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水从何时起,将于何时竭?如果生命不能象这激荡的湖水,时而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生存的意义又何在?也许生命的本质,本就不该是墨守成规,死水一潭。波澜起伏的纳木措,用她独有的语言告诉我:动与静、闹与宁、清与浊、守与破,都是自然界最真实的存在,何为真假,何需互斥,何妨笑纳?
想着想着,我靠在岩石上睡着了,并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我化作一只蝴蝶,煽动着几近透明的翅膀,正在飞渡沧海——我,真的能渡过吗?
..................................
“走,快去看看他们俩。”潘此刻的表情,像极了发现新大陆的大男孩。
绕过礁石,来到一片开阔的湖滩,只见张小姐夫妇相对俯卧,正专心致志用石块垒着各自面前的小玛尼堆。
“哈,你俩可真会玩。”我边说边快步走近。
“你们来了,太好了!快帮我们评评,我俩谁堆得好,堆得高?”张小姐放下手头的工作,站起身,拍拍衣服上的尘土,半是撒娇半是挑衅地朝她先生飞了一眼。
“没说的,心灵手巧肯定是女士的专利啦。”唉,总算明白,为何潘走哪都讨女人喜欢,这不,张小姐早已喜笑颜开。她取下相机递到潘手里,然后拉起她先生,盘腿坐在各自的玛尼堆前,两手合十,双目微闭,表情极为肃穆。潘从不同角度为他们留下了圣湖前的祈祷。我呆呆地看着这些玛尼堆,脑海里浮现出关于西藏的种种传说。
藏族是信仰自然神力万物有灵的民族,在他们心中,天地间无一物不具灵性,那小小的石块当然也不例外。对着石块默祷,然后将它们垒堆起来,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玛尼堆。由于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每个玛尼堆也自然承接了人类的愿力,能给祈祷者带来好运。张小姐夫妇所堆的应该是玛尼堆中最简单的一种,另外还有看起来像座小山的巨石堆,石块上刻满文字、图像的玛尼墙等等,玛尼堆、佛塔、经幡,是藏传文化的三大标志,也是藏人与自然神祇沟通的最直接途径。
藏人对神山圣湖的崇敬与捍卫,是发自灵魂深处的。2004年6月,成功横渡渤海湾和英吉利海峡的张健计划横渡圣湖纳木措,消息传出,全藏震动。我在做入藏准备时曾搜索到这样一个帖子《关于要求停止张健横渡纳木措圣湖的公开信》,其中几句话令我刻骨铭心:“对广大的西藏佛教信徒而言,纳木措象征着信仰的归宿、灵魂的殿堂,是不可亵渎的宗教圣地,千百年来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而倍受敬重和爱护。也正因为如此,任何针对诸多‘自然圣境’肆意妄为的愚蠢行为,总是遭到当地民众的反感和抵制。比如在卡瓦格博(又称梅里雪山)这座藏地著名神山进行的长达十多年的登山冒险活动,当地藏民一直表示强烈的反对,而他们所渴求的仅仅是尊重他们对神山的信仰。因为有些地域不仅仅只有自然的属性,同时还凝聚着原住民族的精神和信仰,从而为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提供了一片可贵的纯净空间。人类,请不要破坏自己最后的精神家园!”据悉,在有识之士的合力抵制下,张健最终取消了横渡圣湖的计划,还圣湖以清宁。
纳木措,伟大的圣湖,我没有沿着你的湖岸走个尽兴,也没有在你的波涛和灵石前欢笑留影,我留下太多遗憾,只是为了将来再一次回到你身旁,聆听你神圣的睿语。纳木措,我不带走你一滴水、一粒沙、一块石,但我带走了你给予我的启示,我会让自己的生命,像你那样,激情飞扬在灵魂的安详之中。
纳木错风光
纳木错风光
纳木错风光
纳木错风光
纳木错风光
根本没想到拍照,我清楚地知道,就算是世上功能最强大的相机,都不可能真实记录下这震撼我灵魂的一幕。
车驶入羊八井。资料上介绍,羊八井过去是一块绿草如茵的牧场,系念青唐古拉山南缘的一个狭长带状断陷盆地,从地下汩汩冒出的热水奔流不息、热汽日夜蒸腾 。1975年,这儿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湿蒸汽井,第二年我国大陆上第一台兆瓦级地热发电机组在这里成功发电,羊八井地热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试验基地,也是当今世界唯一利用中温浅层热储资源进行工业性发电的电厂。电厂已有8台3000千瓦机组,总装机2.5万千瓦,年发电量在拉萨电网中占45%。
到羊八井,原本应体验一下高海拨地区的温泉浴,这里的温泉水含大量硫化氢,对多种慢性疾病都有治疗作用。可同行的美国人要赶当晚火车,我们只得全体忍痛割爱,匆匆逛过一圈,即马不停蹄赶回拉萨。好在九月份也并非到羊八井泡温泉的最佳时机,如果能够在瑞雪纷飞时来到这儿,面对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于这露天温泉池中如鱼戏水,欢快畅游,那该是何等独特的享受啊!
