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惑帖:“防撞钢梁”之真相大白
曾几何时,一段“小强实验室”的视频在网上盛传,围观者对小强的“重大发现”惊讶不已,怎么国内竟然有那么多车没有安装“防撞钢梁”呀?真是不可思议、太可怕了!
对此有人瞠目结舌,有人担惊受怕,有人捶胸顿足,有人怒发冲冠,有人说三道四,有人推波助澜,有人提心吊胆,有人幸灾乐祸。一时间有关“防撞梁”的争论风起云涌、甚嚣尘上。偷工减料说,隐患危险说,欺骗愚弄说,歧视阴谋说等,各种猜测和争论喋喋不休,不一而足。甚至有的天籁车主也在纳闷,新天籁的后“防撞钢梁”怎么那么小?更奇怪的是,相关汽车企业和主管部门都噤若寒蝉、默不做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
既然没有现成的确切答案,又不想被谜局所困惑,那就只好自己来上下求索了。传播者都说在美国的车有“防撞钢梁”,在中国的车没有“防撞钢梁”,真是这样吗?还是看看美国的情况究竟如何吧。
1、缓冲器概念
首先,要把概念弄清楚。人们常说的“保险杠”、“防撞钢梁”,显然不是准确的概念,因为,“保险杠”并不保险,“防撞钢梁”也不防撞。“保险杠”和“防撞钢梁”在美国的专业术语叫缓冲器(bumper),或者叫缓冲器系统。而且, 汽车的缓冲器列入美国联邦法典49 CFR Part 581,即缓冲器标准,是联邦对汽车规定的安全保护标准之一。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是美国政府部门汽车安全的最高主管机关。作为美国政府部门车辆安全监管的权威性机构,承担着确保各类车辆必须符合机动车安全法规要求的重要职责。
A bumper is a shield made of steel, aluminum, rubber, or plastic that is mounted on the front and rear of a passenger car. When a low speed collision occurs, the bumper system absorbs the shock to prevent or reduce damage to the car. Some bumpers use energy absorbers or brackets and others are made with a foam cushioning material.
即:缓冲器是由钢、铝、橡胶或塑料制成的一种防护罩,被安装在小客车的前面和后面。当发生低速碰撞时,缓冲器系统吸收对小客车的冲击以预防或减少风险。有些缓冲器使用由泡沫缓冲材料制成的能量吸收器或支架等。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学会(IIHS)及其汽车研究中心(VRC)和公路损失数据学会(HLDI)是非盈利的第三方机构,他们的专业人员对“防撞钢梁”等问题做过大量的碰撞实验和进行过深入研究,是这方面的权威机构。
IIHS对汽车缓冲器的解释是:
Front and rear bumpers on today"s cars generally consist of a plastic cover over a reinforcement bar made of steel, aluminum, fiberglass composite, or plastic. Some automakers design the bumper bar and its attachment brackets to crush in a low-speed crash to absorb energy. Polypropylene foam or formed thermoplastic sometimes is used in addition to or instead of crushable brackets and a bar.
