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明天會更好2011 于 2011-08-09 09:32 发表在 92 楼
你不是说防撞钢梁没用吗??、???????????如果防撞钢梁没用,那为什么英菲尼迪和日产不一样?难道英菲尼迪加个厚点防撞钢梁是为了增加车的自重,使车跑起来不发飘?还是为了多耗点油?麻烦你给解释解释。
谁“说防撞钢梁没用”了?在哪儿说了?请你睁开眼看仔细,我一直在反复介绍:根据美国官方的资料,小客车的缓冲器(包括保险杠和防撞梁等)的作用,是在低速碰撞时,防范风险,减少损失。
我已经给你解释过多次,你总是置若罔闻,胡搅蛮缠,我不知道你一直这么纠结,意欲何为?你不说明要比较的是哪两款车,我是无法搜集资料去验证你的说法。但是,车友都明白一个道理:别克凯越的用料与别克君越的用料一定是不一样的,别克君越的用料与卡迪拉克的用料也一定是不一样的!
至于你提到的“加个厚点防撞钢梁是为了增加车的自重,使车跑起来不发飘?还是为了多耗点油?”,说明你对汽车知之甚少,认识浮浅,还属于盲人摸象。车跑起来飘不飘,主要与汽车的重心和风阻有关,汽车油耗也是可以通过降低风阻系数来降低的,难道你没注意到一些英菲尼迪都是轿跑车的外形吗?
如果你真关心英菲尼迪的“防撞梁”,你可以从下列照片中找找:
美国加州车祸照片,英菲尼迪G35
这起交通事故的介绍的40页780楼。
引用:
原帖由 ahua1107 于 2011-08-09 16:54 发表在 105 楼
把我的一次碰擦经历和你分享一下。我桑塔纳2000(03款)不知道有无防撞钢梁,对方标致307. 我违规倒车碰了。我的车屁事没有,对方保险杠全换了 1500大洋。
我开过很多车,桑塔纳2000也很熟悉。桑塔纳2000从总体上来说,是一辆很棒的车,不仅车内空间大、提速快、底盘高、车身稳、刹车灵敏、省油,而且维护、维修成本低。我开桑塔纳2000非常硬朗,并线、超车都很麻利,高速跑180km/h很容易。其缺点是噪音大、减震差、电子设备少、零部件质量不高、小毛病多。
桑塔纳2000的原形车相当于帕萨特B2,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在90年代在巴西改款,把车身外形设计成了现在的样子,并且把后排加长了10厘米,发动机和底盘还是与桑塔纳一样。上海大众在90年代中期引进生产,后来为了环保换过发动机,外形也做过小改款。由于是上世纪80年代的设计理念,桑塔纳2000的发动机仓和后备箱都设计的非常硬,而且,钢板都有硬棱角和加强筋增强车身的刚性,不容易发生变形。但是,桑塔纳2000车身的成员仓部分,却没有得到特别加强。因此,当桑塔纳2000发生高速碰撞时,车身成员仓部分容易发生变形,危及成员的生命。这种现象在很多撞车事故照片中可以看到。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桑塔纳2000车门的车门的钢板并不厚,用手一按忽扇忽扇的,明显比雅阁和天籁要薄。同时代设计的普桑和捷达,也是这种情况。
桑塔纳2000的后缓冲器系统里面是一根比较厚的U型钢梁,外边是塑料的保险杠壳(4S店俗称保险杠皮子),在两者之间有几厘米的间距可供变形,里面没有缓冲泡沫。因此,桑塔纳2000的后保险杠是比较硬的,外观不容易变形。
现在,新设计理念设计的车型的成员仓车身是经过加固的,特别是前排,不容易变形。而发动机仓和后备箱设计得比较软,车身钢板也是向成员仓逐渐加厚的,为了变形吸能。被你撞的标致307,就属于这种情况。
你的这次经历,属于典型的低速碰撞。由于你的保险杠老式结构,碰撞后外观不显,好像碰撞能量都被标致307吸收,因为其损失较大。
从你的角度看,你的车很棒,损失很小,你很得意。但是,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有一辆车的损失大,理赔支付的金额多,保险公司就不合适。因此,针对类似情况,美国政府根据保险行业研究的数据,制定了小客车缓冲器的国家标准,要求在低速碰撞时,两辆车的损失都较小,保险公司的理赔支付的金额就能减少,国家和百姓都能受益。这就是美国把缓冲器的安全标准列入联邦法典,约束所有汽车企业必须执行的主要原因。我就是在向大家介绍这些知识。
我知道,你是想用你的经历来证明低速碰撞后修车概率不是100%。你没有用手去摸摸你车的碰撞部位吗?那个部位是不是比周围软?桑塔纳2000后保险杠外壳的里侧不是平的,而是有一些横竖格子的塑料小撑,这些小撑在碰撞时会破碎变形,但由于塑性保险杠外壳回弹了,你在外面看碰撞痕迹不是十分明显。如果下次再撞到这个部位时,其吸纳撞击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你再看看保险杠周围的缝隙是否变大和有点错位?这些都是碰撞受力的结果。其实,你的车是会有内伤的,只是你不去修罢了。
你别忘了,我在67楼中列的英文中,根本就没有“概率”一词,是你眼花了!