返回的路上,仁师傅简单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天葬的情况。天葬是藏人最普遍采用的丧葬方式。天葬,简言之就是把死者的尸体送到特定的地方处理后喂鹰鹫,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天葬由天葬师按特定程序进行:人死后,天葬师首先要将死者脱尽衣裤,把死者的头部弯到膝盖处,使之蜷曲如初生婴儿状,再用白布包裹尸体,放上一条哈达,这样做的意思是生如斯,逝如斯,使死者以新生儿的姿态进入新的轮回。天葬多择在清晨四至八时太阳未升起之前,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鹰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一个人死后被背上天葬台,把身体的全部奉献给大自然中的鹰鹫才算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藏人的这种丧葬理念,应该来自于佛教中的舍身境界,按照佛教教义,生命的存在应该造福芸芸众生,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我并不确信灵魂轮回之说,我也不会轻易去评价火葬、土葬、水葬与天葬孰优孰劣,我只是想说,让生命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与消亡吧。不管灵魂真伪与否,舍己为人,善行天下,藏人对待生命的豁达与真诚,永远令我满怀敬意。
(十二)——玛吉阿米
当我们用锁锁住门锁住行囊时,其实我们是锁住了自己原本可以超越一切的心——题记
除寺庙外,拉萨街头最具特色的就是餐吧酒吧。那儿,通常聚集着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观光客,在那,你可以充分感受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无缝对接。酒吧,是世界看拉萨和拉萨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
在拉萨,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布达拉宫,不是大小昭寺,而是玛吉阿米——一个被故事浸透的藏式餐吧。
把我们送回八朗学,仁师傅坚持要离开。在羊八井逗留时,他就接到电话,明早6点出发,送一位华侨老太太去樟木,此刻,他得去旅行社办手续。在拉萨,像仁师傅这样的个体司机不少,但论技术、论对路面状况的熟悉、论服务质量、论客人满意度,仁师傅都称得上首屈一指,也难怪他生意应接不暇了。
洗完澡,商量去哪吃晚餐,潘和谭几乎不约而同问我“去过玛吉阿米吗?”不禁莞尔。是的,我没去过玛吉阿米,可那个地方,正是我此刻心中所念。人与人的相互靠近,决不是毫无缘由的,撇开种种外在因素,共同的喜好和追求,往往可以在瞬间拉近两个原本相距遥远的人之间的距离。
注:由于那天我未带相机,本节图片均来自网络
纯藏式风格的装修,让不大的空间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柔和的灯光,给人归家的宁静;错落有致挂满墙壁的黑白老照片,和那些浸透历史沧桑的唐卡,穿越时空把我们带进久远的年代;捧一册书在手,可以消磨整整一个下午;约三五好友,可纵情于佳肴美酒而忘却时光的流逝;倘若累了,不妨靠坐在弧形大窗边,一边静听飘逸如云的西藏原始音乐,一边细品印度或巴西产的现煮黑咖啡。玛吉阿米餐式风格多样:既有藏餐,也有印度和尼泊尔餐,还有西式的意大利、美国菜肴,无论你更偏爱那种口味,这儿大概都不会令你失望。
相传在300多年前,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坐落在拉萨八角街东南角的一间藏式酒馆里来了一位神秘的少年,年轻又高贵。忽然门外有人挑帘窥望,是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就在那一刹,少女的绝世容颜深深地印在少年的心里,等他追出去,少女已经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从此,少年经常光顾此地,希望能再次遇到这位少女,可每每只能叹息而归。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
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
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
就冉冉浮现在我心田
这首在西藏可谓人人都能吟诵的诗句,就是少年为追忆月亮少女而抒发的情怀。诗中玛吉阿米的意思是: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未嫁的姑娘,或可引伸为美丽的遗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