即:现在小客车的前后缓冲器通常由一个塑料壳罩着一个由钢、铝、玻璃钢或塑料制成的加强杠所构成。有些汽车制造商设计了缓冲杠并安装在支架上以应对碰撞挤压,在低速碰撞时吸收能量。可挤压的支架和加强杠有时会被聚丙烯泡沫或者成型的塑性塑料替代。
图1:福特某车的前缓冲器系统
图例:
1. Bumper cover缓冲器罩
2. Outer support Right右外支架
3. Plate Right右板
4. Lower cover下罩
5. Bumper grille缓冲器格窗
5. Insert panel插板
6. Absorber吸能器
7. Impact bar撞击杠
9. License bracket车牌架
10. Air deflector整流板
11. W/o fog lamps Right右雾灯
由此可知,所谓“防撞钢梁”在美国称作加强杠(reinforcement bar),或撞击杠(Impact bar)。“保险杠”和“防撞钢梁”等在美国称作缓冲器系统(bumper systems)。
2、缓冲器的作用
由上述定义和联邦法典可知,缓冲器系统是用于在低速碰撞时,吸收对小客车的冲击以预防或减少风险的。
请注意:美国联邦法规规定缓冲器系统是为在低速碰撞时发挥作用,为低速碰撞提供保护、缓冲和吸能。也就是说,在中速、高速或超高速发生碰撞时,是没有要求缓冲器系统(包括所谓的“防撞钢梁”)发挥作用的。既然联邦标准不作要求,汽车企业在设计时,也不会考虑超越标准。
美国联邦法典对小客车缓冲器的要求是,两小客车的重量相同,一辆车以每小时8km(
图2:IIHS低速碰撞测试缓冲器
为什么说在低速碰撞时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呢?因为美国联邦法典要求前缓冲器系统能发挥作用的低速是车速在每小时8公里(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解释了为什么对缓冲器安全保护标准是设置在如此的低速。NHTSA经过研究,在比较了维修成本后认为,在每小时
3、缓冲器的制作材料
上述对缓冲器的定义和解释中已经表明,小客车的前后缓冲器通常由一个塑料壳罩着一个由钢、铝、玻璃钢、橡胶或塑料制成的加强杠所构成。有些缓冲器使用由泡沫缓冲材料制成的能量吸收器或支架等。可挤压的支架和缓冲杠有时会被聚丙烯泡沫或者成型的塑性塑料替代。
也就是说,所谓“防撞钢梁”被塑料或者泡沫材料替代在美国是允许的、合法的和有效。
由此可见,所谓“在美国的小客车都有防撞钢梁,进入中国的没有了”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主观臆断的!属于流言蜚语,以讹传讹!美国也有没有“防撞钢梁”的小客车,因为美国的法规是允许的,是合法的和安全的。
4、缓冲器的差异
在美国,汽车缓冲器的离地高度是有区别的,轻型卡车和SUV缓冲器的离地高度是高于小客车的。联邦法规要求小客车的离地高度是
图3:小客车与SUV低速碰撞测试——缓冲器高度不同
根据碰撞测试结果,当小客车与轻型卡车或者SUV发生低速碰撞时,其损失要大。因此,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学会曾建议联邦政府统一轻型卡车和SUV缓冲器与小客车的缓冲器标准。NHTSA则认为,缓冲器位置更高是因为轻型卡车与SUV有越过大岩石和越野的需要。
综上所述,国内没有安装“防撞钢梁”的小客车车主,大可不必寝食难安和妄自菲薄,因为,在低速碰撞时,一般不会危及生命。而在较高车速碰撞时,虽然有可能会危及生命,但是,所谓的“防撞钢梁”并不是为较高车速时碰撞设计的,整个缓冲器系统并没有要求在较高车速碰撞时发挥作用,因此,在较高车速发生碰撞时,有没有“防撞钢梁”的其实区别不大。因此,担心没有安装“防撞钢梁”的车主,可以从此困扰中得到解脱,尽管安心正常安全驾驶。
真相已经大白天下,谣言应该止于智者!
朋友!你反对我是欢迎的,但是你反对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如果你要反对国际汽车厂商都遵从的美国联邦法典,那你自不量力了;如果你要反对我把真相告诉大家,那是掩耳盗铃。
你说“写的都是纯理论”,显然你没有细读,是在望文生义。
美国联邦法典49 CFR Part 581是建立对每年的交通碰撞事故的统计和研究之上的。美国每年的交通事故都是真实发生的,怎么是“纯理论”呢?美国是个汽车消费大国,美国普及汽车的历史已经上百年了,美国由此总结出的经验教训那是绝对有代表性的。IIHS每年都在进行碰撞测试,而且是针对各种车型,是实实在在的,从IIHS你能够查到各种汽车在碰撞测试后所需的维修费用以及得分,并且都是公开的,这是IIHS遵照联邦法典进行的专项测试,并且是和汽车保险挂钩的,怎么能说是“纯理论”呢?