引用:
原帖由 就爱超车 于 2011-08-10 11:39 发表在 117 楼
不知道有没有用,我感觉一个世界级的大公司还不至于为这几十块钱而丧失自己汽车的安全性,他们的专家团还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反正我买车的原则是首选大公司的成熟车型,安全不用考虑,过不了安全这关就不可能成为成熟车型。貌似只有中国说日系车不安全,不知为什么......... 买车不考虑政治,我连自己都管不好,更不会去干涉国际形势,也干涉不了。。。。。。我的好车定义是动力够,舒服,小毛病少,油耗适中,维修方便,面子过的去就行。至于操控性,我不会80码拐急弯,高速路不紧急并道,不甩尾,不漂移,只是偶尔急加速,一般的就够了。…
我是够傻的,我竟然只把美国官方的结论和美国联邦法典中的相关内容告诉车友了,而没有详细介绍美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以至有部分车友不相信,不认同,甚至要向美方的结论发起挑战。
因为,美方的资料很多了,我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翻译。
你的质疑,包括其它车友质疑,要发起挑战,我都理解,因为从认识事物到认同事物,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因为,缓冲器是在低速碰撞时起作用,不是我的观点,是美国官方的结论,美国官方主导的小客车缓冲器研究,并制定缓冲器标准已经有40年了。你们提出的问题,在美国很多年在以前也会同样遇到的,但是,美国已经通过大量的研究解决了,认识已经统一了。而且,加拿大和欧洲的研究,结论与美国是一致的。这些文件,包括缓冲器碰撞测试的规则、方法和结果,美方研究的结果,还有美国联邦法典,都是公开的,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世界各国的消费者都不质疑,只有中国的部分消费者,群情激愤,热血沸腾,甚至谩骂而失去理智。因为我国还处在正在普及汽车的阶段,对汽车的认识既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成熟。特别是一些朋友受到传统思维习惯或者文化程度的限制,不愿意通过学习知识去认识汽车和了解汽车,更愿意凭自己的感觉,甚至不惜要以身试法,要亲自体验,要通过自己撞车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每次碰撞,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不一定具有代表性。而对所有碰撞的情况都进行研究,就具有代表性,就能进行综合研究,掌握总体趋势。再通过专业机构的多方面的专业测试和研究,就能对防撞梁的问题有一个结论性的准确认识。这就是美国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而且,美国的立法是征求了消费者的意见的,是经过听证会的。大家不要通过想象,用国内某些地方的听证会与美国的听证会去比,那是有天壤之别的。
所以,如果大家对相关问题还有疑问,可以向我国的相关主管部门反映,促成国内开展这方面的专业研究,制定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引用:
原帖由 yafeng211 于 2011-08-10 21:15 发表在 136 楼
我是听说有个人说没有防撞梁比有好 所以逛一下 我只想说 你真傻 呵呵 要不你是托 我的F0就敢和你的天籁撞 服不楼主 呵呵 因为偶以前有经验的 哈哈
你说“听说有个人说没有防撞梁比有好,所以逛一下”,一听说你就冲动,显然是你别人骗了!因为骗人是不说真话的!
