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面的大量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难回答。你说“不要打太极”,这一方面说明你和一些网友一样,急欲求成,想尽快了解相关事实真相,另一方面,说明你对科研方法并不了解。我用了大量精力和篇幅与网友探讨几乎每一个相关问题,逐一判别其真伪,其实,这不是在“打太极”,而是我在使用两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论证。这两种研究方法是穷举法和排除法。穷举法也叫枚举法,它是在与问题答案相关的范围内,对所有问题一一列举,逐一判别,以找出真正的答案。排除法就是把已经确认是错的答案排除,剩下的答案就是越来越接近正确的答案。
你提的这个问题,我是经过观察和思考的。我原本想再披露一些资料后,再来谈这个问题就更明了,但是一些网友已经急不可耐了,鉴于大部分相关问题已经经过充分的探讨和辩论,再用排除法一筛,在剩下的问题中找出答案已经不难了。因此,在这里我可以把上面的讨论作一个小结,再补充一些专家观点,然后,再论证这个问题。
你问的第一个问题:“后防撞钢梁到底有没有用?”
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讨论了。因为欧美专家经过研究,已经早有现成结论,我总结一下我认可的观点:
1、“后防撞钢梁”(国际上称作撞击杠、缓冲杠),对部分小客车是有用的。其作用是在低速碰撞时,保护汽车的后备箱盖、车灯、排气系统和燃油系统等;
2、部分小客车用塑性材料替代“后防撞钢梁”,或者没有“后防撞钢梁”,经过专业机构测试和研究,其后保险杠的作用没有降低,可能更好。这部分的国外研究报告,我还没来得及翻译披露。
3、部分汽车的“防撞钢梁”不是由钢制材料制造的,而是换成铝合金。经过低速碰撞对比测试,铝合金的效果更好,而且,制造成本更高。
4、美国专家认为,没有研究证据表明,汽车制造企业设计小客车的保险杠是为了保护乘车人的,无论其中是否有“后防撞钢梁”。
5、国外医学专题研究表明,前后保险杠(无论其中是否有“后防撞钢梁”),对乘车人都没有保护作用。因为在撞击时在5英里/小时(8公里/小时)以下时,无论保险杠怎么样,乘车人都不会受伤,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保险杠保护乘车人;在撞击时速达到5英里/小时(8公里/小时)时,乘车人就已经受伤,无论”防撞钢梁“怎么样,,保险杠没有保护乘车人的作用;在更快的速度碰撞,保险杠不仅不能保护汽车,更不能保护乘车人。
未完,接下帖
接386楼:
6、大家都很关心高速碰撞时的安全问题。为什么国外和我国的专业研究机构只做几
7、国外医学专题研究表明,过硬的、缺乏弹性的保险杠(一定是有“防撞钢梁”的),在碰撞时,有可能伤及乘车人。针对这种保险杠造成的伤害,美国的保险业曾试图影响美国的法医界,要求拒绝赔付这种伤害的损失。
8、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法规和标准对小客车保险杠的要求,是要符合低速碰撞测试,减小维修费用,并未要求对乘车人的保护。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法规和标准也无意要求保险杠保护乘车人,因为,保险杠做不到!
9、有些车友常有疑惑:在一些碰撞事故中,为什么有的车看起来不禁撞,有的车却很结实?结实的车是不是其有结实的“防撞钢梁”的缘故?因为,每一起交通事故,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限制,都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一个原因值得注意,那就是有些国内的新车,是按照国外新的安全标准设计的,国外新的安全标准中,已经要求小客车的前部要保护行人,因此,这种车的前部比较软,容易被撞坏。其实,在美国的一些州,对交通事故是要进行事故回现研究分析的,有资质的专家要还原交通事故当时的场景,分析事故原因,撰写研究报告,向政府和汽车企业提出改进建议。
未完,接下帖。
接387楼:
10、“防撞钢梁”是一个带有错误概念的非常错误的译法,是把意思译反了,是很害人的!
“防撞钢梁”肯定是不能防撞的,它没有防撞的功能。
特别是这个“钢”字和“梁”字,是很唬人的。“钢”就表示硬、结实、不容易变形;“梁”则表示粗壮、能承重、宁折不弯。因此,一些人望文生义,以为“防撞钢梁”是越结实越好,越粗壮越好,禁撞呀!
某些不良厂商,迫于竞争压力,明知保险杠和“防撞钢梁”的真实作用,却曲意迎合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的错误消费观念,甚至,还把其展车的“防撞钢梁”故意露出来,更出格的是把“防撞钢梁”标上硬度指标,其实,都是利用消费者重视安全的心理,误导消费者受骗上当。更奇怪的是,某些人还撰写有关“防撞钢梁”的调查和对比文章,先告诉大家“防撞钢梁”只在低速碰撞中有用,在其它情况下没用,以撇清自己的责任。然后,在话锋一转,开始测量、对比一些汽车的前后“防撞钢梁”,对有“防撞钢梁”的,特别是“防撞钢梁”厚的汽车,大加褒奖;对“防撞钢梁”小的,甚至是没有“防撞钢梁”的汽车,进行贬斥。最后,再给这些车扣上“节约成本”和偷工减料的帽子。这种文章前后矛盾,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典型的障眼法,其目的一定不单纯。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有这么多消费者受骗上当?因为,“防撞钢梁”越结实越好,“防撞钢梁”能防撞,是人们意识中的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如果有人顺着说,就很容易接受和认同,如果有人逆着说,就转不过弯来,就难以置信和接受不了。
“防撞钢梁”的真正含义是撞击缓冲杠。它不是越硬越好,越结实越好。“防撞钢梁”应该是有弹性的,可塑的。在低速撞击发生时,“防撞钢梁”要通过其自身的受力变形来吸收撞击能量,缓解撞击的破坏力。如果大家观察一下,在“防撞钢梁”的前后,都是留有空隙的,以给“防撞钢梁”的变形留出空间。
至于为什么一些车没有“防撞钢梁”,我将在回答下一个问题时讨论。
引用:
原帖由 daming_5 于 2011-08-19 11:12 发表在 382 楼
这才是正解,车辆的动能与整车质量(含车祸当时的载重量)、车速的平方成正比;两车相对而撞时,两车的总质量和速度就决定了相撞的总能量;这时车身结构偏软的一方变形大、所谓的吸能多,也可以理解成一般情况下也就死得更透一点。这就跟日系车托些打的比喻一样,手打在墙上的话,如果放上一床被子的话,手就不会痛,但被子就变形严重了,软的车就是被子。 所以,自己买的车就自己喜欢去呗,就看你看重的是哪一方面,我觉得这都没有关系。但像楼猪这样唧唧歪歪喋喋不休替日本车宣传,来误导大家:“人家日本人多好,为咱中国人想,要保护咱安全,欧美等…
你也像是恐怖传销训练营里溜出来的,一样的套路,一样的出言不逊。
你先摆出一副卖弄学问的架势,拿些知识当幌子,虚晃一枪,遮人耳目,目的掩护随后的恶毒攻击。
一看就知道你是一知半解,你说“车辆的动能与整车质量(含车祸当时的载重量)、车速的平方成正比”,对吗?减半哪儿去了?
动能定义式是:
你知道定义式怎么用吗?看来你只会断章取义!
有关动能的数据分析,原本是我预备在后面使用的,现在既然你已经提到了汽车的动能,那我来告诉你怎样正确使用这个定义式:
科学研究表明,
其中:M是汽车的质量,其实就是汽车的重量,包括汽车的自重和载重。
未完,接413楼。
|