人类认识事物,首先从实践到理论,然后从理论再到实践,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相互促进,是渐进的认识过程。这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美国的联邦法典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
在美国面市的所有汽车,从设计到制造都遵从美国联邦法典,不会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情况。汽车企业在设计中没有的功能,你即使奢望也不会得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上升到美国联邦法律,在美国的汽车企业和消费者都必须遵从。
再说,IIHS不仅是遵从联邦法规,而且,也在考量保险公司支出的维修费用。事故越严重,保费支出就越多。保险公司何尝不希望缓冲器能多发挥作用,以减少赔付呀?但缓冲器做不到。
你说“高速至少会减少损伤吧,哪怕一点点再说了,装总比不装好”。这是你的主观愿望,但是,如果主观愿望脱离了客观实际,往往就会事与愿违。主观愿望应该服从客观现实,感性应该服从理性,否则就会存在误解和偏见。
无情的客观现实是,小客车的缓冲器(包括所谓的“防撞钢梁”)在高速的情况下,几乎无用。
你留意一下各国的汽车安全碰撞测试,如C-NCAP等,他们测试碰撞的最高时速是多少?是每小时50公里和54公里。这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不进行高速的碰撞测试?因为没有意义。超过了这个速度,再结实的车也不结实了,再吸能的车也没用了。这就是客观现实!
7.23动车事故你应该知道吧。据分析,前车D3115前行的速度是每小时20公里,后车D301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追尾时的相对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这个速度比汽车在高速上还低吧,动车比汽车结实许多吧,但结果怎么样?有的车厢被压扁了,有的车厢只剩半截了,最结实的车头也撞毁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动车还不够结实吗?不是!关键原因是在高速的情况下相撞,再结实的车厢也没用!究竟其原因何在呢?
我曾经在一篇回帖中解释过。在高速的情况下一辆车撞上另一辆车时,犹如炮弹打在坦克上,坦克装甲再结实、再厚,也会被穿甲,被破甲。这是因为金属有一个特性,在高速被撞击时产生高热,瞬间变成流动的固体,发生形状的改变。这就是主要原因,如果不讲理论,你是不可能想到的!
因此,在高速上,大家最好谨慎驾驶,千万不要指望“防撞钢梁”会有什么作用,那是救不了命的!
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放弃幻想,正视现实吧!
你好大口气,问了一个这么夸张的问题。这就如同在问“都是丰田的,为什么雷克萨斯怎么和丰田区别那么大”?“都是大众的,为什么奥迪怎么和大众区别那么大”?“都是通用,为什么凯迪拉克怎么和通用区别那么大”?“都是福特,为什么林肯怎么和福特区别那么大”一样,有些明知故问!无病呻吟!纯属无事生非!寻衅滋事!
如果有人想买英菲尼迪,他会在意日产吗?如果有人想买雷克萨斯,他会在意丰田吗?如果有人想买奥迪,他会在意大众吗?显然不会!那为什么你在意呢?因为你醉翁之意不在酒!你是居心叵测!谁在“掩耳盗铃”?是你在明知故问、贼喊捉贼、浑水摸鱼和胡搅蛮缠!
引用:
原帖由 daishy123 于 2011-08-06 14:28 发表在 33 楼
实话实说,我从不认为防撞梁能够在高速碰撞上起什么作用··车都四分五裂了,那一块铁多了少了都没什么意义。但是在20 30码的速度下的碰撞,有了防撞梁肯定是比没有的车好些的。能用一块铁的变形换取一些脆弱部件的受伤的,的确是划算的。而且说我以讹传讹,那请问那些在小强说车里没有后防撞梁的日系车,在国外是不是都没有防撞梁这个问题,楼主都调查过之后才发帖的吗?起码思域的美国版的后防撞梁的照片我还看过,这个随便搜搜都找的到。防撞梁有用,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否认这个,那就是否定基本的常识。在防撞梁这个问题上,日系车是偷工减料了,对…
你说“网上很多图片的,美国思域的确是有防撞梁,中国思域的确是没有。”
要验证你的说法,我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我查阅了相关的帖子,这个争论同样是由小强的视频引起。在这些帖子中,能提供美国思域有防撞梁证据的有两个。一个帖子提供了一张照片,但是,并未提供那张照片的来源出处,也未说明那是哪一款的思域,而且,那张照片中的防撞梁是原装的还是后加上去的都不清楚,这一证据是不足采信的。另一个帖子提供了一页“后保险杠的拆卸/安装”图,说是摘自思域的维修手册,同样没有注明出处,这张图上既没有图名和维修手册字样,也没有页号。怎么证明它出自思域的维修手册呢?怎么证明它是新款思域的维修手册呢?它是否是零配思域保险杠中的安装图呢?这张图也同样不足采信。你说“美国思域的确是有防撞梁”,你有确切的依据吗?你怎么确定“确是有”的呢?你说“起码思域的美国版的后防撞梁的照片我还看过,这个随便搜搜都找的到”,你能给我几个链接吗?