你自以为有过撞车经验,你就自鸣得意!其实“经验”与教训是一对卵生兄弟,还是悠着点好,安全第一。
就像你对小客车缓冲器的认识不成熟一样,你对“车托”认识也比较混沌!你看谁都像“车托”,说明你在认识事物和判断是非方面还有待提高。车托不难识别,主要看四大特征:
第一是混,“车托”混进坛子就像当年鬼子进村,来势汹汹,张牙舞爪,狼烟四起,乌烟瘴气,污言秽语,混不讲理。特别是说混话时故意使用谐音字、错别字,以逃避网管关键词过滤和屏蔽的,都是成精的车托。
第二是绕,车托回帖,从不开门见山、直接说事,而是先罗嗦一些废话,绕一个圈子,再绕到其要托出的话题。车托说话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但就是不直说。车托是要乔装打扮、改头换面的,要伪装自己,怕露馅,怕现形!
第三是骗,车托没真话,车托说假话,制造假象,提供假证,以假乱真,车托精通骗术!
第四是搅,只要有人说真话,车托一定来搅和,反复追问无聊问题,死缠硬泡,胡搅蛮缠,以便把局面搅乱,把水搅混,然后浑水摸鱼。
车托受教育不多,层次不高,并且缺乏教养!正常人谁会去干这么下贱,这么缺德,这么令人唾弃的事呀?车托非常可耻!
引用:
原帖由 爱吃鸡蛋 于 2011-08-11 11:51 发表在 141 楼
防护有肯定比没有好。譬如日本的击剑,不论是木剑还是削铁如泥的真剑,防具是必须的。LZ所举的证据,只是对这种防具(防撞梁)的作用进行了量化,并不能证明这种防具就是不必要的。
你举例说明问题,说明你在思考,你想把问题弄清楚,这很好!
我介绍的知识是美方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但是为了弄清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探讨,共同来认识。
之所以剑要由盾来防,是因为剑头非常尖锐,容易刺穿物体(或者是人),这是什么原理呢?说因为压强取决于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在力的大小和力的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就决定了力的作用大小。因为,剑头尖锐,其与刺中物体的接触面积很小,所以,力的作用就大,物体就容易被刺穿,因此,就需要由盾来防。但是,你别忘了,古代制作防盾的材料主要不是铜,不是铁,而是木头!因为木头软,木头具有缓冲作用,这与现在汽车缓冲器的原理是一样的,与美方的结论不矛盾。
既然,你喜欢举例来说明问题,那我们换个角度,用一些更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讨论。
先说“最美妈妈”的事例吧,今年7月3日杭州两岁女孩从10层楼坠落,“最美妈妈”徒手去接孩子,孩子砸在“最美妈妈”手臂上,“最美妈妈”被砸倒,并且手臂多处骨折,孩子虽然受伤但得救了。
两岁女孩很轻,在地面很容易抱起来,但是,一旦从空中坠落,就抱不住呢?因为地球有引力,孩子成了自由落体。自由落体加速度是9.8米/秒,相当于35.28公里/小时。因此,“最美妈妈”的骨骼承受不了这么大力的作用。而这一速度对于汽车来说属于中速。 美国测试缓冲器低速是8公里/小时和4公里/小时,相当于2.22米/秒和1.11米/秒,比自由落体加速度慢多了。
在电视中是能看见消防官兵怎样去救高空坠人的,他们在要坠落的地方摆的不是铁架子,也不是木头桌子,而是充气垫子。为什么?因为充气垫子具有缓冲作用。要缓冲,需要的不是刚性,而是柔性。
再举个例子,美国最近在阿富汗坠毁军用直升机,死了38人。直升机坠毁时也相当于自由落体,速度是35.28公里/小时。军用直升机是很结实的,还有防弹钢板加固,并且,还做了抗坠落设计,为什么无效呢?因为缺乏缓冲,缓冲具有减速和吸收能力的作用。
第三个例子,为什么神州飞船返回地面时宇航员不受伤呢?是因为神州飞船坚硬吗?不是!是因为神州飞船使用了降落伞和反推火箭减速,所以,在低速的情况下落地是安全的。
第四个例子,美国“勇气”号探测器要降落到火星,但是,火星上没有大气层不能使用降落伞,怎么办?给“勇气”号探测器加上防撞钢梁行吗?显然不行,因为是高速降落。怎么办?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设计了气囊,在“勇气”号探测器降落前,弹出气囊把“勇气”号探测器包裹起来,“勇气”号探测器落到火星表面时,先像皮球一样弹跳几下,落下就安全了。是气囊起了缓冲作用,减缓了受力。
同样道理,汽车在高速发生碰撞时,以硬碰硬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通过缓冲来吸收能力,减小受力作用。也许,这就是美国允许在缓冲器中可以不使用撞击梁的一个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