不好,是强打着精神照这张像的。




    我让孩子给我按了张留影。青藏线上的野生动物比较多,为方便于及时抓拍,我提前把“大白”镜头装上了,这家伙可是远距离拍摄的利器。




    孩子在我的指点下,来到了另一标志物前留影。照片中可以发现,孩子举起的手有些无力、有些勉强。

 
到第
 

高级模式

0/5000字

您确认要删除这条回帖吗?

提示

您是否确认将回复优先展示,扣除300积分?

您已被楼主屏蔽,不能回复该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