图1:网上搜到的“后保险杠的拆卸/安装”图,既无书名、页号,也无出处
在美国的新款思域是否带后防撞梁呢?我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但是,我查找了思域防撞梁的零配件网站,我能搜到的最新款是2005年款,这是否说明2005款之后的思域就没有防撞梁了呢?我不敢下结论,但至少到现在,在美国的新款思域是否带有防撞梁是存疑的。
不经意间,我看到了网友找到的国外的思域没有安装防撞梁的照片,其中包括泰国的事故照片。看来,不只国产的思域没有安装防撞梁。
图2:国外事故中的思域,没有看到后防撞梁
图3:泰国事故中的思域,没有看到后防撞梁
图4:国外事故中的思域,没有看到后防撞梁
看到思域的事故照片,我接着查阅了思域的碰撞测试成绩。
思域在美国IIHS碰撞测试的成绩:2012款思域获得了2011顶级安全称号(Top Safety Pick2011),成绩是优(Good)。在后部碰撞保证测试中,思域从2006-2012款都是优,2003-2005款是差。这项测试的碰撞速度是20mph,即每小时32.18公里。主要测试假人和座椅。
图5:美国IIHS碰撞测试本田思域的结果
思域在中国C-NCAP碰撞测试成绩:4星,总分44.5。C-NCAP不做后部的碰撞测试,不知是为什么?
图6:中国C-NCAP碰撞测试本田思域的结果
从思域的碰撞测试成绩来看还是不错的。事故照片虽然惨烈,那一定是超速的结果,有防撞梁也是没用的。既便国产思域没有安装后防撞梁,其对安全性也影响不大。因为,包括保险杠和防撞梁在内的整个缓冲器系统,只在低速碰撞中才有作用,而且是在每小时4公里时碰撞的作用最佳。我在上面介绍过,这是美国官方的立场,并且,官方结论、专业机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并且列入了美国联邦法典,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汽车制造商。这是言之有据,有案可查的。
每小时4公里,与人的步行速度差不多(马拉松运动员长跑的速度还每小时20公里呢!),以这种速度碰撞,谁还敢说很不安全、危及生命?那一定是在瞎说,是在耸人听闻、混淆视听!
还有一些帖子,列出一些没有后防撞梁的日系车,提出安全缩水说,阴谋论,显然是把技术问题政治化,借题发挥,激化民族仇恨,兴风作浪,愚弄民众。他们为什么不提大众的2011款polo和菲亚特的派里奥也没有安装防撞梁?
你说“在防撞梁这个问题上,日系车是偷工减料了,对国人玩了狡猾了,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你有证据证明你说的“是毫无疑问的”吗?
防撞梁在低速以上速度的碰撞中作用不大,这是已经形成定论,不容置疑的。在小排量乘用车的缓冲器(bunpers)中使用泡沫材料和塑性材料是一种趋势,目的在于提高吸能能力和回弹能力,以减小碰撞损失和降低维修费用。我也查到国内的研究论文,论述把桑塔纳2000的防撞钢梁换成塑性材料的可行性及其益处。
你说“我自己的车也是丰田的”,那思域和你有关系吗?你能从思域的争议中证明你的丰田车也“偷工减料了”吗?如果你不能证明,那你何必妄自菲薄、义愤填膺呢?如果你不能证明自己的丰田车被“偷工减料了”,那怎么证明“日系车是偷工减料了,对国人玩了狡猾了”了呢?
你说你“不是居心叵测的诋毁日系车”,那你是否被人误导,被人蒙蔽,被人愚弄了呢?我不敢肯定。
如果你真想知道的话,我可以告诉你。
根据资料显示:
英菲尼迪(Infiniti)是日产汽车公司于1989年在北美创立的豪华车品牌,拥有双门跑车、轿车、越野车和SUV等系列车型。到2005年,Infiniti(英菲尼迪)在美国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100万辆。
日产汽车公司在2005年出台了为期三年的“日产增值计划”,把Infiniti(英菲尼迪)在全球的推广作为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并将中东、韩国、俄罗斯、中国及乌克兰定为全球扩张的重点目标市场。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重要的乘用车板块,从事乘用车的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业务,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全价值链的汽车生产企业。
已经车毁人亡了,你还希望那张图片中那根显眼的“防撞钢梁”发挥什么作用?它所能发挥的任何作用都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毫无价值!这还需要证明吗?在这样惨烈的事故中,希望“防撞钢梁”能阻止伤害,减少伤亡,都是幻想!那只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无法实现的主观愿望!
你说“只能说防撞钢梁是在什么样的速度下才能发挥作用”,这句话对。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相关的美国官方资料翻译过来,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了解真相,熟悉汽车,安全驾驶,以免无畏牺牲,挽救生命!
小客车的缓冲器(包括保险杠和防撞梁)所能发挥的真实、有效的作用,就是在低速!这可以说是金科玉律、板上钉钉,是千真万确和不容置疑的,并且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的愿望如何,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事实就是如此,就是这么残酷!在高速行驶时失控,防撞梁是帮不上忙的,不管是什么牌子的小客车都是如此。安全驾驶才是最重要的。
引用:
原帖由 daishy123 于 2011-08-08 12:29 发表在 52 楼
我觉得你抛出这多的数据啊,什么事例来不知道有什么说服力呢?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到哪去找那么多的证据?我也不是职业研究汽车的,我也没得那个美国时间去满世界去寻找证据。满手都是证据的人都是专业人士。(车托车黑汽车爱好者都是专业人士)。但是这个不代表我没有基本的判断力和逻辑思维。基本的事实是:如果防撞梁安了没有用,那何必前面都要安呢?美国也不用去研究你发的那些数据了。所以作用大小不谈,防撞梁是必然有用的。而且貌似高级轿车大多都有吧?以中国汽车如此高的利润(无论利润是政府还是外国汽车企业拿走了)来说对一个有用的东…
我也不是职业研究汽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学习知识,了解事实真相,也不妨碍我比国内职业研究汽车的更早地了解相关知识。知识是互通的,研究方法是可以借鉴的。知识就摆在那儿,真理已经被别人所揭示,并且,已经被美国国家立法。作为驾驶者,我需要了解汽车的真实性能,了解其安全设施的具体功用,知己知彼,防患未然。
当我看到、研究和理解了这些知识,我觉得对于安全行车和挽救生命非常重要,我希望介绍给大家,把非常有用的知识与国内的朋友分享,知识是无国界的。我看到大家都很重视防撞梁,很多人在防撞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但又都说不到点子上,我为什么不把真相告诉大家呢?
尽管,你不愿意相信,不愿意接受,这是你的权利,我没想强迫你学习,也没有必要强迫你接受。如果一个人主观上不愿意学习,别人强迫学习有用吗?但是,我为什么要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介绍这些知识,不就是因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
至于你多次提到汽车暴利的问题,是另一个话题,与大陆还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有关,与汽车技术无关。
引用:
原帖由 daishy123 于 2011-08-08 12:16 发表在 51 楼
如果中国自己没有汽车产业,主要用车都是靠进口,或许靠厂家的互相竞争能够把汽车的价格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但是有了合资这些内容,汽车也是一个相对垄断的行业了,不知道你是否认同?厂家互相限制起的作用很小,同配置的进口的jeep指南者的价格比国产的crv高不了一点,但是进口指南者在国外高人力成本,漂洋过海,中国的高关税的影响下,国产crv却享受中国低人力成本,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还跟指南者差不多,我不知道中国国内厂商有什么互相限制利润的情况存在,我看到的只是大厂绑在一起压榨消费者。这如果是已经限制的结果,那不限制是否要买个50几…
汽车价格问题,主要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策所制约,也与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程度相关。
比如说,中国加入WDO时,承诺要降低关税,汽车的价格随之有所下降。
再比如说香港,汽车的价格低得惊人,香港全部是进口,和市场竞争关系不大,政府主要管控停车的成本。
我国的人力成本较低,汽车的生产成本并不高,汽车的价格不全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